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经典语录

1.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3.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4.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6.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7.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8.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9.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0.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经典语录)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1.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2.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第二篇:心学讲演录

明史春秋大义辨

心学是儒学内部的人本主义色彩浓厚的学说。心学最远可以追溯到孔子语录中的一些话语,孟子的思想,董仲舒韩愈的人性论,南宋理学二号人物程颢的思想,陆九渊几乎在与朱熹同时代提出与理学相对的心学。心学的基本轮廓在陆九渊那里就初具规模,心即理的命题在陆九渊那里就被提出,王阳明也继承了陆九渊的衣钵。后来,明代哲学在陈献章之前也就徘徊在朱熹和陆九渊之间。明代哲学从陈献章以后才独树一帜。当陈献章科举落榜在家参悟圣人之道修得正果赴京时,轰动京师,人们以接待圣人的规格接待他。陈献章认为君子以作为自由意志的心灵通晓天地万物的法则,达到自我实现。心学在这时萌生并且经过其自身的演变在王阳明那里达到高峰,成为明代哲学的特色,表征了明代中国人对人性问题的思考。 心学是中国明朝的心学,要想了解心学就必须了解明朝中国。

长期以来,由于满清的侮辱、漫骂、攻讦,满清奴性思想的泛滥,人们对明朝时代的中国似乎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偏见,正像毛佩奇教授说的那样,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绝不逊色于满清,这个王朝有着天下无敌的庞大舰队,有着金碧辉煌的紫禁城,有着辽阔的疆域,有着对中国对世界的杰出贡献。

1、推翻蒙古贵族的统治,光复神州。

十四世纪,世界还处于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中国周围的国家民族和地区还没有从蒙古贵族的统治当中解放出来,只有中国在朱元璋的带领下复兴了自己的家园。

2、反腐运动

任何一个优秀的帝王都会整顿吏治,但朱元璋的力度是最大的。为了治理官吏中的腐败问题,他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在他的铁血整顿下,贪官污吏得到了制裁,人民的利益从客观上得到维护。

3、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由谢晋编修于明成祖永乐年间,该书囊括了从先秦到明初的文化经典。永乐大典在编纂时没有出现焚毁篡改图书的问题,华夏文明的以凭借这个载体薪火相传。

4、郑和下西洋

从用了三年到永乐三十年,郑和七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中国在这次航行中开启了和平外交的新纪元。郑和下西洋远远早于后来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西方的地理大发现从一开始便充斥着征服、掠夺、杀戮、黑奴贸易和殖民活动。在当地人眼中,他们只是强盗而郑和才是和平大使。

5、北京城

北京是今日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大都市。但是北京之名始于明朝,北京的名字就是永乐大帝后来把北平该做北京,被命令蒯通兴建北京城作为大明的京师(其实这很相像当今,国父推翻满清定都南京,明朝在建文帝以后,中国在蒋介石以后改北平为北京)。北京的大多数建筑都修建于明朝。所以,北京是明朝的政治文化中心。满清只能是侵入者。

6、天文、地理、数学、科技的新成就

明朝时代,人定胜天的思想得以强化,徐霞客写出了自己的地理学著作,朱载育计算了应用于钢琴的十二音律,神机营、三眼0火铳、弗朗机大炮、红夷大炮、鸟铳的发明、启与利玛窦翻译的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7、资本主义萌芽

这个社会现象出现于晚明,雇佣关系在江南的手工业作坊当中。标志着传统社会系统的解体和新的社会因素在传统的母体当中的孕育。

8、万历抗日援朝战争

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野心勃勃意图通过占领朝鲜吞并中国,明神宗万历皇帝派遣中国军队入朝抗日。中国军队在平壤、首尔、碧蹄馆、露梁谷打败日军。丰臣秀吉含恨而终。中国

在此次战役中用最先进的火器装备打败日寇(三眼火铳、弗朗机大炮、大将军炮、甚至当时中国的海军战舰不亚于1815年的英国海军战舰,都出现在这次战斗中)中华民族傲立世界东方。此后二百余年,日本不敢觊觎中国。

9、传统政治的裂变

随着传统社会的变革,皇权削弱,内阁权利加强,票拟制度出现。皇帝、内阁、太监制约、监督、平衡。

10江南城市化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了江南一些城镇的兴起。

11、晚明思想解放运动

随着自然经济的变化,传统政治制度走向尽头,程朱理学思想统治的解体,思想解放运动席卷大江南北。人本主义思想、非君思潮、工商论、东林党的执政、实学结构了程朱理学中异化的天理。而这一切的发生就源于王阳明的心学。可以说,心学是晚明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心学也开启了晚明思想解放运动。

王阳明及其时代

王阳明生活在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年间,其一生横跨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和明世宗四个时代。其真实姓名叫王守仁,因为讲学于阳明洞,所以称之为王阳明、阳明公和阳明子。他的学问也被称为阳明学。

