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应该呼唤学生情感回归论文

语文教育,应该呼唤学生情感回归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人们的道德和信念都是融入情感的,抽去情感的根基,道德和信念的大树是难以稳固甚或难以成活的。无数事实证明,人的情感世界的贫乏以致畸变,往往比知识的贫乏和缺失具有更大的危害。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必须把情感教育作为不可缺少的内容,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受教育者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把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心理需要和价值观念,而这种内化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情感。无数事实正日益使人们认同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情感质量(即情商)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他如何使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因此,重视情感和情感教育在人的成长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情感的领域是丰富的,以此为内容的教育自然也应该是多样的,至少要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珍视亲情,学会善待家人(这并不等于就要一味屈从家长意志),进而把爱心和责任感推及他人乃至社会,这仍然应是他们求学做人的必修课程,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育的力量。这种教育决不应该是说教式的,而应该紧密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让他们从身边发生的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美好闪光东西的人和事中,懂得看重别人(包括家人)的付出,并学会为他人(包括家人)付出。

二、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教育

令人想不通,为什么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会如此地远离学生个体的情感?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和教师对他们主观情感的冷落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当代教育急功近利的集中表现?

在我看来,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由此提出了“情感智力说”。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这些恰好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这就要求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性认知,借助

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文章如酒。酒,能深入人心的肌体和血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浓浓的情。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艺术的力量,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给予我们的审美愉悦,而且还在于它能教导人们如何正确对待现实生活本身,从而重新品味生活,加深爱憎,最终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这样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

世纪之交的语文教学,呼唤学生主体情感的挥发,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章对话。叶圣陶说:“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相贴,使他的作品能表达他的旨趣。”叶老说得是写作,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所学的课本上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慨??作品中那些“意义和情味”同作者的旨趣相同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语文课,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情感。

三、语文教学应怎样进行情感教育

1、注重学生情感教育,应首先提高教师自己的情商

学生的模仿力很强,特别是教师的言行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小学生)。自知、自控、自励、知人、协调等情商要素在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和事业的成功上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们是感性与理性的调节器,是生命力量的

源泉。要成为合格的教师,应从以上五个情商要素方面提高自己的情商。

2、注重学生情感教育,应善于创设情境,唤起学生情感的能力。

心理学表明:情感是对认知对象的态度的体验,它取决于认知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它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语感,借此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作者通过情境传递的情感。这就必须重视情境的衔接,以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情境的衔接是指教师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学情境,以唤醒知觉表象,从而过渡到对认识对象的体验上。如在教学《故乡的榕树》时,先深情地说:“乡思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离乡的游子们从古唱到今。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余光中则临海峡而吟:‘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而席慕容更是感叹:‘乡愁是一棵没有年龄的树。’同学们,你们有些也是远离故乡的人,有没有想起故乡那绿草如茵的山坡,苍翠欲滴的小树林,漫山遍野的蒲公英???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故乡的榕树》。”这样,学生对故乡的怀念被唤醒,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了课文。这里,教师正是借助情境的衔接,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学习,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因此,在我看来,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学,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以为这才是语文课的特殊意义所在。

让语文课多一些情感吧!要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解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学生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感悟与理解。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强塞给学生呢?

己心之悟,最是至深。或许这才是培养学生具有真正自学能力之根本途径。在世纪之交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抒唱学生情感的海

洋吧。语文教育,应该呼唤学生情感的回归!

 

第二篇: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性化

任丘一中 鹿东乐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来自于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人性化

如今我们的 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

近几年,我都在从事语文教学,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因为学科的缘故,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赶进度,对一篇课文的分析程序化,说明文怎么讲,记叙文怎么讲,小说怎么讲,都有一套固定的模式。甚至有老师这样说,考试考什么就讲什么,不考试的就不讲。因此不少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根本就不感兴趣了,似乎没有他随便拿着的一本课外书来得更有吸引力。

相反,我们的英语学科的课堂教学研究,人文化还比我们母语的浓厚。

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

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也就是说,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要求“人”的参与,要有生命与活力。不少老师也在作者方面的努力,比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书。结果学生大都是放声读,甚至声嘶力竭,显得努力,引起教师的注意,认为自己是在卖力读书。久而久之,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心生厌倦。

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是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来自于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让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做主导地位。

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多种功能,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昂扬向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活动积极化的过程。

(一)可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 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背影》中的父爱子,子爱父的浓浓情意;曹操《观沧

海》中的一统天下,谁与争锋壮志豪情;“但使龙城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誓死捍卫领土统一的一腔报国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屈之情......怎会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有所悟呢?只要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进一步体会出作者情感。如果让学生真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恐怕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二)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换句话说,教师自身首先就该有蛮强的热情,讲授课文时应该有的激情。溶蚀,教师还应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如在讲授《三峡》这篇古代散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再让学生查阅相关三峡的资料。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三峡古有李白诗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今有毛泽东诗“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举世瞩目的三峡水电站的宏伟工程,这些自然联想起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民族自豪感和丰富的美感充溢在学生心头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

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三峡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二、让整个生气勃勃,对语文有一份热情。

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各种“招式”都比较熟悉了,他们的反应也许就显得不是那么富有气息。那么,这时候教师就要有一个很好的精神风貌。同时积极调动学生“动”起来。

(一)书,让学生自己读

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起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

我在学习课文时采用“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情感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问,让学生自己提

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

的想法是非常荒谬可笑的,也许他的想法是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来,勇气可佳。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代答,应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个发表意见的空间,以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三)话,让学生自己说

一节课45分钟,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如在教《孤独之旅》一课时,我创设情景:昨天大家预习了《孤独之旅》这篇课文,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不像数学科目那样,直接明了地传达一个知识点,学到一种解题技巧,它还起到一种育人的功用。当然不是说别的科目就没有育人功能,至少说我们的母语责任和功效要大些。因此,搞好我们母语的课堂教学,让其充满一种人性化,以“人”为主,不是以知识为主,努力发挥它最大的育人效果,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