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教育经典语录

华师大教育经典语录

许丽萍摘自华东师范大学骨干教师高级研究班 2010.1、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观点,我有一个观点,交换一下,那就是一个链式反应。会带来一个新的观点,新的反应。

反思是成功之母(失败了不反思,还是会失败)。反思自己教育教学行为后面支撑某一个外显行为的内隐的理念,只有转变了理念,才能改变行为,只有强化了理念,才能强化行为。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但是不是唯一任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不用僵死的眼光看孩子);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人;学生的发展是不定型的(抛弃“三岁看老”的观念)。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博士:胡东芳

真正的规矩一定是带有爱的规矩,真正的爱一定是有规矩的爱(理性的爱)。

如果你的规矩只有规矩,那可能就是情绪的发泄;如果只有爱,没有规矩,那就是溺爱。

中国的教育没有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在占有孩子、支配孩子,没有教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

孩子能够走到什么程度,既看他现有的水平,也要看帮助。帮助之后又要他独立操作。就如造房子时的脚手架,脚手架的高度与房子的高度要匹配,造完房子后要把脚手架拆掉。

我们对孩子的爱是在孩子可爱的时候,这人人都能做到,但是在孩子不可爱的时候,你能不能做到耐心,并转换成爱心,来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

当孩子的回答与老师心定的不一致时,不要第一的反应是

“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为什么错了,错的原因是什么,多听听孩子的想法。

评价课堂一个重要的指标是这个课堂有无生成性。

交流方式和培养的结果: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诅咒;在仇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争斗;在嘲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含羞;在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耐心;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自信;在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欣赏;在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正义;在安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有信心;在赞许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爱自己;在接纳与友谊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在世间寻找爱。

——美国塔尔沙大学教育学院、哈佛教育学博士:王涛

当我们不知道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改的时候,不如“照镜子”,即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王

建军

当教师全力以赴在学生身上时,失去的却是自己的能力;当教师对学生无私奉献时,学生却在养成无偿占有的习惯。因此,教师是在课堂上影响学生,而不是教育学生。

学习成绩=兴趣*方法*智商。学生可改变空间最大的是学科情感,而学科情感也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学习方法虽然可以改变,但学习方法极具个性,更需要学生琢磨;学生智商基本不可改变。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 :周彬

教师不是不懂教学,而是不懂学习;教学是为了帮助学习,因此了解学习成为开展教学的前提。

当教师对成绩负责时,是关心学习;当教师对情感负责时,是关心学生。

我要了解的并不是反思真实的自我,而是明确“学生眼中的自我”

“怎么教”是艺术,“教什么”是科学。艺术多是天赋,科学多是智慧;天赋不可学,科学可研究。。

教学时间配置的效率差别是成十上百倍。备课是投资,造就人的能力增进;改作业让人精力透支。

不管是学生当前的生活,还是学生未来的生活,学科知识除了考试的工具价值以外,很难说有具体的现实意义。如果学科学习过程更没有生活味道,那学习就是与生活分裂的表现。

师生关系只能积累教师的教学经验,而师师关系决定着教学经验的积累、传承与提升。师生关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手段与过程,师师关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教师理解孩子是为教学,孩子真正接受的教学,是“他们眼中的教师”。所以,“教师理解孩子”的功能必须通过“让孩子理解教师”来实现。

启动学生学习动机的,并不是他爱(母爱与师爱)而是爱他。他爱产生压力,爱他产生动力。而教师爱学生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爱教师。

在个别教学中,因材施教是完全有必要的;可在班级授课制中,因材施教只是一种理念,在实践中提倡“因教施学”远比“因材施教”有现实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教授 博士 博导:周彬

热爱每一个学生:情感之爱——有条件——小爱;理性之爱——无条件——挖掘和彰显学生的价值和意义——大爱;

当代教师五课技能:备课、上课、听课(现代教师听课效率很低,需要老师们倾听的能力,如何从独特的观点、视角来观看)、说课(缺乏条理,应从整体到局部)、评课(议课)

教师要有三种语言敏感:教材(学科)语言敏感、学生语言敏感、教师自我语言的敏感。

今天评价课的好与不好,不是看课活跃不活跃,热闹不热闹,有温度没有深度——滑冰课——滑行而已——没有扎根、刨根的过程;有活动没有学习——没有把活动的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没有内化、理解、生成的过程。《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张政涛。

看学生变了没有、发展了没有,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相比有没有差异?

要注重感觉:语文课要培养语言、数学课要培养数感、教师要培养课感、课后有没有推进感、生长感?

生长感如何来?准备给学生挑(点)战什么?突破(点)什么?(难点、障碍点),提升(点)什么?(原有基础上的提升)。

与学生同乐,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1)智慧的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有学生的心态

于漪: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

(2)把学生当成自己,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学生。

(3)把学生当成学生——学生立场——新基础教育

首先,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放任自流、自由表达),强调教与学的互动。

互动——分析单位的转换:不应该把教学割裂开来,单独看教或单独看学,看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生成!