王阳明少年便志存高远,在私塾读书时就问老师何为人生之要紧事。老师告诉他是读书考状元,阳明先生认为是读书做圣贤。由此可见,阳明先生之非凡抱负。

后来,父亲王华带领他游历居庸关,王阳明亲自见识了华夏山河的威武雄壮,更萌生了他心中的宏图大志。回去时,他郑重其事地告诉父亲:“我已写好给皇帝的上书,请求他准许我带兵讨平鞑靼,护国靖难!”不料父亲大发雷霆,把书投掷到王阳明的脸上。

王阳明和其他人一样信奉朱熹的理学,领悟理学的道理。但他自己坐在院子里对着竹子思索七天也没有收获,对朱熹的学说的怀疑出现了,他开始意识到朱熹可能使错的。

王阳明参悟圣人之道的时候正是太监刘瑾把持朝政,只手遮天,兴风作浪,穷凶极恶的时候,许多正直的大臣遭受迫害,离开政府,王阳明尚属皇帝揭露刘瑾的罪行,被谋害未遂,贬谪贵州龙场,他的心学,儒学的高峰,华夏文明的完满理念就是灾难是诞生的,他的门徒也就是从那时起来到他的门下的。

按照儒学内圣外王,立德立功立言的标准,王阳明可说是古今第一完人,心学已经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不朽成就了。除此之外,他亲自在江西指挥平定了明宁王朱宸毫的叛乱,以人性化的方式化解了农民与西南土著的暴动,中国南方重新稳定。

王阳明一生反对罪恶,渴望人性的光芒,其心学的创立就昭示着人性的苏醒。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只凭借一句“主观唯心主义者”和“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便一笔抹杀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杰出地位,其实,昔日的精髓,今日的希望,明日的蓝图就隐藏在他的思想里

王阳明的心学之所以收到后世尊奉的遇难因就在于他在圣人的天理当中唤醒了一个人本身的自我。有此儒学发生了人本主义的变革,实现了自我的内在超越。

众所周知,王阳明以前的儒学就是程朱理学主张天理本体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认识论,理学家们强调人之异于禽兽就在于人本身的理性。人的意义就在于以自我统一于神圣之天理。天理是世界的存在、本源和意义。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一个天理,宇宙演化,社会变革,人性觉醒,时间的一切都源于天理,人凭借心灵知晓天理,但人本身就分有道心与人心,道心和人心就是人性中的自然与精神,理性与非理性,人异于禽兽之处就在于他以道心统观人心,以天理来统领人欲,于是才有“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

必须指出,理学的诞生是华夏文明在宋朝达到鼎盛的理论表现,力学的出现、演变和成熟标志着中国人心智的成熟,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和儒学科学化、理性化、系统化。当然,

理学在其入去成熟之时也暴露了它忽视现实人的多维规定的缺陷。所以与朱熹同时,陆九渊开创心学应对朱熹的理学,二人在鹅湖寺辩论时朱熹指责陆九渊的思想抽象空洞,陆九渊指责朱熹的思想支离破碎。宋以后到明初,多数学者都徘徊于朱陆之间。直到从陈献章以后,心学才兴起于华夏大地。

王阳明作为心学集大成者荣登中国哲学舞台重新创建儒学。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心即理的哲学命题,重建本体论,明确提出在程朱理学当中作为天理环节与形式的心是宇宙社会人本身的存在本源和意义。心即理中的天理就是心中的良知。心灵的自由就在于良知的灵明。这样,王阳明便把朱熹眼中作为天理环节与形式的心灵建立为哲学的存在,本源和意义。这样,王阳明就以自己的方式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解答。

王阳明在解答徐爱的问题时候提出“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继而更正朱熹的修养方法,继而认为“大人格君心之非,格其不正以全其正之体也”“两支是造化的精灵,成天成地,成魔成帝,皆从此出”??(《传习录上》),类似的观点也出现在《传习录》多处,这已表明王阳明心本论的创建改变了理学的哲学思想观念论体系,呼唤着人本身主体的崛起。如果说孟子的哲学是春秋战国以来人本主义思想的觉醒,那么心学便是晚明社会变革,新的社会因素在传统当中孕育的理论表现。由此,王阳明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问题上明确倡导“意之所在便是物”、"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灵明,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我的两支便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草木瓦石离开我的良知便不再是草木瓦石”以及那个大家熟知的故事“一日,先生游南镇,友人指着山间开放的野花问道‘这山中开放的鲜花与我的心灵有什么关系?’先生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看见此花时,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大概就是王阳明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观点。很多人拜他们多年收到的教育所赐马上会认为这些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他们唯一的依据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云云,实际上很多人对后面的那句话是不屑一顾的。他们根本不明白王阳明作为大哲学家研究唯心主义,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就太奇怪了,我们研究对的,他研究错的,我们坚持正确的,他坚持错误的;我们倡导进步的,他倡导反动的。

如此之言论,我只能说心学岂是你等浅薄之辈所知?

