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武侠小说报告(浅谈天龙八部)

贝加出品

浅谈《天龙八部》

摘要:《天龙八部》讲述了世间芸芸众生的爱恨纠葛,书中“无人不冤,有情皆孽”,本文从佛学视角进行了解读,方知回头是岸,方证菩提。

关键词:天龙八部 众生皆苦 超越与解脱

査老先生是一位奇人,《天龙八部》是一部奇书。在他的武侠小说中,佛学思想频繁地出现。《天龙八部》正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品中有着浓厚的佛教色彩,佛教文化甚至已成为作品的主干而非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可以说,《天龙八部》是佛学思想的寓言。诚如北大陈平原教授所言:“倘若有人想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佛道,不妨从金庸的武侠小说人手。”

一、《天龙》释名

“天龙八部”,源出《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具体指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呼罗迦八种“非人”的神道怪物。因为“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所以名之为“天龙八部”。他们有奇特个性和神通,虽是人间之外的众生,却有尘世的欢喜和悲苦。

小说《天龙八部》中没有神道精怪,所讲述的不外乎人世间芸芸众生的爱恨纠葛、生死别离。金庸先生说他只是借“天龙八部”这个佛经名词,以象征一些现世人物,就象《水浒》中有母夜叉孙二娘,摩云金翅欧鹏。有好事者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遍寻天龙八部中犄角旮旯写《天龙八部释名考》一文,损心伤肺催肝肠地找出诸神怪所对应书中的人物,如天众代表萧(乔)峰,龙众代表段誉,其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等等亦有慕容复、阿紫、王语嫣之流一一对应。通读全篇,觉其虽有理可考,却难免偏颇,权当饭后闲余之作。对此部书来说,释名考证,不是不可以,只是没必要罢了。

《天龙八部》结构庞大,意境深远,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解不开的悲苦,书中的每一段感情都是孽情,人们挣扎于命运与人性编织的网中,最终以一场场灿烂的幻灭来结束自己的痛苦。萧远山痴于报仇,杀人如狂;慕容父子贪恋权力,阴谋算尽;逍遥三老爱恨纠葛,至死方休。陈世骧先生对《天龙八部》的评语“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只八个字,一语道破。尘世多鬼蜮,俗人皆魍魉。大千世界,众生皆苦,凡世种种,尽是虚无。

贝加出品

二、众生皆苦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忧悲恼,这些苦均归结于“五蕴盛苦”之中。“苦”是佛家学说中最基本的一条。按照佛家的说法,人生本来就是受苦的,“快乐”是需要依赖外缘而生,不得长久,而失去快乐,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在这个定义下,一切世间的感受皆是痛苦,这便是所谓的“诸受是苦”。既然所有的感受都是苦的,那么凡尘俗世,也就无人不苦了。在《天龙》的世界里,人们纠缠于爱恨情仇、贪嗔痴欲,在天地人间上演出一幕又一幕的悲剧,令人唏嘘叹息不已。

最悲惨的要数萧峰,他的悲剧,是典型的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萧峰是《天龙八部》第一主人公,也是一位古希腊式的悲剧英雄。在他的身上,我们很容易领略到古希腊悲剧的沉宏悲壮的悲剧精神。一夕之间,他从万人景仰的丐帮帮主变为人人喊打的契丹人,众叛亲离;他不想杀汉人,却不得以让聚贤庄血流成河;他拼尽全力追查幕后真凶,却发现,那个“大恶人”竟是自己的生父。就连生命中唯一的朱颜暖色,也被自己亲手葬送。终其一生,萧峰都在和命运进行着不屈的搏斗,可是,却始终抓不住自己的命运。最终,在胡汉恩仇之间,他找不到一个平衡点,于是,舍身成仁。就如古希腊悲剧神话中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一般,命运的轨迹早已注定,谁都无力挽救,最终只得刺瞎双眼,在颠沛流亡中寻求救赎。佛家的“苦谛”在乔峰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善良的人逃不脱人生的苦,那么恶人又当如何?在这部小说中,真正的恶人并不多。所谓恶人,不过是些被命运捉弄、被心魔困绕的可怜人罢了。

“恶贯满盈”段延庆也苦,他居于四大恶人之首,为恶最大,但是他受的苦也最深。曾为大理太子,后因叛乱逃亡,几乎丧失性命,虽侥幸不死,已是重伤残废。但是段延庆最痛苦的还不在此,他最苦的是他的内心落差。想当初他未遭大变之时,也是个聪明绝顶身份尊贵的青年俊彦,恐怕比段誉还要俊逸高贵几分,为何竟沦落到要与江湖上的魑魅魍魉为伴?即使为恶人之首,又有何乐趣?他就像英国诗人米尔顿《失乐园》的魔王路斯弗那样,虽拥有统领地狱的大权,却抵不上他回忆自己曾是“光明之子”的痛苦。当段延庆解珍珑棋局时,举棋不定,只觉“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正也不是,邪也不是,那可难也!”这正是他的处境。为恶是为恶最大的惩罚,可曾经的他又何尝如此?

还有玄慈、萧远山、慕容博、天山童姥、李秋水、无崖子、赵钱孙??整个《天龙八部》中几乎找不出一个不苦的人。诸受是苦,苦从何来?

