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巴顿奇事影视分析

逆行的生命

——论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

摘要: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作为获得20xx年奥斯卡金像奖的优秀影片,通过主人公本杰明不同寻常的一生,表现了美丽与欲望的转瞬即逝,深刻地揭示了生与死的永恒命题。本文将从该作品的剧本与导演、叙事手法与拍摄手法、声音与色彩、特效与剪辑以及主题的表现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

关键字:《本杰明·巴顿奇事》;生与死;爱情;剧本;导演;叙事;拍摄;声音;色彩;特效;剪辑;主题

Abstract: Movie "The curious of Benjamin Button" as a excellent work which won the 2009 Oscar best film, by talking an unusual life of Benjamin's, showed the fleeting beauty and desire, profoundly reveals the eternal life and death proposition. This article decribed the script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work, narration and shooting style, sound and color, special effecacy and editing as well as the theme of the performance of its in-depth analysis.

Key word: 《The curious of Benjamin Button》; live and die ; love ; script ; direct ; narration ; shooting style ; sound ; color ; special effecacy ; editing ; theme

如果人生能够逆行,生命会是什么模样? 人们渴望的“返老还童”,是否真的像想象一样美好?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从暮年到婴孩的长长画卷。生而耄耋,爱之不惑,逝于襁褓。 这其中影片所展示的生命与爱,到底哪一个能够才能不惧时间的侵蚀,成为永恒。

电影改编于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本杰明·巴顿的奇特一生》。原著刻画了美国20-30年代,在经济空前繁荣的背景下,人们在追求“美国梦”的同时,社会风气的腐败与道德的沦丧。不同于原著的悲观主义色彩,导演大卫·芬奇除了借用菲茨杰拉德的“返老还童”的故事框架外,可以说完全抛开了原作。整部电影秉承了好莱坞一贯坚持的中产阶级立场——乐观、积极却也保守。芬奇更请出曾凭借《阿甘正传》获得19xx年奥斯卡最佳编剧奖的金牌编剧艾力克·罗斯编写剧本。艾力克把原著中人生的破灭和虚幻转化为爱的永恒与人生意义,并将注意力放在缠绵凄美、永恒不朽的的爱情上。 这部小说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进入了著名电影公司Digital Domain的视线。但由于影片角色设计的独特性以及当时CG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无法完整地在银幕上还原整个故事,只好暂时搁置。直到20xx年,大卫·芬奇接管了这个项目。 大卫·芬奇作为好莱坞著名导演,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的电影大都充满了阴郁、忧沉、哀伤的基调,并且通过灯光的布置和摄影技术的运用营造这种低沉的氛围。在他看来,电影不应该只是取悦观众,娱乐观众,而是应该通过电影中的伤痕与黑色来引起人们的思考。大

卫·芬奇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均在不同程度上折射了美国的社会现实。他用镜头对准了美国这个国度中那些外表安逸舒适,实则内心极其脆弱的人们浮华表象后面的黑暗、焦虑和罪恶。他用其特殊的MV化的手法,将细节强烈的凸现出来,每一个镜头内的信息量都极为丰富 并且通过独特的剪辑技巧,形成一股强烈视觉冲击力 。

电影从一个特写镜头展开,伴随着飓风的侵袭,一位病危的老妇睁开了她的睡眼。老妇名叫黛西(凯特·布兰切特 饰),她叫女儿凯若琳(朱莉娅·奥蒙德 饰)为她阅读一本日记。这本日记的作者叫本杰明·巴顿(布拉德·皮特 饰)。本杰明出生在19xx年一战结束的那个夜晚。然而出生即像87岁的老人,被人视作怪物的他被父亲遗弃到养老院,好心的黑人女护工奎尼收养了他,并为他取名本杰明。本杰明与常人的成长定律不同,他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得愈加年轻而有活力。本杰明从小和暮年的老人们生活在一起,自身奇异他的在这个充满着老人的养老院里却从未受到异光。就像电影中本杰明说的——“我和那些抛开生命中所有矛盾的人们在一起,每天只关注天气,洗澡水的温度,还有一天中最后一抹夕阳。”在他十几岁的时候,遇见了改变他一生的女人——富勒太太的孙女黛西,他们相爱了。 但二人的相遇却总是那么不合时宜。本杰明为了扩大视野做了航海员、士兵,更接手了他父亲的家族生意。在外面的世界里,他第一次去了酒馆,第一次去了妓院,第一次参加战争,更第一次陷入爱河。他遇见了各式各样的人物,见识到了真正的悲剧,也体验到人性最伟大的光辉。战争结束后,他和黛西重逢,此时黛西已经是一位成功的

舞者了。在本杰明44岁的时候,他们终于看起来差不多大了,本杰明和黛西一起,度过了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然而,当黛西生下了一个“健康正常”的女儿时,当本杰明越来越年轻二黛西却年华老去时,他意识到,他不能再和黛西生活在一起了,黛西需要更正常的人生??