诚然,物质决定意识,现有地球后有人,没有地球就没有人,自然也就没有人的意识。这是任何人都必须承认的事实,只要他是个思维正常的人都不会否认这个事实。但是如果我们从人的主体性去思考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呢?那就不仅是一个经验的问题,还有一个先验的问题。主体和客体的概念只有在肢体的认知活动中才得以昭显。试想:世界固然独立于我心之外,然而我心中没有这个世界的概念会怎么样?不错,我心中没有它的概念丝毫不能妨碍它本身,他依然存在于我心之外,但这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存在于世界之外,意味着心与物、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理念与现实、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的分离,对我而言,我心之外的世界不在我心之内或可也可以说意识外的存在不在一时之内。我只能说这个世界是无。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因为世界永远是人的世界,世界不是混沌的表象,不是空洞的规定,它始终是质料与形式的现实的统一。

那种所谓的唯物主义不能帮助我们明白这一点,唯心主义也只是停留在空疏的观念王国里。这也难关这两种观点的名字招惹那么多人的误会。其实,这种各执一端,过犹不及,彼此攻讦的观点的名字有更明晰的说法在此:我看也不比去说什么唯物唯心之论,以我之见,那种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实在论,那种唯心主义也只不过是观念论。唯是只有、只是的意思,不足以言说新哲学的性质,倒不如名之为人本学妥当。

王阳明固然不知道他死后五百多年后人们围绕他的哲学问题所进行的纷争。他也不肯能够像我们今天这样来思考问题。可是我在他的著作中发现了他解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问题的时候留给我们的启发。可能他忧郁的只是当时人们良知的蒙尘,心灵的污浊,人性的堕落,

所以他呼吁人们反躬自省以达到自我的觉解。五百多年后,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嘲笑我们的祖先呢?王阳明对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问题的思考不也是在拷问着今天生活在人的异化之下的我们吗?王阳明号召人们通过精神修养成为圣人,我们就要通过自我觉醒成为现实的真实的自由的人。

有人认为心学是道德说教,新瓶装旧酒未免有失偏颇,是指公允,心血告知与人的不是奴性而是人性,不是奴役而是自由,不是做奴隶而是像陆九渊所言天地人三才,人怎可轻得,人字怎可轻得?人须在天地宇宙间大作一个人!心血索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在天地宇宙间大写的人。哪怕他们只有那么一点点微弱的火花,我们也要像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不是只有西方才渴望自由、平等、博爱、人本主义,在这次人本自由解放的漫漫征途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以前有一种古老的说法认为中国哲学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的哲学,西方哲学是人本身与自然界的哲学。这种观点着实经不起推敲。任何一个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都会发展出自特色的哲学,哲学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民族心智的成熟和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正如而那个死说的那样“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理论的高峰上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民族既然以哲学创建了一个自己的思想观念精神的王国,那么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精神的、文化的、人本身的问题就无法回避。中国的哲学家的确没有像西方人那样写出注入自然哲学那样的著作,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哲学没有自然观的问题。

自然观的问题在孔子、孟子、荀子那里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观点,孔子初次认识到天的秘密,孟子的天是先验理念之天,荀子代表着科学意义上的天,董仲舒的天是神学意义上的天,魏晋时代的思想家们谈论的是天道自然以反对汉帝国的神学之天,宋明理学的天又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天文、数学、医学、军事、历史、政治大繁荣,即华夏文明在宋帝国达到顶峰的时候表现为荀子意义上的天。

由此可见,中国这者的自然观经历了天人合一、天道自然,万物有理的过程。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其中得以越来越明显的彰显。王阳明的自然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按照他在《传习录》中的观点,自然界是人本身的一部分,他所说的仁者以万物为一体其中就包含着儒学自然观在新的高度上向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回归。王阳明用草木奉养禽兽因为草木也有生命所以不忍心,以动物的肉来宴请宾客,因为动物也有爱,所以本不忍心。阳明公并非好吵人们去做什么素食主义者,关键是他站在万物有理的高度上复兴了儒学传统的自然观。王阳明期望一个人在唤醒自己心中的良知后爱护他自己身处的自然界,一个人也只有唤醒他自己心中的良知才会真正去爱自然界的生命。用现在语言讲,一个心灵光明,人格健全,人性高贵,人本身自由达到自我解放的人才会爱自然。相反,一个为物奴役的人心中只有物的符号,只会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物欲的工具,怎么会爱自然呢?

