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反思 -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13到14,凝聚我的爱

悄无声息地走完2013 期待2014更多的精彩

二年级四班 张艳芹

一转眼,一学期又过去了,四个月的时间虽说短,但与学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却也令我回味无穷。随着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让我懂得了课程是一种实践,只要用心钻研、探索、反思、总结经验,就可以把语文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变成孩子们的笑脸,变成学生愉快的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新课程要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变成一种真实的、动态的、发展的现实。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取了点滴的教学经验:

一、教育教学齐头进,教人教书教做人

开学那两三天,同学们又见到了老师和自己的学习伙伴,虽然都有重新进入课堂的喜悦之情,但是他们的“开学综合症”又犯了。为了使同学们能较快进入学习状态,我先和班里一起制定了班级的学习、工作计划,并督促每个人都遵守,并且注意加强学生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随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障碍,纠正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两周左右的时间,学生们开始慢慢的不再迟到了,上课讲话的也少了,报告的次数也少了。更多的学生开始学会早到校,早看书,勤预习的习惯 。

稳住了学生的“心”之后,接下来是搞好课堂教学这个重要环节了。在二年级的课堂上,学生们则是充分体现出了自我主导发展的能力,作为老师的我则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辅助学生学习的上面。我大胆的放手,凡是学生想说的,凡是学生想做的,或者能自己学会的,我都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不再包办代替。通过合作学习不能完成的,我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比如: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这一课,在初读课文之后,我没有马上分析课文,而是让他们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纷纷提问:“小枣树是什么样的?”,“小柳树呢?”“在小柳树讽刺了小枣树后,为什么小枣树还是用温和的态度和小柳树说话呢”我先让他们自己选择感兴

趣的问题,小组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在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时,各个答案也都呈现出来了,课文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课堂教学之后,我经常对一节课上学生的独特解法、精彩回答,创新思维以及不足之处等等,进行反思,每天实践一点,反思一点,使自己不断在反思中成长。

二、在“写”这方面,我把字写的好与否当作陶冶学生情操的工具,一直强调学生把字写得正确、工整、规范、漂亮。

《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门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了“读、看、评、试” 的程序:“读”时,让学生讨论“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时,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看”之时,让学生观察老师的范字,引导学生发现和把握写字时的要领;让学生对老师进行“评,运用形体动作“尝试”写,并且举办作业展览和评选书写小明星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

三、在学习能力形成方面,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语文活动,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探索、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

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是孩子们童年生活的乐趣所在,将“玩”的教学感念引进入教育教学当中,使学生对这种活动的动机和兴趣逐渐迁移到语文学习上,从中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探求语文教学进程中,我力求将机械重复的练习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为他们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尽管是“玩”,但我们决不是追求形式主义。我所倡导的"玩" 是一种形式、一种途径,"玩"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培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四、在阅读教学中,我反对无目的多读,强调有层次的读书。

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我注意让学生在规范中学语文,打下学好语文的基础。这并不与在“玩”中学习语文相矛盾,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个性”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中张扬才不会使学生走上发展的歧途。所以,教学决不能从统得过死转向放任自流,一定要严把“度” 这一关。在听、说、读、

写几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如:个别同学站起回答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有意见可以举手提出;朗读或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都需要有规范,都需要我们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分层训练、拓展延伸”。这24字的教学模式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孩子成功、成才之门。24字教学模式需要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探讨。多组织研讨和现场听课、评课等活动,这些使得这一模式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交流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

在这四个多月的教学当中,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班级中可以增加一些阅读、写作有关的海报,又像是让学生制订合作计划、等等,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们还不能很好地完成,可能是刚接触这类型的题目,比较生疏,这有待以后多多实践、指导。

 

第二篇: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1)

看、读、说、写、画

──《找春天》教学反思

《找春天》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课文共八个自然段,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和勃勃生机。课文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根据看图学文的特点和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本课我通过“看”、“读”、“说”、“写”、“画”几个方面进行教学。首先,引趣揭题,创设情境,假想旅行,将学生带入特定画面中,初步体会春天的美。指导看图时,引导学生由上至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上有哪些景物,了解它们相互的联系。启发想象,训练说话,初知春天的一些特征。“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本课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听读、自读、赛读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完本课,让学生模仿课文语句,以《找春天》为题,写春天的特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写一写果园里、庄稼地里、田野里、街道上哪些现象表明春天已经来到。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课堂练笔,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最后,让学生动手画出心目中的春天。这样使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内容丰富,真实体现出学生对春天的认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草》教学反思

40分钟学习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

1

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3)

孩子赠我一片明亮的天空

──《笋芽儿》教学札记

《笋芽儿》这是一篇童话散文,本文用拟人手法,写了笋芽儿在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呼唤下,在笋妈妈的束缚以及笋芽儿自身奋发中成长过程。本文是本册教材中的第一组的课文,主题是引导学生爱春天,探索自然的奥秘。在这一课上,我觉得在识字与写字及阅读的把握上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引入文本

