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圣贤语录

中国历代圣贤语录

1,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2, 君子敏于事而讷于言。

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 随缘不攀缘,家和万事兴。

8, 万事看开,得失随缘。

9,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0,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11,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2, 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13,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4, 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

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6,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7,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游刃有余。

18, 福兮,祸兮所伏;祸兮,福之所依。

19,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20,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俯仰无愧天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中伤六月寒。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为己是恶,为他是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孝养父母,奉侍师长 。 一日不读圣贤书,便觉面目全非。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43, 作事须循天理 ,出言要顺人心 。 44, 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45, 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46,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

47, 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容易醒。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到,一切都报。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名利小事人人好,生死大事无人防。 竹密不妨流人过 ,山高岂碍白云飞。 万事皆虚善不虚,万物皆空德不空。 善欲人知非真善,恶恐人知是大恶。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堂上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 是日己过,命己随减;当勤精进,如救头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 时间未到,时间一 福祸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6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5,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66,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7, 望鹌鹚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

68,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69, 书非借不能读也。

70,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71,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72,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73, 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

74,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75,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需待七年期。

76,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

为镜,可以知得失。

77, 苟利国家之生死,岂因祸福避趋之。

78,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唧唧。

7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0,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82,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83, 知恩报恩真君子,以怨报德是小人。

84,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85,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86, 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87,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88,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89,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 ,百二秦川终归楚;苦人

心,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90,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91, 长幼有序,兄友弟恭。

92,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93, 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

94, 小不忍,则乱大谋。

95, 一切法得成于忍。

96,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97, 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98, 施比受更有福。

99, 至要莫若教子,至乐莫如读书。

100, 人生有三乐: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2、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3、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101,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102,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03, 浪子回头金不换。

104,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

臭。

105, 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106,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107, 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

108,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109,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10,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111, 人生三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

涯路。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瓓珊处。

中国历代圣贤语录二

1,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2,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4,无益语言休着口,不干已事少当头。

5,锦上添花天下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6,为人莫作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7,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8,责人之心责已,恕已之心恕人。

9,再三须珍重,第一莫欺心。

10,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11,远水不解近渴,远亲不如近邻。

12,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当济急时无。

13,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酒杯不如无。

14,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15,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

16,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17,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18,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19,良田万顷,不如已技在身。

20,三思而后行,再思可矣。

21,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

22,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23,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2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5,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26,忍得一时三气,免得百日之忧。

27,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8,药能治假病,酒不解真愁。

29,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0,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2,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上最难得者兄弟。

33,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34,天不生孔丘,万古如长夜。

35,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3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中伤六月寒。

37,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38,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9,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0,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41,顺境淘汰人,逆境磨炼人。

42,郭伦尽分,得风不吹自吹。

4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44,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45,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6,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

47,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4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4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50,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51,土有百折不挠之真心,方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52,运用之秒,存乎一心。

53,规过于私室,杨善与公堂。

54,心同明月难逃谤,文满乾坤不济贫。

55,如烟缕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56,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5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8,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59,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6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1,贵有恒,何必三更起无更眠。最无益,就怕一日曝十日寒。 62,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1,行孝不能等.2,行善不能等.

63,弄权一时,凄凉千古.

64,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65,诚劝坏事切莫做,举火三尺有神明,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66,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67,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6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9,君子救诸已,小人求诸人.

70,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71,身后有 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72,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以有处有还无.

7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4,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75,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76,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7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78,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7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80,只事耕耘,莫问前程。

81,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82,苟利国家之生死,岂因祸福避趋之。

85,林则徐《十五益》

1、 不孝父母,奉神无益;

2、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3、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4、 行止不端,学问无益;

5、 心高气傲,学问无益;

6、 做事乖张,聪明无益;

7、 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8、 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9、 不惜元气,吃药无益;

10、 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86,恨不消恨,端赖爱止。

8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二篇:国学语录序

《国学语录精粹》序文原稿(文/李守力)(2008-08-20 10:54:13) 标签:中国 语录 序言 传统文化 典籍 主体 国学分类:国学

精粹 文化

《国学语录精粹》序文原稿(文/李守力)

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很多。但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图书典籍浩如烟海,短时间做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谈何容易?