人类自从工业革命后在自我力量昭彰的背后是蓝天的隐退,绿水的消失,青山的灰暗,森林的砍伐,鲜花的枯萎,珍禽异兽的哀鸣;车水马龙,高楼大厦,流行歌舞,新潮服饰,财富的增长,物欲的膨胀并没有给人带来真正的自由,这也难怪今天的人们很难品味到自然的天然之美,这难怪有人总是抱怨生活的空虚乏味。人变为物的奴隶,自然界又成为人的奴隶,人凭借一颗奴性之心对待自然,自然呈现给人们的也只有一片狼藉。

所以,王阳明的自然观是有意义的,它如同禅宗的当头棒喝警告着每天沉迷于都市生活的现代人回归自我本心,反观人本身与自然界的问题。它从人本身的视野指明了自然是人本身的一个要素,换言之,自然是人本身的源头活水。自然界的问题其实就是人本身的问题,因为世界是人的世界,存在是人的存在,思维是人的思维,意义是人的意义,自然也是人的自然。地球没有人,自然就是是自然,自然自在存在着;人诞生以后,自然自为存在着,为我存在着,自在自为地存在着,人本身与自然界一定会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人本身与自然界的关系。人在人本身和自然界的关系的问题上就必须反观自我,只有达到良知的觉醒

才会做到真正的天人合一。我想这是阳明公谆谆告诫世人的。

今天,西方的生态伦理学和环境伦理学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原因正是在于这里。人们已经认识到了阳明公的观点。国父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我们当然不可能无视现代天人合一的潮流,意图重走西方工业革命的老路,也不可能把西方某家某派某宗的自然哲学奉为至尊顶礼膜拜,不用优柔寡断,不用徘徊不前,也不用“拔剑四顾心茫然”,我们今天面临的人本身与自然界问题还是要回到阳明公那里。

人本身与自然界的问题,那位四百多年前的明朝中国人已经起帝国我们了,我恩的源头活水在那里,我们从那里出发重新和我们的自然母亲相处。

人本身与现实社会的问题也是哲学的老问题,儒学也好,西方哲学也罢,只要人是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人,这个问题就无法回避。

作为中国哲学的主流理论形态的儒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面对这个问题的拷问。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朱熹从各自的角度对此作出自己的答复。这其中包含着美好的社会理想,作为社会之上的社会制度的设计,人本身在现实社会中的责任以及作为现实社会表现的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王阳明如同其他的中国哲学家一样并没有像西方哲学家们那样体系化地探讨人本身与现实社会关系的问题。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对于这个问题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王阳明的心学当中描绘了一个

人尽其才的社会,他说过人要随才而就,每个人只要在自己的领域内有所作为就合乎圣人道统。王阳明在社会制度方面和儒学前贤一样倡导民本思想,他甚至认为传统帝王所谓的明堂只不过是作秀,他还举例说即使尧舜这样的帝王的明堂朴素人民也爱戴他们;周幽王周厉王这样的暴君即使有华丽的明堂人民也痛恨他们,由此可见,王阳明看重的不是这些社会组织的形式而是人民的幸福。王阳明在人本身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的问题方面的最后一大贡献就是他像其他儒学思想家所倡导人本身在现实社会当中的责任而且他在这方面是基于心即理这个大前提而得出的这个问题的解答;也就是说,他的解答是建立在人本自我觉醒的良知的基础上以新的思想高度—人性自觉的高度使儒学传统的易冲洗没复活。王阳明在《传习录》和《大学问》当中响亮的宣称“大人者,视天下为一家,视中国为一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生民之疾痛惨怛,孰非痛切吾心之良知乎?”王阳明在这个问题上的新的解答方式远远超越于以前的儒学思想家们近乎迂腐可笑的强调人本身的社会责任感。阳明公的卓越之处就在于他把人本身与现实社会这个老问题奠基在人本身的心灵良知的觉醒之上从而启发人们关注人本身的自由解放而不是社会法则对人本身的统治。

所以,儒学在王阳明这里似乎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传统社会的典章、制度、规范、律法、价值体系、思想观念正在逐渐的解体,人本身自由解放的朝阳正在心学的背后冉冉升起。心学将作为中国人心的精神王国的真理统领人们的头脑去开拓一片崭新的天地。

历史观的问题在王阳明的著作中讲论的并不多,心学不像儒学的其他学派那样在专门的领域轮说过历史观的问题。王阳明只在谈论五经的时候告诉他的门徒五经只是历史,进而认为历史是为了昭明善恶,训诫后世,隐恶扬善,为人们树立善良的典范与邪恶的教训。

其实,我们从中不难看出王阳明的历史观并没有什么新意,没有邹衍的神秘,没有司马迁的雄浑,没有班固开创断代史的业绩,的确很难让人们花费时间与精力去思索;但真正的大道理并不见得有多么的高不可攀,神秘莫测,艰深晦涩,玄奥抽象,真正的大道理往往存在于真实的现世生活当中。

今天,我们的历史学界出现了许多新颖的思想、观点和理论,许多新奇的现象也使得人们手足无措,哑口无言:人民公认的民族英雄被根据各种意识形态方面的、现实的、功利的、实用的理由消解,人民公认的侵略者、屠杀者、征服者、殖民者及其走狗被这些理由尊奉为真正的英雄。一夜之间,是非、对错、真假、善恶、美丑全部颠倒。充斥人们生活中的尽是

