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现状与展望

河北科技大学2013——2014学年第2学期

《现代物流管理》论文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总分

供应链管理的现状与发展

一、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从单一的企业角度来看,是指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1.最早的供应链管理

a)关于供应链。所谓供应链, 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即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 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供应链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是重要的流通组织形式和市场营销方式。它以市场组织化程度高、规模经营的优势, 有机地连接生产和消费, 对生产和流通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

b)关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就是在商品供给的链条中, 企业间就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管理活动,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形成战略联盟,通过信息的共有化、需求预测的共有化等等,来实现物流机能的分担,实现商品流通全过程的效率最大化。供应链管理是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了供应链各环节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

c)供应链管理的载体。供应链管理的载体有两个:

1. 计算机信息系统。它又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企业内部网,也称局域网(Intranet)。对企业内部的财务、营销、库存等所有的业务环节进行管理。其二是建立企业外部网,一般使用Internet,以便与上下游企业快速沟通,快速解决问题。包括定单体系、管理体系、库存查询等,通过公共游览器可以游览所有的公共信息,满足信息的逆向流动。

2. 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中心不仅完成物流活动,还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和信息的流动。在企业内部要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构,企业组织机构的重构。在重构中,要冲破“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生产和流通方式,以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为指导。在企业外部要进行供应链的重构,选择好自己的战略联盟伙伴。规范联系的程序和技术,并对风险和利益进行合理的承担。

1

2.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a)供应链的敏捷化。敏捷供应链(AgileS叩plyChain,简称ASC),即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用户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无缝化程度较高的功能网络链条,以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供应链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敏捷性,必须拥有三个显著特性:市场灵敏性、过程集成、动态联盟(也可称为虚拟企业、扩展企业)。

b)供应链的虚拟化。虚拟供应链是基于全球化的虚拟企业依赖快速的信息技术支持和服务而建立的动态供应链。虚拟供应链可看作是合作伙伴基于专门的中立的信息服务中心,为提高技术支持和服务而组建的动态供应链。信息服务中心为供应链的建立和运作提供技术支持,但作为供应链合作伙伴参与供应链的运作与管理。

二、零售行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对于中国零售业来说,面临着国外零售业巨头的挑战与威胁,我们只有面对现实,从战略观念到内部管理直至技术投资等各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零售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状况

供应链管理是指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客户有效地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时间运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其中我国供应链管理存在很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链管理观念落后;

(二)与供应商的伙伴关系尚未建立;

(三)物流系统效率低下;

(四)支撑技术应用不足。

2.零售行业加强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

(二)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

(三)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四)优化物流配送系统,加强库存管理;

(五)第三方物流管理;

(六)实现信息化管理。

总之,对于中国零售业来说,面临着国外零售业巨头的挑战与威胁,我们只有面对现实,从战略观念到内部管理直至技术投资等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三、供应链管理的战略

1.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要求

a)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是现代竞争的主要后盾。供应链管理采用现代科技方法,以最优流通渠道使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 在供应链商的各企业间实现资源共享。

b)高服务质量,扩大客户需求。现在消费者大多要求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前置时间越短越好,为此供应链管理通过生产企业内部、外部及流通企业的整体协作,大大缩短产品的流通周期,加快了物流配送的速度,从而将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满足。

c)实现双赢。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的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联系在一起,并对之优化,使各个相关企业形成了一个融会贯通的网络整体,在这个网络中,各企业仍保持着个体特性。但它们为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合作,实现多赢的结果。

2.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意义

a)对现代流通方式的创新。实际上在流通方式的革命中,我们一直都希望自己的商圈相对稳定。在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形成了战略联盟。它们通过信息共享,形成双赢关系,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降低社会总的成本,避免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提高了各企业和整个供应链及全社会的效益。

b) 加速现代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现代生产方式是依据比较优势的理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为中心,实现全球化的采购、全球化的组织生产和全球化的销售。

c) 改变现代社会竞争的方式。传统的生产和流通中,竞争方式主要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既有同业之间的竞争,也有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的结果往往破坏了生产和流通的规律和次序,使企业的效益下降,更有甚者,导致了产品的加速灭亡。

d) 导致企业机构和供应链的重构。供应链的管理不仅是技术和管理方法,还涉及到企业组织和产业组织的重构这样深层次的问题。在企业内部要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构,企业组织机构的重构。在企业外部要进行供应链的重构,选择好自己的战略联盟伙伴。

e)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由于利益主体的不同,供应链的管理比企业的管理更为复杂。特别是供应链的各企业的地域分布更广,因此,现代信息技术是供应链管理必不可少的技术。在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法ECR和QR中,都运用了如EDI、POS、自动补货(CAO)、预先发货通知(ASN)、厂家管理库存(VMI)等信息技术。它们在供应链管理中产生,反过来又促进了供应链管理的成熟和不断发展。

四、未来供应链发展趋势

1.提高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

加强对供应链的管理在美国和欧洲开始于20世纪的70、80年代。供应链管理技术QR的创造

3

来源于沃尔玛对美国服装产业链改革的贡献。我国的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是20世纪90年代与现代物流一起引进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特别是近几年的实践,我国东南沿海的大型制造业和流通连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日趋成熟。

