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传承兵团精神三下乡总结报告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兵团精神

序言

20xx年x月x日,由石河子大学思政部部长,政法学院党委书记闫卫华带领的暑期三下乡国家重点团队“追寻红色足迹”社会实践团一行20人从政法学院正门前出发,奔赴戍边大师——农九师,开展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希望通过此次

活动,追寻红色足迹,传承兵团精神,指导兵团现代化建设。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兵团精神在踏上征程的一刻便拉开了帷幕。行车途中,红色歌曲唱响车厢,随行老师还从各个方面对兵团作了详细讲解。汽车经过沙湾、克拉玛依、额敏,穿过绿洲、山区、谷底,于下午四点做最终抵达此行的第一站——裕民县161团,这片遍布英雄足迹的土地。

英雄在山间

行车驶向裕民县的161团师部驻地,远远的,便看见了团部大楼上。。。几个红色的大字。下午六时许,161团中学的魏校长向实践团讲述了161团的光荣历史,反复突出了孙龙珍的英雄事迹,让实践团成员深受感动。

为了寻访英雄事迹,感受英雄精神。次日,实践团继续前行,深入巴尔鲁克山。在裕民县近郊,一座清真陵园映入眼帘,陪同人员介绍,这就是阿什拜墓地。阿什拜,一位生于18xx年,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巴尔鲁克山的儿子,在反法西斯战争时期,为苏联捐赠了500匹鞍具齐全的军用战马;为支援抗美援朝,捐献了价值一架战斗机的黄金财产,捐资修建了塔城市到裕民县之间的巴什拜大桥。培育出了稀有地方良种——巴什拜羊……其爱国情结如同巴尔鲁克山,绵延天地之间。

在巴尔鲁山山中,实践团有幸见到了巴尔鲁克山中马背上的白衣天使——梅莲,一位质朴中年妇女,xx年如一日,跋涉与巴克鲁山中,顶风冒雪,忠实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每年接出诊多大4000人次。

临近在中哈边界线,一片整齐的房子落于山脚,那就是我们一路向往的孙龙珍民兵班。实践团参观了孙龙珍烈士纪念馆,心怀敬仰聆听了班长孙雪的详细讲解。如今的孙龙珍民兵班,12位巾帼英雄,他们除了承担与普通职工同样的劳动任务之外还要站岗、巡逻、扑救山火,守卫这片疆土。她们就是时代的英模!看着她们一张张被阳光亲吻得黝黑的脸庞,真不敢相信她们和我们一样也是从大学的校门中刚刚走出来的大学生们。这让我们深深震撼! 烈士不在,精神长存。孙龙珍烈士所在的民兵班随即被改名为孙龙珍民兵班,至今已经换了12任班长了。在孙龙珍精神的感召下,孙龙珍民兵班的战士们坚守在161团11连的土地上。同孙龙珍烈士墓旁边的两个字一样“守望”,她们和孙龙珍一样守望着她热爱的这片热土,守望着她的人民,她所热爱的兵团。

为了更好的让作为未来希望的当代大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兵团精神,传承发扬兵团精神,牢记屯垦戍边使命,由闫卫华书记提议,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零九公管一班与孙龙珍班结对子仪式在孙龙珍班举行。

当实践团一行站在小白杨哨所上,远观三角地带(此前的争议地带,如今已划归我国),俯瞰孙龙珍烈士陵园,回望九百六十万河山,一种感慨、一种历史的使命油然而生。情不自禁,一行人情绪激昂的唱起了《小白杨》。

途中,我们特别留意了石河子大学教授代江生工作过的地方。这位站在羊粪泥里讲课的大学教授,19xx年以来,两次作为特派专家到161团驻点开展“科技扶贫”。即使住院昏迷期间,代江生教授一直念叨着“161”,不忘那片那片他为之奋斗的土地。 在168团,实践团一行参观了赵机农纪念馆,重新回顾了赵机农平凡却又感人的一生。在多元价值观并行的现代社会,让我们重新反思我们应当守望什么,应当坚

持什么。

巍巍巴尔鲁克山,绵绵塔尔巴哈台山,为了守卫这方国土,为了开发这片土地,随着历史的演进与时光的推移,总有英雄的事迹在上演。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一种情怀,一种价值的选择,心系国家,选择边防。它属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种平凡的于国于家都精彩的人生轨迹,一种发自垦区各个角落的奉献精神!

