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场调查 ——20xx年全国就业形势分析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课题报告

课题名称:人才市场调查

——20xx年全国就业形势分析

院系: 机械工程系 专业: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学号: 201103620126 姓名: 甘悦名 时间: 20xx年6月1日

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企业集团面临的环境竞争日益加剧。如何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已成为企业集团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什么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获得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引起了许多理论家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大量的研究论证了人力资源及管理是企业唯一重要的持续竞争优势资源。许多实证研究证明,人力资源及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成强正相关关系。

如今,又到了毕业生求职的旺季,一边是“就业难”的呼声越来越高,一边是“16万年薪难聘高级技师”的新闻见诸媒体,“就业难”和“技工荒”现象并存,折射出当前教育的些许尴尬。调查表明,不少手持双证的高职学生还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提前预定。用人单位透露,相比学历,他们更看重的是职业技能和可塑性。

一、20xx年全国就业整体形势及近况

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 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根据教育部网站24日发布的关于做好20xx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今后高校校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数量与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不低于1:500。通知指出,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xx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通知还要求完善并落实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连续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应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二、当今“就业难”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因而,毕业生就业工作也相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与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大学毕业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全社会所关注。 而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近几年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对毕业生的就业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扩招仅仅是一个表面的原因。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涉及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家庭、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

(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速度太快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短期内增速有限,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自19xx年高等院校实施扩招后,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迅速增加,20xx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达320万人,毛入学率达15%,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的过

渡,到20xx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达559万,毛入学率达到了19%.与此相对应,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高校在校生人数和大学生人数也迅速增加,客观地讲,这种规模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部分。但是,在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的同时,大学生就业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据测算,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为社会提供80万到100万个就业岗位。按照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今后几年我国国民经济将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这样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将达到560万个以上。但是,由于城镇每年2000多万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工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达1400万至1500万,同时农村还有1.5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要加快向城市和非农业产业转移的步伐,他们对大学生的就业形成巨大的冲击。虽然大学生具有素质高、专业知识能力强等优势,但城镇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十分廉价的劳动力对我国目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模式为主的社会来讲同样具有无可比拟的诱惑力,因而因经济发展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对大学生来讲仍显得有限。同时,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领域的国有企业对高校大学生的需求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

(二) 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带来较大冲击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从农业看,由于我国正处于一个由农业国向工业制造国转变的时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口配额的增加和出口补贴的取消,农业发展面临空前的压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截止20xx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5亿。从工业看,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去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纺织、服装、煤炭、食品加工等,由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机器设备的不断应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人员在不断精简,而传统工业如汽车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和仪表工业等,由于这些领域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本身比较弱,其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而受到国际同行的抑制,中小企业不断破产和转向,大量下岗人员涌向社会;在高科技领域,如IT产业等,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由于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引入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时也面对大量进口产品的涌入而遭遇冲击。从金融和保险业等领域看,金融行业目前正处于加速改制时期,向企业发展,它和保险业在国内发展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由于外资的进入和参与竞争,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行业间的竞争也进一步加剧,所有这些,都必然导致大量下岗工人的存在。而下岗工人再就业和高校大学生就业一样,也属于社会和政治问题。所以,一方面,下岗工人再就业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导致的人员精简也使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空间被压缩。特别是一些传统产业,在人员精简的同时,相应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更面临空前的压力。

(三)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和高素质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高消费现象也越来越严重。首先,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用人单位不看工作岗位的实际,一味追求高学历,有些专科生甚至中专生完全可以胜任的工作,也要要求只选用本科以上的大学生;更有甚者,只要重点院校的大学生。如有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公开打出旗号:“博士你开价,硕士请坐下,本科你留下(简历表),专科你走吧”,“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不招专科生”。这种现象不仅严重浪费了人才,而且人为制

造就业的紧张气氛。其次,对大学生专业之外的文化素质要求近几年也在不断提高,如一般的公司、施工企业、中等学校等,也要求大学生英语达到四级或六级、计算机水平达到国家二级以上,而且还要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高校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近几年来,在高校加大改革和发展力度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只注重自身利益和短期效应,不搞深入的社会调研,盲目扩充专业,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科和专业结构不合理。其结果是部分高校强势专业不强,弱势专业与其它高校特色专业普遍趋同,师资和实验设备条件又严重不足,缺乏竞争力,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结构性过剩。这是导致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就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会在我国人才资源严重缺乏的同时又出现人才资源浪费。

当前,在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首先,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机会就少。其次,一些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陈旧,与时代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五) 高校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及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高校的办学理念、教育观念等方面正经受猛烈的冲击。部分高校缺乏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办学理念也不十分明晰:教学实验设施严重滞后于扩招规模和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使人才素质的提高和拓展严重受限;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不尽合理,未将最新的科技革命成果纳入教学体系,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一些工科院校更是如此,使很多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过时和落后;等等。

(六) 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重视不够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其竞争力和就业的直接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求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以及敏锐、广阔的视野。但是,从目前大多数高校反映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仍然紧紧抓住专业教育不放,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予重视,尽管开展了一些课外体育活动、学术讲座、社团活动、辩论赛等,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效果根本不理想,现在用人单位在对高校大学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提出较高要求的同时,也对大学生能力素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懂技术、会管理,而且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

