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读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一书有感

今年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一书,我为杨校长的教育思想、意念所震憾,为他对教育的爱所感动。杨校长从事教育目标就是为农民的孩子办出最好的学校,让农民的孩子也受到最好的教育。他把他的目标融进了他的教育信念中,引导着他的教育行为。在他人生路上有几次重大选择但他最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五里小学。他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断探索求新,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从教20多年,始终以满腔热情献身于陶行知先生的“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总结了20多年来办好乡村教育的三点经验,即办农村教育要学会联合,教农村孩子要学会赏识,当农村教师要学会自信;他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把一所只有7名教师、150多位学生、几间透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课桌板凳的、教学质量低下的村小,办成了一所“省级模范学校”,用热血创建了一所新型的农村小学;他先后获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称号。

杨瑞清的成功,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坚定信仰,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再发展。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在行知小学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与磨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曾放弃,他也曾遇到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窘境,那时的他,充满了自卑和失落,但他迎难而上,在中国乡村教育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扛起了乡村教育的大旗。

杨瑞清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抓住成长二字。人的一生,只要关注成长,就不用操心成功,更不要操心成绩问题。人专心致致地成长,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你还用担心它不结果吗?还用担心它不成材吗?”这极富哲理,耐人寻味。可悲的是现在有很多树,刚刚长成一点,我们就急切地摇晃着它,抱怨它为什么不结果,为什么不成材,最终导致它结不了果,成不了材。现实的教育过程中,象“拔苗助长”的做法家长中有之,教师中也有,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成绩,而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成长。巴不得让孩子将所有的知识都学会,都装进他们的大脑,而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

杨瑞清认为,孩子不怕训斥打骂,最怕被感动,被瞧得起,因为要无条件地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信任他的潜力,尊重他的人格,理解他的个性,要看重优点,不纠缠缺点,

用优点激励他不断往前走,形成良性循环;要将所有的孩子都看做好孩子,让这些好孩子拥有好心情,过上好日子。这就是赏识教育。他经常对教师们说:“让孩子们快乐、自信,就等于抓住了一个西瓜,仅仅忙于考试和分数,只是抓住了一粒芝麻。”在他的学校制作了精美的优点卡,要求每一位老师用赏识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时间、有地点、有细节、有点评地写到优点卡上,每周获得优点卡的学生名单在学校黑板报上公布。学校还请家长替孩子在优点卡上背面写一条优点。这与我们有的学校有的教师“杀鸡吓猴”的做法是完全相反的。鸡没杀死,猴幸灾乐祸。赏识教育的氛围使人愉悦,“杀鸡吓猴”的教育使人郁闷,愉悦能激励人奋发向上,郁闷则使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

杨瑞清校长让我们对教育对工作思考,怎样做一名教师,他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真实地告诉了我们。我们会更加努力,成为学生教育路上的启明灯。

 

第二篇:《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走在行知路上》心得体会

职业让我们生活的有意义,读完了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专著,感受其人其事,内心敬佩、感动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文淡如菊,人淡亦如菊。朴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白的话语,没有故作深刻的说教;平常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篇章;平凡的岗位,没有叱咤风云的气势。然而有一股无形的魅力征服了我,许多教育的故事感染了我。

从这些朴实的话语中我着实感到杨瑞清这位乡村教育家的不平凡:毕业时,原本有机会留在城里的他,却主动要求到最苦最偏僻的乡村小学当教师;有“升迁”的机会,却不在县城里当官,几次反复要求回到行知小学:“适合做青年团工作的人不少,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在艰苦的条件下,搞教育改革,不断探索求新,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从教20多年,始终以满腔热情献身于陶行知先生的“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总结了20多年来办好乡村教育的三点经验,即办农村教育要学会联合,教农村孩子要学会赏识,当农村教师要学会自信;他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把一所只有7名教师、150多位学生、几间透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课桌板凳的、教学质量低下的村小,办成了一所“省级模范学校”,用热血创建了一所新型的农村小学;他先后获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称号。

探寻杨瑞清教师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感觉到,他的成功之路,很大的原因还在于他吃透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是片言只语地学,而是在实践中真学、真干、真发扬光大。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信念的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几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初走上讲台,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所谓信念决定成功,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实力决定魅力,杨瑞清的成功,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坚定信仰,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

再发展。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在行知小学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与磨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曾放弃,他也曾遇到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窘境,那时的他,充满了自卑,充满了失落,但他恁是坚持谋发展、求出路,在中国乡村教育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扛起了乡村教育的大旗在猎猎飞奔。是啊,教育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和迷茫,在问题前面,是选择迎难而上,还是止步不前,需要的是一种勇气,一种对教育的坚持。

杨瑞清讲过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在中国搞教育的人,两个地方不能不去,一是曲阜孔庙,孔子代表了中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思想的极致,堪称万代师表,二是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纪念馆,代表了近代教育家的思想,陶行知是被毛主席尊称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所以,学习、弘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目的还是为了发展,在万世师表的肩膀上继续往前走,真学、真做、真发展。正因为杨瑞清真学行知,认真做事,坚持不懈,真正学到了本质上,所以才能在全国学行知的千千万万学校中,明确地提出了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学校目标:“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

杨瑞清,一位行知路上的领路人,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敬佩,也留给了我们太多对教育对工作对自己的思考,做一名教师,他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真实地告诉了我们。尽管我们也会在工作中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自信、自强、自律,相信信念的力量,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寻我们一定会收获理想的教育,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