伴随英雄的足迹成长

当汽车在行进途中,窗外掠过的是无垠的绿色原野,整齐的葡萄架、随风摇曳的棉花、金黄的向日葵给心灵以色泽饱满的慰问。谁能想象,在四十或五十年前,这里还是茫茫荒漠戈壁。追问,荒漠变绿洲的答案!

现代的公路越过荒漠、绕过群山、穿过谷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带来的彼此的沟通。公路两侧,时常可以看见望见巨大的工程车辆忙忙碌碌,将新的交通先架设。

原野上的农民,草原上的牧人,群山中的建设者,用汗水浇灌土地,用心血滋润牧草,在军垦老战士搭建的平台上,继续将生活推向又一个高潮,描写生活的精彩。

公路两边的巨大标语,见证了辽宁人民对垦区的大力援助。由辽宁省援建的161团的蔬菜大棚,出头卡萨克斯坦,每座年利润可达万元。由辽宁省援建的168团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伊犁褐牛的养殖初具规模,园区负责人表示,将示范园区打造成农九师的畜牧养殖基地。

实践团队来到巴克图口岸。国门哨所威武庄严,游客往来如织,站在158号界碑之前,方感到国家的荣耀,民族的荣耀,为中华而崛起而奋斗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以种发自内心的激情呐喊。

口岸上的边境第一连,一排排红色的小房子拔地而起。在辽宁省的援建下,连队不断改善戍边条件,吸引优秀人才献身国防。连队负责人聊侃,你们这些大学生过来,没人分一套房子,还分一个媳妇。

行程之末,实践团来到团结农场,整齐、干净的团场给了实践团成员以深刻影响。实践团进一步与备勤连进行了交流,了解了他们的生存现状。

不断进步的兵团精神

五十年代的新疆边境上,风云激荡,伊塔事件之后兵团的一批干部职工被调到新建的161团执行“三代”(代耕,代牧;代管)任务。作为第一代兵团人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以一顶三甚至顶十的斗志,白手起家,成就了兵团精神的起源。

一种大树精神,就算是一粒种子,只要它落在这片土壤上,就会生根、发芽,不断成长,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然后再发展成一片接天的树林,最终带来一片绿阴,守卫这方国土。地窝子,吃野菜、以人代畜、以手代锄,成为不朽记忆。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滋润并推动垦区的发展。

而梅莲、代江生、赵机龙等军垦二代大力发扬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军垦精神,长期坚守边远基层,并得到的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实现了社会价值的基础之上,最大程度实现了个人价值。

7月x日,实践团在农九师师部额敏与工作在农九师的校友们进行了一次了座谈。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价值观多元化的选择,众多优秀的年轻人选择投身兵团建设,从孙龙珍民兵班到备勤练,从站岗巡逻的战士到奔波原野的团场职工。得力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兵团为年轻人价值的实现不断创造良好条件,引导他们做出多元化的选择,坚守岗位,恪守职责,建设美好家园、建设坚固边防,建设强大的中国。

结语

本次社会实践,目的十分地明确,那就是在团中央的三下乡的指导思想“受教育,长才干”的引导下“追寻红色足迹”使我们的老师和同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兵团精神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体验龙珍精神的“热爱军垦,扎根边疆,牢记使命,献身国防”;同时在梅莲,赵机农,代江生等先进人物的指引下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兵团的魅力,为新疆的屯垦戍边事业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

最后,此次活动有众多的思想政治老师参与,他们承担着为大学三万学生上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的重任,必须要接受主流思想的教导,受兵团精神的鼓舞。通过此次活动,我们的老师在亲身实践感受到了兵团精神之后才能言之有物,生动活泼地对于全大学三万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他们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燃起大学校园,进而燎燃垦区,燎燃九百六十万的中华大地。

 

第二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总结报告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在过去的炎炎暑期中,一切都是那样的富有激情,万物朝气有盛。根据省团委、市团委的文件精神,院领导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部署,院团委认真组织落实,机电工程系飞翔电子协会本着“明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开展了主题为“用知识服务农民、以实践丰富人生”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们本着“发挥专业特长,用心服务他人”的理念开展了义务维修、捐书、关注空巢老人等内容丰富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们用朴实的语言、扎实的行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现将我们服务队20xx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服务工作做如下介绍。