贝加出品

三、因缘果报

佛语有云:“诸法因缘而生”。前后相继,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佛教讲究因缘,世间任何事物的相生相灭,都是由因缘和合所致。正如曹布拉在《金庸小说中的文化意蕴》所说的那样:任何的思想行为,都会导致相应的后果,在“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之“业因”,也不会得相应之结果。佛家以此“因缘”,“因果”说来解释整个世界及人生,在《天龙八部》中,各种矛盾纵横交错,纠缠不清,由此及彼,紧密相连,充分印证了佛家的“因缘”,“因果”说。

“天龙八部”的世界之所以由一个“人”的世界变成一个“非人”的世界,正是人们自己所造成的。前人的情孽仇怨,化做现世的业报冤孽,且冤冤相生、仇仇相连、辗转反复,编成了一张巨大的网。不仅祸及他人,自己亦陷在网中。这张网,一半由上代人的恩怨情仇留下,一半由这代人的痴嗔报复编成,因果相继、纵横交织,以至无法分清谁是冤头、谁是债主,谁是罪魁、谁是祸首。

叶二娘被情人遗弃,儿子又被人抢走,母子分离二十四年,确实无辜令人同情,然而她转而嫉妒他人的家庭美满,偷来别人的儿子杀害,又令人痛恨;秦红棉,王夫人为情所殇,由痴入嗔,一个要将情敌斩尽杀绝,一个乱杀姓段之人?.他们本来都是受害者,却转而又都成为作孽之人,种下恶因,沉沦苦海而不可自拔。

因果相继,人生之所以苦,就是因为人们不明白世界和人生是“无常无我”、”刹那生灭”的道理,却总是被“贪”、“嗔”、“痴”三毒所困绕,从而陷入无休无止的轮回之中,不得解脱。

四、三毒孽障

佛家有云:“能生贪欲,嗔恚,愚痴,常为如斯三毒所缠,不能远离获得解脱”。贪,嗔,痴此三毒如同一张巨大的网,网罗众生,各色人物都纠缠于这三毒之中,有人能够觉悟,在罗网中苦苦挣扎,却不得解脱,有的人始终没办法觉悟,直到临死的那一刻,仍被自己的欲望所困扰。

《大乘义章》卷五:“于外五欲染爱名贪。”贪是指对于名利,对于财物,对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欲望。大轮明王鸠摩智本是大智大慧之人,初到天龙寺,曾一语道破枯荣大师所参枯禅的来历,佛学精深可见一斑。却因贪慕武功绝学,游历天龙寺,少林寺,名为拜访交流佛学,实则觊觎他人所珍藏的武林绝学,以至最后走火入魔,因一贪字差点毁掉佛学修为。后内力尽失,乃大彻大悟,实为幸事。

贝加出品

《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嗔指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在金庸的小说中,康敏绝对是个奇女子:因为得不到新的花衣服而剪烂隔壁姐姐的新衣服;因为段正淳的负心而要假手萧峰杀死昔日的情人;因为马大元不肯泄露萧峰的身世而谋杀亲夫,后栽赃给萧峰;最不可思议的是,仅仅因为萧峰没有留意自视为女子中美貌第一的自己,就想方设法要其身败名裂才开心!对于怠慢她,对不起她的人和事,她都会想方设法地去报复,这正是一种嗔怪之心。

《俱舍论》有云:“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即使是人人敬仰的英雄好汉,也总难免纠缠其中,而因为他们比常人更坚定更执著,他们的痛苦和烦恼,也往往更超过常人。如果说慕容博的阴谋诡计和康敏的怨怼之心是造成萧峰悲剧命运的外因,那么更主要的内因则在于萧峰自己对仇恨的执著,“智光和尚与赵钱孙,都是害死我父母的帮凶,那当然是要杀的,这个他妈的带头大哥,哼,我?我要杀他全家,自老至少,鸡犬不留!”即使是盖世的英雄,也会被仇恨蒙蔽了心智而忘却一切。若非萧峰的嗔心蒙智,以他的见识阅历,又怎么可能轻易受马夫人的愚弄摆布?正如《唯识论》卷六中所载:“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众生皆苦,因为世人都被网罗于“贪嗔痴”三毒中,他们或贪或痴或嗔或兼而有之,因此做出了种种出人意料的或可笑可悲或可恨可恶的事来。陈世骧先生有云:“读《天龙八部》必须不流读,牢记住楔子一章,就可见‘冤孽与超度’都发挥尽致”。而天龙的真意正在于超越与解脱,破孽化痴方证菩提。

五、回头是岸

《天龙八部》中无名老僧念的经文“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识佛明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强调的是“明心”、“识佛”以及“心”与“佛”的一致性,佛由心生,佛就是觉,人须自觉自悟,做人应当宅心仁厚,以天下苍生为念,具有菩萨心肠。佛典中亦常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世间种种存乎一心,所谓一念佛,一念魔,心中放下,回头是岸,才是真正的超脱。

书中无名老僧一掌打“死”了慕容博,但萧远山却“不禁心中一片茫然,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内心中却实是说不出的寂寞凄凉,只觉在这世上再也没什么事情可干,活着也是白活。后来无名老僧救活了二人,由生到死,再由死到生,萧远山终于放下了仇恨之念,

贝加出品

慕容博也终于放下了复国大业,携手皈依我佛。至此“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

世人皆有佛性,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透过《天龙八部》所构建的人与非人的世界,我们可以意识到,人与非人的区别,并不在乎有欲无欲,而在于能否把握自身的欲,能否不被欲望所左右,这也可能正是《天龙八部》的现实意义所在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