“让学生喜欢阅读”是新课标对低段阅读教学提出首条目标。上课伊始,我以笋芽儿图片让学生认识来导入,接着又拿出准备好的笋芽儿实物让学生看,并以打招呼的形式认识笋芽。使学生和笋芽儿成为朋友,走进笋芽儿的世界。

二、随文识字写字,使学生觉得识字有趣

在这一课里,我尝试把识字写字结合读文来学习。如:在开始认识笋芽儿图片后,问:“你认识这笋芽儿的名字吗?”并结合课件来辨认笋芽的结构,又问:“你能把笋芽写漂亮吗?”并指导书写,又用儿童话的语言问“笋芽在田字格里怎样站才漂亮呢?”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字写工整,规范。而且在后文中,对于“呼唤”、“世界”等要写的字也是穿插在阅读中来认写的。这种识字写字方法采用分散记忆法,这比我平时安排一个完整的时间来识字写字的效果要好。也容易让学生注意力集中。

三、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对话,体验情感

文中春雨姑娘,雷公公的不同语气,动作,让学生想象后,来读,春雨的低声呼唤,雷公公的粗重的嗓音,小笋芽儿的撒娇,钻出地面后的惊喜等,学生在充分地感知后,练读,演读,悟读,进而体会童话中人物思想。

尤其是表演读最让我感动,小笋芽儿沉睡时,演笋芽儿的小朋友都趴在桌上作沉睡状,春雨姑娘弹琴的样子,雷公公打鼓的样子,都表演得惟妙惟肖,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早已进入文本之中,真正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使教学过程达到高潮的是师生的表演读环节,在这个环节上,我让喜欢哪个人物的小朋友扮演那个角色。在这个环节上,表演笋芽儿的学生再次进入了角色,看他们一个个向上钻的样子,活脱脱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小笋芽儿,孩子们表演的兴趣高昂,连下课时间到了也没感觉。

四、较好地把握教材

新课程也强调,我们使用教材要创造性的使用,而不是全部照搬。我在师生表演读时,并没有完全照课文在读,而是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和语言在表述,才使得表演读精彩纷呈。

五、扮演好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上这一课时,我放下了老师的架子,把自己当小笋芽儿,让孩子们做春雨姑娘,做雷公公,呼唤小笋芽儿,表演了小笋芽儿沉睡的样子,撒娇的样子,向上钻的样子,都让学生们不认为那是老师,而是笋芽朋友。在我示范读完课文时,孩子们送给我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笋芽儿的喜爱,使教学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

总得来说,在识字写字教学上我打破了常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上,我以情感为线,创设情境,使学生情感萌发,课中引导学生在读演中体验情感,最后在表演中使情感升华。

(4)

小鹿看不到玫瑰花吗?

2

──《小鹿的玫瑰花》教学反思

记得在上《小鹿的玫瑰花》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然后抛出一个大问题:“小鹿虽然自己看不到玫瑰花,但是他知道自己种的玫瑰花的颜色吗?知道自己种的玫瑰花有香味吗?”

生1:他开始不知道,因为在玫瑰花开的时候他腿扭伤了,后来他知道了,是别人告诉他的。

生2:他知道,因为黄莺告诉了他玫瑰的颜色。

生3:他知道,因为微风告诉他说玫瑰有香味。

生4:这篇课文写得“不对”,我觉得想不通。小鹿既然有弟弟,怎么会看不到玫瑰花呢?在他腿扭伤的时候,完全可以由弟弟扶他到花坛里去看呀!干吗让别人来告诉他? 其他同学先陷入沉思??后都好象恍然大悟地说:“对呀!小鹿应该能看到玫瑰花,是不是课文弄错了。”我先一惊,继而说:“对呀!那么不妨以你们的想法来写写这篇课文,好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上了这一课,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我们作为担任“组织引导者”角色的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打断了自己上课的思路,把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扼杀了,把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给抹杀了,而应该根据课堂的生成,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作为教材里的课文最好能自圆其说?

(5)

《泉水》教学一得

──润物无声

《泉水》这篇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欢歌,洒下一路爱心。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理解上,情感的体验上,特别是语言的迁移运用上,设计了一个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读和说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洋溢着对泉水的赞美之情,是一篇学习语言、情感熏陶的好教材。因此,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齐读等),去体味课文的语言美,感受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读课文时,我给了学生自主感悟的空间,以读文本,读中对话,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泉水的几句话,特别注意孩子的个性化的朗读体验,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通过激发想象,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感受阅读的乐趣,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提高了审美的情趣。

二、重视积累,灵活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阅读教学,不仅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如:让学生也来打比方;用“泉水流到哪?遇到谁?说了些什么话?”这样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这些练习,学生体会到运用语言的方法和积累语言的乐趣。总之,这节语文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代教,读中有悟,读中有想的教学理念。

