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禅法思想

关于《坛经》的思想主旨

(一)、空、有相融的唯心论禅修思想体系。

在慧能禅法思想体系中,是以解脱论为核心,解脱的实质就是“心”的解脱。如何理解慧能禅修思想中“心”的含义呢?“心”是妄心还是真心?

■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元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言不动。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

(二)、即心即佛、生佛不二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但是在慧能看来,佛性(自性)并不是人心之外的一个客观实在,不是理论思维、人类认识的客观对象,只有在宗教实践修证中,能直觉到它的真实存在,佛性即是自心,自心本来就是佛。慧能将自心(自性)与佛性、众生与佛看做是一个二而一的关系,主张即心即佛、自心即佛心、自性即佛性、众生即佛的主张。众生与佛的根本差别,在于迷悟,自心迷即众生,自心悟即是佛。慧能说: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

神会做了关于众生心与佛心关系的问答:

问:“何者是佛心,何者是众生心?”

答曰:“众生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众生心。”

问:“众生心与佛心即无差别,何故言众生,言佛?”

答:“若约不了论,有众生有佛;若其了者,众生心与佛心元不别。” (《神会语录》,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第75页,中华书局19xx年。)

(三)、悟般若法,修般若行

从即心即佛的心性本体论出发,在如何解脱成佛的问题上,慧能提出了“悟般若法,修般若行”的修行总原则和总方法。

1、无念、无相、无住的“三无”法门。

(1)关于“无念”的涵义:

第一,所谓“无念”,并不是没有任何念头,“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而是无妄念、无邪见,“于念而不念”,远离生灭、有无人我、是非、染净等一切对立之相,于真如自性上起生起正念,“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念念不住,“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无念,是针对“妄念”、邪见而言的。第二,“无念”即是般若三昧,无念即是解脱。无念不仅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也是修行解脱的境界。从方法上说吧,所谓无念,“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从解脱境界上说,“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

(2)关于“无相”的涵义

“无相”就是“于相而离相”,无相不是断灭诸相。相,即事相,世俗执为实有的一切事物或存在;离,不是远离或避开,而是不染着、不执着。“无相”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凡 1

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事相都是不真实的,是假的,是空的,所以不能执着,也无法执着。第二层意思,诸法实相无相,性体清净。

慧能“无相”的思想,实际上是对《金刚经》般若实相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3)关于“无住”的涵义。无住,一方面指世间万物生灭无常,另一方面指念念不住,“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慧能的无住思想主要受《维摩经》、《金刚经》的影响。《维摩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心不应执着任何事相,而应随顺意识而自然自由的活动,“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

2、顿悟成佛

从时间次第上说,顿悟是刹那间领悟或直觉到即心即佛、自性即佛,成佛在一念之间,无需累劫修行,传统佛教的诵经、念佛、坐禅等修习法门在顿悟法门面前已经失去意义。传统佛教注重经典诵读,慧能禅宗主张“不假文字”;传统佛教提倡布施、造寺等功德行为,慧能却认为布施等非是修功德而是积福而已;传统佛教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慧能却认为“念佛往生难到”;传统佛教主张坐禅,住心看净,慧能确认为“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住心观净,是病非禅”(宗宝本《坛经?顿渐品》),“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宗宝本《坛经?护法品》);传统佛教鼓励出家修行,慧能却认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从内容来看,顿悟是自性自照,自性自悟,悟者与所悟者均为自心自性。慧能说:“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一切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

慧能顿悟说,不同于竺道生的顿悟说。竺道生的顿悟说就是“理悟”,建立在理(实相)不可分的基础上,从理论上说明悟理必须为顿。竺道生说“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慧能的顿悟建立在当下无念的基础上,以念念无住、无得为心要,容不得“明理”、“见理”。竺道生主张顿悟,亦主张渐修,“悟不自生,必藉信渐”,“理不可顿阶,必要粗以至精,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损”。慧能主张更为彻底的顿悟顿修,“自性顿修,亦无渐次”。

2

 

第二篇:慧能

慧能与“无念”

一个宗教的成立总会宣扬他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而这些思想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成长,不断的更新。也因为总是会有顺应时代的创新,他才会长久立于世界上不倒。而今我想谈谈佛教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六祖慧能以及他的“无念”思想。

六祖慧能大师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立者。在中国禅宗史乃至于中国佛教史上,六祖慧能都可以说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果没有他,中国佛教史将会是另外一个面貌。正因为有了六祖慧能这样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中国佛教的慧命、佛法的慧命,才能延续到今天。