做这样一本语录体的图书,就是为了寻求一个快捷的途径,让读者迅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从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择其关键,从大量的典籍中,取其精华,希望能达到“以一斑窥全豹,以一叶知其秋”的效果。

在这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圣贤语录中,以思想家的言论为主体。从老子到魏源,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演变过程。诸子百家,道、儒、墨、法、兵、阴阳等,加之后来的佛家,乃至理学家,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学说各有其长、各有所短、各有其用,如赵蕤的《长短经》所云:“圣人之理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当时而立功,在难而能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众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了一幅幅异彩纷呈的壮丽画面。

令人最为惊奇的是:在中国诸子百家时期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几百年,这是全人类进行共同奠基的时代,最伟大的哲人几乎同时出现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期”)。我可以举例说说他们的年龄对照。孔子只比释迦牟尼小14岁;孔子去世后10年,苏格拉底诞生;墨子比苏格拉底小1岁,比德谟克利特大8岁;孟子比亚里斯多德大6岁;庄子比亚里斯多德小15岁;阿基米德比韩非子大7岁。波斯的精神鼻祖琐罗亚斯德(也就是尼采所说的查拉图斯特拉)的生卒年有多种说法,据比较可靠的一种说法,他去世的那一年正好孔子出生。这个年龄对照表说明,他们确实是一起来到世间的同代人,同样是开天劈地的精神高峰。好像是约好了,要在那个时候一起呈现人类的共同成熟,甚至是同步成熟。他们还有分工,各自显出不同的重点。希腊哲人在爱琴海边上思考着人和物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上思考着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哲人则在黄河边上思考着人与人的关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在公元前数百年的轴心期时代,人类至今赖以自我意识的世界几大文化模式(中国、印度、西方)大致同时确立起来,从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现代西方文明起源于文艺复兴,所谓文艺复兴,恰是对古希腊文明的回归。奥运会也是起源于希腊文化。所以只有不断的回归,才有文化的整合,人类社会才能向前发展。西方如是,东方亦然。儒学自先秦形成以来,在其自身的演进过程中,经历了三个较大的改造和变化:第一次是在秦汉时期,主要表现为儒学与阴阳学的结合;第二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表现在儒学与老庄哲学的结合而为玄学。魏晋时代,从整个时代精神来讲,可以称之为“人性的自觉”的时代。魏晋玄学,第一次将个体人格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体现出的是一种重个性的、审美的人生价值追求,和自由的、适性的、唯美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判断。第三次则是宋明时期,主要表现为儒学与佛学的结合,形成具有思辨特色的理学。

大多数人受历史教科书影响,以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所以把专制思想认为是儒家的产物。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以严酷之法家统治天下,传至第二代即亡国。汉朝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初期六十年以道家无为治国,至汉武帝开始,开始以儒家治国直至清朝共两千年。毛泽东说:“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我国著名学者冯友兰也认为中国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文化宣传全是儒家,政治权术兼用法家,历史上那些治世名臣一般是儒法并用的大家,重于儒则忠,重于法则奸。道家自汉武帝时退出政治舞台后成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理论支柱,同时也不断对儒家的发展起到了输血的作用。

所以封建社会时期的儒家已非儒家的本色。儒家实为周礼,孔子一生的理想就是恢复周礼,周朝享祚八百年,秉承自黄帝尧舜禹汤历史传统,崇尚“协和万邦”(《尚书》)“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周朝的政治制度并不是教科书上说的“奴隶制”,而是真正的封建制度,这与马克思论述的西方封建制度完全不同,与秦汉至清朝的仿封建制度也不同。周代的分封包括赐姓、胙土、命氏(即国号,如鲁国),以此建诸侯国,整个周朝最多的时候据说有八百多个诸侯国。封建诸侯必须依赖宗法制度的健全,落实家庭的人伦之道,推至家国,依礼而行,政通人和。教育则教民以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任恤,孝为六行之首)、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儒家经典以《礼记.大学》“三纲领”和“八条目”为宗旨。何谓三纲领?就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何谓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根本信条。这是自夏朝开始,经商朝、周朝一共1800年的提炼形成的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则。联合国大会1948

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指出:“家庭是天然的和基本的社会单元”,“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世界宗教议会19xx年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也指出:“只有在个人关系和家庭关系中已经体验到的东西,才能够在国家之间及宗教之间的关系中得到实行。”由此可见,儒家的重视家庭伦理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倡,正是儒家在当代的新面貌(古《尚书》称:协和万邦)。