课虽然结束了,但那清脆的泉水声似乎一直在耳边轻轻流淌,沁入肺腑,滋润心田。

3

(6)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地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雷锋的名字经常被挂在嘴边,但孩子们对他的了解并不多,这样怎么能感悟课文内容呢?于是,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让孩子们查找雷锋的资料,孩子们有的买了关于雷锋的书,有的上网查找了资料,有的听了父母的介绍。在孩子们了解了雷锋后,我又开展了雷锋故事会,会上,有的学生讲了雷锋的童年,有的讲了雷锋的好人好事。他们了解的之多,让我惊讶,他们讲得那么好,让我欣喜。

活动结束后,我才来讲课文,于是,孩子们对雷锋那踏着泥泞,送迷路的孩子回家;踏着荆棘,背年迈的大娘行路的事迹,再不需要多讲,“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深情的呼唤,再不需要调动情感。课堂上,学生的朗读真是水到渠成,他们通过对读、领读,一次次陷入到情节之中。

正因为有了对雷锋的了解,孩子们对课文最后一句的理解,也就有了自己的感悟。孩子们还会找身边的雷锋呢。

(7)

平等对话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已经了解了课文中事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为他们都有保护弱小者的精神而深深地感动。上课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机会成为其中的一员,你愿意成为谁?”

“你愿意成为谁?”这一提问的本意是想让学生感悟到课文的主旨: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强者,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弱小的他人。可没想到的是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见仁见智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设想和教参的解释。“被人欣赏是一种快乐”,“被人保护是一种幸福”,为什么不可以?当然行!在这些有理有据的答案面前,使我不由得从内心发出感叹:“今天的学生,真是好样的!”

面对学生如此精彩的表现,我也在想:在传统的课堂里,书本、教师、优生??类似的权威无时不在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大多数学生仅仅是作为观众和听众的身份被动地参与着学习的过程,被动地接受着“权威者”提供的一切,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个性,创新更是无从谈起。而要激活学生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和谐的环境”和“平等的对话”却是何等的重要!试想──假如没有“你想成为谁”这一对话情境的创设;假如教师对前面两位看似“到位”的答案首肯后就直接总结陈词或转移话题假如课堂上不再给那些高高举起的小手自由表达的机会??那么,这些独到的观点、独特的感悟又怎会产生?即使有,学生们又怎敢亮出?

(8)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很长,和本单元的其他课文相比,修饰语少,抒情也少,但语言质朴,可读性强,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默读明白故事梗概,所以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抓住关键长文短教,使他们在充分的自读自悟中学会交流合作,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卡罗尔和小猫的故事很贴近二年级孩子的生活,相似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在读悟、体验、积累中感受到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了情感熏陶。学习本课时我让孩子们从喜闻乐见的动物谈起,这样

4

既激发了孩子们学文的兴趣,也拉近了孩子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接着我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然后让孩子默读课文,并说说有什么感受。初步默读课文后孩子们有很多种感受,如,“广告的作用真大!”“卡罗尔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孩子!”“那一群小猫太有趣了!”“伯洛是一只很可爱的小猫!”此时我能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他们的不同见解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扬,巧妙地将话题引到课后的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有趣?让孩子们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勾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再交流。《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自我的阅读实践来体现的。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反复默读感悟,既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又使学生在读悟、体验、积累的过程中提高了语感。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仿照课文的写法,试着写一则广告词。学生在感悟了文本内容,领略了作者语言的精妙后进行练笔,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这是内化语文综合素养的过程体现。

(9)

《日月潭》教学反思

1、合作学习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如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各学习小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组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变传授为自学、变讲为导,调动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率,形成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但是如果我能请孩子们从学习小组中选出一名汇报员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我只作适当的点拨启导,课堂气氛会更加好,教学重点就有了层次,也不会在汇报上浪费太多时间。

2、学会交流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我多媒体出示日月潭在“雾中、雨中、早晨、中午、傍晚”等不同情况下迷人景色,让学生欣赏后问:“你喜欢什么时候的日月潭?为什么?”各学习小组热烈讨论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说:“太阳高照的时候景色很美丽,因为这样爸爸妈妈就可以带我们出去玩。”有的说:“下雨的时候,日月潭周围一片朦胧,像仙境,很美。”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只是注重自己对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感悟,没有关注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提高,大胆“放手”,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强加给学生,没有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解。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学习能力没有提高,只是“学会”而没有“会学”。

(10)

《葡萄沟》教学随笔

《葡萄沟》一课是一篇讲读课文,介绍了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那里生产水果,其中葡萄最受人喜爱,它品种多、味道甜、产量高,制成的葡萄干非常有名。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用词准确,通过读就能够让人感受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同时能够引起读者对葡萄沟产生热爱之情。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葡萄沟出产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个好地方。从而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5

本课教学我着力于了四个方面的训练:

一、训练语言

着眼于“篇”,抓住课文中重点语句和段落,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扎扎实实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还注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边读边想边批注的习惯,把能力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发展思维

如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怎样围绕中心一层一层地叙述的,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三、德育目标的达成

本篇内容思想教育内容不明显,在教学时要着意点拨,相机渗透,实现文与道的统一。

四、培养能力

这里的“能力”指的是读书的能力。如教学第三自然时以“放”为主,从而让学生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语文基本功,自我学习,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自身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

(11)

体验真情评价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后记

在教学中运用客观的、准确的、充满真情实感的评价(尤其是鼓励性的评价),会使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当前的学习状况,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产生争取进步的信心,从而更好地激发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

在教《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请同学们自己选择最喜欢的、体会最深的段落或句子读给大家听,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能把理解到的东西读出来。” “谁愿意读一读?”