2.对现有的供应链进行整合

实际上供应链对于制造业和流通业是早已存在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它的重要性, 对它进行优化整合,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它的管理。对供应链的整合,主要是对业务流程的优化。不断加强其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使企业内部供应链外化,特别是物流的外包,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华为”集中人力优势进行高科技的研发,“麦当劳”集中精力开设世界连锁等。整合供应链要对供应商和分销商进行优化选择、动态管理,使整个供应链对市场更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从整合中要效率和效益。

3. 加速推广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既是现代物流的基础,也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点。实施供应链管理就要实施POS系统、EOS系统、数据库系统的共享、EDI和VMI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加速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的商务发展,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

五、总结

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是在现代经济中共生的新的学科领域。它们的产生和发展是互相关联和一致的。物流是供应链形成和连接的关键活动,并促进了供应链的改造和优化。当物流的概念产生时,供应链的概念也随之产生。物流的发展出现了生产和流通企业物流外包的现象,这样可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和降低成本。物流外包使供应链由内部供应链转化为外部供应链, 由此产生了供应链的优化和改造问题。在这种相互促进的活动中, 最终引起了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

供应链促进了物流配送的发展, 要求物流的专业化。由企业的管理转到供应链的管理, 要求提供高水平的物流配送服务来支撑供应链的管理。这就要求物流配送的专业化。这引起了物流方式的改变和发展, 出现了第三方, 甚至第四方物流形式。加速第三四方物流的发展, 是供应链管理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是供应链管理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

4

 

第二篇: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第34卷 2006年第6期

论文编号:1001-3954(2006)06-0011-016

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黄梦醒*

张洪才

710072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陕西西安

 世纪 80 年代以来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顾客需求趋于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确定

1.2供应链管理(SCM) 的概念

性增加,产品的寿命周期缩短,大规模定制化、更高强度的竞争、全球化等等使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变化迅速且难以预测的买方市场;在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快速满足顾客的需求,单靠企业自己的资源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随着全球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合作的趋势日益明显,有必要进行总体规划、重组、协调、控制和优化,以提高整体效益。基于此,供应链管理成为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研究实践的热点,逐渐由一种管理技术上升为新的管理模式,受到国内外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关于SCM的定义也有多种不同的表述。美国SGCSF (斯坦福全球供应链论坛) 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从供应(商) 、制造(商) 、分销(商) 到客户的物流和信息流的协调与集成[9]。Handfield 和 Nichols(1999)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改善供应链关系的那些活动的集成来达到持续竞争优势[10]。Cooper et al.(1999) 认为 SCM 是指从最终用户到提供产品、服务和信息以及增加客户和其他利害关系者价值的原始供应商关键经营过程的集成[11]。Simchi-Levi et al (2000) 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应用一组方法将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库存有效集成,为了总成本最小和满足需求的服务水平,使商品在正确的数量、正确的地点和正确的时间生产和分销[12]。马士华 (1998) 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 (需方向供方流动,如订货合同、加工单、采购单等) 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供方向需方的物料流及伴随的供给信息流,如提货单、入库单、完工报告等),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13]。陈国权(1999) 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 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使总成本最小[7]。国家标准 《物流术语》 对SCM 的定义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美国管理协会 (CLM) 对SCM 的定义是它包括了对涉及采购、外包、转化等过程的全部计划和管理活动,以及全部物流活动;更重要的是它也包括了渠道伙伴间的协调和协作,涉及供应商、中间商、第三方服务供应商与客户[14]。虽然定义不同,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强调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把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最高。即指企业通过整合供应链的关系,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综合竞争能力。

1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基本概念

1.1供应链(SC)的概念

供应链的概念从内涵上最早可追溯至 20 世纪 40年代后勤学的物流和分销的全面成本法,概念的确切提出是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Lin F.R.等 (1983) 认为供应链是包括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在内,涉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企业网络系统[1]。Christopher (1992) 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组织网络,所涉及的组织从上游到下游,在不同的过程和活动中对交付给最终用户的产品或服务产生价值[2]。Walker et al.(1999) 认为供应链是由自主或者半自主的企业实体构成的网络,这些企业实体共同负责与一类或多类产品相关的采购、生产,并最终将产品递送给顾客等各项活动[3]。Riddalls etal.(2000) 认为供应链是为满足顾客需求而相互联系起来的商业企业系统[4]。Chopra and Meindl (2001) 认为供应链包括为满足顾客需求所直接或间接涉及的所有环节,不仅包括制造商和供应商,而且包括运输商、仓库、零售商和顾客[5]。蓝伯雄等 (2000) 认为,供应链是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价值增值链

[6]

企业之窗

。国家标准 《物流术语》 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

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及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另外,HauLLee(1992,1995)、Evens(1994)、Phillip (1996)、Wendell(1995)、陈国权(1999) 、张青山 (2003) 等都对供应链提出了许多定义[7-8,12],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涉及的范围也不同,所以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普遍都强调了顾客需求活动的有机整体性及供应链的增值作用。

*作者简介:黄梦醒,男,1974年生,博士研究生,河南信阳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复杂系统、信息融合、战略管理。

