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君心理学总结过关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a.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b.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c.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2、心理状态:注意、敏感、激情。3、人格:a.动机系统。b.心理特征系统c.自我意识。 冯特也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或直接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什么叫心理? 心理是脑的机能,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即科学的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学好心理学的意义?一、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1.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 2.有助于建立科学世界观

二、学习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有助于搞好教学工作 2有

助于做好思想工作 3.有助自我意识的发展 4.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学习策略 5.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1、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说明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把握教育、教学规律。2、有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学改革。4、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5、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其他方法。 科学的心理观: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反应。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些不学而能、生来就会的从遗传获得的反射活动。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对外界的人、事、物和自身状态的觉知,也包括对人的动机和行为的觉知。这个觉知过程就是意识的过程 。 意识分为客体意识和自我意识

意识的功能:1.具有认知功能 2 具有控制行为的作用 3 可通过选择性注意限制人的注意范围,减少无关的刺激进入意识,节省意识活动的能量。 4 人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意识,有了思维和语言,才使得人有了高级的心理功能,从而从动物心理中独立出来,成为万物之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集中。指向性与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注意的品质及培养,衡量一个人的注意品质的因素主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和意识是什么关系?1.一方面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提供了一种机制,决定哪些内容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哪些不可以,与意识相比注意更为主动和易于控制。在人们将注意集中于特定事物或活动时,或注意将一定对象"推入"到意识中心时,通常包含了无意识过程。2.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人从睡眠到觉醒、再到注意,其意识状态分别处在不同的水平;即使人在觉醒状态下,也不能意识到所有的外部刺激。对于注意所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人的意识比较清晰和紧张。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的反应。知觉的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观察: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感知、观察的重要作用是什么?1.是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 2 是科学发现和艺术创作的必要前提 3 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必经途径 4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的作用:1.记忆在个体生存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记忆是学习的重要条件。3.记忆是知觉、思维和创造的基础记忆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面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记忆的种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感记忆、运动记忆。2、根据记忆是否有预定目的的分类:无意记忆、有意记忆。3、根据记忆与特殊时空的关系分类:情节记忆、语词记忆。4、根据记忆在大脑中保持的时间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5、根据记忆的方式分类:理解记忆、机械记忆。。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现(回忆)。记忆的品质: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表象:头脑里产生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表象是以感知为基础的,表象是记忆的主要内容。记忆表象的特征:形象性、概括性。意义:记忆表象是介于知觉和思维的中间环节,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认识。(它是人所特有的)

思维的特征:1、间接性, 2、概括性,思维的功能:1理性认识功能2.学习功能3. 创造功能 4. 控制功能

思维的分类: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2.习惯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对外思维和内省思维 4.母语思维和外语思维 5.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1、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主体的活动积极性,主体的求知欲,主体的知识水平。2、分析问题。3、提出问题。4、检验假设。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1、动机强度。2、知觉情境。3、定势的影响。4、原型启发。5、功能固着的影响。6、个性特征。

抽象:是在头脑里抽出一些事物的本质属性,二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方法。 概括:是在头脑里把抽取出来的事物的若干本质属性联合起来推广到一类事物,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形象性和创造性是想象的两个基本特征。

想象的作用:1.对认识具有不错的作用 2.具有超前认识的作用 3.具有满足需要的作用

想象的种类(根据目的性分):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不自觉的想象,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是梦。有意想象:是带有目的性、自觉性的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几个因素:1.创造动机强度 2.知觉情境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解决问题策略 6.已有知识 7.人格 思维和语言有什么关系?

一、思维的发生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和必然结果 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1、语言概念的形成是思维的内容和工具之一。2、动作是思维的表现工具之一3、思维的内容和方式是通过语言具体表现出来的。 三、语言的发展推动思维的发展 四、思维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1、 思维影响语言表达2、思维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 思维与语言是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共同的必然结果,没有思维,不会有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没有语言,也就没有失去内涵的具体思维;思维借助语言进行表述,语言所表述的内容就是思维的内容。在人类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思维和语言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同时,思维和语言的正常发展,促进着人类的正常发展。对人类的思维和语言的研究,对人类的进一步发展是有着积极作用。

情绪和情感是人体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功能:动力功能、组织功能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1.原始情绪 2.与感觉刺激有关的情绪 3.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 4.与他人有关的情绪 5.欣赏情绪 6.心境 情绪的存在状态:1.心境 2.激情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情绪的种类:心境、激情、热情、应激。 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应激:是机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适应性的反应。 对个体的影响:1积极影响:适度的应激反应可以调动机体的身心潜能,提高个体的应付能力 2.消极影响:强烈或持久的应激状态会影响人的智能发挥,干扰正常的认知活动,降低人的应付能力,甚至是人罗患疾病。 对策:1.控制或减少可以控制的应激源 2.辩证达观的看待生活事件3.保持和增进身心健康 4.安排张弛适宜的生活节奏。5.关注他人并寻求他人的支持

挫折:是指个人在某种动机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行为受到阻碍或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情绪的调节:1.情境调节 2.认知调节 3.行为调节 4.注意转移 5.适度宣泄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客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人类所独有的心理现象。特征:1自觉目的性 2.行为调节和控制 3.克服困难

意志与认识的关系:1.认识活动是意志行动的前提 2.意志也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意志与情感的关系:积极的情感可以鼓舞人的意志,成为意志的动力;消极的情感也可以成为人的意志的阻力,他会消弱人的意志,阻碍人去实现原定目标,使意志半途而废.