“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

“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一位学生站起来朗读自己选择的这一段。 “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呀?”我问。

一位同学给了他这样一段评价:“我觉得他读得很流利,也很有感情,他在课下一定认真地读过课文,这点值得我学习。但是在最后一段重复出现的‘多么’这个词,我觉得应该更加强点语气,在这点上我练得较多,我来给你做个示范好吗?”说着又泛读了一遍,而前一位同学在听到了来自同学的评价后,认真地说:“谢谢你,回去后我一定在重点词语的朗读上多下功夫。”

看!这些评价来自学生内心,蕴涵着真实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看到了他们的长处,他人的努力,从而信任他人,欣赏他人,互相之间多了羡慕、竞争,少了反感、嫉妒,他们不断吸取他人之长来完善自我。

(12)

语文有效对话中要披文入情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案例

1、低段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遵循“文道统一”。要抓住文章的语言,在品味语言韵味的同时使学生受到“道”的教育、美的熏陶。我认为学生真正的学习热情还是要让学生沉浸在语言的美感、语言的魅力中,教师要做的首要任务是:如何让学生“披文”,即揭开语言的“外壳”,进入文本的精神实质。我在本文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在比较、探索过程中产生矛盾,使他们自己产生探究的愿望,而这些过程都是在语言的实践过程完成。

2、要在语言的品味中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能力。我认为,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仅是感受语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而且要体会到为什么要这么写。让学生在反复得朗读、词语、句

6

子的比较中产生新的疑问。比如,本课学生抓住“古老”和“年轻”这对反义词同时出现在一句话提问,也就抓住文章的空白点,可以进行多向思维,从而进入文本意境深处,也使学生逐步摸到了作者的情感的脉搏。

3、语文课堂的有效对话关键是设计好话题。话题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对话的主题。好的话题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体,能勾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愿望。话题设计基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程度、对学生“前理解”和心理需求的了解,它又在课堂动态过程中生成。本课教学中,在导课时,我通过书写课题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话题;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让学生看图说自己的印象,从而引出话题;在品读课文时,用坐飞机在空中与到北京城地面看引出话题;让学生反复课文,产生疑问引出话题;最后背诵课文时引出话题。

(13)

放飞心灵

──《动手做做看》教学札记

我觉得这节教研课上的很成功。首先孩子们课上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兴致高涨。课上他们敢于与老师、同学争论,并在争论中学到知识。卢毅同学在张瑞同学对他提出读书的不足之后,勇敢的让张瑞同学为他做示范然后心服口服的坐下。在做实验时孩子们更是热情高涨,为成功的做好实验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这节课上,孩子们的心灵是自由的。语文课标指出:要把语文课上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就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放飞心灵,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此外,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课上老师的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本堂课我有两处没有抓好时机对学生引导。如:卢毅在同学做实验时指出:“程伟同学是把金鱼扔进水里的。”我当时没有对他作出回应。其实这说明这个孩子看的很细心,我应该对他加以表扬,并让学生读出书中做实验的原句让学生知道伊琳娜是“放”进金鱼的,在引导学生做实验效果会更好。又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伊琳娜生气的段落,张洪洋同学有不同的看法,虽然他的看法是错的但他很坚持。此时我急于说服他,最后虽然他认同了我的看法,但似乎并未明白。如果当时我让他再读读第5自然段,然后做实验帮助他理解,效果会更好。

(14)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

《邮票齿孔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由发明家阿切尔身边的偶然小事引发的发明故事。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收获颇多,和学生一样,我也懂得了许多有关邮票的知识,和孩子们又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通过这次讲课自己又得到了一次锻炼。 我们班有许多小邮迷,我借此机会请他们把自己珍藏的邮票带来给大家看,全班同学都承认邮票确实是“微型的小百科全书”,小邮迷们也高兴极了,决定把集邮进行到底。

我认为课文教学并不能拘泥于课堂,而应时刻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长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5)

语文课要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

──《画风》教学后记

语文教学要把语文课堂活动和学生生活巧妙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画风》一课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懂得: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要仔细观察风中的景物就能画好风。然后开展了一个活动:与课文中的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画的风多?孩子们个个动脑筋想起来,我启发同学们回忆下自己经历过的有风的场景,同学们高兴地立刻画起来,有的画飘舞的蒲公英,有的画了放飞的气球,有的画了

