运动的感受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运动的真谛就是生命本身,我们赞美生命就是在赞美生命的活力——生生不息。运动使人的生命保持在积极的状态,如果把生命比作一眼泉,那么就可以把运动比作源头活水,是运动使生命常新,并健康地存在于天地之间。

运动是生命的本能,运动的规律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然性,在运动中使人的躯体本能地舒展。人可以走,跑,跳,转,翻,爬;可以坐,卧,仰,躺,扑;可以款款而谈,可以像狂风般怒吼;可以静如处子,又可以动如脱兔;可以有意而为,也可以无意而动......这就是人最基本的运动特征,任何复杂的运动都是以此为基础的。总的来看运动是动与静的巧妙结合。

真正的运动又是精神与自我肢体的完美结合,运动决不仅仅是体力活,它更具有艺术性。虽然在很多时候很多场景下它更像是一种需要忍耐的肢体的训练,但你若真这般理解那就错了,因为你没有发现那沾满汗水的双目中投射出的心灵之光,毕竟简单的肢体训练只涉及纯真理解的边缘。

运动的过程是一种自我认识的过程,运动是自我认识的途径,运动也不仅仅是体能的储备,更是心灵的孕育,潜能的开发,运动改善心理素质,好的心理素质也影响运动的效果。发达,健壮的肢体稍有毅力的人都可以锻炼而获得,但是如何理解体认这种过程关系到你的生活经验,生命体悟,你须有广博的知识,深刻的了悟,博大的襟怀,善良的心灵,献身的勇气。如过你不在运动中注入生命的关怀,无论多么刻苦的肢体训练都会徒劳,无论洒下多少汗水都会仅仅是生命的劳累,并不能改善生命的质量,也不会引导自己正确地行为与思考

 

第二篇:运动感受

户外目前没有什么十分固定的解释,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总的来说它包括的范围越来越广。因为能在户外进行的活动实在是太多了,何况还包括室内的一些活动。

但户外运动有其主要的内容,如登山、探险、攀岩、探洞、穿越、漂流、野营、观鸟、徒步、骑车、自驾、定向越野等贴近自然界,考验参与者毅力和智慧的活动。在西方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就已形成了浓厚的野营文化,户外运动十分发达和完善。中国的户外运动这几年在省会一级的大城市都有活动团体,但总人数不多,尚处于起步阶段。人面对着大自然,都是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特别是在喧嚣繁忙的城市中生活久了,亲近自然的愿望尤为强烈。而户外运动便是沟通的桥梁。户外运动摒弃了一切商业气息和享乐主义,没有星级宾馆,没有导游小姐,没有缆车索道,没有豪华大巴,有的只是年轻的心和探索未知的勇气。

一般说来户外运动因为其专业性较强具有一定风险的原因,讲究循序渐进。像观鸟、在野营地扎帐篷野营都是十分初级,老少皆宜的。这些只要组织得好,不会发生意外。定向越野对体能、方向识别有一定要求,老弱病残不宜参加。徒步、骑车、自驾这几年发展较快,像虎跳峡、泸沽湖和稻城等地已形成了经典的徒步路线,徒步旅游要对路线上的道路状况有充足的准备,特别是落石和塌方。北京的高校有一批骑车旅行发烧友,北大登山队遇难的消息闯出时,他们的自行车社刚好骑到昆明的金鸡碧马坊,而终点是香格里拉。

穿越、探洞、漂流、攀岩是比较专业的户外运动,需要经过一定的专门训练,而且参加者要求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攀岩和穿越。国内这两项参与者相对较多,以穿越为例,如果是在无人区,一旦有事,救援力量的到来往往是48小时以后的事情了。在这种情况下,说是拿生命在冒险倒是一点也不夸张。商业性的所谓“漂流”没有什么可值得说的,中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实现长江和黄河的全程漂流,共有18人牺牲,其中长江漂流第一人尧茂书殉难于虎跳峡。

登山是所有户外运动中死亡率最高的,而且不管攀登者经验多么丰富,装备多么先进。

在接近珠穆朗玛峰顶的地方,在那唯一的几条线路上,长眠着不少为梦想而死的登山勇士,后来的攀登者经过他们的遗体时在意志上是一种极大的考验。珠峰脚下有近百座登山者的坟墓,很多仅仅是衣冠冢而已。雪线以上的登山,死亡似乎是永远不可避免的。雪崩、滑坠、严寒和高山反应,时时威胁着生命的存在。业余人员登山一定要科学理智,往往下撤是最好的选择,那意味着重返人间。

户外运动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它一旦带上功利主义色彩,也就带来了危险,就像《垂直极限》一样。永远不要言及征服二字,你可以登顶,但你能呆在顶峰上一天不下来吗?走过的地方终究是要出来的,留下的是珍藏一生的回忆,我想这也就足够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