2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SCM 的研究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萌芽,90 年代初在国外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体系,90 年代中后期国内开始对 SCM 进行研究,而国外已开始将 SCM 作为一门学科来发展[2],现在它已经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从文献上看,当前国内外对SCM 管理的研究几乎遍及各个学科和专业,都从与

1111

Mining & Processing Equipment

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第34卷 2006年第6期

本学科相关的知识领域出发对 SCM 进行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研究热潮。

由于 SCM 的研究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就形成了 SCM 研究的多角度和内容的多样性,再加之其本身的发展历史也比较短,目前对 SCM 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学派划分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观点:Simon Croom 等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六个领域:(1) 战略管理;(2) 物流;(3) 市场

[2]

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Siying W. et al ,1997;K.L. Choy et al,2002;高芳等,2004) ,遗传算法 (许征等,2002) 等[30]。另外,Filip Roodhooft (1996) 提出 ABC(Activity-BasedCosting) 法[31],Hongwei Wang 等 (2004) 、陈彦如等(2002) 提出基于博弈的伙伴选择法[32,33],娄平等(2002) 、俞杰等 (2002) 提出的 AHP/ DEA 法[34,35],等等。这些方法都没有很好的解决伙伴评价的动态、实时性问题。

营销;(4) 关系/伙伴;(5) 最佳效用;(6) 组织行为。而 Becthtel 和 Jayaram (1997) 将供应链管理研究分为五个学派以概括供应链研究的内容[15],五个学派分别是:(1) 功能认识学派;(2) 整合过程学派;(3) 物流学派;(4) 信息学派;(5) 未来学派。Otto等人从供应链绩效衡量角度对供应链研究的内容进行分类。他认为供应链研究具有多角度性,不同的视角下有不同的研究内容、研究重点、解决方案和衡量体系。他将供应链研究领域分为六类[16]:系统动力学、运筹学/信息技术、物流、营销、组织和战略。董安邦等将SCM 研究从三个不同维度展开[17]:(1) 从研究方法角度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2) 从供应链的管理内容角度主要包括供应链设计优化、供应链管理策略、库存问题、供应链信息支持技术、伙伴选择问题等;(3) 从供应链运行模式角度可以分为:敏捷供应链、集成供应链、虚拟供应链、基于产品的供应链、基于电子商务供应链、绿色供应链。Haul L Lee将SCM 归纳为五类[18]:(1) 连锁论;(2) 物流论;(3) 信息论;(4) 统合论;(5) 战略论。这些划分彼此是交叉和互补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从文献上看,近几年SCM 的研究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2库存问题

库存在供应链中是快速反应和增加成本的矛盾载体,是供应链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领域的文献相当丰富。库存成因分为两种:一种是合理生产运作造成的;另一种是由于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第一种库存是合理的,如果没有这部分库存作为缓冲,生产过程可能会因为部分环节的中断而导致全盘崩溃,最终增加经营风险。第二种库存是不合理的,应当被消除,这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消除由需求和供给的不确定造成的经营风险。为了有效解决库存问题,人们提出了许多库存决策模型,主要有:经济订货量模型 (EOQ) ,根据库存成本、订货成本和需求成本来决定最优订货频率和订货批量[4];(s,S) 模型,当库存水平降至 s 时,订货使库存水平达到 S[36];(R,S) 模型,以周期 R 检查库存,当库存水平低于S 时,订货使库存水平达到 S;(z,Z) 模型,库存水平限制在(z,Z) 区间,该模型需要供需方信息共享和协调[37];(s,q) 模型,当库存水平低于 s 时,订货批量为 q;多级库存控制模型[38,39],该模型是在保证一定订单执行率的条件下,确定最佳订货批量和临界订货点,使供应链上总的库存费用最低;随机库存控制模型,提出了一种在需求不确定状态下多周期动态网状模型[40]。传统的库存技术偏重企业内部生产系统,其贡献有限,更多的库存是由于需求和供给不确定造成的,供应链管理能很好地从企业合作角度消除整条供应链上的多余库存。目前供应链库存技术主要有面向供应链库存管理设计、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 等;研究的热点是多层库存问题[41]。

122

企业之窗

伙伴评价与择问题、库存问题、供应链信息技术、供应链模型优化设计、供应链绩效测量和评价、供应链协调及牛鞭效应 (Bullwhip Effect) 等。

2.1伙伴评价与选择问题

组建供应链的首要任务是选择供应链成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供应链运行的平稳程度和运行效能。通常伙伴选择要根据一定的准则,采用定性和/或定量的方法从候选企业中确定合作对象,在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对伙伴的绩效进行实时评价,及时调整伙伴群体,做到动态选择,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一个重点。众多学者主要对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提出并构建了大量的评价模型及选择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权重点计划 (或线性权重) 法  (Wind and Robinson,1968;Gregory,1986) ,该方法给出评价的标准,并给每个标准分配一个权重,各供应商的定量结果为各项标准的得分与其权重乘积之和,Weber (1991) 给出了供应商评价的标准[19,20];另一常用的评价方法是AHP 法(Narsimhan,1983) ,它解决了定性指标的量化问题[21]。目前,大多学者主要围绕这两个方法来研究两个问题:评价标准和权重的选择。Talluri andBaker(1996) 提出供应商选择的两阶段模型,构建定量评价标准[22];Marry Johnson et al.(1995) 提出供应商选择的 6 个维度模型[23];K.C.Tan(2001) 提出ISO9000 标准

