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跨文化交际心得

20095300728 唐明霞 09工管二班 单周班《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学后心得

大二一学期末开始选修大二下学期的选修课程,本来第一志愿是应用心理学的,后来误打误撞抽中了第二志愿,来到了跨文化交际的选修单周班子,也许这就是缘分吧,经过一学期的课程学习下来,我发现我其实还挺喜欢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的,总之,受益匪浅。

一、学习跨文化交际同时带来思考好习惯

通过一个学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虽然我们的课程是分双单周上

的,课程相对比较少,但是,老师教会了我们一种思考,所以在课外的一些生活学习中,我自己也查看了一些相关的影片和书籍,每次我都会不自觉的去分析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我觉得这门课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些中西文化差异,更是让我们形成了一种思考的好习惯。

二、学习跨文化交际同时提高外语水平

第一节课,老师给我的印象是亲切和蔼型,不过意想之外的是,原来跨

文化交际原本是属于外语系的一门课程,对于外语不好的我来说,老师的课件全是英语版确实感到挺大压力的。不过后来上多几次课,发现老师的教学方式是,虽然课件是英语版的,但是课件中有的难点的单词也会有中文注解,这点我觉得很好,而且老师讲课时也是亦英亦中的,这种方式我觉得对于像我这种英语不是很好的同学选修这门课程来说,既可以学习跨文化交际这门科学,还同时可以学习点英语,我感觉挺好的,希望这点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沿用。

三、学习跨文化交际同时扩大交际圈

虽然我们专业本班选修跨文化的不在少数,大概有十多个人,但是恰巧,

分到和我同班的单周班1班老师的却没有一个,虽然没有同班同学一起上课,但是对于喜欢交朋友的我,这也提供一个扩大交际圈的机会,在这个选修课程学习中,我主要认识了几位比较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有同届的,也有师妹,我们除了在选修课程学习中有交流,在课程学习之外也有不少交流。不过同时,我觉得,老师在教学中,虽然和我们互动的比较多,但是让我们同学大家一起互动的就相对比较少了,我建议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能够出多一些问题,提供一些让同学们形成小组的讨论,然后上台发表意见的机会就更好了,这样我们学习跨文

化交际,本身也可以锻炼自身的交际表达能力。

时间飞快,记得当初还是跨文化交际的第一节课,转眼间,一个学期的课程也快学完了,学习这门课程,让我发现了自己本身深处的一个兴趣爱好,相信今后我也会自学一些中外文化差异。学习这门课程,收获多多。也祝老师今后的教学之路,越走越顺,天天开心。

 

第二篇:跨文化交际心得体会

跨文化交际心得体会

学了一段时间的跨文化交际,可是你如果问我:翻译是什么?我真的还不能给其极其准确的定义。不过还好,最起码我不会像以前一样,随便而简单地给其定义:翻译嘛,简单嘛,不就是用一种语言把令一种语言表示出来嘛。

在这一段时间的课堂上,自己并不是一无所获。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上,自己有了机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以前的我总以为翻译是很容易的,只要自己积累了足够的单词,要翻译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当我们说出来的时候,却变得错误百出,面目全非。翻译并不是将别人的东西简简单单的传达出来,他需要的是你将别人的东西忠实于原文,不仅是将别人的东西简简单单的发出来。更多的是讲究得体,准确,自己不能将别人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来。例如:I am the one wearing pants in the house. You can not say that at home I wear my trousers. If you do so, it is a joke. You are not humorous but foolish. It means that I am in charge. 我相信错误我们都会犯,这是避免不了的。 可是有些错误我们不能犯,有时候也许会因为我们一个简简单单的错误我们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翻译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也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要做好翻译,我们还得了解很多的东西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只知道一点英语和汉语。它需要我们见多识广,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你要成为一名好的翻译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点也不夸张。

对于词语文化涵义,我们知道,不同民族之间总存在着词语的对应关系,这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条件。但对应并不等于对等,即使表达的语言概念意义相同,但由于文化的不同往往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意义,如“朋友”不能等同“friend”,它的文化含义包含交友的原则和价值观念等特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加强汉语和外语的对比研究,扩大词语的研究范围,克服绝对化。如英语He is cool.一句中的cool一词,我们常把它理解为很冷淡、不热情,但对英美人而言,它却是指人镇静、冷静,做事有条不紊,而它的另一含义是“新潮”,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个词“酷”,其实就是英语单词cool的译音。词语的文化内涵大体有以下四种情况:(1)在本族文化环境中文化内涵小于在外国文化环境中的内涵,如ambition,雄心,野心;(2)在本族文化环境中文化内涵大于外国文化环境中的内涵,如uncle等亲属关系泛化;(3)在本族文化环境中文化内涵有时大于有时小于外国文化环境中的内涵,如

free-dom,virtue;(4)在本族文化环境中文化内涵此有彼无,如单位,coffee break。人们常用breakfast,lunch,supper来对应汉语中的早、中、晚餐。但餐名的应用主要取决于讲话人来自哪个英语国家,或者这个国家的哪个地区。午餐被称为lunch,但在英国英语中(尤其在英国北部),如果午餐是一天中的主餐,也可叫dinner。dinner与supper都表示晚餐,但在正式的用餐场合常用dinner,而sup-per远不及dinner正式,它通常是指在家里用的晚餐。在英国,What time do the kids have theirtea?表示“孩子什么时候用晚餐”,因为在英国,人们常喝下午茶,并吃一些点心食品,这种便餐被称为tea,而tea也可指傍晚的主餐。 对于思维方式,一般来说,人们对母语的依赖较大,尤其是在单一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形成对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优先权,不自觉地应用这种思维去接触异国文化,很容易对其产生偏见或抵触。因此,应注意汉英句子结构的对比分析,从中找出汉语句子结构的特点及表达话语最有效的思维方式,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如,在讲解There be句型结构时,用中文思维去理解这种结构,“在某处有某种东西”,例如:“教室里有一个学生。”中文是用先整体后局部的思维方式;“There is a su-dent in our class.”英文却用了先局部后整体的思维方式。语言单位的排列要受许多条件的限制,人们最容易注意到的是意义上的限制,如果从语法角度看,语序包括语法的、语义的和语用的,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在胡裕树

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19xx年版)中,是这样阐释的:“你看我”和“我看你”的含义不同,是由于在“A看B”的格式中代入了不同的词,句法关系并没有变。汉文化注意整体综合,语义从大到小,从一般到个体,把大量已知信息放在主语前;而英文化注意细节分化,语义从小到大,从个体到一般,突出未知部分,如时间、地点等。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帮助留学生了解汉文化与其母语文化在语言结构、语言运用规则等方面的异同,使其逐步理解并接受汉文化的使用规则,达到跨文化交际目的。

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语言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并且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处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同或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英语学习者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语言和文化的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体现在上述文化的偶合现象外,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不同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上。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因而不同民族之间更多的是存在着种种深刻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经常会反映在语言上,并且常常会造成语言学习和语言交际的障碍。

还有,我认为,除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多接触一些比较适宜的英美原版的文化产品,如报刊、杂志、电影等,从中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或是利用因特网,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英美国家的文化信息。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录像等,创设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操作者,也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英语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把这种语言文化灵活、得体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使学生从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