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整合实践机制(修改稿)

幼儿园课程整合实践机制

(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幼儿园,韦瑞菊)

[摘要] 整合课程在幼儿园课程领域已实行多年,课程整合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本文从实践层面看有关课程整合的若干问题,探寻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课程整合机制。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整合  实践误区  课程整合机制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就是理论并不等于实践,“应然”并非“实然”。[1]任何一种课程理论体系要想在教育实践中取得切实有效的成果,必定要解决该课程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的具体问题,即从理论的“应然”回到教学实际的“实然”中。而今,整合课程已成为幼儿园课程领域的主流。看幼儿园的课程整合实践,喜忧参半,需要建构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课程整合机制。

一、幼儿园课程整合中的实践误区

(一)课程整合就是大拼盘

目前,在幼儿园课程教学领域使用较为广泛的课程整合模式就是学科领域课程,这种模式出现的弊病主要是把整合简单理解成几种学科知识的拼凑,课程整合成为“大拼盘”,追求每一个活动各科知识的齐而全或平均分配。如在一个所谓的综合活动里,把五大领域内所有的相关活动放在一起,无一遗漏,但每个环节都是匆匆而过,缺乏必要的知识点练习、巩固时间,课程活动“有可能成为快乐而无意义的活动或琐碎的东西”。[2]另外,很多综合活动的确做到了对不同学科领域的整合,但缺乏应有的学科逻辑要求,如尚未学习数字就要求点数并书写答案、要求处于涂色阶段的孩子进行物品形象再现等。部分幼儿园实施单元主题课程,对于单元主题课程,教师们还是比较熟练,问题是主题前后内容无法连贯和衔接,幼儿获得的知识与经验仍然停留在比较零散的局面。此外,还有一种课程整合模式——项目活动(方案课程),目前幼儿园对于项目活动的学习更多的是从形式出发,而不重视其实质,很多项目活动还是做成了以教师兴趣为主导的主题活动,以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成的主题较少。

(二)整合是唯一的

这是一种极端的做法,认为整合课程是唯一的、适用于当下课程教学要求的幼儿园课程类型。实际上,课程整合是必需的而非唯一的。在幼儿园课程领域中实行整合课程,其作用和意义非常明显。幼儿是整体地感受、体验、认识这个世界并发展的,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教学要求课程组织具有整合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并将其视为幼儿园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同时,课程整合的观念也正契合新课改所倡导的课程理念,体现了新课改中的几个大转变,如由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等。

然而,没有那一种课程类型具有绝对的先进性。今天我们之所以把整合课程提高到较高的位置,是因为整合课程的课程理念及其课程特征比较符合幼儿认知的特点,能够把原先割裂、分散的知识的碎片重新整合起来,使之成为完整的、统一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作为对过去全盘照搬前苏联的分科课程的一种矫枉过正的努力,目的是改变幼儿园传统分科课程的一些弊端,使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幼儿的经验相贴近。但这并不等于将其他课程类型排除在外,正确认识各种课程类型的优与劣,恰当选择适宜的课程类型才是最理性、最科学的教育行为。此外,分科或整合,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分科课程里也包含着知识之间的某种程度的整合。对于教师而言,具有课程整合的意识、运用课程整合的原则才是最重要的。

(三)教师不适应整合课程的主要表现

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对于某种课程类型的认识把握及其课程执行能力直接关系到该课程在实践层面的成功与否。教师们在整合课程实践中的各种不适应,应该说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尚未取得令人满意成果的原因之一。“如若不能将课程改革的需要变成教师自身的需要,不能实现课程编制者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那么课程改革往往就会成为落空的事情。”[3]有一点我们必须理解,教师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教学状态需要一个过程,从传统的分科课程到现在的课程整合,每一个教师都多多少少受到一些挑战,产生一些困惑。