整部影片自始至终都在用故事讲述故事。首先以时间线索为核心运用了正叙穿插倒叙的叙事手法,将本杰明的回忆与黛西的回忆缓缓相交,使观众的视角在“现实”与“回忆”之间来回转换。通过女儿卡洛琳对本杰明日记的讲述,巧妙地将生死相隔的两人连接在一起;而卡洛琳也通过日记,与自己的亲生父亲达到了心灵上的沟通和理解。其次采取了由时间交错形成的双重倒叙的形式。一战结束之际,新奥尔良的火车站安装了一个新的挂钟。挂钟的制造者是伊莱亚斯·科特斯,他的儿子不幸战死在战场上。科特斯为寄托丧子之痛将挂钟设计成按照逆时针运行的样子。“这样,我们在战场中失去的儿子也许会因为时间的倒流二回到我们的身边”科特斯说。影片中随之出现了一系列时间倒流的镜头——在战场上死去的人们重新回到出发的站台上,发射的炮弹重新回到枪膛中。同时,导演还大量运用插叙,除却男女主人公的回忆与想象外,更将其他人的故事穿插进来,如养老院的老人道斯被闪电击中7次的故事;本杰明的父亲托马斯与妻子相识并结合的过程;麦克船长的艺术家梦想等,形成了独特的间离效果。 ①1 间离效果:Alienation effect 简而言之,就是让观众看戏,但并不融入剧情。 这是布莱希特专门创造的一个术语。

法国著名符号学家麦茨曾说过;“电影的真正台词是画面。”一个画面抵得上千言万语。电影中的画面延续了一贯的大卫·芬奇的特点,景色细腻而唯美,但在色彩上则一改芬奇的黯淡,阴沉的基调,温馨、明快了许多。。摄影师克劳迪奥·米兰达使用了滤镜拍摄,增加了怀旧感与浪漫情怀,并根据不同时期主人公的心境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在灯光、色彩以及构图等方面不断做出调整。例如本杰明“少”年时在养老院生活的时期,环境大多幽暗而狭窄,视线集中在养老院周围以及墓园里,并使用浅聚焦,将背景虚化,使得画面富有朦胧②

感。而随着本杰明跟随麦克船长来到海上,景色则变得壮阔且富有层次感。更尤其体现在本杰明和黛西在海上生活的时期,整个画面变得丰富,色彩明丽。大海、夕阳、沙滩,景色的唯美表现了两人的甜蜜。但这种变化是微妙的,它只在原有的整体基调上进行变化。

在拍摄方面,整部电影大都是使用中景镜头和水平视角进行拍摄,这让观众更好的把自己视为一个旁观者以更全面而主观的角度来思考整个故事 。但在战争场面中,壮阔的海面,爆炸的火光,船员面上的表情,摄影师在远景中穿插近景和人物特写镜头,使得观众更加全面、立体的“触摸”到战争的场面。在影片中,摄影师主要使用缓慢推拉的拍摄方法,不但符合本杰明讲述故事的娓娓道来的节奏,更将将所要强调的人或物从整个环境中突出出来,加强其表现力。影片的剪辑有别于芬奇的其他影片,镜头与镜头之间不再像在《十二宫》2浅聚焦:一种特定的镜头。在该镜头里只有处于前景的物体和人物才能被看清楚。 3 中景镜头:是用来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

4 水平视角:是指摄像机与被拍摄物体或人物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④

《战栗空间》中那样使用快节奏的交叉剪辑,而是通过像叠化,淡入淡出等手法将镜头娓娓道来。就像在旅馆深夜那一系列镜头,桌上的烛台,跑动的老鼠,冒着热气的暖气,被风吹动的窗帘,有动有静。一个画面淡入,另一个画面淡出,转换了空间也分割了时间。再加上如同油画般浓厚的质感,带着令人迷醉的风情。