7

晾在铁丝上被风吹斜了的衣服??。通过画风,既检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画了“风”后,为适时进行有效延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展读课文比赛,然后我精心制作的小风车奖给学生。当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朗读时,我又趁机提出:“看谁能让我们手中的风车动起来?”这一下,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孩子们一个个举着风车动起脑筋来,用嘴吹,用手舞,举着跑,一个个有趣的答案被孩子们想了出来。这个设计,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是对想象能力的一种培养。

下课前,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别出心裁的作业──

喜爱画画的你: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

喜爱朗读的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喜爱表演的你: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喜爱阅读的你:找一些写风的文章,读一读。

喜爱游戏的你: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草地上放飞你的快乐。

喜爱散步的你:到操场上、星月山上,沐浴在春风里,感受大自然的抚爱。

喜爱观察的你:观察周围的事物,看看春风给大地带来什么变化??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完成作业,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体验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进行语文教学,语文课就再也不是枯燥的字词训练课,而是学生精神生活有趣的一部分。

(16)

让小朋友成为识字的主人

──《充气雨衣》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让学生每天10到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因此,新课程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我在教学略读课文《充气雨衣》时,本文要求认读生字16个,如果按照以往的方式教学这些令人难记的生字,孩子们一定会觉得头痛。我一改往日的角色,让小朋友分组学习,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这种开放性的学习,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有的小组选出了一名小老师教他们、考他们;有的小组互相出字谜记生字,有的小组编顺口溜,如学“暑”字,有个小朋友是这样编的:太阳底下有来者。有的小组采取“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学习??轮到小朋友汇报时,他们个个兴趣盎然,俨然一位小老师,而且学习效率也很高。看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可以让他们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可促进他们的发展。

(17)

一首诵来一首唱

──《古诗两首》教学思考

《望庐山瀑布》与《绝句》两首诗怎么教呢?我想了许久,最终为自己敲定个方法,那就是《望庐山瀑布》重在诵,《绝句》重在唱。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在我的印象中也是非常深刻的,而这种深刻不是诗的本身意义在我的头脑中深刻,而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对这首诗的特殊之好,改变了我的许多认识。因为读杨振宁博士的独特见解,我才明白了这类诗该怎么教,这类文章该引导学生怎么去学。杨振宁博士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这首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从美国回国到了许多地方讲学,结果游览了庐山,当他看到瀑布时,吟起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8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并说:“六七十年了,今天我才明白什么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才终于明白了李白真的是诗仙。”难道杨振宁的想像力不好吗?不想肯定不是这个原因。因为抽象的文字与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事物、真实的具体事物,是有差距的,再美的图片,就是刚刚录制的电影、电视,也不可能展现那具体的世界。杨振宁看完庐山后,说的这段话很快就发表在有关报纸。我看到后,我想到了语文教学,想到这类课,老师们没有有着这种思维来教学着。这类诗老师真的不要把精力花费在理解上,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读到能诵,读到几十年后还能诵,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抽象的积淀、未来的感悟。我没有去过庐山,这首诗我也早就会背诵了,也许有一天我去过,那我才会有真正的感觉。

这类诗,老师也应该与孩子同学,孩子没有去过,好多老师也没有去过。但多年的听课,感觉好多老师没有向学生坦白过自己也没有去过,好像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向导,非常熟悉那里一样,其实这是一种教学理念缺失的反映。我想大家从杨振宁的说法中可以明白其理,可以为这类文章的教学找到新的方法。

《绝句》这首诗,没有多少难点。其实这首诗的教学与《望庐山瀑布》一样,但因为我会唱这首歌,所以,教学这首诗时,我会教学生唱这首诗的,引领他们反复唱的。我相信学生们一定非常喜欢唱这首诗,因为这首诗所谱的曲子非常美,能把作者的心情表现出来,能把那段特殊的美景表达出来。孩子们反复的唱唱,像上音乐课一样,平时预备铃响起,全班齐唱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8)

《雷雨》教学札记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在执教《雷雨》一课时,改变传统的单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及其词语。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独立地获取领悟知识这样一种新理念。首先我让学生在预习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学生们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后,再让他们自己找出难写的字,并说出理由。(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在说理由的同时,也再次强化了这些字需要注意的地方,便于学生的记忆)。

学生们先自学容易学或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字,因为每个字都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将本课的生字的重点进行归类后,再到前面来自己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为他补充。(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训练学生们的组织语言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们倾听的好习惯。同时这种合作学习也是为了使得他们在今后与人交流时做到认真倾听、尊重别人。)学生在讲解词义时,他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表述、朗读、结合生活实际等等方式,(他们的表演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能激起低年级学生的求知兴趣)。然后学生们开始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讨论课前提出的难学的字应怎样写好,讨论过后,学生们在黑板上边写边讲解几个字怎样写好。其他学生再来点评。(学生们对这几个字的间架结构、占格位置进行非常仔细的观察过后,再在小组内发表合理的见解,这不仅是训练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加强合作意识,及重点、难点也在互学、汇报的过程中得以突破,同时也为日后自学生字打下了基础,而且学生们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加强了他们写字的基本功。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感触,接下来我从这几方面来谈一谈:

一方面我感觉到学生们现在能自主地到前面来抓重点讲解生字,但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于我今后再进行训练。有几个学生的想法很好,可一到前面来说的时候,却表达不清。我想在今后我可以鼓励他们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读的方式最好是大声地朗读,通过

9

这样的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他们的用词造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灵活巧妙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另一方面我看到了自己基本功仍需要练习,就象李校长说的,要想上出一节成功的识字课,首先教师的字要漂亮,针对这个情况,我想每天抽半小时的时间来练习自己的粉笔字和钢笔字,每天鼓励学生也抽半个小时的时间练习铅笔字和粉笔字。而且每天无论是上课的板书,还是平时的小事记在黑板上,我在书写时首先要做到工整、仔细,让学生平时就意识到字应该怎样写,怎样写才能写好。我想日久天常的训练过后,学生们和我的字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另外我还认为学生们在小组合作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我觉得他们的倾听能力比以前加强了,而且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相互配合得也越来越好了。因为在小组合作中,他们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所以他们也愿意以这种形式来学习,并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19)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设计意图如下:

1、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1、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2、叔叔讲到岩石书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课外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交流展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

(20)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在学文中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识记生字并学会运用。我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小节,然后放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第三~五小节。学会辨别方向的知识,对学会文中几种辨别方向的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从小树上良好的科学意识,掌握在田字格中正确的写字方法。

不足之处:在辨别出南北方向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南北分辨出东西方向,在教学中,鼓励性的语言针对性不够强。

(21)

读中感悟,演中品味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10

新大纲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特别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爱读、爱演的天性和学习语文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演中品味。

教学的主要过程还是以读贯穿始终的,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充分的读。读中感悟,演中品味,从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步骤:

1、读出内容:

正确的读出内容,是理解、感悟的基础,在此环节的设计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尊重了学生读书的自由。

2、读出理解:

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引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在自读、评读、再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来理解文章的内涵。

3、读出情感:

朗读是将无声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形有声的语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独特的情感体验,此环节中忘我通过让学生读、演、评的过程中去细细品味,如此一来,学生就更深入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力争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演中品,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将课文中的语言输入孩子的头脑,使学生真正的达到我心入书,书入忘我心的境界。

(22)

从课题入手,理解课文内容

──《我为你骄傲》教后感

我教《我为你骄傲》这一课时,先板书课题,提问:你知道骄傲是什么意思吗?看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我为什么为你骄傲?你做了什么事,我要为你骄傲?你为什么值得我为你骄傲?“我为你骄傲”这句话,谁说的?老奶奶为什么说“我为你骄傲”等问题。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然后回答。我总结出课文写了“我”敢于承认错误。(板书:承认错误)讲课文时我就围绕“敢于承认错误”这个词组展开讨论、分析,总结“我”犯了什么错误,“我”是怎样承认错误的,这样,使学生学起来不难理解课文内容:课文中的孩子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他主动承担责任。老奶奶为孩子敢于承认错误而感到骄傲。

(23)

让文本、阅读、生活融为一体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

11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例如,在朗读感悟中让学生分小组读书,我要求他们一个一个地读,相互提示,相互学习。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在小组内说一说,能领悟多少说多少,大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拿出本组的意见讲给全班同学听。让学生用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交流,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最后学生争论哪个孩子更好,向谁学习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

(24)

感动自己,更要感动学生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课,初读课文,我便被文中那个叫小兵的男孩感动了,为他小小年纪却如此懂得为妈妈和爸爸着想,为这个家庭减轻负担而感动。而身为母亲,我从心里感到痛,他还是一个孩子,却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享受童年的快乐、纯真,如愿地拥有自己喜欢的玩具。为了给父亲治病,他要省下买玩具的钱,而自己对玩具的喜爱只能在玩具柜台前痴痴的观看中得到稍稍的满足。而售货员阿姨了解情况后要送给他玩具时,他却果断地拒绝了,这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懂事与成熟。

在课堂上,我想把我的感动传递给学生,于是,我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对玩具有多么地喜欢,再引导学生体会对售货员买玩具送玩具的拒绝时的坚决,想像拒绝的心情,通过这种对比来触动学生善感的心,尽管此时,我动情的发自内心的讲述,已引得自己热泪盈眶,可是我却吃惊地发现课堂上有几张笑脸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与当时的课堂气氛和我的情绪是多么地格格不入,我的心里已不得不承认,失败了,我感动了自己,却没有感动学生,

也许,是我的授课技巧显得笨拙,也许,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亲人的环抱中,体会的尽是溢出的关爱和温暖,而文中主人公的遭遇他们很难有切肤之感,更没有撼心之痛,但从这一课,已让我认识到,能感动自己的,并不不定就能轻易地感动孩子,被感动,也是建立在一定体验基础上的。

