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20xx.04.06

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

项目建议书

现代旅游业属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先导产业,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扮演中重要的作用,京津冀三地在地理自然属性上是一体,历史背景深厚,同时在区域交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三地协同发展旅游,将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深化发展,共赢互惠。

一、现状评价

京津冀开展旅游协同,从地位与作用方面来看,意义重大。

(一)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从产业结构来讲,除北京外,天津、河北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过小。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而京津冀地区农业基础比较 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由于旅游业具有关联带动性强的特点,可以带动其 它相关行业的同步、协调发展。所以,京津冀地区应大力开发旅游资源, 增加旅游收入,扩大旅游收入,增加旅游投入,这无疑将对第三产业的发 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京津冀旅游业的发展还将逐步提高第 三产业比重,促使三大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以致推动全区经济大发展。

2.树立京津冀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旅游整体形象是一种品牌,对于区域旅游的发展很重要,它能够转换 成旅游吸引力,能体现出地域特性,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十分相似,而且又有互补。如果京津冀三个旅游区单独一个地区树立起来

的旅游形象是单薄无力的,而且相邻地区树立的相近的形象会产生“排斥效应”而最终不能在旅游者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单独一个地区维护一个较好的旅游形象也比较困难。这就有必要在京津冀行政区域共同塑造旅游形象,挖掘共同的地脉,形成合力,加强旅游整体形象的影响力。

3.京津冀旅游交通布局现状

北京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天津是著名的港口城市。本区的交通网络完善,地面交通中已形成以京、津、石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六条跨省市的综合运输大通道以及连通祖国内地和世界各地的航空路线,还有天津、秦皇岛、京唐港和黄骅港也已开辟了许多海上航线等使本区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另外,本区内部交通的通达性也很强,河北是中国铁路密度最大的省份,公路纵横交错,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 500多千米,居全国第2位。京津、津沪、京广、京承、北京—张家口、石德等铁路,和京深、京秦、京九等高速公路以及许多的国道、省道把河北省的旅游景区、景点和京、津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有利于本区域旅游的发展。北京、天津、石家庄和秦皇岛的民用机场又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增加了区域的可达性。 二、优势与机遇

(一)旅游区位优势

京津是山水相连的两大直辖市,而河北环绕京津,是其天然纵深腹地。京津冀三地作为文脉相通、山川相连的自然旅游区域,先天的地理、人文区位优势使三地的经济、文化等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彼此

的紧密影响,经济、人文乃至历史上的水乳交融以及交通上的便利,都使京津冀地区具有发展区域旅游的良好环境。京津冀区域公路里程为71,631公里,京、津、冀三地或交叉,或怀抱,在全国来说,这样的区域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

(二)旅游资源优势

从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来看,京津冀三地的旅游资源丰富,且各有特色,具有很强的互补作用。北京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一些自然景观,是我国的旅游热点。据有关资料统计北京现有的旅游景点约636处,其中与文化方面相关的如古迹、寺庙、故居、园林、博物馆等人文景观为513处,约占81%;而山水等准自然景观为123处,仅占19%。我国21处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中就有6处在北京。大多数外地特别是境外旅游者都是冲着这些人文文化遗产而来,这也是北京市旅游的基础。但是单纯的人文文化遗产的观光旅游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除了城市文化景观,中国农村、中国大自然和各地的风土人情也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如果我们仅着眼于北京一地旅游资源,是不符合区域发展要求的。天津毗邻北京,历史上就是一个工商业城市,富有人文特色,特别是商业特色的旅游资源同北京恢弘的“大景观”和河北的自然风景、乡土风貌有很强的互补性,比如天津的曲艺、特有商业和港口城市风貌等。而河北省地处华北,毗邻渤海,内环京津,是全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山地、高原的省份,地形地貌种类齐全,气候四季分明,并拥有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辅之以丰富的北方民风民俗,可以弥补京

津两地在清新的自然景观和北方风土人情方面的一些不足。

总之,京津冀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景物类型繁多、品味等级较高、区域特色浓厚、旅游功能齐全,为其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三)客源优势