(七)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相对薄弱影响就业

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就业竞争中获胜。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无疑是提高他们就业竞争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尤其是大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偏颇,从就业准备到职业选择都有许多的困惑和不解,就业指导也就显得至关重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

业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是:(1)就业指导途径单一,就业教育没有系统化。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主要是通过宣传和咨询进行,并且主要是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这样的就业指导属于“临阵磨枪”型,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毕业生就业起不了根本性作用。(2)信息渠道单一。我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网络、广告和供需见面会。(3)缺乏专门的职业规划和职业设计,没有开设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4)缺乏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和部分院系辅导员完成,人员少,这些工作者缺乏专业的知识,并且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服务内容还不够丰富和完善,就业指导的实效性、针对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现状与教育部提出的“专业化、专职化、专家化”目标尚有一定距离。

三、对当今“就业难”问题提出的思想决策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绝不亚于2008、20xx年金融危机时期,毕业生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就业再创业、先就业再发展”的择业就业理念。

(一)、20xx年招聘大学生计划和就业需求岗位明显减少。众所周知。持续的欧债危机、美债危机等导致全球经济低迷,很多外企的全球市场不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企业招聘量自然缩水。由于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20xx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700万。截止9月底数据统计,今年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数量仅为去年的80%左右。

(二)、企业对人才招聘的质量把控上更加严格。往年企业大量发布招聘,是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企业也认为一些急需的人才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然而但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招聘时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更加优中选优。

(三)、服务行业(如酒店业、地产业、旅游业、化工制药业等)凸显就业机会。调查显示,在求职因素的各维度分析中,学生求职者在就业地区、就业行业、单位性质和起薪标准四个方面实际就业情况与求职期望有较明显差距。如毕业生期望就业的十大行业依次为金融/银行/投资/基金、IT/互联网、通讯电子、酒店/餐饮/旅游、广告/会展/公关/市场、房地产、咨询/管理、公共事业单位、医疗、教育/培训,其中金融/银行/投资行业以18.1%的比例居于首位。但毕业生实际就业的十大行业依次为通讯电子、金融/银行/投资、制造业、IT/互联网、房地产、汽车、能源、教育培训、快速消费品、公共事业单位。

据了解,20xx年校园招聘需求明显缩水,其中以金融行业、能源行业、传统制造业最明显,包括颇受青睐的互联网企业由于前两年进行大量招聘,其人员的培养和管理需要一定的消化期,今年招聘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缩水。相反,一些往年并不被学生看好的行业,如酒店业、快消业等服务性行业仍展现出乐观的用人需求。建议广大毕业生在今年的就业形势下不要太过挑剔,由于很多酒店业与地产挂钩,旅游地产、商业地产等新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机会也较多。此外,还有制药行业发展良好,在亚洲市场一直进行快速招聘和扩张,学生也可

考虑。

(四)、放眼二、三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寻找就业机会。20xx年,在毕业后一年内选择留在一线城市的大学生占63%,和上年的38%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此外,东部、南部发达地区也是大学生选择的热门地区,比重为20%,而选择中部二线城市的大学生仅占总数的6%,只有不到4%的大学生愿意到其他城镇,非城镇和其他地区工作。

继逃离北上广的现象后,新进入职场的求职者再次将目光聚焦在一线城市,虽然面对高企的房价、昂贵的房租、拥堵的交通,一线城市职业发展的广阔机遇,更加公平的规则,以及志趣相投的人脉圈显然对广大毕业生求职者仍具较大吸引力。但其实从中国大陆雇佣指数来看,一些二线城市如天津、杭州、西安、哈尔滨等以及一些三线中等城市的人才需求指数也较为乐观。建议学生可以把眼光放向二、三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可能会寻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基础性岗位仍是企业提供给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无论是哪些行业,纵观整个招聘市场,其实为学生提供的多是基础性岗位,如销售、市场、客服等,那些被学生青睐向往的管理培训生等岗位则很稀少,毕竟企业从培养到运用,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建议学生在选择行业和岗位上要更加务实。同时在不景气的招聘环境下,学生要把握清楚行业动向。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企业的经营动态和发展迹象。比如一些企业经营困难,未来或将面临并购。学生要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作出判断,如果企业的营运不佳,这对今后的职业发展、稳定性都会不利。另外,建议毕业生选择风险性较大的工作岗位,机会可能会更大。

