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言名句

【中医名言名句 】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氣聚則塞,氣散則通 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氣 --金翼匱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

在身考。——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天人和一。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

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癥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癥瘕类》

癥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癥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 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张子和《儒门事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程杏轩《杏轩医案》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见《医述》--------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唐 孙思邈--------

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 张子和《儒门事亲 卷十四治病》--------

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茍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茍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 冉雪峰--------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清?叶天士

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

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 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 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针灸大成>>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鲁迅

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

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咳论》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灵枢?营卫生会篇》

中医辩证

辨舌質可驗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淺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病不應脈,當思其病;脈不應病,當思其脈;藥不應病,當思其藥。

--------清.杭世駿--------

證雖重而門類明白者,不須診脈亦可議方,證雖輕而題目未定者,必須仔細察脈。

--------明.李榳《醫學入門》--------

濕病在表,一身盡痛;濕病在裏,一身不痛。

--------明.汪昂《醫方集解》--------

熱在上焦,咽乾口糜;熱在中焦,心煩口渴;熱在下焦,便秘溺赤。 --------明.李榳《醫學入門》--------

凡病氣重,則小便必澀;病氣蘇,則便溺漸通。

--------清.程杏軒《醫述》--------

衛虛則外寒而栗,營虛則內熱而咳;營虛則咳傷肺而唾腥;衛虛則寒入脾而吐涎沫。

-------《醫述》--------

逢節發病,必非議補之時。

--------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脈病人不病則病重,人病脈不病則病輕。

-------清.王孟英《王氏醫案譯注》--------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須辨兼症,徐洄溪謂有一症不具,即需審慎者,固難為見病治病、知常不知,變者道也。 -------清.費繩甫《孟河費氏醫案》--------

 

第二篇:名言名句大全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2、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5、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6、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8、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9、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10、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11、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1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13、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15、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16、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17、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1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19、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20、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2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2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2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2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2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2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28、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29、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30、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3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3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3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3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3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