从客源上看,京津冀都被列入全国接待人境旅游者30万以上、接待外国旅游者20万以上和外汇收人一亿美元以上的省市名单之中。京津冀的旅游外汇收人占全国外汇收人总额的18%。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各种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WTO的运作与实施,对全球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xx年河北接待的国际旅游者有80%来自京津,国内旅游者近30%来自京津。此外,“十五”期间,河北省开发建设旅游项目中的省外资金11亿元,主要来自京津两地。由此可见三地在客源和旅游开发上的紧密联系。

(四)发展机遇

机遇往往可以启动一个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其进入区域经济发展的“门槛”。抓住了机遇,区域旅游业可能有大的发展,相反,失去的机遇往往成了前进的阻力。因此,要发展京津冀区域旅游业,决不可以忽视机遇的作用。

1.新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平均收入逐年增加,人均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加之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以及旅游交通设施的完善,国内旅游呈现出较为迅猛的发展势头,国内旅游人数逐年提高,

年均增速20%以上,旅游收入增长更快,旅游业总收入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以上,旅游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xx年,中国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0 000-10 500亿元。另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xx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

目前我国国内旅游市场潜力极大:

第一,国内旅游需求日益旺盛,京津冀地区国内旅游市场优势明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多,旅游消费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时尚。

第二,国内旅游市场发展速度加快,增长态势明显。这就给京津冀国内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第三,国内旅游市场基础庞大,城镇居民出游人数趋于稳定,农村居民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2.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京津冀“两市一省”彼此之间就整体经济或经济领域的联合而达成经济联合的状态不断深化。其中在区域贸易一体化、对外直接投资一体化、货币金融一体化等经济分支领域的一体化实践和理论已初见端倪,有些已经趋于成熟。在客观上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经济分支领域,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导致区域旅游合作的一体化。

三、困难与挑战

京津冀区域旅游业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过相对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区域旅游发展,还有不小的差距。据统计:20xx年京津冀

两市一省的生产总值为l.6万亿元,尚不及长三角的一半;20xx年长三角地区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是京津冀地区的1.8倍,接待国内游客人数是珠三角的1.6倍;创造的旅游收入则是珠三角的1.3倍,京津冀地区的3倍。京津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一)区域内资源开发重复现象严重、缺乏整体规划

与其他旅游区域一样,京津冀旅游区域内部各地区地缘相近、历史文化相通,旅游资源丰富,但在资源开发中存在着重复建设和区内盲目竞争的现象。比如在资源特色上,北京市以皇家园林、历史故都为主,天津市以历史名城、市井民俗、滨海风光为特色,河北省则以皇家遗迹、滨海草原风光为代表。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比如机场建设,也存在重复开发和资源争夺问题。北京和天津同在一个旅游区域合作圈内,却各有自己的飞机场,这些资源重复开发导致了旅游圈内资源的竞争大于合作,严重影响了旅游圈整体的发展。

(二)区域内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不足、缺乏区域凝聚力

主导型的合作共生、协同发展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类型。可是京津冀在这方面发展明显不足。

首先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有能力,有责任充分发挥其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城市协作、共生发展。而实际情况是北京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较差,没能形成区域城市间的合作共生机制,严重影响区域旅游合作开展。虽然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已经提出很久,但是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京津冀三地都是在相对独立发展,北京对两者的辐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在很多时候

是聚集效应大干辐射效应,形成了“空吸”现象,人才、资源逐渐向北京集中,造成周边地区旅游发展相对迟缓,甚至在河北省内还存在着32个贫困县、3 798个贫困村,这些地区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三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尚未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而上海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可以称为“龙头效应”。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其快速发展带动了相邻的江苏、浙江等相关地区的陕速发展,其周边各个主要城市也主动和上海接轨、协调,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长三角”在上海的带动下,旅游业蓬勃发展。

其次,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缺乏一个统一的形象。北京是中国旅游最发达的城市,但却很难将河北、天津和北京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缺乏一种区域旅游凝聚力。河北、天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却处在北京的阴影之下。旅游者到北京来,冲的就是故宫、颐和园、天安门、长城,要他再跑到赵县看赵州桥,跑到天津看盘山,基本上不太可能,因为这些景区点和故宫等不是一个层次上,如果没有故宫,可能游客就冲着赵州桥、盘山来,因此故宫的存在对这些资源反而起到一种屏蔽作用。