(六)、公招性(含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岗位招聘量大幅减少。一是近几年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包括乡镇基层工作岗位因大量公招均已得到持续补充。二是“乡镇人才计划”实施五年到20xx年上半年已结束。三是教育部出台直属六所师范高校免费师范生毕业后的优先就业政策,据我们掌握的情况,20xx年以前各中学只能到本地部属高校招收免费师范生,而且只能招收户籍生源属于本区县的学生;20xx年开始各区县中学可以招收跨地区高校免费师范生,而且生源户籍不限,这无疑给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强大冲击,给那些只想迷念于走公招就业路子的毕业生筑起了一道巨大的屏障。建议这类毕业生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多途径做好求职准备,包括到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私立学校和内陆地区的一些教育培训机构。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任务不断地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当我们走进职场,如果还不具备或者说还不能培养出我们自身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还不能优质、高校地执行和落实各项工作任务,那么,完成日常工作任务都是困难重重,其他的就更无从谈起。所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正确的工作态度,那么,即使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大部分会“怀才不遇”。于此同时,我们在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时,务必加强专业知识理论学习,培养专业技能,让自己成为真正的“金子”,而非纸上谈兵。所谓“真金不怕火炼”,拥有优越的自身条件,对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篇:20xx年就业形势分析

形势与政策作业

20xx年就业形势分析

20xx年就业形势分析

【内容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20xx年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而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

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规划职业生涯?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成因对策

【正文】:

一.20xx年就业形势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

由于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这些单位20xx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

从行业情况看,医疗卫生、咨询、电子商务、旅游、文化体育等行业用人需求略有增加,但钢铁、机械、采矿、能源、建筑等行业,用工需求不同程度减少。在调研的200多所高校中,约有60%的高校认为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很多地方高校反映用人需求下降或明显下降。部分毕业生也对就业前景感到担忧,少数毕业生甚至感到焦虑。

二.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 外部原因: (1)产业结构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制约因素,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制造业层次低,处于简单引进、承接和复制的阶段,尤其是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难以持续吸纳较多高端人才以及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出了高要求,从而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门槛,这也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2)地域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东西部地域差别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往往大量聚集在东部而不是中西部地区,。

2.内部原因

(1)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

(2)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缺乏良好的适应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的思路和对策

(一)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

1. 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辅相成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首先,一个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会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其次,职业选择本身还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这样才能跟单位配对成功。 再次,职业选择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选择职业。所以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完全凭主观意志和愿望行事。如果个人的择业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只有把社会需要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和志趣结合起来,才有成功的希望!

2.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

调查显示,当代青年择业时更加重视自我发展机会和职业的前途。在调查中,许多大学生都认识到,“到一个前景不妙的企业工作,意味着今天就业明天便失业”。他们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给人信任感和拼搏的动力。如果一个企业前景不佳、缺乏后劲,即使工资收入暂时丰厚,也不能让员工有稳定感。而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 大学专业不一定成为你职业选择的方向。我认为,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职业是为了个人生存、生活,获得持续活动的一个必要途径,职业的选择需要在社会上不断地磨练,慢慢选择的。职业内涵是没有高下贵贱,对社会有用的就可以,没有优劣之分。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时度势,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切忌“病急乱投医”,对待就业问题要更加理性。

3.提升自身素质

(1)要注重专业学习。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基础。在湖北工业大学发放的问卷调查中表明,有65%的毕业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是企业首要看重的。所以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

(2)要提升综合能力。虽然学习和专业知识很重要,但社会中需要的是复合人才,职业中更是非常看重情商和逆境商。所以,大学生还需要掌握其他综合

能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几年的学习,让自己能真正独立和成熟起来,让自己以良好的形象进入职场。

(3)培养创新意识。东部低端产业大部分都向中西部转移,东部留下的是有核心竞争力的或是高端新兴产业,所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是不能忽视的,只有创新型人才能在人才济济的名企中站稳脚跟。 4.实力与努力并重

要在事业的领域里飞翔,我认为,需要有一对翅膀——哲学和文学艺术。为什么呢?哲学给我们睿智,文艺给我们灵感。这是两种不同的智慧,哲学智慧是一种理性的智慧,文艺智慧是一种直接的智慧。有这两种智慧,我们就不怕不成功。 人文教育是人格塑造的工程,哲学和文艺是人生起飞的两个翅膀。,我认为,个人的发展是可以选择的,知识的储备决定了以后的发展道路。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历史性地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的教育阶段,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能在就业这条窄道上越走越宽?毫无疑问,实力与努力是你成功之路的领头兵。一个人只有实力而不努力,这个人太懒;一个人只会努力而没有实力,这个人太蠢。当一个人实力与努力并重时,成功之路也就离你不远了…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就看自己怎么准备、怎么去把握了。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能够为我们实现理想提供条件。但是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是曲折的,越高的目标,道路会越漫长,所以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最后要记住,践行艰苦奋斗是当代大学生实现理想的根本方法。

(二)学校:要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供需对接

1、科学调整专业设置。学校应该建立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系统,通过实际考察后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同时学校也应该应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大胆的调整、改革。 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学校应该着力解决大学生求职技巧的培训。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有效结合,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断层。在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湖北工业大学

有73%学生甚至是毕业生不清楚本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和办公地点,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

(三)政府:加大统筹大学生就业政策宣传和优惠政策落实的力度

积极创造就业环境。一是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公信度高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二是要通过政策调整来鼓励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三是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通过助学贷款代偿、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去基层、西部就业。政府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创业失败生活保障等服务。

相信在政府的亲切关怀、学校的合理引导、学生的不懈努力下,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最后一定能得到良好的解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