[24]

2.3供应链信息技术

以 Internet 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大量削减成本和改善服务的机会,并优化了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同时,信息技术是实现供应链“无缝连接”的关键,是实现供应链企业间信息共享的关键技术,而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42]。Intranet联结各个部门分散的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管理信息系统;Extranet 则提供企业群信息集成的途径,实现供应链上信息共享,而且 Extranet 使供应链管理摆脱地域限制,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信息技术使供应链管理和协调成为可能:Hau L Lee(1992) 等人指出高质量、实时的双向的涉及需求和供应的信息是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础。AndreaVinelli (1996) 和 Cipriano Forza (1997) 则在其提出的快速反应 (QR) 策略中强调了 IT 的重要作用[43]。目前,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和强调的 IT 技术主要有:条形码技术、EDI、POS 系统、射频技术 (RF) 、GIS/GPS 等。研究的焦点主要是:电子商务与 SCM;VE与 SC;IT 在 SCM 中的基础构造;IT 在 SCM 中的执行等。

;马士华 (2000) 提出 3 层次综合评

价指标体系等[25]。权重的分配传统的方法是德尔非法,当前主要有模糊理论与 AHP 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26,27],Soukoup 提出用仿真的方法来处理供应商选择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的因素[28],神经网络法[29]

Mining & Processing Equipment

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第34卷 2006年第6期

交易中满意度及交易后满意度测量;供应链柔性度,包括信息流和物流集成度 (Nicoll,1994) 、有效的风险管理 (Johnson et al.1995) 和供应商绩效等。

(2) 定量的绩效测评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内容,基

于成本的测评,包括成本最小化、销量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库存投资最小化及投资回报最大化等;基于顾客反应的测评,包括订单满足率最大化、产品延迟最小化、顾客需求反应时间最小化、提前期最小化及产品可复制性最小化等。

目前,对供应链绩效测量和评价主要集中在对上述各类指标的综合评判上,Gunasekaran (2004) 通过调查表法研究,提出一种由战略层测评—战术层测评—执行层测评与计划—物料—制造/ 组装—运输两个维度构成的供应链绩效测量框架[51];Rohit Bhatnagar,Amrik S. Sohal (2004) 认为工厂位置要素、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和生产实际是构成供应链竞争力的要素,从分析这三要素出发,构建一供应链绩效测量模型 (包含提前期、库存、进入市场时间、质量、顾客服务和柔性) ,并用其评价供应链竞争力[52];李贵春等(2004) 从供应链的内部、外部及 SC 综合绩效度量出发,构造了外部及综合绩效度量的 SC 综合测量和评价的指标体模型等[53]。

2.4供应链模型优化设计

对供应链运行过程进行建模并对模型进行优化分析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建立一个既能够体现实际供应链运行特征,而又能够帮助管理者对供应链进行优化决策的模型一直是企业界与学术界致力的方向,并提出和设计了许多建模方法。Beamon(1998)总结了供应链的四类建模方法[44]:确定性分析模型、随机分析模型、经济模型和仿真模型。这些模型的设计及分析方法主要是将供应链简化为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简单的链状拓扑结构。上述这些传统的供应链设计方法存在以下缺点:主要是解决静态问题;强调从上到下的建模方式;层级间通讯和协调需要大量高级知识和集中控制。所以,模型受具体问题的限制,缺少适应性,并且当系统的规模增大时,设计的复杂性也增加。鉴于此,近年来从复杂适应系统 (CAS) 理论、多代理体系统 (MAS) 技术来设计和分析供应链成为了供应链模型设计和优化的热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于 CAS 的供应链模型设计和分析方法:Thomas Y. Choi et al.(2001) 在分析 CAS 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供应链网络是CAS,并从 CAS 的基本特征来详细分析了供应链网络,提出在设计和分析供应链时必须适当平衡控制和涌现[45];Changrui Ren et al.(2002) 对敏捷供应链建立了 CAS 三层概念模型,该模型强调从下至上的设计思想,通过反馈环来控制子模型与整体模型,并建立仿真模型来研究模型的动态运行情况[46];另一是基于智能体技术的供应链模型优化设计和分析方法,是构造 SCM 系统动态模型的重要方法,通过各 Agent 间的协商机制和协商语言来构造敏捷供应链管理系统,主要是分布式结构,即软件代理协商结构和移动智能体结构等。

MAS 技术用于供应链模型设计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体系模型,学者多从解决特有供应链的问题来进行研究,如:R.ANANE (2002) 等提出 SCM 的 MAS 框架,每一智能体代表一个公司或一个过程节点 (决策中心),各Agent 间采用 peer-to-peer 方式来执行行动,可以根据其自身目标进出 SC[47];Nirupam Julka (2002) 等对一精炼厂建立了基于 MAS 的供应链管理框架,作为该供应链的决策支持系统[48];Daniel Frey (2003) 等建立了基于 MAS 的用于解决汽车工业供应链计划(SCP)、供应链执行 (SCE) 功能的集成 SCM 结构[49];汪良主等 (2002) 从系统的体系结构出发,建立了基于多代理的敏捷供应链管理模型,利用软件 Agent 负责具体的信息和事务处理,通过 ECA 规则调度多代理的执行,该管理模型为供应链管理系统提供了快速重构和动态扩展的方法