1.从高结构到低结构的课程组织形式

不管以何种方式进行课程整合,都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化程度。相对而言,低结构的课程组织形式可以更好地体现整合课程的长处,与儿童的真实生活经验相符合。而传统的高结构的课程组织形式是一种由教师主导并牢牢控制的课程组织形式,即便教师能及时捕捉教学现场中的来自儿童的信息并加以利用,它反映的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的行为目标为导向、以结果为评价标准的课程特征,从而削弱了整合课程的优势,使课程整合有可能成为“大拼盘”。因而,整合课程提倡采用低结构的课程组织形式。教师们对高结构的课程组织形式比较熟悉,很多教师并不理解、认同低结构的课程组织形式。在此类活动中,成败经验和替代性经验都相对不足,教师们在教学现场往往不知道应该抓住什么,收与放之间难以把握。怎样帮助幼儿教师适应低结构的课程组织教学形式,丰富他们这方面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进行一些必要的实施技巧的培训是必要的。

2.不同课程实施取向中的教师角色

当前,课程实施主要有三种取向,分别是“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从教师的角色这个角度来看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忠实取向认为教师就是课程计划的忠实执行者,相互适应取向认为教师是课程计划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师则是课程开发者,教师连同其学生,成为建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主体。这三种不同的教师角色对于教师来说,存在不同的适应难度。教师们习惯于第一种、能胜任第二种,对于第三种角色要求,事实上很多教师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较难适应。整合课程要求解放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执行者变成今天课程的消费者和开发者,这种角色的转变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教师在这角色转换的过程中迷失了,到底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呢?执行者、消费者还是开发者?部分园所的条件和教师的素质并不能支持他们采用后两种课程实施取向,因而无法顺应新的教师角色要求。事实上,每一种课程实施取向都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同时也各有其局限性,教师们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和教育资源进行角色选择。只要清楚自己的角色作用,深谙教育要求和幼儿特点,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教师角色定位都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应。

3.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再回到关注教的行为

儿童的发展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归宿。在05年全国幼儿园整合课程学术研讨会上,北师大的冯晓霞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教是为了更好地为学服务”。 在现实的实践中,很多教师还是停留在思考怎样教的层面上,只研究“教”而没有研究“学”。很多活动设计看上去很精巧,实际应用起来却漏洞百出,孩子们反应平平,或者在课堂上出现了突发事件,执教者手足无措。从教到学再回到教,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教的目的、任务出发研究学,根据学的特点、要求改进教,力求进入良性循环状态。这句话的另一个含义就是弹性课程实施,预设不等于实际,计划不包括变化,关注并遵循实践中的变化,适时而动,改变调整教的行为、策略,课程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优化。研究教师的教的行为,提供有效的课程教学行为系列,对于深化课程的整合具有实际意义。

二、实践层面的课程整合机制

(一)整合的起点

建构一种适宜的课程价值观,这是课程整合的起点。因为课程价值观念,是课程整合的核心,只有确立了课程价值观念,课程整合才会成为实质性的而非形式的。[4]首先,这种课程价值观是能够走向未来的,即课程目标指向幼儿未来的幸福成长,关注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人的和谐发展。其次,什么是适宜?适宜是时代性的表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程价值观。课程整合是大势所趋,是新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对幼儿园课程提出的新要求。因而,教师需要认识并确立这样一种整合课程价值观——“以儿童全面发展价值的整合、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为归宿”。[5]从确立完善适宜的课程价值观开始,在教师课程实践行为的全过程进行课程整合的思维渗透,运用整合的原则统整生活环境、家庭、幼儿园及社区文化气氛、师生、同伴、亲子关系等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的课程因素于各种课程活动中,使教育体现整合的特点和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如图:

确立完善整合的课程价值观 → 整合课程模式审议 → 形成整合方案

→ 过程监控→ 评价反思 → 教师教学效能感提高 → 提升整合课程质量和效果

整合课程价值观作用于教师课程实践行为的机制图

(二)整合的内容

1、整合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这三个方面的目标都应该得到体现和整合,整合的程度和方式可以各有不同、有所侧重。每个教师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行为,关键是要有目标整合的意识,有全局的观念,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正确认识并处理好预设的行为目标和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关系。实践中,教师们往往对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关注不够,脑子里还是行为目标只有行为目标在发生作用产生影响。也许这就是现实中整合课程无法充分展示其课程魅力、沦为“大拼盘”式的课程活动的一个原因,也是教师们无法理解并担当新的教师角色、新的课程组织形式的一个内在因素。因而,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应兼容并蓄各种课程目标,实现目标设置的多层面整合。