再如北戴河等海滨旅游资源,也很难和北京都市旅游资源组合在一起,前者以度假为主要功能,后者以观光、商贸为主要功能,二者针对的市场不一样,难以组合进同一旅游产品当中。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不足,区域旅游凝聚力的缺乏,使京津冀区域旅游难以形 成“合力”。

(三)旅游圈内竞争大于合作、跨区域旅游集团非常欠缺。

虽然北京、天津、河北旅游局早已就合作事项达成了共识,为打造京津冀地区无障碍旅游区积极创造条件。而事实上,京津冀旅游圈的发展的进程并没有像构想的那样顺利,种种迹象表明已经明显落后于珠三角旅游区和长三角旅游区的发展。一方面是因为京津冀整个地区缺少在资产、资金、人事、管理、运作、品牌等方面联系密切的跨区域的旅游连锁企业和企业集团,虽然三个地区都有各自颇具规模的旅游集团,但集团之间似乎没有形成合作的机制,没有进行真正合作的行动,没有做到强强联合的态势。即使有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他们之间也多为一次性或短期的,缺乏长期、规范、稳定、深入的联系,区域合作微观基础并不牢固。另一方面,由于圈内的旅游经济一直处于诸侯割据状态,夹杂了强烈的行政区域性质,而不是资源要素的市场特点,未来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方面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分工并形成发展合力。

(四)发展不均衡、互利互惠的“系统”观念还没有形成

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均衡性,绝对的均衡发展是不现实的。旅游业同样不例外。由于旅游资源的地域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导致了我国行政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非均衡性。京津冀地区,北京市的旅游业比天津市和河北省就要发达。这种非均衡性的存在既是旅游行政区间合作的推动力又是阻碍力,正是因为这种不均衡才会促使行政区间努力寻找发展的契机,取长补短,整合外部资源,发挥外来优势。也是因为这种非均衡性的悬殊,导致了旅游发达地区不愿做扶贫式的旅游合

作。

四、机制与对策

京津冀旅游业的发展应以系统发展的理论为指导,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北京”圈的开放开发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调整为契机,以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旅游业发展现状为基础,将京津冀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对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统一协调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旅游环境,走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道路,挖掘和深度开发区内的历史文化内涵,创建京津冀旅游品牌,将旅游业发展作为区域经济振兴和扶贫开发的支柱予以培植。

(一)京津冀旅游区域发展目标

特色独具,规模效益,推动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和谐是京津冀地区 21 世纪旅游经济业的基础目标,也是现在京津冀旅游业发展不断追求的目标。新世纪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要必须树立旅游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观,努力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有机统一。

1.优化区域旅游产业结构

京津冀区域旅游业进入 2015 年,虽然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有所增长,但是旅游收入的增长率和旅游人数并不是同步增长,主要原因是京津冀地区的旅游产业结构和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一样,都是以国际入境接待旅游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我国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受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限制,还没有兴起时,这种产业结构是合理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京津冀地区旅游消费体系从以

国外旅游者为主体逐步转向以国内旅游消费者为主体,必然要求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适度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要求。

2.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系统化旅游业发展模式

京津冀旅游业有 必要构建众多产业参与、主体多元化、综合机制协调下的全方位的系统旅游业区域合作。这种模式要求区域间不仅旅游行业全面形成密切的协作关系,而且国民经济众多产业,包括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各个行业,都广泛地形成合作关系。京津冀旅游业在这种多元化全方位合作模式下,以基本层次的旅游行业的全面合作为目标和内容,必然地要进行区域间基础设施、环境、政策、制度、管理、社会文化等深层次领域的交流、沟通与整合,这是区域旅游业合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表现形式。

3.拆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藩篱

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在发展区域旅游方面都有很多成功的典型。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做法就是,区域内的各级政府主动拆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藩篱和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发展的大环境。要从拆除制约整个区域内旅游发展的障碍入手,为旅游长期发展的合作奠定基础,具有整体的战略意义。

4.旅游业总体布局合理化

地域关系紧密的京津冀区域,必需联合编制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从全局着眼对产品开发进行合理布局,科学安排开发时序。