[50]

2.6供应链协调及牛鞭效应

环境的动态变化、需求的不确定性、供应链分布式结构造成信息传递的不同步性及不确定性,特别是“牛鞭效应”的存在,造成了供应链的失调和带来运行风险,如增加库存、降低客户服务水平、供应链实体间的道德风险等;另外,供应链是由许多企业实体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各构成实体在供应链中是一种伙伴关系或者战略联盟关系,通过各企业实体间的合作来达成 SC 整体的经营目标,但各实体又是独立的自主体,有其自身的经营目标,如何有效解决企业实体自身目标与供应链整体目标的冲突,是供应链有效运行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供应链柔性及快速响应能力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顾客服务水平与库存成本始终是一对矛盾,如何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快速地向顾客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供应链业务活动的集成与协调。这也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对解决此问题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建立 SCM 系统的有效协调机制和结构,使各企业实体间达到“无缝”连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2.6.1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管理失调和失效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分析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降低或消除牛鞭效应是供应链有效运行的保证,所以,自 20 世纪 60年代以来,它一直是 SCM 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Forrester (1961) 发现需求放大现象,列出了它产生的原因:需求不透明、信息扰动和经常性库存修订[54];基于在工业界长期从事生产计划和控制的经验,Burbidge (1983) 提出了“5个避免破产的黄金法则”,详细地讨论了需求的放大现象以及解决方法[55];Sterman(1995) 通过著名的啤酒游戏建立了理解牛鞭效应的一个有用的教学工具认为产生这种不良绩效的原因在于参与者没有认识到系统是一个彼此联系的整体,因而不能合理地估计系统中存在着时间延迟的复

企业之窗

2.5供应链绩效测量和评价

供应链绩效的测量和评价也是当前 SCM 研究的一个热点,绩效测量和评价用于决定现有 SCM 系统的效率和有效性;或用于比较可供选择系统的优劣;也用于通过决定能够产生期望绩效水平的决策变量的值来设计系统等。文献上有大量关于供应链绩效测评的文章,从测评内容上总体可分为两类:定性的绩效测评和定量的绩效测评[44]。

(1) 定性的绩效测评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内容,客

户满意度 (Christoper,1994) ,包括交易前满意度、

1133

Mining & Processing Equipment

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第34卷 2006年第6期

杂信息反馈[56];Lee et al.(1997) 等提出牛鞭效应的概念,并描述了它产生的原因:需求预测更新、批量订货、价格波动和短缺博弈[57][58];在此之后,Cachon和 Lariviere 进一步研究了短缺博弈问题

[59,60]

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对其供应商的技术革新进行资助,以对供应商进行激励[79];文献[66]研究了单一供应商与零售商间的库存博弈协调,提出了一线性转移支付补偿函数模型;文献

[67]

;Kelle研究了单一供应商与多零售商间的库存博弈协调,

和 Milne 进一步研究了订单批量问题[61]; Riddalls(2000) 论述了需求放大的原因:交付期延迟、信息质量、低能力需求预测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3];Shapiro(2001) 阐述了精确信息共享能够降低牛鞭效应大量的补充、拓展和实证工作。

2.6.2

供应链协调与协调机制

目前,文献上有比较多关于供应链协调及协调机制研究的文章,但大多是近几年内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在 SCM 系统中一般有企业间的协调、企业内各职能之间的协调和同一职能不同层次的协调;各独立企业间的协调机制从结构上来说有数据驱动机制和控制驱动机制,从协商的方式上来看主要有:协商(谈判,分主辅式和平等式)、协议、规则、合同、招投标、许可证、公告板、特许权费、数量折扣 、批量折扣和批次折扣、价格折扣

[62 ̄64]

[36]

提出了一混合转移支付补偿函数模型;王刊良等利用博弈论显示原理设计不同供货合同来让供应商选择,避免供应商的逆向选择,提出对供应商的最有报酬机制[80];张玉林等应用 Stackelberg 博弈理论对不确定需求条件下一个供应商与一个销售商间信息共享协调问题的研究,回答了什么条件下销售商与供应商共享需求不确定信息[81];常良峰等研究了供应链的协调订货模式,提出两级供应链 Stackelberg 主从对策问题模型[82]。

(3) 基于分布人工智能的研究这也是当前供应链协调研究的主流。分布人工智能有两个分支,分别是分布式问题求解 (DPS) 和多 Agent 系统 (MAS)。分布人工智能是提供了一种研究开放式系统的途径,而MAS 具有适应环境的动态自组织能力,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复杂系统上得到了重视和应用。供应链系统中各节点企业或各子系统间既有独立的自主功能,又有相互协作功能,将 SCM 系统的内在机制视为相互协作的智能代理模块组成的网络,每个模块实现供应链的一项或几项功能,每个代理模块间有相互协调运作,是目前研究 SCM 的一个一般思路。目前,文献上多用 MAS 技术来构建供应链结构模型和研究 SCMS的协调与协调机制,各 Agent 在协调机制下,通过交互和自学习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Thierry Moyaux(2002) 等论述了 SCM 中制造系统令牌协调机制,制造单元和仓库通过授权卡来协调[83];Martin Feldman(2003) 等论述通过激励计划来协调节点企业间传递真信息[84];JIANG HONG-MAN (2003) 等提出基于推理的知识共享模型[85];李群明等 (2000) 研究了基于MAS 的 SCM 协作内容及解决办法,提出基于CORBA 规范及 KQML 协议的支持 SCM 协作研究;陈剑等 (2001) 提出在生产计划领域采用约束规划来实现协调,在产品设计领域采用公告板进行协调,在任务分配领域通过谈判和招标形式协调,在整个企业供应链管理层次上用博弈来实现协调。