电影在声音上处理的相当出色。影片由黛西的回忆卡洛琳念起日记开始,在回忆里则由本杰明充满磁性而沧桑的自述开始接上,两人声音渐渐融合,侧面表现力卡洛琳对本杰明的渐渐理解。这由卡罗琳声音到本杰明本人声音的转变,让观众本更加信服故事的真实性而能与本杰明产生更大的认同。而本杰明的旁白贯穿整部电影,给人一种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感觉,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同样,电影的配乐与故事主线相辅相成。贯穿全片的钢琴演奏的主旋律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影片的节奏、情绪缓缓流出。在奎尼与本杰明在寻找牧师的帮助这段里,本杰明在牧师的帮助下学会了走路,而牧师在此刻却倒下了,在这幕本该悲剧的时刻,旁边的钢琴却突然响起,从而使得此处影片充满了戏剧性。又在黛西收到本杰明寄来的明信片上说自己遇到了喜欢的女人时,紧接着的下面的充满淡淡伤感的舞蹈音乐又恰时地响起,把黛西此刻的心情通过舞蹈音乐表现了出来。接下来的还有本杰明告别船员生涯回到养老院与黛西吃完晚饭后黛西在一个亭台上跳舞时背景响起了浪漫性感的爵士乐,又与另一段影片里5 交叉剪辑:一种剪辑技术,画面在两个不同的动作和场景间交替

6 叠化:一种剪辑转换,一个画面淡出。另一个画面淡入。

7 淡入淡出:一种剪辑转换,一个画面渐渐出现/消失在银幕之中。

⑦⑤⑥

本杰明变卖祖屋和钮扣厂后买了一幢小房和黛西开始新的生活时,屋里的电视放着披头士乐队自由而快乐的音乐,这些音乐都是与本杰明的生活变化密切联系的,营造出了当时环境下所需要的氛围。

最让影片出彩的就是电影中的特效制作和化妆技术。电影借助最新的 CG 技术对片中男女主角出色的塑造使该影片在第 81 届奥斯卡电影评奖中获得了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化妆、最佳视觉效果三个奖项。传统的化妆技术、最新的表情捕捉技术和著名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博士“FACS”理论⑩⑨⑧是本杰明·巴顿“返老还童”的关键。最新的跟踪软件及智能光线阴影渲染系统将 CG 制作的本杰明·巴顿头部与实拍演员的身体及场景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化妆技术同样出神入化,将本杰明以及黛西长达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刻画”的毫无破绽。这种高超的化妆术为影片揭示生与死的主题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是影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杰明的一生令人唏嘘感叹。他一生下来就被断言活不了多久,致使他对生命并不过分渴望。即使不知道何时会离开这个世界,但他并没有怨天尤人。在敬老院的生活,使他对所有事都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即便与人不同,但周围的人从未给他异样的眼光,一直在用宽容的心态包容他,照顾他。尤其是养母奎尼,对他深切的爱跨越了肤色与种8 CG 技术:计算机动画(Computer Animation),是借助计算机来制作动画的技术。大致 可以分为二维动画(2D)和三维动画(3D)两种。

9 动作捕捉技术的一部分,是在关键部分设置跟踪器,由 Motion capture 系统捕捉跟踪器位置,再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向用户通过可以在动画制作中应用的数据。当数据被计算机识别后,动画师即可以在计算机产生的镜头中调整、控制运动的物体。

10 FACS理论: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翻译为面部动作编码系统系统

族。可本杰明特殊的人生注定会像教他弹琴的老妇人所说的:“你必须面对每一个你所爱的人先于你离去。”教会的神父、沃特先生、无名的老妇人、养母奎尼、生父托马斯??”在本杰明心里,从小就已经深深地烙上了“人必然会死”的概念,“你可以像疯狗那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等到最后一刻,你还是得平静得放手而去。”这一语录般的经典台词也扎根在本杰明的内心深处,使他懂得了生是为了爱、面对死亡不应该惧怕,使他能更为乐观地去对待世界上的人和事。诚然,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人生最终的结果都逃离不了死亡,可每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却不尽相同。电影中那个被雷击中7词的老人,也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活着是件多么幸运的事”。导演意图通过影片告诉观众,人免不了一死,生和死只不过是一瞬间的改变,身体不能永恒,一切属物质的都不能永恒,凡是存在的都必将灭亡,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尽情享受生活,爱自己爱的人、做自己该做的事,平淡地面对一切,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也要从容,将一切就该放手。