5. 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协调统一

根据持续发展理论,经济效益并非旅游经济发展的唯一目标,还

必须考虑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一方面体现在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获得精神享受、情感熏陶后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另一方面体现在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所产生的相互影响,这就要求经济发展要将当地居民的利益与旅游者的利益平等看待,不能厚此薄彼。

(二)发展原则

1.系统原则

区域旅游业发展对象是区域旅游系统。区域旅游系统同其它区域系统一样,是由诸多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由此形成特定的系统结构。结构是功能的内在依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一定结构总表现出一定功能。

京津冀旅游系统结构问题极其复杂,从部门结构到地域结构,从空间结构到时间结构,从客观的旅游基本需求结构到微观的旅游企业内部结构,结构问题存在于旅游活动的全部领域,京津冀旅游系统结构是一个全方位、多等级、复杂化的结构系统。京津冀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中心问题与实质就是科学组织规划区内旅游系统结构,以实现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功能最优化。

2.整体性原则

开展跨地区的横向旅游经济联合具有范围广、层次高、规模大的特长,属于横向经济协作的高级层次和特殊形式。旅游产业的区域联合具有整体性特征,能有效地聚众家之长、集协作之力、释联合之能,变分散、粗放、局部的潜能为整体、集约、综合的优势,从而获取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聚集效益。

3.互补性原则

京津冀旅游区利用各方客观存在的区位、资源、投资条件差异,在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开展有偿交换、互利协作、互惠联合,可以通过同质共进、异质互补、进行旅游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旅游经济结构的有机组合、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资源要素及各类旅游地域要素实现共扼互补,产生叠加效应,并形成复合价值,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吸引力,从而释放更大的协作生产力,创造出少费多惠的优化效益。

4.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

京津冀旅游业的空间整合具有多元化的特色,逐步呈现出综合交织、条块结合、多元立体的联合发展走势。区域多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联合,必然带来有利于区域旅游业协调、持续、稳定发展的综合效益。

(三)优化京津冀旅游产品体系

1.整合三地旅游资源、实现资源最佳配置

资源整合是实现京津冀旅游业协作开发的基础。三地旅游资源的整合应突出各自资源特色,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在具体措施上,要充分发挥北京在人文文化遗产等大景观方面的优势,与天津的商业、港口城市特色、民风民俗和河北的自然地理风貌、丰富的北方风土人情进行有效的结合,形成一个多方位、多层次、能够满足多方面旅游需求的区域性整体。在旅游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应避免只是

简单把景区景点串成旅游线路,而应形成市场互动、游客互流,让各地的旅游景区景点联动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北京在旅游业方面得天独厚的品牌效应,通过北京的辐射作用,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将三地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一方面用北京的品牌来拉 动津、冀的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整合,用津、冀的旅游资源来充实北京的旅游产业,这样可以使各自的优势得到加强,实现共赢。并以此为原则,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再结合相对一致性原则、地域完整性原则、旅游中心地原则对京津冀区域旅游进行类型划分并形成合理的旅游空间布局。

2.优化旅游线路、平衡区域发展

对京津冀旅游线路优化,应遵循的原则为:一是尽可能满足游客的旅游愿望;二是便于旅游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在以上两大原则的基础上,还应兼顾到:突出主题、合理搭配、游程多样、冷热平衡等原则。只有以合理的原则为指导,才有可能创造使游客保持一种长久的余味无穷的新奇体验。

京津冀旅游线路应以高速公路、铁路和公路为客运通道,充分发挥京津区位优势,与河北密切合作,共同创建京津冀一体化的大旅游格局。以京津为中心,要重点培育好8条旅游主线路。

第一条是北京-清东陵-唐山-秦皇岛海滨风情旅游线;第二条是北京-承德-围场清代皇家园林风景旅游线;第三条是北京-怀柔-丰宁草原风光旅游线;第四条是北京-张家口(包括怀来、涿鹿、崇礼、张北、沽源、赤城等县)生态环境旅游线;第五条是北京-涞

水-易县-涞源太行风光避暑度假旅游线;第六条是北京-涿州-保定-白洋淀京南古文化及民俗旅游线;第七条是北京-廊坊-沧州-吴桥民俗风情旅游线;第八条是老龙头-金山岭-黄崖关-慕田峪-八达岭-大境门长城旅游线。