其次,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再次,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发展需要满足了吗?学生的需要发展了吗?不以教师、成人的需要去替代学生自己的需要!

教师要有两种法:想法和做法,善于把想法变成做法,再把做法变成新的想法。想法是死的,只有通过做法才能活——课堂是活的教育学!

要让学生幸福成长四个要素——(持久)兴趣、(做人做事学习的)规范、(做人做事学习)方法、(阅读、笔记)习惯。

(4)把自己当成自己。

当代教师应具备五个力:实力、能力、潜力(自我更新)、定力(有目标,沉住气,悄悄做——站在自己的根基上思考和实践)、魅力!

教育智慧首先是发现儿童的智慧——发现他的特殊性、差异性和复杂性。

三是困难点和障碍点是什么?使之变成学生的发展点。

四是差异是什么?如何利用差异,把差异变成教学资源。

反思提问质量怎样?现在提问碎片化倾向很严重,会束缚学生,使学生碎步走,最后是牵着孩子走。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导:李政涛

 

第二篇:教育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

教育观

每一个孩子都是降落人间的天使,他们都值得拥有最纯净的爱

孩子是为了帮助大人成长而来的

案例:“你妈妈老是打你,太坏了!让狼外婆来把她抓走吧。”几乎是惊愕、惶恐:“不可以抓我妈妈!我会把你打死的。”

孩子的分离焦虑案例:

“妈妈在哪里?”“还有多久才能见到?”“妈妈在哪里?”“还要多久才能见到我妈妈?”茫茫的黑夜中,几乎是每隔三分钟要问一次,我突然感受到了。在他们世界里,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只有想见一个人又见不到的焦虑。当下的焦虑。

(一)教育是主动的:

1、在教育中要言行并用,你在说什么的时候要主动示范,如归位,上厕所,好的正确示范比什么都管用。

2、用宝宝喜欢的方式来引导,如平时宝宝心情好的时候讲故事来灌输道理。或用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如想象游戏,小猫走,抱小动物去散步

3、把握教育的契机,第一是事先的预告很重要,告诉孩子去做客或逛超市等可以做什么和要注意什么。第二就是捕捉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教育契机,如其他的小朋友受伤了,有大人吵架等都可以跟孩子正面解释事情的原因。

(二)当孩子出现不恰当行为时直面结果是放第一位的,不宜讲道理或颠倒客观结果,不恰当的方式(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在教育中充分运用你的肢体和眼神。

帮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对他积极性最大的打击,不要代替孩子思考

多一份理解,也就多了一份孩子发展的空间

不要让孩子无所适从,让他(她)专注地做自己。

在说NO的时候,要思考,是宝宝不能这样还是你不愿意这样。

过多关注孩子的负面情绪会扼杀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科学的早期教育可以提升生命品质。

在要跟孩子说话的时候要看看他是否在忙别的活动。

所有的城堡都在自己身上,只有走进内心才能攻破

对于地球来说,你是60多亿人之人一,何其缈小;但对于家庭来说,你何其重要!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而不是你想让他成为的人!

我希望我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见,有观察、思考和创造能力,不盲从

要认真地看到别人的价值,善于分享,给别人想要的,给别人正确的机会;给别人真诚的赞美;给别人获得金钱的机会;给别人权利??

探险篇:

3、4个月,翻身,世界便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大的视野和天空。同时也随时随满着危机。

5个月,可以抓取自己看到的东西,开始掌握自己的世界,婴儿和成人一样,喜欢掌控自己的世界

6、7个月,想要看得更远,于是开始尝试用手掌控上身的平衡才不倒下去。

世界的神秘总是促使我们采取行动,但不论我们的手伸得多远,总会有些东西无法触及。7、8个月,为得到想要的东西,必须做出改变,我们设法移动自己的身体,拼命向前挪动,开始时会发现,无论我们多么用力向前够取,身体却总会背道而驰往后退。等我们终于可以掌控自己的身体可以在各个桌脚、楼梯口爬行时,不安全感和挫折感总是紧随我们。

9-11个月,当我们小小的身体可以刚可以灵活地在地面爬来爬去时,却发现高度不够,很多具有吸引力的东西总是可望不可及,我们设法尝试借助一些物品使自己站起来向前巡步,这意味着全新的冒险,可我们并不了解会迎来更大的挑战和危险。

有时候,障碍太多、缺口太大无法跨越,让我们在欲望和理智中挣扎,进退两难,一味冒进会失去平衡,隐入其中;在一次次冒险和较量中,我们终将了解自己能力的极限,我们需要更多的练习和等待。