。国

内学术界关于牛鞭效应也在 Lee et al.等的基础上作了

、共同补给期

[65]

、转

移支付[66, 67]、任务令牌[68]等;从研究方法上看供应链协调问题主要集中在 3 个方面:(1) 基于优化分析的研究;(2) 基于博弈论的研究;(3) 基于分布人工智能的研究。

(1) 基于优化分析的研究

这种协调研究主要是从

运筹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的角度,应用线性规划、最优化理论等数学方法等对协作/ 协调的作用进行优化。这种研究的文献多在上世纪 90 年代,当前主要是针对供应链管理系统中某一子系统的优化问题进行

144

企业之窗

研究。如:Thomas等 (1996) 的协调供应链结构[69];LIN LEI(2001) 等构造了一个 7 元素模型,提出基于协调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优化[70]; Chang Hwan Lee(2001) 的协作库存的微积分模型[71];Kirstin Zimmer(2002) 的基于不确定 JIT 运输 SC 协作机制

[72]

;Haq

等开发了一个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用于确定使多阶段生产—库存—配送系统的系统成本最小的生产与配送数量[73];Pyke 等建立了一个  Markov 链模型,用以解决由一个工厂、一个产成品仓库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单一产品三级 SC 的协调问题[74];Gupta 等为获得顾客需求满足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平衡,联合使用了机会限制规划法和两阶段随机规划法确定需求不确定的中期、多场所 SC 计划,以防止生产地库存损耗和顾客过度缺货[75];Van Eijs 提出了一种启发式程序,用于降低使用协调的(R,S) 定期检查系统购买 N 个项目的购买者的运输成本[76]。

(2) 基于博弈论的研究

供应链是由多个实体构

成的分布决策结构,各实体间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在追求整体利益提高的同时又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这种即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是一典型的博弈关系,近年来应用博弈理论研究供应链企业间关系的协调模式和机制成为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许多学者提出了节点企业间协调博弈均衡的激励函数、补偿函数、谈判函数、威胁函数等协调模型。Xuc 结合博弈论与决策论提出多伙伴竞争时分析决策者合理行为的一般框架[77];孙洪杰提出生产商在不同情况下的目标激励机制来防止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78];Bowon Kim 提出了一种 SC 协作方法,生产商

3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市场环境日益动荡和复杂,给供应链管理研究在方法论和实践上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方向,特别是供应链管理理论解决企业现实的有效性和效率已越来越弱,分析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现状及管理实践中所凸现的问题来看,以下几个方面将是供应链管理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1) 供应链系统的的鲁棒性供应链的分布式结构使得一般在 SCM 上采用分布式控制和协调方式,但这种结构易产生以下一些问题:牛鞭效应、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冲突等,这些问题使得 SCM 效率低下甚至系统崩溃,那么如何构建一个鲁棒性强的供应链系统即在外部干扰、内部联盟企业的不合作等所产生的扰动下, SCM 的总体目标仍能够实现,是一个值得而且需要研究的问题;

(2) 应用复杂性及复杂系统理论分析和研究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

Mining & Processing Equipment

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第34卷 2006年第6期

12Simchi-Levi D. Interview with David Simchi-Levi.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2000.13马士华,王一凡,林

勇 . 供应链管理对传统制造模式的挑战.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14王国文 . 从物流到供应链-美国物流发展趋势对中国物流的影

响 .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

15Andreas Otto,Herbert Kotzab,Doe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ally pay? Six perspectives to measure the performance of manag-ing a supply chai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3,144(2) : 306-320.

16Bechtel C., Jayaram 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strategy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7(1)17董安邦,廖志英 . 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综述  . 工业工程,2002(5)18Haul L Lee. Information in a supply chain  ,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0,  2: 21-19.

19Gregory, R.E. . Source selection:a matrix approach  .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Supply Management,1986,22:24-29.20C.A. Weber, J.R. Current, W.C. Benton, Vendor selection criteria

and method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1,50:2-18.

21R. Narasimhan,K. stoynoff. Optimizing aggregate procure alloca-

tion decisions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86(1)22Srinivas Talhuri, R C Bake,A quantity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efficient business process a alliancesA], IEMC96,Managing Vir-tual Enterprise,1996.

23Mary Johnson et al., Partner selecting in the agile environment,

4thAnnual Agility Forum Conference Proc,1995.

24K.C.Tan et 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upplier Performance

and Firm Performance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Material Management,2001.