(25)

引导孩子关注生活

──《玲玲的画》教学有感

生活中,因孩子的无知会很自然地做错一些事情,犯一些错误。学生做错事情的结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并不是无法挽回的。我们是能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正如课文《玲玲的画》中提取的情节是:夜深了,孩子玲玲在收拾画画工具时不小心把明天要评奖的画给弄脏了,着急地哭了。于是,爸爸引导孩子:只要开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学习过程中重在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多动脑,多思考,劣势也能转化为优势。

课堂上,我提出:“在平常生活中,你遇到像玲玲一样的问题吗?”学生在傻愣愣地呆了很久之后,也没有一个人回答我。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想:换个思考角度试试看吧。紧接

12

着,我这样问:同学们,在家里你做错事了,爸爸妈妈会怎么做呢?”

“哇!我的爸爸妈妈会说,你怎么这么烦呢?过去!过去!”

“太傻了!问爸爸去!”

“什么对不起不对不起,离我远点。”

“你也太顽皮了吧!”

这些回答完全在意料之中。因为农村的家长自身文化的素质水平并没有很快地随着教育潮流而前进。要想有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各方面素质特别是家庭教育也急待引导。

深入想想,象玲玲类似的,因家长启发后,坏事变好事的经历会可能好吗?让农村孩子们从何说起呢?我们在面对常见的生活小事又该如何启发呢?家长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想:我们应该在孩子的身上再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去教育他们。启发孩子观察社会生活,不放过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只有思考,才会闪耀解决问题的火花。

教育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生活,教育应该对关照学生思考生活,意味着教育要关注完整的生命,并致力于完整的人的发展。引导孩子关注生活。因为大部分孩子没有把“生活”这本大书看懂,看透,看明白,不会思考真实的生活。孩子对生活问题解决能力的薄弱,迫切需要我们多多引导,多多启发。

(26)

教会学生如何更好的理解词语

──听《蜜蜂引路》一课

词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只有理解了文章的词语,才能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每一篇课文都会出现一些自己没有学到的词语。而低年级又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起始阶段,所以抓好词汇教学尤为重要。

在词汇教学中,重点是准确的理解词义,因为只有正确的理解词义,才能够正确的去应用。理解词义的方法很多。比如直观的理解,比较辩析理解。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理解,以及结合课文理解,不同的词可以应用不同的方法。如:一些抽象的词语就需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细细的体会。

(27)

巧设铺垫 揭示寓意

──《守株待兔》教后记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的“寓眼”,关键在于寓意的揭示。

上完这一课后,我感觉自己对寓意的揭示安排得较为巧妙,水到渠成,学生揭示的较好。主要原因是我在前文的铺垫做得较好,突出表现在:

1、学生质疑问难后,我便请学生带着“为什么要守在树桩旁边等野兔”这一问题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不一会儿学生便汇报所划的句子。我根据学生所找的内容出示了这句话“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话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随着学生的回答,随即启发引导学生,像种田人这样白白的捡了一只野兔这叫什么?学生回答后及时板书:不劳而获。

而后再请学生从他的想法上谈一谈这种不劳而获的高兴心理,随即揭示出他的想法对不对?继而让学生得出种田人捡到野兔是碰巧的事。

2、请学生细读第一段划出有关野兔撞死在树桩上是碰巧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忽然”“窜”“撞”这几个词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造成野兔惊慌失措的原因,继而得出野兔一定是遇到了危险的事,碰死在树桩上纯属一件巧合的事,“巧合”换个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偶然。”接着便让学生谈他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得出偶然的事件是不能经常发生的,但种田人不知道,却执迷不悟,不知是偶然发生的事。顺理成章再让学生划出表现他不知是偶然发生

13

的有关语句。

3、正因为前文为学生揭示种田人错在哪儿做好了铺垫,所以当我提出那个人错在哪儿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的十分精彩!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这个人的悲惨下场一无所有,接着让学生入情于境发挥自己的想象:请同学们看图,你看这个人还在那儿呆呆地、傻傻地等着,假如这时你从他身边走过,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话音刚落,学生想象的闸门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课堂气氛也随之推入了高潮,同学们的精彩回答比比皆是:有的学生说:“你真傻呀!你捡到一只撞死的兔子,那只是偶然发生的一件事,怎么能天天想好事呢?”有的学生说:“你赶快醒悟吧!快快起来好好种庄稼吧!要不然你明年吃什么呢?”还有的学生说:“你可要老老实实地劳动,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收获,才能过上好日子。”

总之,寓言所内含的深刻的寓意就这样从学生的口中以不同的语言表达效果揭示出来。由此可见,寓意的揭示贵在做好铺垫。

(28)