什么满清皇帝及其臣仆、阿哥格格、主子奴才,弥漫学术界的是什么“满清对中国有十大贡献”、“满清是理性自由开放的社会”、“满清十二帝是中国最好的皇帝”“扬州十日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字狱有利于清政权的稳定”、“闭关锁国有利于国家安全”??与此相反的是某些学者、专家、教授丧心病狂的侮辱、谩骂、仇视大明朝,胡说什么“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朽的王朝”之类云云。

关于这些胡言乱语,已经拥有很多人通过大量的事实予以严厉批判了,我就不去凑热闹了。我要说的是我们首先不能以一种风流浪荡的花花公子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待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心灵历程,否则就是对作为华夏文明现实形式的亵渎;其次,历史形成了我们的一种存在方式,我们不能因为满清施加给我们的百年国耻就妄自菲薄,否则就是对民族英雄的不忠,对民族祖先的不孝,对人民的不仁,对自己的不义!最后,历史观点、历史思想、历史理论多种多样,将来还会有很多,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也不可能永远是这个样子,它还会变化,但历史最直接的是对人类昔日伟大心灵现实性的记载,今天的事变化无穷,昨天的事已经无法变化了,我们不能因为今天的变化就凭借现代人的眼光、视野、素质、水平去苛求我们的祖先们,这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我们颂扬那些丹心碧血光照日月的民族英雄们——这当然也包括南宋晚明的那些书生、文人和军人,更包括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来的那些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华夏文明作出杰出贡献的王侯将相——责骂那些诸如中行悦、石敬瑭、秦桧、洪承畴、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范文程、宁完我这样的出卖自我、出卖人格、出卖灵魂的奴才、汉奸、走狗、卖国贼和窃国大盗其实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教导我们的国民知善知恶,为善去恶。

当然,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学说的兴起会颠覆人们以前的知识结构,但新知识一回事,根据新知识挑战人本身的良知底线又是一回事。诚然,世界上不存在绝对之善,也不存在绝对之恶,然而这个世界是一个历时态与同时态的存在,时间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演变,空间明确我们的存在,我们就是这样站立在时间和空间的支点上,昨天的道路在我们背后,今天的道路在我们脚下,明天的道路在我们面前等待我们自己去选择与承担。事实上,世界不是一个三维存在,而是一个多维存在;在这个多维存在中,是非、对错、真假、善恶、美丑当然是没有意义的,这如同庄子心中的逍遥境界,宋明道学家心中的至善。但在多维当中的一维,即从古到今的每个支点,是非、对错、真假、善恶、美丑是存在的,绝对的,今人不同于古人,这些当然不可能万世不易,我们也不能知晓未来的这些问题,但作为人本身存在演化的相对,人本身现今时代的绝对,这些问题不是空虚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思维当中的。所以,任何诡辩的借口都没有其合理存在的理由。多维度、新视野、新思维、新观念不等于挑战人本身良知的底线,而是人本身良知的在新的形态下的觉醒。

许多时尚新潮的东西只是过眼烟云,许多无甚新意的东西却可以在新的时代品味出新的微言大义。我们无法知道阳明公看到这一切会作何感想,我们能否在阳明公的心学下创造出高水平的历史哲学,看我们自己。

中国的儒学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学思想。我们可以在儒学哲学家们的典籍中很容易的搜集到他们的道德思想。以至于有人把中国儒学归结为道德哲学。事实上,不少人都已经认识到这种观点忽视了中国儒学和西方哲学一样追问并求解着宇宙论,本体论、知识论的问题。因为只要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达到哲学的高度与深度,他就必须面对这个问题,求索这个问题,破解这个问题。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我们哲学中道德思想的丰富是人们有时候很难找到别的问题。

道德问题作为哲学问题之分支是古今中外任何哲学都必须探讨的问题,即使是在西方,亚里士多德还写出了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们还倡导基督教的道德,人文主义者们也只是打到旧道德,树立新道德,康德的道德学还号召人们相信绝对命令,绝对命令就是你必须让你的意志成为普遍的意志,道德学还是黑格尔绝对精神的一个重要环节,

现在的西方还兴起了行为伦理学、元伦理学这样的新兴学科。可见,就是西方人也讲道德。正如中国哲学家说的那样,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他的道德。禽兽没有道德,所以也不讲道德。,因为它也将不出道德。

那么,中国的哲学家怎么讲道德呢?儒学在宋明分成两派并且都认为自己是孔孟道统的继承人。程朱认为天理是宇宙的本源,天地的理念,万物的始基,世界分裂为理的世界和气的世界他们由此论证出了那个著名的命题“存天理,灭人欲”,指出人本身的心灵也具有道心与人心,强调道心对人心的觉解,天理在人本身的表现就是性,所以性即理。人必须克服欲望达到天理的境界。

程朱可以说是作为儒学理性主义形态的人本主义学派,他们已经认识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理性,他们得出的这个结论比十八世纪的发过启蒙思想家们早七个世纪。

