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

泉港涂岭中心小学 吴铭杰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他的理论和实践,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更是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生活即教育” “创造的教育”“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独特教育思想.

一、陶先生的文章是教师进德修业的参考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 “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1

二、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1、“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什么是 "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

2、“教学做合一”。陶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这就很好的体现了教为主体,学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同时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3、“创造的教育”。这与素质教育中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出一辙,教师们不能教死书,死教书,,学生们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要创造,要在用脑的同时,要用手去实验,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陶先生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从小时候就干起。不要束缚他们,使他们回复行动的本能,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去寻找知识,解 2

决困难,来完成中国教育的最终目的——创造。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3

 

第二篇: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

1.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头

脑解放、手脚解放、身体解放、感官解放、时间解放、语言解放;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 ;三是“学做合一” ;四是“实验即创造” ,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2.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

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种辩证关系,就好像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灿烂辉煌的大河文明,同理,在讲解课堂中知识点时应注意知识点间的联系性,做到全面﹑合理。

3.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同理在讲解社会

学科时,也应以小见大,从身边入手,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有话说,并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让社会课堂成为生活的另一个课堂。 4. 陶行知每天四问即“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反思,不是非写下来,而是要时时牢记于心,通过否定,肯定,否定之否定最后获得质的飞跃,我想哲学的道理也就如此。

5. 陶先生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惟有学而

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的确,在从教过程中,我发现班级的学生也会因为我的好学而好学,很多学生会问很多课本甚至课外的知识,更多的时候是学生的好学促使我不断地学习从而来满足学生的需求,久而久之发现,这种逼着学的模式变成了我主动的去理解课本中的各种问题,自动的去发现学生可能会有疑问的地方,久而久之,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快速成长,不断积累知识。

6. 陶先生说“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所以,好

的教育要求教师以“做”为重心,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不过,很多时候,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对于课堂的深化总是不够,眼光放眼课本,从事着“劳力”的行为,而“劳心”明显不够,如何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做人”上有所启发,特别是在思品课中,感觉难度颇大,如果不教条主义,如何跳出框框条条,让学生在快乐中吸收做人的道理。

《陶行知教育名篇》好句摘抄

1.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2.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病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3. 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觉得疲倦起来。惟独学而不厌的人,才可以诲人不倦。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当然,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

4. 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

5. 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6. 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7. 我的主张是:有书读的要做事,有事做的要读书。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8.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9.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

10.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11.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在又一方面,它是生活的说明: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