2、重选内容:开放性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手段,主要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课程内容的重构可以根据课程目标的三个基本来源进行考虑,将此三方面的内容同样统整到课程中去,课程内容 “适合儿童发展特征、贴近社会生活又顾及基础性,自然、社会、自我即课程。”[6]课程整合的策略:⑴整合是辨证的,克服以偏纠偏的思维定式,立足于人是整体、教育是整体、生活是整体的观点,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该整合的坚决综合,该分科的坚持分科,整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整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⑵进行多层面、多种组织形式的整合,实现课程整合的整体最优化,如生活层面的课程整合、教学层面的课程整合、与园所及周边环境的课程整合,还有学科中心、儿童中心、社会中心不同组织方式的课程整合。

3、重构模式:审议和最优化选择

“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最好的课程,只有最适合的课程”[7]因而,需要对课程整合的模式、组织形态进行审议和最优化选择。虽然我们看到比较多的整合课程模式是学科领域课程、单元主题课程和项目活动,但并不代表整合课程只有此三种模式。整合的模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间的整合,也可以是学科领域内部的整合。每个教师能力、素质各不相同,应选择自己最适宜的课程整合模式和组织形态,发挥自己最佳的课程教学状态。如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整合的侧重面和整合的程度,考虑课程实施的方向是偏向于教师计划还是儿童生成。有的教师的能力偏向一隅,比较擅长某一学科领域的课程教学,可以考虑以该学科领域为主整合其他学科领域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以教师计划为主;有的教师能力比较全面,现场组织和调控能力比较强,对幼儿的引导比较拿手,整合的程度可以高一些,儿童生成的部分多一些。

4、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从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入手,通过评价教师们的课程教学活动,促使教师进行反思,提炼成败经验,再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替代性经验,丰富提高教师课程教学水平并最终对提升课程质量产生积极影响。目前,课程评价的取向主要有以下三种,分别是关注目标、过程和教育主体。参照这三种评价取向,树立教育效益最大化的评价总目标,所有评价指标均围绕这个教育效益最优化而设定,进行自评、他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帮助教师提高。笔者认为,整合课程的评价体系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对照目标和成果,剖析过程,分析事件。根据我国的国情,教师们习惯于使用目标取向的评价,要加强对另外两种评价取向的学习和实践,强化对过程的评价,倾听、理解、沟通,形成比较客观、全面、中肯的课程评价,使教师能在自己和他人的实践中获取感悟,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整合的要点:

1.开展整合课程的“三本化”运动,即整合课程本地域化、本园化、本班化。课程开发的权力下放后,各个地方、各个园所纷纷进行“地方性课程”和“园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对此,很多教育工作者抱观望的态度。实际上,提倡“课程园本化”比提倡“园本课程”更贴近课程实施的现实需要,对新课改的促进作用更大。每个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不同,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园所类别不同,必定造就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班级中的孩子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具有各自迥异个性特点和知识经验、兴趣需要,加上教师们的差异,课程具体实施方案当然会因此而改变。有必要开展整合课程的“三本化”运动,研究整合课程在微观层面如本地域化、本园化、本班化的具体实践问题。

2.在教学中引入最优化概念,鼓励并指导教师们探索形成适合自身素质、能力及幼儿情况的课程整合风格。“最优化”这一术语是从拉丁文optimua(最好的)一词而来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是寻求教学过程是理想方案的一个步骤。” [8]因此,必须分析课程教学的具体任务,课程内容和特点,自身能力倾向和教育资源的供给情况等现实因素,并根据幼儿的情况,按照整合课程观标准,选择出最优的解决方法。即帮助教师们形成整合课程的模式、策略、手段、方式方法等可操作性的观念、能力和技能,有效地平衡整合课程的各种成分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协调的整体,在教育实践中发挥高的效益。