但是理性主义的最大的毛病就是理性也可以异化成新的人性枷锁,理学后来的发展就印证了这个说法。其实,理学创立的同时就受到了心学先驱陆九渊的反对,陆九渊就强调道德学主体的觉醒,当然他在论述人本身的心灵时也没有解决好个体之心与普遍之心关系的问题。

心学的道德学主体问题在心学大师王阳明那里离得以充分论述,,阳明公首先结构了程朱的天理对人本身心灵的统治,明确指明心即理,解放道德学主体于道德律当中。在理学那里,心不仅分裂为道心与人心而且心只是人本身达到天理的环节之一。现在,阳明公明确把心灵作为存在、本原和意义的哲学本体论。即便是天理也要从这里出现。

为实现德性的觉悟,阳明公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命题,这当然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也具有道德学的意义。说明了人的道德学主体性并不会使人成为道德学境界的人。所以,人如果想成为道德学境界的人就必须知行合一。关于这个观点,阳明公列举了无数的事例来做说明。阳明公告诉你我们的心灵一旦为我们颁布某种道德律,我们就必须笃行,不然我们就不是真正的知道它或者是被私欲间隔“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传习录》)。

心即理需要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也可以说是本然之知,实践之行,明然之知,最终是为了致良知。致就是达到、推行的意思。阳明公自己也对门徒说过“吾平生讲学,只致良知三字”流传后世的心学四句教也这样概括全部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按照阳明公的见解,人若良知灵明就会感应天地鬼神万物,达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这也就是新儒学的冯友兰所倡导的天地境界。“达到天地境界的人不仅认为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还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即孟子所说的天民”。这是王阳明对我们的殷切期盼。

阳明公的学问没有什么艰深晦涩、玄奥晦涩的大道理,阳明公

说过“良知良能愚夫愚妇圣人同”,每个人按照心学的努力都可以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圣贤,从而实现人性的觉醒,感应天地生灵,仁民爱物,爱满人间。

理学在人的世界树立一个神圣的天理,号召人们实现它,心学解构了这个崇高的道德律,实现了儒学本体论的置换,开启了儒学的哲学革命。

两相对比,谁更高明?

阳明先生的心学只是中国哲学派系的一个流派,看着目前儒家披里一件新外衣重新兴盛而百家皆“隐”而不被人闻,实在令人痛心。中国的思想应该吸取百家,且体现百家,而目前则是将百家之优赛入新儒家,只知道复兴儒家,而却不去复兴百家。三千年封建,儒家一家独大,独尊儒术使千万学说无法与之对立,只得强行被融入儒家。儒学成为唯一的框架,所以汉武之后,几乎一切新哲学,新思想都为儒家之分支。中华复兴因还原历史,让被扼杀于封建统治的百家之魂重见天日。而不是因儒家兴盛三千年,海内外皆有名,便以儒家代表中华传统哲学之精髓。想当年,春秋战国百家皆出,哲学大繁荣。直至汉武,独尊儒术,自此之后便以儒家为百家。中华复兴,应兴百家,而非独兴儒家。只有在新百家的兴起,碰撞中,才能让中国的古老智慧在百家竞争中不断进化,产生更为精髓的智慧。这是独兴儒家,

并只看儒家之优点,之提倡儒家之优点,忽略百家所做不到,比不了的。————--清心逸物

儒学之复兴当然需要百家争鸣,除儒学之外,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农家、阴阳家、小说家、兵家、佛家都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学派。我们之所以提倡儒学是因为儒学是中国哲学中的主要理论形态,儒学本身也在自身的演变当中丰富了自己的理论内涵。所以我们可以在百家争鸣中寻找一个哲学支点而儒学作为泽被后世的华夏民族的精神理念就是我们的哲学支点。这其中,阳明学又继承了儒学的华夏文明的优良传统,内涵西方哲学的主要观点,开启晚明思想界解放的多重因素。所以,我们当然选择阳明学来实现华夏文明与泰西文明的汇通与超越,建立新的华夏文明,达到人本身的自由解放。

至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确是时代使然,但与其说是汉武帝扼杀百家争鸣,不如说是汉武帝为当时的大汉帝国乃至后来的以唐宋明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确立一个最高的意识形态,为华夏民族确立一个永恒的精神理念。其实即便儒学在汉武帝的时代成为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道家、法家等思想也在民间传播。董仲舒创建的儒学体系本身也包括了阴阳五行说和法家思想,不是原始的儒学。汉武帝本人的执政特色就是尊儒尚法。纯粹倡导儒学治国那是汉元帝的时代不是汉武帝的时代。

所以,汉武帝没有扼杀百家争鸣,百家思想的沉寂有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错误政策,也有学派本身的失传,更有人们的判断与选择。把百家沉寂的原因归结于汉武帝一人身上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阳明学中的心物之辩