12-13个月,终于我们可以像大人一样,双手悬空一路走来,两只小脚尖支撑笨重的身体在地面摇晃,迈着蹒跚的步伐,直到我们可以指挥身体到达的每一个想要看到的角落,这是种全新的体验。我们因为崭新的冒险活动而雀跃不已。但路途不可能平坦,有时候,我们会像辆失控的火车一样往前冲,经历无数次的摔倒然后再爬起来,顾不上疼痛与悲伤,因为想要探险的脚步不会停下来,我们在迎接下一个挑战,跑步、跳跃,路程还很遥远,可我们已无法回头。因为我们坚信,想要眺望更大的世界终将指引着我们迈过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

情绪情感始于生命之初,却延续一辈子,情感发展会透过他人的关系而成长,每个孩子的天生性情各有不同,但性情不具有必然性,大人以同理心协助孩子克服困难的方式就是教导他们应对的技巧。不安全感和挫折感随时都紧跟孩子,教他们锲而不舍以及舒缓挫折感便让孩子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量。婴儿很小(4、5个月)便具有转移注意力自我调节消极情绪

的能力。9个月便可以判断他人是不能够还是不愿意。

在情感发展过程中,他们付出爱并得到关爱,爱是最重要的情感,人类将花一辈子的时间来探索爱。

宝宝观

我需要你在我身边,可我却不属于你。

外面的世界无穷的精彩!

当我能走的时候甭提有多高兴了!

这是什么?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不管你身份是什么、容貌是漂亮还是丑陋、年轻还是衰老、贫穷还是富贵,他都会需要你、跟随你、在乎你、离不开你,那就是你的孩子。

学习观

没有一个人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建构主义)

劳动是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智力的,唐人街做半年涮盘子的工作等于读两年博士。

生活就是在体验中得到提升的,专注当下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小动作,对生命的感受和理解便会更上一个台阶。

学习窗口期:当一个人面对全新的一件事物时,大脑会处于兴奋状态,脑细胞会打开窗口对外产生新的连接,重复的工作或劳动会让大脑大部分的窗口关闭,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热情便会下降,也就出现了这种状态的厌倦,如人很容易厌倦一种生活方式,一份职业,一个人做的菜肴。这时你需要调适,如学习副业(心理学),从事思考和纯脑力工作者,不妨去做点家务,认真地把一项体力劳动做好,如组织刷盘子比赛。(导入:回家你劳动了吗?效率如何?)唐人街洗盘子测学历的案例

对儿童经常进行干扰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可能严重到好像让孩子永远生活在噩梦中一般。它打断了孩子的秩序,也妨碍了孩子成为自己。

如果大人喜欢责备孩子,那孩子就学会找借口

孩子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应该得到允许,因为孩子是受着内在敏感期的指引,对于不恰当行为需要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

一个规则开始之前要先跟孩子说干什么和规则。

所有的社会学习都必须完整示范

大人和孩子、大人和大人之间如果没有一套清晰可行的行为准则的话,孩子学会的是如何适应不同的人而不是规则,将来也不会变得有序。在他(她)们忽左忽右的行为后面,形成的将是过分的外归因或内归因的习惯。没有规则,就没有真正的民主。

谈到幼儿园教育:当成人将孩子的时间和空间都控制住了,自由在哪里?天真的孩子在这些缺乏秩序意识的大人堆里,相互控制和纠结在一起,她们表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

中国人的纪律意识还停留在儿童期,不太愿意遵守纪律,一个规则都需要想方设法地去包装,是因为在中国的早期教育就没有一个清晰的准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含威胁的语言)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成人的角色(体验课程原则)

比如:对一个孩子来说,我想得到一样东西或者我有一个其他的期望,达不到满足时就打或是骂“我把你妈妈抓到监狱里,让警察枪毙了她。”这是儿童最早伤害他人的一个模式。这种模式如果在童年没有得到改善,发展到成人时你可以看到,当一个成人的期望达不到满足时,所采用的方式就一定是打或者骂了,这就是家庭暴力的根源。本质上来讲,这实际是个情绪化的问题,有的成人一生都没有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最后导致他成为自己情绪的奴隶。

对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温和地坚持不妥协,让他们慢慢从自我为中心走出来,知道别人是不受控制的,不能控制别人。

教育方式

测试:观察大人和小孩子游戏的姿势、距离可看出平时的教育方式。

观察小孩子到陌生情境下的接触可看出其新环境适应度(抱在身上观察,不动;站下来或手指碰着桌子;跑过去或双手放在桌子上。)

生命早期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将影响和决定我们怎样对待自己以及对待他人。

我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童年所缺失的部分,并饱受其折磨,我们希望能给孩子一个饱满的人格建构环境,这就是,爱与关注,尊重与自由

调查问卷:

1、您希望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你在积极地为孩子未来的什么创造条件(孩子将来怎样?)

2、您为什么选择家庭指导课程?您觉得它跟现在的亲子园有什么差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