在《坛经》中,慧能着重强调在修禅的指导思想上,应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尤其是以“无念”作为修行的旨归。他认为,由心随缘而起生成的现象世界,空无所有,只有自心才是真如的本体,是佛性的体现。事物既然是意念所造,就不应执以为“有”,不要去思辨其真假、是非、美丑。但无念并非泯绝一切思维,不能修空住空,应唯以真如为念,方是正念,才是成佛之路。通过无念的直觉,直接体悟真如佛性,不劳去除妄念。由此在修行实践上,表现为道由心悟,不在坐禅,也并非历尽苦修之后的恍然大悟,而是人们当下每一念心都有可能从自心中顿现佛性。一切时中,常行直心,行住坐卧皆是禅,于禅定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我对无念的理解是,无念即为不念。由于人不管怎样,都会有欲望,对某些事务总是会怀有念想,当一个人总是意念着某种意象的时候,就会邪生妄念,所以想要彻底的顿悟,必须克服心中对某种事物的意念。无念的“无”就意味着没有关于任何对象的意念妄想。可是,所谓的念或有意念,是指心中保持有从真心本性发出的作用,也就是说内心有一种纯粹的意识活动。如若人连这样的本能返应都要抹掉的话,那就形同死物一般,无念也就无从成立。

那无念是否真无法成立呢,慧能觉得不然。他说:“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 所谓“离二相诸尘劳”就是说没有对事物加以分别取舍的意识;所谓“念真如本性”并不是说把真实的本性(佛性)当作对象去加以攀缘意想,而是说从真实的本性发出一种纯粹的意识作用。因为在他看来,真心佛性与这种纯粹的意识之间并非主体和对象的关系,而是本体和作用的关系:“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

之用。” 作用只是本体的功能或表现,而不是对本体的反映与内省。所以无念之念或作为无念的意念活动既不是对象意识,也不是通常所说的自我意识,而是一种与任何对象(包括外物和内心)都没有关系的纯粹意识。

无念,是一种纯粹意识,是人的本质返应,也只有它才能从真心佛性发出智慧光芒。它是人最真实的表现,如若一个人真做到无念的境界,那就是他自己的意识体现自己的本性而不是受任何意象的牵制,那么他不只是心是自由的,他的各种感官活动也是随心所欲的,而这整个人才是真实的。我们可以想想现在自己,每天想着的都是如何去生存,如何去怎样提高自己的生活条件;与朋友想交,也不在真心实意,而是以对方是否给自己能带来多少价值为前提;恋爱也不在那么单纯,爱情变成了金钱的变相替代品,有钱的总是怀疑身边的人爱的是自己还口袋里的钱,没钱的总想找个条件好的,希望改变自己的现状。那么谁又能从自己的本质出发,随心所欲的生活呢,谁又能真正的看到自己的本性,做到所谓的无念呢。我只能说慧能的无念思想对现在的人们来说是奢侈的,遥远的。越来越多的物质化,使得现在的人们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而是他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利益,即使不愿意不喜欢,也会在时间的消磨中慢慢的习惯,慢慢的麻木,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原有的自己。哪还谈所谓的本心,真实,对他们来说那都是遥不可及的。

慧能所谓的无念,并非是清楚意念,而是既不取善也不取恶、不作清净想、不做成佛梦,但也绝不千方百计去排除各种念头,因为一旦有所系念就有所执著,就会被各种思虑所纠缠,而心中若是有“排除杂念”的想法,则又会迷执于“排除杂念”。所以“无念”绝非万念除尽,而是在缘境之时,心不染着,正如慧能所说:“于念而无念”。

在我的看来,我觉得慧能的这种思想带有一些中立并偏向于消极的处世态度。既不取善也不取恶、不作清净梦、不做成佛梦。什么也不想,也不追求,不刻意而为,只是随缘。但是我们很多时候是相信人定胜天,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什么也不争取,任命运摆布,不作追求,不作抱怨,只是接受觉得那是自己应该承受的一切,我觉得那都是错误的。可是在另一方面,我又觉得慧能的无念,又 一种坦然,坦然的看待面前的一切,不刻意的追求什么,也不刻意的去成就什么,只是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寻找着自己的本质,顺着时间的齿轮,慢慢的去见证它的出现。又让人觉得,这一切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

无念是一种佛家境界,同时咋我看来他也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不刻意而为,顺应自然,一切从真实的自己出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