一、心物说

儒学当中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心性论的传统,这在孔子的语录中有所体现,而孟子、程颢、陆九渊、陈献章、湛若水他们都主张从心性论的视野思考人本身与世界的关系。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发展出了自己的性善论,强调仁义礼智是人天生具有的本心,为儒学建立了一个人性论的基础,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孟子的地位在宋帝国的时候得到人们的重视,孟子的人性论成为朱子学的理论源头,创立朱子学的朱熹继承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他根据理的世界与气的世界的并立以及理的世界对气的世界的根本性,认为人性生而便是天地之性,后来由于人在现实中沾染了世俗的气息便有了气质之性,气质之性并不是人性之恶,但气质之性善恶不定,需要天地之性来觉接,他因此就主张人们要以道心来统领人心,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精神境界。

其实,当时的陆九渊就发现了朱子学当中的问题,他所以才提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观点,试图解决朱子学当中的问题;因此,陆九渊特别注重心灵的本体论地位,认为“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是如此。”、“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心同也”。心在朱子学中只是道心统领人心,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一个环节。心在陆九渊这里成为了哲学的本体论,但陆九渊没有告诉我们这个心是普遍意义上的心还只是特殊意义上的心呢?若是前者,这颗心与朱子学的理有何不同呢?若是后者,心这个范畴又如何能够成为哲学的本体呢?朱陆之争的焦点就在这里,在此之后的一段时期内人们都试图调节二者但他们都没有成功。

明朝虽然驱除了蒙古贵族集团在中国的统治,新的统治者依然采用了朱子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规定四书五经以朱熹的注释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明成祖命令学者们编修《性理大全》作为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教科书,明初的学者们对儒学也少有独到之见解多有实践之行动。

王阳明之前恐怕只有陈献章算是一位开启了明朝哲学界与思想界新气象的大儒,陈献章从师多年,没有得到老师的思想的真传,参加科举考试而屡战屡败,后来自己在家参悟圣人

之道得出“天地变化,万化我立”的结论;陈献章醒悟后来到北京,轰动京师。大约与王阳明同时代的大儒湛若水也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命题。晚明大儒大儒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认为明代哲学“自白沙之学,始入精微”。明代的哲学在此刻才发生变革。一种新哲学呼之欲出。

王阳明就生长在这种氛围内;这不仅是前代大儒探索,明朝社会的危机,更是明朝在弘治、正德、嘉靖时代资本主义勃兴,市民阶层崛起,人性解放的呼唤以及朱子学异化的问题,王阳明正是在这种环境中从早年沉溺于诗词歌赋,青年沉醉于佛老之学到贬谪龙场形成阳明学提出心即理的基本命题,从心性论的视野消解了朱子学中天理对人本身的异化,正视人本身多维度的现实状态,呼唤人本身自我的觉醒。这样,王阳明便以一个崭新的视野回答心物关系的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是以一句“主观唯心主义”统观之,论据便是那个故事:“一日,先生与友人游南镇,一友指花中盐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干?”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其实,花在深山中盛开掉落与人并没有关系,我也不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基本原则,但一切思维都是关于存在的思维,一切存在也都是思维着的存在,我们不可能离开人本身去思索这个世界。不错,先有地球后有人,没有地球就没有人,当然也就没有人的思维,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但问题是王阳明为何不知道这个简单的事实呢?他是主观唯心主义者,我们是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者;他站在落后、保守、反动一边,我们站在进步、激进、革命一边,这岂不太奇怪了?我们不妨问一个这样的问题:思维固然是关于存在的思维,试问:没有思维着的存在会怎样?存在虽然依然在那里存在着,然而这只能是我思维之外的存在无法呈现在我心中,这个世界对我而言只能是无;试想:你都无法实现存在的客观主观化和思维的主观客观化,那么这个世界对你又有何意义?王阳明正是站在这个立场上重建人本身与世界的关系。这无疑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回答。

那么,人们长期以来又为何把阳明学看作主观唯心主义呢?

二、哲学中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是恩格斯于十九世纪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的:“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问题。”

由此可见,这个问题是全部哲学问题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是西方哲学在近代的认识论变革时提出的。古希腊哲学离开人本身直接断言世界,寻找世界的基本元素;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哲学宣称没有认识论的本体论无效,以此,西方的哲学家们开始思索认识论的问题,恩格斯在回顾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变革时总结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且认为凡是把物质作为世界本原的便是唯物主义,凡是把精神作为世界本原便是唯心主义,恩格斯自己也声明我们只能在世界本源的问题上使用这两个概念,不然就会引发混乱。

我们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沿袭了苏俄版本的马克思主义,这条原则也成为我们从是哲学原理与哲学史研究的标准。当时虽然也出版过一些质量上乘的哲学史著作,但大多数遵循了日丹诺夫的哲学史定义,认为“科学的哲学史是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规律的胚胎、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既然是从唯心主义派别斗争中成长与发展起来的,那么哲学史也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

我不否认这个定义自有其道之所在,但它忽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存在的道理,无视唯心主义也是人类人类知识水平上的一个环节,忽略了唯心主义的意义。