意志和动机的关系:1.动机是意志活动的激活者,有激励作用,使人的行为积极性的源泉。2.动机对人的意志起着指向性的作用 3.动机对人的意志起着调节的作用。

意志行动过程:一、决策阶段:1动机斗争,2目的确立,3方法选择,4计划制定。二、执行决策阶段

意志行动中的冲突的类型:1接近-----接近型冲突。2回避-----回避型冲突。3接近-----回避型冲突。4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人格:使个体行为的内部倾向 人格分类:人格动机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三部分 人格特征: 1.整体性 2.独特性 3.稳定性和毕生发展性 4.生物性和社会性

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较稳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美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本需要、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长需要:1自我实现的需要。2审美的需要。3求知的需要。缺乏需要:4尊重需要。5归属与爱的需要。6安全需要。7生理需要。

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具有天赋性和稳定性和可变性。

动力特征:指心理活动的速度,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等。气质的基本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特点:1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中。2性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个性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3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影响学生性格形成的基本因素:一、遗传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二、家庭教育 对性格形成的影响:1家长的教育观念、态度和方式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2家庭成员的性格和家庭气氛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3儿童的家庭地位和角色对性格形成的影响。三、学校教育对性格形成的影响:1教师对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2学校集体对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四、社会实践对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五、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人格心理特征。能力的分类:1按能力的倾向性,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按能力的创造性,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按能力的功能,可分为认知能力、元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能力的个别差异:1能力的类型差异。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3不同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4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5能力早晚的差异。

智力、能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智力是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创造力则是智

力在创造活动中独特发展的结果,创造力能推动智力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说智力 能力和创造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去活动的内在动因或动力。学习动机:是激发并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3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恰当运用表扬与批评。5使当地开展学习竞赛活动。6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

感受性:是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各种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规律:强刺激(明适应(由暗道明)降低感受性,弱刺激(暗适应(由明到暗)提高感受性。2、感觉对比:(月明星稀)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3、不同感觉贱的相互作用。4、不同感觉间的补偿作用。5、实践活动的锻炼与感觉能力的发展。

遗忘:指对曾经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重现,或者错误地再认或重现。遗忘的规律:(德国艾宾浩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发展是“先快后慢”,随后趋于平衡。遗忘产生的原因:1消退说。2干扰说:前摄抑制,倒摄抑制。3压抑说。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时间的长短。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学习程度。4学习方法。5材料的序列位置。

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的组织复习: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1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相互结合。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将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二、恰当安排复习内容。三、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四复习方法多样化:1运用多种感官协助复习。2科学用脑劳逸结合。

 

第二篇:学科心理学总结.

学习《学科教育心理学》总结

北皋中心小学

李凤昆

通过学习北京市“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必修课《学科教育心理学》,是我了解到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活动中包含着多种心理活动,教师施教的途径、方法、情绪、形式等,学生的感知、认识、理解、记忆等都伴随着复杂的心理过程。“一个优秀的老师,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了解掌握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对于提高教学效果,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应该自觉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运用心理学规律,使教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在教学活动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学习,我认为学习策略这章内容非常重要,首先明确了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教师教会学生学习,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教师教学的质量。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在美术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欣赏美。美术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它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因此,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尽量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引出问题,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去,拓展其思维的主动性,增强其求知欲望,感受其中的美。 如,在教学《能干的机器人》时,我一开始就拿出机器人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们眼前顿时发亮,齐声大喊:“机器人!”我启发学生思考:机器人有什么作用、能干什么?学生讨论的热火朝天:能上天、能下海、能救火、能盖房、能清除污染、能下棋??。我又启发学生:机器人为什么这样能干?有些孩子沉默了,有些孩子说:是科学家让他们这样能干的。有些孩子说:是科学家给他们设计了电脑软件,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接着告诉孩子们:科学家为什么要发明机器人呢?那是由于科学发展的结果,要让机器人帮助人类工作,帮我们完成危险、复杂、困难的工作,人类可以节约时间、精力去做更多的事情。由此让学生产生对机器人喜爱之情,感受生活中的美,为绘画机器人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绘画的积极性,强化绘画动机,激发兴趣愉快的绘画。

2、创设童话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美。童话故事是学生最爱听的,也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动人的童话故事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轻松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我在教学《画蘑菇》一课时,我就试着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描述了这样一个王国:“在很远的地方,有座美丽的蘑菇王国。你们想和我一起去看看吗?现在我们就坐上蘑菇快车,到蘑菇王国参观去!在通往蘑菇王国的道路上,长满了各种

各样美丽的蘑菇。有的喜欢结伴生长,像挨挨挤挤的小房子;有的瘦长像街边的路灯;有的像一张小圆桌;还有的圆头圆脑像一个小信箱??真实千奇百怪让人应接不暇!不一会儿,我们来到蘑菇王国的大门口了。听说,蘑菇王国里到处都是蘑菇做的东西,比如有蘑菇房子,蘑菇汽车,蘑菇飞机,蘑菇树林。当然,蘑菇王国里的国王、王后、公主、王子、士兵、、国民、厨师也都是蘑菇形的啦!小朋友,你能把这个有趣的蘑菇王国画下来吗?比如:画一个好老好老的蘑菇国王,画一个漂亮的蘑菇公主或者帅气的蘑菇王子、蘑菇士兵,试一试,一定很有趣!”刚讲完,有很多小朋友就跃跃欲试了。我再让小朋友们回忆一下曾在童话中看到过的国王、王后等人物的形象,然后将蘑菇与人物形象进行联想,画出生动有趣的“蘑菇小人”。这个方法还真不错,小朋友们一个个握着笔,歪着头,一幅全神贯注的模样,静悄悄的描绘着他们的“蘑菇王国”。由于童话故事的形式既生动形象又接近学生的心理,所以学生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能够较好的参与进来,感受童话王国中各个成员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所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美术学科特点,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充分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创设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乐趣中步入绘画的天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