25马士华 . 供应链管理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6Morlacchi,P.,Vendor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the design pro-

cess and a fuzzy-hierarchical model,Proceedings of 8th IPSERAConference,Dublin,1999.

27王家顺,王田苗等 . 一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供应商评价模

型的研究 .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1(2)

28Soukup, W.R., Supplier selection strategies ,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1987, 23: 27-32.

29高芳,赵强,赵刚 . 基于离散型 Hopfield 神经网络的供

应商评价模型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1)30徐

征,梁

浩,张

浩 . 基于遗传神经元网络的供应链伙伴

企业选择方法的研究 . 微型电脑应用,2002(5)

31Filip Roodhooft, Jozef Konings, Vendor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and activity based costing approach ,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6.

32Hongwei Wang, Min Guo, Janet E, A game-theoretical coopera-

tive mechanism design for a two-echelon decentralized supply chai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4.

33陈彦如,蒋阳升,蒲云 . 一类供应链加盟博弈模型 . 西南交

通大学学报,2002(2)34娄35俞

平,周幼平,周祖德,袁楚明 . 敏捷供应链中供应商选择杰,宋国舫,柏

顺 . 基于供应商发展的综合评价研究—

的AHP/  DEA方法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AHP和DEA法的整合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5)36Shapiro J., Modeling the Supply Chain M], Duxbury Publishing,

California, 2001.

37  Fry M., et al., Coordinating Production and Delivery Under (z, Z)-

Type Vendor Contract,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1(2)

38彭禄斌,赵林度 . 供应链网状结构中多级库存控制模型 . 东南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

甚至包含竞争对手在内的复杂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边界模糊、动态的、涌现性、共同演化性、自组织、自适应的复杂自适应系统。传统控制方法和解决一般大系统的近似方法已经不能够有效的解决供应链这个复杂大系统的问题了。复杂性科学被誉为 “21世纪的科学”,已经成为各学科的一个研究的热点,供应链作为 CAS 已经被学术界所认可,但基于复杂性理论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文献还不多见。目前,对供应链的研究分析主要是将供应链简化为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简单的链状拓扑结构。应用复杂性理论来研究和优化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未来研究的必然趋势;

(3) 决策系统性

供应链中各构成实体是一种伙伴

关系或者战略联盟关系,通过各企业实体间的合作来达成 SC 整体的经营目标,但各实体又是独立的自主体,有其自身的经营目标,供应链系统目标决策与实体企业自身的运营目标决策的有效协调是供应链消除不确定性,信息有效共享,及至供应链有效率运行的保证,目前,供应链系统的决策还只是在单阶段或至多两阶段,今后供应链系统中多阶段群决策、信息共享和集成、网络动态环境下的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动态协调机制的系统研究等将是主要研究方向。

4结束语

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生产运作及管理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伙伴选择问题、库存问题、供应链信息技术、供应链模型优化设计、供应链绩效测量和评价、供应链协调及牛鞭效应等是当前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竞争全球化、需求多样化、市场需求的高不稳定性,将使得供应链系统的鲁棒性、复杂性及决策系统性将是供应链管理未来研究的趋势。

报,2001(4)

2Simon Croom,Pietro Romano,Mihalis Giannaki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analytical framework Cfor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 ,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00(6)

3Walker W T, Alber K J. Understand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R],

APICS The Performance Advantage, 1999, 99(1).

4Riddlls C., Bennett S., Tipi N. Modeling the Dynamics of Supply

Chai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2000(8)5Chopra S., Meindl P.,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trategy,Plan-

ning and Operation M, Prentice Hall,New Jersey,2001.678

蓝伯雄,郑小娜,徐心 . 电子商务时代的供应链管理 . 中国管理科学,2000(8)

陈国权,供应链管理 ,中国软科学,1999(2)

张青山,游明忠 . 企业动态联盟的协调机制 . 中国管理科学,2003(2)

9http:/ / www.stanford.edu/  group/  scforum/

10Handfield R., Nichols E., Introduction to Supply Chain Manage-

ment M, Prentice Hall,1999.

11Cooper M C, Lambert B M, Pagh J 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ore than a new name for logistics  ,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Logistics Management, 1997(1)

企业之窗

考文献

黄小原,李宝家 . 供应链集成化动态模型与控制 . 系统工程学

1155

Mining & Processing Equipment

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第34卷 2006年第6期

39Ram Ganeshan, Managing supply chain inventories: A multipleretailer, one warehouse, multiple suppler model , International Jour  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9.

40于泳海,张正祥 .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多周期合作型随机库存控

制模型与仿真 ,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3(1)

41Stefan Minner, Multiple-supplier inventory model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Review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Economics, 2003.

42姚余梁 . 变化的供应链管理 . 不变的信息共享 ,中国电子商务,

2002.

43Gunasekaran A., Nath B.,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7.

44Benita M. Beamon, Supply chain and analysis: Models and meth-

od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8.45Thomas Y. Choi et al., Supply networks and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ontrol versus emergence  , Journal of OperationsManagement, 2001.

46Changrui Ren et al., Modeling Agile Supply Chain Dynamics: aComplex Adaptive System Perspective  , 2002 IEEE SMC, TA1N6.47R. ANANE et al., Agent-based Transactional Framework for the

Supply Chain A],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Beijing, 2002.48Nirupam Julka et al., Agent-bas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2(26): 1755-1881.