事实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概念若不经过恩格斯的解释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会,更何况当时的哲学只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必然性,运动的绝对性,认识论的

实践论根源。生产力的基础性,经济的根源性,阶级的普遍性,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一处讲道人本身的自由解放全面发展,任何关于人性、人本身、自由、平等、博爱的思考都被当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而予以取缔。

这种局面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才得以改观,人们在解除思想禁锢以后终于可以平心静气地思考哲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问题。,承认它们各自在哲学上的意义,但人们对阳明学还抱有一定程度上的偏见。我认为阳明学不仅没有什么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甚至有可能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藩篱,打破非此即彼,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在哲学上走出一条新路,请看王阳明的话: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睡去辩它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敌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于他间隔得!”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位草木瓦石矣。岂唯独草木瓦石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

……

我们不妨看看这哪里是什么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显然是在西方哲学的思想系统之外思考着作为心与物的表现形式的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问题。

我们曾经被告知所有的大哲学家不是唯物主义者就是唯心主义者,世界上没有二者之外的第三条道路,但王阳明似乎带领我们大胆地走上了一条新路,这条新路是什么呢?

三、王阳明的哲学人本学

人本学、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分别指十九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哲学或二十世纪现代西方哲学当中与科学主义并立的人本主义哲学流派,十四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思想,西方哲学的特色。

以我之见,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划分得如此壁垒森严,人本主义也不是西方哲学的专利,许多学者也从儒学经典文本当中发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孔学、经学、道学、朱子学、象山学、阳明学以及晚明思想解放当中关于仁、、理、心、良知、身、情、意、欲、性、人性论等范畴的探讨都是对人本身的问题提的思考。从这种意义上说,哲学是人学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由此可见,我认为我们应该把人本学从费尔巴哈的狭窄的哲学世界当中解放出来,重新界说人本学,即人本学就是关于人本身主题的思想、理论、学说。。阳明学也可以作为一门哲学人本学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样的哲学人本学发源于现实的人的一主多元的存在,在此基础上重建哲学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等哲学体系。作为新时代的哲学人本学的阳明学完全可以继承源于《周易》的中国传统自然哲学,超越西方哲学当中人本身与大自然对立的穷途末路,既不以奴隶也不以征服者的心态面对大自然,真正实现人本身存在与大自然的天人合一;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走出自然形成社会,书写自己的历史,人自己为自己描绘了一幅良知淳朴、良知蒙尘、良知开悟的历史画卷,王阳明自己也追以那个理想化的“当是之时,人无异见,家无异习,安此者谓之圣,勉此者谓之贤,而背此者虽其启明如朱亦谓之不肖。下至闾井、田野、农、工、商贾之贱,莫不皆有是学,而惟以成其德行务”的良知淳朴的时代,批判现今这个

良知蒙尘,“王道熄而霸术猖;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行,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轧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既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行矣。世之儒者,慨然悲伤,搜猎先王之典章法制,而掇拾修补于煨烬之余;盖其为心,良亦欲以挽回先王之道。圣学既远,霸术之传积渍已深,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伏于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可睹。于是乎有训诂之学,而传之以为名;有记诵之学,而言之以为博;有词章之学,而侈以为丽,若是者纷纷籍籍,群起角立于天下,又不知其几家,万径千蹊,莫知所适。世之学者,如入百戏之场,欢谑跳踉,骋奇斗巧,献笑争妍者,四面而竟出,前瞻后盼,应接不惶,而耳目眩霿,精神恍惚,日夜遨游掩息其间,如病狂丧心之人,莫自知其家业之所归。时君世主亦皆昏迷颠倒于其说,而终身从事于无用之虚文莫自知其所谓。间有觉其空疏谬妄,支离牵滞,而卓然自奋,欲以见诸行事之实者,极其所抵,亦不过为功利五霸之事业而止??该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也几千年矣。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记诵之广,适以长期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的这个花花世界;但王明阳在此并未走向复古倒退的谬论,而是坚信“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这样的阳明学所塑造的人心中存有良知之光明并且凭借此良知之光明一点一点地改变着这个世界,唤醒沉睡在这世间的人们,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份光明;与此同时,每个人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我的觉解,人本身才可以存在于这个世界当中;这样,他在生命结束的时候就可以指着自己的心口说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些便是阳明学今日重现之内容,阳明学在今天成为一门哲学人本学的神圣使命正是它带领我们走出西方哲学的思想体系,重新思考人本身与世界的关系的问题,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争论,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重构我们的精神信仰,实现人本身的自由解放全面发展。

今天的世界繁华的背后物欲横流,功利横行,思潮激荡,精神荒芜,信仰危机,社会变革急剧,而这正是王阳明在他的著作中指出的也是他那个时代的写照,今天的社会仿佛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晚明社会,所以我们在这个时代就有必要通过实现阳明学的浴火重生作为我们的精神理念和精神信仰,解放人们于人本身物化的汪洋大海当中,实现人本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