《丑小鸭》教学反思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情感活动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述和说明;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对同一情境的刺激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现。只有这样,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统一,要求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评价等方面完全一致,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这样必将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开发。长期以来,我们强调同一的教学目标,规定同样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用同一种学习方式,最后得出同一的结论(教参上的说明、教案上的设计作为所谓的标准答案),不容许有任何的偏差和背离,不能有任何的疑惑和反思。在这种教学制度中,怎会真正学好语文?怎会有个性的发展?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当然,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我们不要轻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个性阅读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

(29)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反思

在本篇文章的教学中,由于我在挖掘教材时,考虑得过于简单,没有深入分析。比如:教学“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时,我就把教学目标单一地定位在感受星星之美上,忽略了“满天、无数、撒”等词,这些词都充分说明了星星之多,特别是“撒”这个词形象地说明星星之多之杂,充分体验了这些,既能感受用词的准确,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张衡数星星之不易,领会仔细认真的品行。在处理“我知道”时,我只是让他们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也即为资料而资料,没有充分挖掘资料的价值。比如,在介绍地动仪的资料时,我可以出示图片,介绍相关知识,突现它的价值,让学生从张衡的功绩中感受他的伟大,产生自豪之情,激发课外探究的欲望,这样就提高了资料的价值,实现思想感染的功效

(30)

14

《爱迪生救妈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介绍了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帮助医生救助了病危的母亲生命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充满智慧和深情。读着故事一个聪明可爱、爱动脑、爱动手的小爱迪生形象跃然纸上。

课文内容的生动,自然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教学中我抓住文章故事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边体会课文情境,进而深刻感悟爱迪生的机智表现和优秀品质,同时从读中受到感染和影响。

课堂上围绕“爱迪生为什么救妈妈,怎样救妈妈”这两点让学生在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感悟中,感受爱迪生的爱动脑筋。抓住重点词语“直打滚”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体会妈妈当时的痛苦,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况,来理解 “急得团团转”的意思,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亲自体验爱迪生的办法,比较容易解决课文的重点:怎样救。

一堂课下来,觉得自己缺少激情,导致学生的情绪不够高。

(31)

《恐龙的灭绝》教学反思

《恐龙的灭绝》这一课的科学性比较强,所以我们在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师生一起带着疑问阅读课文,在想象中漫游恐龙王国,在漫游中轻松愉快地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程度;同时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先出示了一些的有关恐龙的图片,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是不光是简单的看,还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来谈恐龙,激活了原有体验,激发求知的兴趣,让孩子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课文。并在看图片的过程中理解“庞大”。

二、抓住重点词学习课文

我们人类只有三百万年的历史,恐龙却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两亿年。人类的历史与恐龙的相比可就短多了。但是,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了呢?

在这一自然段学习时,我抓住了这几个关键的字、词。比如:消失也就是灭绝的意思。在感悟“短多了”的时候,我把这里的“三百万年”、“两亿年”转化为阿拉伯数学。目的是为什么让学生在两个较大的数字上进行比较,从而十分直观地感受“人类的历史与恐龙的相比可就短多了”。

三、不足之处:

1、识字教学

在识字教学时,我大多采取了齐读的形式。这就造成了有些识字能力比较欠缺的孩子在里面滥竽充数。我想,应该更多地采取让学生个别认读的方式。对于有些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抽几个来读,如果不会,再采取小老师帮忙的办法,可能效果更好,价值更大些。

2、在认读完生字后,我虽然有这个意识,让学生把课文的句子读通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不是做得很好。应该当几个学生开火车读生字,让其他学生当小听众,这样一来就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朗读时困难的地方,再大家一起练读一下。可能效果更好。

3、第一课时的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后,针对学生兴趣取向,学其中的一部分即可,课堂上没有留点时间给学生写字,本课要写的字有9个,全都留到第二课时来写,效果会弱很多。

另外,在揭题“恐龙的灭绝”时,可以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灭绝吗?这样一问,学生就会去思考为什么用灭绝而不用死亡。“灭绝”就是永远消失了,再也不会出现了。

15

对“严寒”一词也没有讲到位,可以联上系上文中的“十发寒冷”来学习,让学生理解“严寒”不是一般的寒冷,而是十分寒冷,冷极了。

(32)

《阿德的梦》教学反思

我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学生的想象也得到了尽情发挥,学生各个说得意犹未尽。在孩子们的心中,未来世界要什么有什么,想去哪就去哪,科技要多发达就有多发达。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实现的,在未来的世界什么都实现了。你看,我们的孩子对未来充满着多大的希望呀!我们的孩子多会想啊!我以:“阿德心中的未来世界如此奇妙,你们心中的未来世界是怎样的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为切入口,从而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孩子们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使“阿德的梦”这篇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课文, 得到了应有的升华。

原来想象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怎样去引领孩子走进想象的空间,让孩子的想象尽情发挥。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想象也许有时候看起来,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是作为成人的我们是否想过,瓦特正是有了“为什么蒸汽能把壶盖顶起来”的思考,才有了后来蒸汽时代的到来;莱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异想,才有了人类飞翔天空的现实…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