这次编写的《国学精粹》收集了历代贤明帝王和睿智良臣的部分语录,这里以大唐为例做一发挥。

说起盛唐,不能不提起隋代的大思想家王通(文中子)、唐太宗李世民、大臣魏征,以及女皇帝武则天。

王通上承孔孟,下接韩愈以达宋明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尤其是他的弟子友人中,名人甚多,陈叔达、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大雅、杜如晦等,不少人成为唐初名臣。王通学说的影响与盛唐不无关系,尤其是王通提出的“三教合一”理论,为盛唐文化再次出现“百花齐放”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被称为“千古一帝”,他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与名臣魏征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交相呼应,成为历史上君臣同心治国的典范。

被李白评为“七圣”之一的女皇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不一般。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知人善任,容人纳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 打下了基础,还留下一部《臣轨》,把为臣之道分析得精辟、透彻。至于如何在官场中建功立业、游刃有余而立于不败之道,清代的曾国藩无疑是个集大成者。(李世民与武则天二人皇权的获得皆不符合儒家道统,可见仿封建时期“外儒内法”的特征)

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支,是中国人在天地、阴阳、平衡理论框架下,独创出来的医疗术。无论是张仲景的“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还是华佗的“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无论是葛洪的“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

则能治国也”,还是孙思邈的“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无不体现着中医的“整体观”。在经历了数千年来的实践检验和经验总结之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份遗产,不仅仅是曾经对世界医疗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现代科学的理论下传承中医、发展中医、创新中医,继续为全人类做贡献;中医到底是文化还是科学?中医和西医是什么关系?中医是按照自己独有的理论继续发展还是与西医结合走科学的道路?这都要求我们的中医研究者和实践者们对我们的中医理论做深入的研究,包括了解中医的历史和历代中医名家。《历代传世中医名家语录》,辑录了扁鹊、张仲景、华佗、葛洪、陶弘景、孙思邈、朱丹溪、李时珍等名家的言论,可从中多学学养生治病的知识,了解中医的发展脉搏,对中医未来的把握也多一点参考依据。

说起道家,我们自然会想起老庄,但要说起道教,就不得不提到张天师等这些真人。这些真人,坚信通过“炼丹”可以“成仙得道”,并付诸于实践,因其理论的“玄虚性”很难让大众接受,所以后人们对这些真人的存在以及事迹的可靠性提出质疑,以至于这些道家真人变成了“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了。本书中所辑录的张天师、陈抟老祖、吕洞宾、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等真人,就是那些传说中或者武侠中的人物,而从正史上的记载看,历史上实有其人、实有其事、实有其言。他们都做过什么,写过什么,说过什么,他们为什么选择“出世”而不“入世”呢?他们那些“炼丹”、“成仙得道”的理论深奥而虚幻,但也不能完全用宗教信仰来解释, “依法而行”可视为“内学”实践的一部分。尤其是以这种“出世”之心而“入世”,对于修身养性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

这里有必要再说一说陶弘景,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道学家、佛学家,还是在野的政治家(“山中宰相”之称实源于陶弘景),他写了一本书,从唐朝藏入敦煌石室迄今已经失传近1300年,这本书揭开了张仲景经典药方的秘密。这本书就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本书是现今为止唯一记载《汤液经法》内容的医学文献,提出了五脏辩证的提纲,本书不仅在《伤寒论》与《汤液经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根据我的研究发现依据该书还可以创建崭新的《疑难疾病命理组方学》(此研究将是我这几年攻关的重点,这将是人类攻克疑难疾病的里程碑,此外还有《人文科学之象数原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可算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经典巨著。研究发现:现行的中医理论只占原始中医理论的三分之一。这几乎又揭开了中医衰落的主要原因。原始中医理论也许是人类科学文化中最完美的医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所以伟大,是因为她把道家理论、阴阳五行理论与中医中药理论有机结合的结果。

佛家学说,自从印度传入中土后,就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这与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不无关系。佛家学说与中国的道家很相近,除了作为“内学”、“出世法”之外,是否可以治国,争议很大,因此受到主流儒学的抵制。最先提出“三教于是乎可一矣”的隋代思想家王通,以及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差不多都认为佛家学说不适合中国国情而加以反对。到元代,佛家出身的名相耶律楚材,以“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对佛家的学说是否能治国、如何治国做了明确的回答。