3.开展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研究,为整合课程“三本化”运动提供必要的引领和支持。整合课程“三本化”运动的主要障碍是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们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如果能够解决这一关键性问题,将为课程整合的进一步发挥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考虑让具有理论基础和科研实力的院校、教研所与幼儿园结对子,在一线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理论“应然”的指导下探究课程整合实践“实然”的具体形式。然后总结经验,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更大范围内介绍、推广、探寻更多不同教育条件下的课程整合之路。同时,给予 “三本化”课程建设必要的政策、资金和资源支持,建立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相应机制,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如建立集专家、地方幼教专干、教研员、园所管理层和一线教师代表于一体的课程整合实践团队,以地域、社区为单位,共同探讨实践问题的解决之道,实现逐层帮扶及互助,充分发挥团队单位的引领、辐射功能。

参考文献:

[1]朱家雄著:《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朱家雄学前教育网 http://www.zhujx.com/show.php/86;

[2] [7]朱家雄著:《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年版;

[3]朱家雄著:《一个必须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之九)》,《幼儿教育》20##年第10期;

[4]侯莉敏:《幼儿园整和性课程的思考与建设》,《早期教育》20##年第8期;

[5][6]刘焱主编:《学前教育学原理》,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年版;

[8]田本娜主编:《外国教学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年版。

 

第二篇:幼儿园课程整合

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研究

李丽玲

内容提要 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是指将幼儿园课程的各个部分要素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贯穿综合、主题、多元等教育思想,它通过全面、综合性的教育能进一步促进幼儿整体、和谐、自主的发展,为新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效途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树立一日活动均是课程的整合教育理念,从观念、目标、教育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融生活、游戏、学习为一体,努力探索课程与游戏的内在联系,找到课程与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幼儿在学习、生活、游戏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整合课程、学习、生活、游戏、资源

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新《纲要》精神,我园于 2001 年起开展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课题研究,该课程贯穿了综合、主题、多元等思想来进行幼儿园教育教学,能进一步促进幼儿整体、和谐的发展,为新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效的途径,这是一个颇具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以及发展前景的课题。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将如何体现新《纲要》精神,探索融生活、游戏、学习为一体的整合课程做为课题研究的重点。

一、 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研究背景 第一、顺应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的潮流。近十多年来,国外学前 、新教育改革中,出现了许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如美国的“早期开端”西兰“新课程方案”,

特别是意大利的“瑞吉欧方案教学”,它强调的是从儿童出发,选择符合儿童天性的主题来实施活动整合课程,并在预设的计划中,根据儿童发展的需要允许生成课题。国内如南京、上海、台湾在几年前就开展了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研究是以“活动”、“整合”来建构课程的主要形式依据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主张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独特性,而不能 将他们单一化。在新教材实施近两年来,各地幼教研究会及幼儿园也纷纷对“主题活动课程整合”进行探讨与研究,这些教育改革的共同点就是“以儿童发展为 ,将课程改革的研究视为教育研究、视课程为联结实践与理论的一本” “我们不能把幼稚园里的课程象大学个桥梁。伟大教育家陈鹤琴说过:的课程那样独立,什么音乐是音乐、故事是故事,相互间不发生影响。 ”因此,为顺应当今应把幼稚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教育改革的潮流,立足于国际视野,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步伐,我园不失时机地提出“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研究。 第二、符合新《纲要》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新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纲要》指出:应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 “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各方面的发展。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注重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以上论述反映了幼儿教育课程整体观的导向。而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强调的是健康、语言、社会、认知、艺术五大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树立一日活动都是课程的整合观,将课程融入幼儿一日

生活、游戏、学习之中,使幼儿在学习、生活、游戏过程中整体、和谐、全面的发展。 第三、改变当前幼儿园教育状况的需要。从实践调查表明,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从教师、家长的角度看:教师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而忽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培养;缺乏灵活、多样、开放的教育教学形式;缺乏现代教育的观念,缺少利用现代科技改进教育方法手段,如上网查找资料等;缺乏有效教育资源的利用如家长、社区的资源。从家长的角度看:过早的定向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灌输,期望的是孩子学会念几首儿歌、会写几个字而忽视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缺乏与幼儿园的交流和互动。从幼儿的角度看,主要的问题有:幼儿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缺乏自主的探究精神;幼儿与物交往的机会多于同伴交往;缺少走出课堂教学,到大自然和社区去学习的实践活动等等。有鉴以此,力求通过“活动整合课程”的实践研究来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并带动整个幼儿园工作的改革。