观光旅游产品是京津冀区域旅游产品的主体,要加快其改造和升级。创造出国内外知名的精品路线:一是要深挖内涵,提高现有内容的品位和档次;二是策划与主题协调的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强的新内容;三是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准。同时京津冀区域旅游要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8条旅游主线路为重点,加快建设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

3. 建立旅游地域综合体和协调发展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地域综合体和旅游目的地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与旅游业直接相关、间接相关的各部门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地域生产--消费系统。这个系统以旅游资源和产品为依托,客源为基础,以服务和管理为保障,缺一不可。区域合作的主体多元化,包括企业、民间组织、政府等,各地区的旅游业在市场驱动、政府推动、民间互动等多种机制下形成共生共荣、水乳交融、高度融合的全方位合作关系。

4.全面考虑、综合开发京津冀所辖旅游区(点)

京津冀所辖旅游区(点)是京津冀区域旅游业的根基,它是由区位、资源、环境、设施和项目、客源、经营管理等要素组成的结构系统。京津冀景区(点)的开发要以系统的思想全面考虑,综合开发。京津冀“大旅游”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大的系

统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大。所以,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旅游产品的开发,坚持系统化和网络化要求,沿线开发,体现特色,形成体系。把现实的景观展示与挖掘历史文化相结合,再现和创新自然和人文景观价值并突出历史文化、民族、民俗的特色韵味。根据景区(点)区位条件、旅游资源察赋状况、环境质量、基础设施情况、拟开发项目的优劣势、地区客源分布状况、开发难易程度、投资状况、经营管理水平、开发后的效益预期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优化京津冀景区(点)旅游系统结构,调控旅游系统的运行,形成京津冀旅游业系统的最佳功能。

(四)加快京津冀旅游设施体系建设

1.旅游交通设施建设

旅游景区景点与交通设施相配套,“景随路建,路为景开”,旅游交通建设适度超前,旅游交通设施合理搭配,是京津冀旅游交通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方面,旅游景区景点选址时应首先考虑已有的交通条件和近期交通建设计划,优先开发交通条件好的景区景点。另一方面,有些资源品位高、市场潜力大、开发前景好的地区,旅游开发能直接推动当地的扶贫开发、经济起飞。

2.餐饮设施建设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层次正逐步转变,已由现在的基础层次——佳肴品尝游,向发展层次——饮食医疗保健游和享受层次——饮食文化旅游逐步递变。因此,京津冀区域旅游饮食文化开发和餐饮设施的建设有助于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提高旅游品位、促进京津

冀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京津冀要深入挖掘本地区的特色饮食,形成多样的、多层次的餐饮设施。

3.旅游商贸设施的建设

购物是旅游活动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在旅游景区、景点适当建设旅游商贸设施是区域旅游规划设施体系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首先要建设旅游购物步行街或定点旅游购物商店,其可供选择的地段有:交通便捷、客流集中、富有地方特色的市中心街区;旅游景区的出入口处;游客出入的集散地;机场、车站码头等。旅游购物的场所要多样化,高、中、低档兼备;高档旅游商场装饰典雅,精致,赠送精美的宣传资料,提供茶水饮料,并设有介绍商品文化科技含量的音像厅、休息室、低档的“跳蚤市场”等。

其次要建立旅游商品批发市场或交易会。有条件的城市可结合专业市场的 建设,面向全国或地区开设旅游商品批发市场,形成大规模的旅游商品流通和交易中心。举办国际性、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旅游商品交易会,展示、 交流各地各类旅游商品、开展购销洽谈,这样既能活跃区内经济,又能提高京津冀旅游商品的设计生产水平。

第三,成立集设计、研究、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社会化、集团化、规模化的旅游商品专业公司。在京津冀各地建立产学研一体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旅游商品公司,成立地方旅游商品生产的骨干企业。

第四,培育京津冀旅游商品名牌精品。评选京津冀所辖省市的旅游名牌商品,培育精品。对旅游名牌商品授予品牌标志。对新颖奇特

的旅游商品设计和生产,应申请专利权。

第五,加强旅游商贸业管理。建立和完善旅游定点商店制度。旅游主管部门会同工商、贸易、技术监督、公安等部门,切实加强对旅游商品销售的执法检查和管理,杜绝和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防止和取缔强卖强买、尾随兜售等不法行 为。