49Daniel Frey, Tim Stockheim, Integrated Multi-agent-based Sup-

ply Chain Management A], Proceedings of the Twelfth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s on Enabling Technologies: Infrastructure forCollaborative Enterprise, 2003.

50汪良主,张申生,戚克涛 . 基于Agent面向软件重用的敏捷供应

链模型 .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2.51A. Gunasekara et al., A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4.52Rohit Bhatnagar, Amrik S. Sohal, Supply chain competitiveness: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location factors, uncertainty an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 Technovation, 2004.

53李贵春,李从东,李龙洙 . 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

法研究 . 管理工程学报,2004(1)

54Forrester J. Industrial DynamicsM], MIT Press and JohnWiley&Sons. Inc. New York,1961.

55Burbige J.L. Five golden rules to avoid bankruptcy  , Production

ngineer, 1983.

56Sterman J.D. The beer distribution game A], J. Heineke and L.Meile,Game and exercises for Operations ManagementC],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1995.

57Lee H., et al.,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 a Supply Chain  , Manage-

ment Science, 1997a(4)58Lee H., et al., The Paralyzing Effect of the Bullwhip Effect in a

Supply Chain  ,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7b, 38(3): 93-102.59Cachon G.P, Lariviere M.A., Capacity choice and allocation:Stra-

tegic behavior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 Management Science,1999, 45(5): 685-703.

60Cachon G.P, Lariviere M.A., Capacity choice and allocation: Stra-

tegic behavior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 Management Science,1999(8)61Kelle P., Milne A., The effect of (s,S)ordering policy on the sup-

ply chai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9.62Dana Jr., J.D. Spier K.E. Revenue Sharing and Vertical Control in

the Video Rental Market  ,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2001.63Chen F, Federgruen A, Zheng Y.,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for

distribution system with one supplier and multiple retailers  , Man-agement Science, 2001.

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64Cachon G.P., The Allocation of Inventory Risk in a Supply Chain:Push, Pull, and Advanced-Purchase Discount  , ManagementScience, 2004.

65Viswanathan S, Piplani R., Coordinating supply chain inventories

through common replenishment epochs  ,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1.

66Cachon G.P, Zipkin P.H., Competitive and cooperative inventory

policies in a two-stage supply chain  , Management Science, 1999.67Hongwei Wang, Min Guo, Janet E., A game-theoretical coopera-

tive mechanism design for a two-echelon decentralized supply chai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4.

68Porteus E., Responsibility token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1997.

69Thomas D., Griffin P., Coordinat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Eu-

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6(94): 1-15.

70LIN LEI, SHOU-JU REN, WEN-HUANG LIU, WEI WANG, Sup-

ply Chain Management Mode Based on Coordination  , 2001 IEE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USA:Arizona, 2001,10(3): 1806-1810.

71Chang Hwan Lee, Coordinated stocking, clearance sales, and return

policies foe a supply chain ,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Research, 2001(131): 491-513.

72Kirstin Zimmer,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uncertain just-

in-time deliv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2(77): 1-15.

73Haq A N, Vrat P, Kanda A. An integrated production- inventory-

distribution model for manufacture of urea: A case  ,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1, 39: 39-49.

74Pyke D F, Cohen M A.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 of stochastic in-

tegrated production-distribution systems ,  European Journal ofOperational Research, 1993.

75Gupta A, Maranas C D, McDonald C M. Mid-term supply chain

planning under demand uncertainty: customer demand satisfaction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0..

76Van Eijs M J G. Multi-item inventory systems with joint ord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decision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Economics, 1994,.

77Xuc. Rational behavior and cooperation degree incompetitive situ-

ation ,  International of system science, 1999, 30(4): 369-377.78孙洪杰 . 供应链信息失真防范的目标激励机制博弈分析 . 重庆

大学学报,2003(12)

79Bowon Kim. Coordinating an innovation in supply chain manage-

ment  ,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0,123: 568-584.

80王刊良,孙利辉,王龙伟 . 一类供应商逆向选择问题的报酬机

制研究 . 系统工程理论与时间,2002(9)

81张玉林,陈剑 . 供应链中基于 Stackelberg 博弈的信息共享协

调问题研究 . 管理工程学报,2004(3)

82常良峰,黄小原,卢震 . 两级供应链 Stackelberg 主从对策的

优化模型及其应用 . 管理工程学报,2004(1)

83Thierry Moyaux, Brahim Chaib-draa, Sophie D’Amours, Multi-

Agent Coordination Based on Token: Reduction of the BullwhipEffect in a Forest Supply Chain  , AAMAS’03, 2003.7, Melbourne,Australia, 670-677.

84Martin Feldmann., Stephanie M'uller,An incentive scheme for true

information providing in Supply Chains ,Omega ,2003 (31)85JIAN-HONG MAN,QING-LI DA,A CBR Model for Knowl-

edge Sharing in Supply Chain Based on Generalized Rough SetA],Proceeding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Xi’an, 2003(11)□

(收稿日期:2006-02-28)(修改稿日期:2005-03-19)

166

企业之窗

Mining & Processing Equipmen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