二、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树立一日活动都是课程的整合观,提倡生活、游戏、学习为一体。 ⒈在生活中整合。生活是人们综合性的活动。当前一些儿童学习理论,如: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都非常重视幼儿的生活学习。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也重视儿童的“生 。目前,幼儿教育发展新趋势之一就是在教育目的上倡导“教活世界”育是生活”的主张。生活活动是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现实背景,是幼儿在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活动整合课程

中,我园充分利用户外活动、晨间活动、用餐、散步、日常劳动等与生活直接关联的活动,有机渗透各领域教育内容。户外活动中设计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如:中班开展《纸》的主题,让幼儿玩自制的纸球、纸棒、纸毽、纸飞机等,小班开展《花儿朵朵》的主题,教师设计与主题有关的体育游戏—花儿变变变、沙池游戏—漂亮的花园等,这样既丰富户外活动的内容,又让幼儿在锻炼过程中复习了学习的内容;用餐时通过讲故事、餐后安静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用餐习惯养成和自理能力的培养;通过散步对幼儿进行上下楼梯安全教育、认识各班的安全标志和环保标志;通过欣赏各班的美术作品和主题环境创设以及走廊上教师的手工艺品,对幼儿进行美的熏陶与教育;让幼儿参观我爱祖国专刊,欣赏各班的家乡风景图片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教育;通过晨间劳动在观察角喂养小动物、种植角给菜浇水拔草、捉虫等,培养幼儿热爱动植物的情感和探究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1)教师的指导与幼儿的发现、探究和体验结 2、在学习中整合。合起来。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如:大班实验“坡度与 、车”“谁的汽艇跑得快” 、 、中班实验“纸张响水”“睡莲花开”,教师为幼儿提供探索操作材料,支持幼儿大胆探索,自主探究,把发现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互相交流,发表意见,教师在这过程中起隐性的指导作用。在观察角中,教师是幼儿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小班学会观察、讨论常见的动植物,教师随机记录幼儿的发现,指导中大班幼儿学会把观察,发现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如:

记录云朵在变,桃树在变,小鸡在变的过程以及马铃薯、大蒜等植物生长的变化过程; (2)计划的学习情境与变化的学习情境结合起来。整合课程是开放互动的,在执行过程中计划可能因突发事件引起幼儿兴趣的转移而做及时的调整与修改。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灵活处理变化的学习情景,敏锐地观察幼儿,及时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并给予适时适度地引导和帮助,给幼儿提供和创设一个自主学习、自主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 附:何艳军老师在开展整合课程《春天来了》的教学反思 春天来了,我们带小朋友去春游,路过一片小石堆,小朋友一拥而上,特别兴奋,他们捡出了形状特别的小石子,用小石子搭高楼盖房子,看着他们玩石子的高兴劲,我突然萌发一种新设想,何不带一些小石子回幼儿园让小朋友尝试在小石头上染画?通过多次尝试,以及互相观察、探讨,孩子们在石头上画出了脸谱娃娃、春天的小动物、春天的花,还有的小朋友用不同的色块进行石头彩绘等,看着孩子们兴趣盎然的活动场景,我深深感到开放性教学给幼儿带来的好处,以及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这种计划的情境与变化的学习情境结合起来,幼儿参与学习活动就显得灵活轻松起来,自然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3)室内的学习活动的同室外的、园外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如:小班主题活动 , 《草地上的花》 教师充分利用室外的草地做为天然背景,把幼儿折、印、拼出的各种各样的花装饰在草地上;大班领域活动《认 ,教师带领幼儿到菜地上挖蚯蚓,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自主识蚯蚓》探究蚯蚓的秘密;大班《运动》主题的户外写生;又如春游进军营、组织幼儿到江滨公园、参观体育