一、运用专业知识,发挥所长,开展家电维修和科技文化宣传工作,真诚服务群众。本次实践活动的开展结合我系飞翔电子协会技术优势,组成“家电维修”和“科技文化宣传”的社会实践小分队。我们通过义务维修家电和分发家电保养小知识传单来深入了解群众。为方便村民维修家电,我们开展上门维修活动,奔走于村寨服务。此次活动共维修各大小种类家电60余件。通过此次活动,广大村民纷纷对队员们的动手能力表示肯定,也使队员们对自己的专业特长增添信心。

二、联合株洲市天元区义工联合会开展主题为“书香伴我成长”的为农村留守儿童募集书籍的活动。当今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仍旧匮乏,很多农村学校的硬件及软件设施均达不到最低标准。众多农村学校鲜有图书馆,且拥有图书数量也非常少,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更是少之又少。乡村学生由于信息闭塞,接触外界的机会少,获取知识的机会少之又少。加之农村家庭经济都不太宽裕,几乎没时间、机会、精力和金钱去买课外书,他们几乎可读的书就只有学校统一买的教科书。这次关爱活动便呼吁市民和城市的学生们拿出手中的旧书,帮助那些在农村留守的儿童建设书香图书室,把这份爱心传递到这些留守的儿童心中。爱心是一种神圣的责任,你的不经意举动,将给那些孩子带来关爱的信息。其实,所有的一切并不难,只要你打开尘封的书箱,只要你掸去案头堆放书籍上的灰尘,只要你将曾经求学用过的书籍整理归类,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但是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这些书籍或将改变他们的命运。

当一场公益活动来临时,我们能尽自己的温暖之手,抚慰一下他们疼痛的伤口,这样,我们自己的内心也有些许慰藉。通过此次活动我收获更多的是感动,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爱弥漫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爱,是为了付出,人间有爱,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希望人人秉承着一颗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爱心生活,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丽。我也相信,通过我们共同努力,定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根据市文明办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当今农村的实际情况,关注社会养老事业、改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盼、老有所乐。在农村,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时,老年人——这个体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体陷入孤寂之中,晚年生活更是显得苍凉。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受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限制,绝大多数农村没有活动室,没有图书室,更没有健身、康复的器材设备。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队员走进农村,走近空巢老人。陪伴空巢老人伴聊天、

陪伴休闲护理打扫、心灵陪护、文艺演出、养生宣传、健身辅导等服务,通过亲切陪伴和精神慰藉,帮助空巢老人排遣孤独寂寞、寻找生活乐趣、感受社会温暖。

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通过社会调查,了解了民情及社会发展状况,明确了努力方向,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巩固了专业思想。同学们切身感受到广大农民迫切需要最基本的科技文化知识,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重大意义的认识。并且此次活动也磨练了同学们的意志,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直接或间接创造的人才效益和社会效益则是难以计数的。责任和使命不仅使大学生们忍受了从未有过的困苦,迸发出从未有过的热情,而且使他们在无私奉献知识和爱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大学生走进田间村头开展科技文化活动,使科技意识深入人心,街头村尾,大学生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乡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今年的“三下乡”活动中,我们拿出了我们的热情,拿出了我们对农村的眷念,关切和深爱,把我们掌握的一些科技知识及我们的精神风貌带到了农村。通过一次次的活动以不同的方式把它们送给农家,送给农民。我们不敢说我们的努力能让农村发生巨大变化,但至少我们尽力了,我们正在一点一点的改变着农村的面貌。在20xx年的夏日里我们实实在在的在“支农”的路上走过,我们没有为自己留下遗憾??

回顾暑期“三下乡”活动,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肯定此次活动成绩的同时,不禁也对此次活动不足之处作出总结,并且认真规划我们未来的道路。展望未来,我们在本次活动成功开展的基础上,仍然要与时俱进,探索新思路,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开展的活动,应全面总结以往工作经验,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思路,不断发挥职业院校优势,抓好重点特色团队,与时俱进,让学生参与更多体现时代特色的活动;学生则应当学以致用,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把社会、实践服务与时代特色紧密联系起来,融合到社会实践中去。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拥有社会知识和文化最前沿者的优势,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肩负起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由于条件的限制,可能我们做得很有限,但是我们必须去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因为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的完善自己,因为我们是时代的先锋,因为我们的呼吁将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国的农村、中国的农业、中国的农民!

谢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