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读——学而篇第一

《论语》今读——学而篇第一 作者:天机无极老祖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杨伯峻先生的译文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习”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为“数飞也。数,所角切。《月令》:鹰乃学习。”也就是飞禽类多次振动翅膀之意。杨伯峻先生认为“学而时习之”的意思是学习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

笔者以为杨先生对这一句注释的还不够深入;“学习”就一般而言,学习的内容指的是书本知识也就是间接经验,当然没有亲身经历、自我体验不够,所以要“时习之”。“时习之”的解释我认为应是知道了某方面的学问,就要将书本上的知识诉诸于行动,不能光挂在嘴边,要身体力行,也就是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本领);当然,自己掌握了某项技能或思想境界的提升,那是很快乐的事,因为自己有所得,有感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不单单是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是很快乐的。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就显得对孔子的《论语》理解的境界略低一些,试问学习的快乐与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有什么相通之处吗?这两句话有没

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呢?仲尼是中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不可能一开口就语无伦次吧!笛卡尔说过:“读一本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我认为,孔子把好学的人与编纂典籍的大家以朋友相论,给予他们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不论资历、不论年龄、不分渊博与寡闻,只要好学、态度端正均可以以朋友相称,这是一个多么轻松的学术思想交流环境,他打破了权威的面具,资历的隔阂,反对偶像崇拜,世间没有超人都是凡人,没有神仙只有智慧。朋友来访目的不是吃肉喝酒,主要是论道、思想交流、学术切磋,那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呀!这样理解的话,上下两句的意思,更加贴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是说做学问的人在学习时他们是没有功利心的,当然孔子不是一个重视虚名的人。这句话按杨伯峻先生的意思理解:“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我们想一想,别人不了解我,我怨恨谁呀?不了解是别人的权利,我怎们能左右别人呢?这与君子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人不知,这个知当“智”讲,别人不智慧,意思是别人不能达到我的知识水准,而且愚顽不化,我却不生气,这是大度,大千世界无所不有,我们因该接受这样现实,不能太理想化,具有这样境界的人不也是君子吗?

 

第二篇:论语 学而篇

一、《论语》中的孔子和弟子行为举止和心灵交谈中的亲切感,感受到的温暖的力量;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宪问》(页158—159)

孔子居卫国时,某日正在击磬,有一荷蒉者,经过孔子门前,说击磬者是有心人。磬是石制的乐器,蒉是草编的盛物之器。音乐表现心声,孔子击磬,当然有心思。荷蒉的人口气一转,又说:“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说文,硁是磬的古字。硁硁是磬的声音,荷蒉者从这声音里想像击磬者是个坚强固执的人,所以说“鄙哉,硁硁乎。”

莫己知也,据刘氏正义,是说没有人知道孔子。斯己而已矣,是说孔子但当为自己,不必为人,即孟子所说的独善其身的意思。但“莫己知也”是从上句“鄙哉,硁硁乎”而来,荷蒉者的意思,是说击磬者把磬敲击得硁硁而不自知。下句“斯己而已矣”,是说击磬者只知自己而已,言外之意,不知时代环境。

1

深则厉,浅则揭。这是荷蒉者引自毛诗邶风匏有苦叶篇的诗句。毛传及各注据尔雅释水说:“揭者揭衣也,以衣涉水为厉。”揭衣就是将衣服提起来。这两句诗大意是说,涉浅水,可以提起衣服,免湿。涉深水,例如水深至膝以上,提起衣服还是免不了湿,干脆不揭衣,就任衣服垂下。水有深浅之异,涉水的方法不同,以喻有心人不必固执,天下无道,就应该归隐。

二、《论语》:未必是真理但是很有道理,很有意思: 如《论语·学而篇》全书第一章:君子三乐: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yuè(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

(8),不亦君子yùn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个人学习的乐;与同学交游切磋之乐;修养身心的乐) 对比《孟子·尽心上》君子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o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但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 兄弟没灾难,这是第一大快乐;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引申:现在大众借助新闻媒体渴望明星化,打知名度,讲求自我推销,人不知而大愠。现在社会史追逐名利,可能需要不强求名位,可以得到比较和平及宽容的心境。《中庸》里就有“君子居易以俟sì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的至理名言。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意为:君子平心静气,守得住自己的本分,以待天命;而小人不知天高地厚,冒险行事,妄图得到非分的收益。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士不遇”传统,“人莫己知”,内心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不然失落有非常愤激的人生态度。

三、《论语·颜渊篇》: 儒门四戒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3

矣。”(抑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全凭自己,还凭别人?颜渊问:“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曰:“不合理的事不看??”颜渊说“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對於孔子的教誨,顏淵總是很努力、積極地實行。《論語·子罕》:“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但在上博簡《〔君子為禮〕》2、3號簡文中,我們就看到了不同的顏淵。在聽聞孔子講述“君子為禮以依於仁”的具體做法後,“顏淵退,數日不出,門人問之曰:?吾子何其惰也??曰:?然,吾親聞言于夫子,欲行之不能,欲去之而不可,吾是以惰也。?”顏淵聽了老師教誨,卻不知如何去做,因而非常苦惱,百無聊賴。相對來說,這種形象才更符合人們印象中的老實人。

《圣经·旧约》:摩西十诫,佛门八戒(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创造了不同的教义,也就是不同的道路,许多条不同的道路,但是想达到真理的理想、想解决的最终问题都是一样的)

中国:“非礼勿视”:《红楼梦》中的贾琏对王熙凤 古希腊神话:狄安娜与阿克特翁,说明不允许带着 4

正常人(即幼儿的情欲)、惊奇和恐惧的联想看待美女。

狄安娜即是希腊神话中的阿耳忒弥斯,她是月神和狩猎女神,是宙斯与勒托的女儿,阿波罗的孪生姐妹,是希腊神话中的猎神,动物的守护者,处女保护神。猎人阿克托安偷看狄安娜和她的仙女们沐浴,狄安娜使阿克托安变成一头小鹿,结果被他自己的猎犬咬死的故事。

忒拜城的王子阿克泰翁在这一天中午,和两个朋友一起到山野打猎,无意中他独自走进狩猎女神狄安娜游憩的一个天然山洞。狄安娜和仙女们正在池塘里裸体沐浴,阿克泰翁看见了狄安娜的处女身。

狄安娜是厌恶男人、终身不嫁的处女神,她见此情景,不由恼羞成怒的说,“你现在要愿意去宣扬你看见我没穿衣服,你尽管说去吧!只要你能够!”她把水泼在不知所措的王子身上,阿克泰翁的头上立刻长出了两只角,他被变成了一头麋鹿。阿克泰翁不断奔逃,路上碰见了自己的猎犬和朋友,他们都已认不出变形了的王子。他的猎犬更是把他当作猎物,阿克泰翁又无法开口说话,他硬是被自己的猎犬活活撕碎咬死。狄安娜这才觉得满意了。

5

论语学而篇

佛祖克服女色诱惑: 佛祖降魔成道的故事相传释迦牟尼在长达六年苦行后,在菩提树下打禅静思,魔王分别用权欲、财宝、美色来引诱佛祖,用诽谤诬蔑佛祖,用魔兵魔将恐吓佛祖的场景,佛祖威然不为所动,将魔王的攻击一一击溃, 经过七天七夜,终于克服了金钱、权力、女色、恐惧、诽谤等等障碍,终大彻大悟,成为真正的大觉者,天地都为之震动。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