馆等这种走出课堂充分利用我园户外活动空间和社会资源的多元性开放教育,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又符合课改的需要,同时又能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儿童是好游戏的,喜欢游戏的是儿童的天性, 3、在游戏中整合。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如果不允许儿童游戏,就像剥夺了孩子的生命” 。(陈鹤琴) 幼儿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课程必须与游戏整合。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形式,是孩子生活经验的反映,在幼儿园里是孩子们开展频率最高的活动。幼儿会把广泛的生活内容反映在游戏活动之中,也会把丰富的学习内容反映在游戏之中。幼儿往往是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从中习得一些知识或某些技能。我园把丰富的学习内容整合在游戏之中,如:小班结合《花儿朵朵》主题活动开展体育游戏“荷花池里的青蛙”、角色游戏“快乐花店”、结构游戏“漂亮的花”,中班结合《纸》主题活动开展体育游戏“好玩的纸”、表演游戏“纸时装表演”、结构游戏纸艺创作“土楼”等。 附:肖雪丽老师在开展土楼主题结构游戏的反思: 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开展游戏的基础。幼儿在建构游戏中主题的确定,幼儿建构物是否鲜明、突出都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准备有关。在游戏中我发现,游戏的主题是由幼儿提出的,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幼儿建构水平有限,建构物不够鲜明、突出,玩一会儿就不感兴趣了。这是对所建构的物体虽有印象但不够深刻所引起的。因此在游戏中我利用有关土楼的图片、模型及文字资料向幼儿介绍家乡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土楼,让幼儿了解土楼的建筑特点,并把这些图片、

模型、文字资料放置在结构活动室中展示,让幼儿随时有机会去观察、去感知,从而加深幼儿对建筑物的印象,有效地激发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并在了解家乡土楼的同时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产生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美好愿望。 可见,作为课程实施重要活动之一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是自己的主人,可以自主地进行活动,教师应充分发挥孩子们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参与多种游戏,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生活,为幼儿在游戏中运用和发展学习到 的知识及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真正发挥游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使生活、游戏等各种学习活动产生多维度的联系,避免学习活动目标单一、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现象,避免各种活动封闭、割裂甚至抵触的现象,达到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以促进每位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二)、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密切家园联系,有效进行资源整合 “家庭是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组织与实施部分指出: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 。课改中家长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地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1)资源的充分利用尤为重要。因此应重视对家长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通过家委会、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了解课改、参与课改。通过举行家园同乐,亲子游戏等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亲眼目睹自己孩子在幼儿园快乐学习和游戏的场面,并请家长参与到主题 、中班主题探究活动中,如中班主题活动《食物》开展的“亲子会餐”活动《纸》开展的家园纸艺创作,使家长自然而然的介入到

课改中去,主动为我们的课改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2)创建丰富实效的家园联系栏。班级的家园联系栏是进行家园教育交流的一块田地,它能密切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与了解,小小家园联系栏里透露出 (3)的是浓浓的教师与家长感情及对孩子的关切之情。 让家长学做“助 ,通过发放“助教活动”报名表,让家长自愿报名,给幼儿上教老师”课。如:中班家长根据主题活动《食物》开展的“菜丸子”制作助教活动,娴熟的刀工表演,引来幼儿的阵阵掌声,幼儿乐滋滋地品尝 着香喷喷的菜丸子,既让幼儿明白青菜可以做很多好吃的食物,又让幼儿感受到妈妈每天做菜的辛苦,使幼儿懂得尊敬、关心、体贴妈妈。此外,在幼儿演出、外出参观、节日活动,许多家长都主动报名做“助 ,支持着、配合着老师们的工作。可见,积极地、有效地利用教老师”家长的教育资源,不仅可减轻教师的负担,还可促进家园联系,增进孩子与家人的感情,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总之,当刚接受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实践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时,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探索,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活动整合课程使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以上课为主的教育观念,确立了幼儿的一日活动均为课程的新理念。通过一个阶段的适应、磨合,我们深深地感到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既能使幼儿在学习、游戏、生活的过程中获得发展,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周 兢 、陈娟娟, ,南京师范大 《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学出版社,2002 年 5 月 2、虞永平,篇目:《幼儿

教育整体观》,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年7月 《星星点灯——厦门市第一幼儿园课程改革实录》 3、蔡伟忠, ,厦门市第一幼儿园,2002 年 9 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