第六,对海外旅游者购物实行出关退税制。按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实行购物出关退税,是刺激游客的购物欲望、增加就地出口的有效政策和措施。

(五)搞好京津冀区域旅游市场规划

京津冀适合于发展满足周边省(市)游客对自然风景、名胜古迹等旅游需求的景区、景点较多,质量也较高,但是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区内游客都对此知之甚少,在区外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这些都有待于旅游部门向各种旅游市场进行大力宣传和促销。

1.政府牵头、整体包装

京津冀各级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树立市场的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切实加大宣传和促销的力度,广开宣传渠道,大造宣传声势。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如新闻媒体、网上宣传等手段),充分利用广播、影视、报刊等现代传播媒体,开辟旅游专栏进行宣传促销,并采取制作旅游宣传品(包括录像带、风光明信片、旅游指南、导游图等)、举办旅游展销及旅游知识竞赛、邀请记者和旅行商实地采访考察等多种形式;积极参加有影响的国内外旅游展销和展览会,定期派宣传推销小组,直接到各地招徕游客,增加市场占有能力,充

分利用现有的驻外机构,加强市场调研和外联推销,及时反馈市场信息,扩大市场的占有份额,并积极创造多种渠道,在区外设立旅行社经营机构,向海内外广泛宣传本区域的旅游资源特色和优势,以提高知名度,增加吸引力;还可以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旅游办事机构,作为对外宣传和招徕组团的窗口,加大宣传力度;在促销策略上,针对不同的客源旅游市场的要求,围绕外联促销的策略,制作针对性强、有影响力、图文并茂的文字、声像、立体的宣传品,介绍旅游线路、旅游景点、饭店、旅行社等,使宣传与促销有机结合。并大力开发散客、家庭、老年人和大中学生休学旅游,并充分利用本区域气候、物产优势,着力开发会议旅游和奖励旅游。

2.联合开拓旅游市场、树立区域旅游形象

进行区域旅游开发协作的直接目的之一就是开拓更为广阔的旅游市场,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业竞争中具备更强竞争力。联合开拓旅游市场,离不开宣传,也离不开树立旅游整体形象。旅游整体形象是一种品牌,鲜明、深刻并体现出地域特色的整体旅游形象能够形成极大的旅游吸引力。京津冀同处华北北部,无论历史上还是现今都水乳交融,在气候、自然景观以及人文等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有必要共同塑造旅游形象,合力挖掘旅游市场,加强宣传工作,增强旅游整体形象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京、津、冀作为区域整体共同开发旅游市场之初,其整体旅游形象需要获得市场的认同,因此除了一般的网上宣传以外,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大旅游产品的推广工作。

3.注重信息反馈、不断推陈出新

系统是不断进行内外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动态系统,具有信息反馈功能。京津冀旅游业是一个系统构建、系统反馈、系统调控、系统优化的综合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调查研究,收集业态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京津冀旅游业各要素和各子系统进行调控,对影响京津冀旅游业发展的不良因素进行干预、治理;根据世界旅游业发展态势及自身旅游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旅游产品类型、推出新的旅游服务内容、塑造新的旅游形象、制订新的旅游政策和措施等。使京津冀区域旅游业始终在良性轨道上稳定、持续发展,促进京津冀区域旅游系统的动态平衡和不断优化。

4.构建旅游信息网络

以网络为连接媒介,以京津冀各个城市的旅游咨询中心为节点,以自 助式交互型多媒体设施为补充的工作框架。具体而言:首先依托现有的各 城市旅游咨询信息平台,借助公共信息网实现京津冀城际联网互通,并实现互联网的及时访问;在每个城市建立一个旅游咨询中心和网站,负责旅游公共信息的收集和维护;在重要地点设立咨询点或自助式交互性的多媒体设施,作为旅游咨询中心的延伸,方便游客的查询等。如建立京津冀统一的旅游咨询服务、统一的旅游电视频道、统一的旅游广播节目、落实三地卫视落地等内容与项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