所以佛家要想在中国生根立足,非要和代表中国主流的儒道文化结合不可,这就成为禅宗产生的根源。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禅宗佛学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这是佛学与中国文化的一次充分的融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外来的佛教自从与儒家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佛教禅宗后,儒家自宋朝开始又从禅宗吸取营养滋补自身,于是理学产生。但理学属于抽象的哲学体系,于是渐渐脱离民众。道教由于其自身“法不传六耳”的局限也逐渐衰落。佛教于是成为中国宗教的主体。中国的《大藏经》成为不仅于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最宏大的思想文化宝库。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在9世纪左右开始衰落,12世纪佛教消失,印度700多年无佛教,所以佛教并不是印度的主流文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甚至超过了道教。既然起源于中东的基督教毫无疑问是西方文化,所以佛教理所当然属于国学。

近代中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革命家大都有极深厚的佛学修养。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重要人物: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他们既是朋友,又都是当时在社会上大声疾呼,锐意进取,要求改革自强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著述和功业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光是提倡经世致用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还是虔诚的佛教徒。林则徐曾手书《金刚经》等五种经咒,题作“行舆日课”,随身携带。龚自珍自称“震旦佛弟子”,魏源则受了菩萨戒。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晚清思想巨人都是佛学大家。“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会。”(梁启超语)。清末的杨文会(仁山)大居士曾是曾国藩的幕府,深通“法

相”、“华严”两宗,而以“净土”教学,学者渐敬信之。晚年息影金陵,专以刻经弘法为事。至宣统三年武汉革命之前一日圆寂。谭嗣同从之游一年,本其所得以著《仁学》,尤常鞭策其友梁启超。梁启超其所著论,往往推挹佛教。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容,尤为深远。”他苦心构筑的大同世界理论,实为佛家西方极乐世界在人世的投影。他在《大同书成题词》诗里说:“人道只求乐,天心唯有仁。先除诸苦法,渐见太平春。——生花界,人人现佛身。大同犹有道,吾欲度生民。”在这里,“天心唯有仁”的儒家学说与佛家人人平等、皆有佛性的教义统统与现代新思潮奇妙地统一到了一起,构成一套完整的社会平等自由观念。

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挺身而出,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在生死关头表现出那样一种超人的气概,固然是维新志士献身事业伟大人格的表现,但追根求源,其中未尝没有受佛教影响而超然于生死的成份。谁都知道,在当年那班志士中,感情最丰富、最激烈、而对佛教又最虔诚、沉迷最深的,就是谭嗣同。可以说,那一代人的感情世界和心理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佛教意识和佛教文化的参与下构成的。

章太炎亦好法相宗,有著述。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阵地,《民报》一共出了26 期,章太炎发表政论文章49篇,专讲佛教的有11篇,所谓以佛声作民声。章太炎说:“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而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梁漱溟也是佛学大家。

那么佛教这一出世法能否用于入世呢?为什么延续千年的寺庙比比皆是,而传承百年的企业却不多见?在佛教里,有戒定慧三学,戒为根本,戒就是法律,佛门中任何人包括佛教领袖也与僧人一样遵守戒律,佛门领导定期改选。你也许不知道世界上的四大金融融资方式起源于佛教,现在很火的买彩票,拍卖,社会公益基金(佛门称合会),当铺。这四个东西都是由佛教在宋代所创立的。佛教为什么会创立这个?就是佛教自身要寻求发展,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历史上佛教寺院僧众多达5000至1万人)。佛教里有民主,有法治,有高级的金融融资方式,怪不得那么多资产阶级革命家对佛教情有独钟!

在中国古代,文、史、政历来不分,很多大文学家,又是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甚至是军事家,比如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远比作为政治家的他更为出色。所以,帝王未必只

说治国,谋略家未必不说修身,本书的分类是以人物为中心,我们分类的标准,主要视其在某方面的成就和留下的典籍综合而定,所以交叉在所难免。

我们这次编写《国学精粹》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未必如愿。任何优势本身就是劣势,本书名为语录,每一条均节选自原章句的只言片语,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所以建议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不要拘泥于一句两句名言、语录,译文仅作为参考,最好多对照一下原文。

当然,容易产生断章取义的章句毕竟是少数,有些历来有争议的句子,现在也在争议中,没有定论。如果想搞清楚这些争议,那就要去做专门的学术研究。我们这本书,能达到了解概貌的作用,吾心足矣。

本书的语录,大多取材于史实和原著,每条语录后面均有注明,无戏说成分,亦可作为专家、学者研究传统文化的参考资料。但因为原文的收录者不同,加之编者阅读量有限,出处未列出全部,如有不当,恳求斧正,感激不尽。

总之,我等浅薄,错误难免,万望诸子先贤见谅,也望有识之士不吝赐教,我当诚心接受,以期修正。

20xx年8月19日李守力于青州星运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