参考文献:

﹝1﹞刘宏求,影视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5 ﹝2﹞王俊杰,影视艺术论稿﹝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社,2005.6 ﹝3﹞(美)蒂莫西·科里根(T.J.Corrigan),陆绍阳、宋美凤译, 如何写影评-6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9.8

﹝4﹞李丽芳、张永刚,影视艺术鉴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1

﹝5﹞郑汉民,谁塑造了本杰明·巴顿——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特效揭秘﹝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信息研究所,20xx年04期

﹝6﹞王彬,解读《本杰明·巴顿奇事》中的衰老命题﹝J﹞,电影文学,长影集团,20xx年24期

﹝7﹞邢军 ,《本杰明·巴顿奇事》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的主题变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03期

﹝8﹞杨虹艳,认知诗学视阈下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的空间叙事探析 ﹝J﹞,外国语文,四川外国语大学出版社,20xx年06期 ﹝9﹞埃米·陶宾;伊蕊,从摇篮到坟墓﹝J﹞,世界电影,中国电影家协会,20xx年05期

﹝10﹞鲍玉珩; 张大为,“奇事”背后的生死与永恒——浅析美国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J﹞,电影评介,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20xx年05期

﹝11﹞荀珣,大卫·芬奇电影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2013﹝12﹞张进,《本杰明·巴顿奇事》的电影改编与多重意象,陕西西安,网络发表,20xx年3月

﹝13﹞吴思捷,小说到电影的叙事变奏及呈现技巧以《本杰明·巴顿奇事》为例﹝J﹞,中外企业家,中外企业家杂志社,20xx年29期﹝14﹞阮霄羽,《本杰明·巴顿奇事》中倒运式象征运用研究﹝J﹞,长城,河北省作家协会,20xx年02期

﹝15﹞林瑜,时间不止,生命不息——评本杰明·巴顿奇事﹝J﹞,电影文学,长影集团,20xx年16期

 

第二篇:本杰明巴顿奇事 影评

电影大师分析结课论文

——《本杰明·巴顿奇事》中对于人生的思考

学 院:

班 级:

姓 名:

指导老师:

学 号:

《本杰明·巴顿奇事》中对于人生的思考

【摘要】:《本杰明·巴顿奇事》以一个奇特的故事,讲述了本杰明颠倒的一生,它包含了更多人们对于‘生死命题’的追问,包含人类生命和情感的脆弱性。

【关键字】:本杰明·巴顿奇事;生命;时间哲学

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改编自美国作家菲茨杰拉

德的同名短篇小说,但本片与原著所要表达的思

想内涵以及所涉及的文化视界部相差甚远。原著

中,刚出生的本杰明有着70岁老人的心志和容

貌,并随着时间的流逝 ,心理和生理都出现了

逆生长。本杰明被周遭的人视为不祥的怪物遭到

厌恶和鄙视18岁考上耶鲁大学却因50 岁的容貌

被拒之门外;参加社交场合被错认作是父亲的兄

弟,与看上去至少比自己小30岁的女孩结婚,

并看着妻子慢慢变老,被儿子逼迫在外人面前称

其为“叔叔”,与孙子一起在幼儿园里玩耍,最后在保姆的怀抱里停止了呼吸 。菲茨杰拉德被称作“爵士乐时代”的桂冠涛人,是美国文学史上“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兼备了涛人的敏锐和戏剧家的想象力,擅长用个性化的文字讽刺着美国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的种种社会现实。此篇小说其实就是以荒诞的手法折射了人性的自私与人情的冷漠。而由大卫 · 芬奇执导的这部同名影片,则

完全舍弃了原著中的讽刺意味 ,他不仅重新编排了这个荒诞的故事,而且跳脱了以往作品的悲观基调和阴郁风格,从对人性阴暗面的残酷揭露转向了对人性美好善良的温情演绎。对于观众来说,这再也不是一场充满悬疑与惊悚的智力游戏,大卫· 芬奇赋予了本杰明·巴顿精彩而又完整的一生,而观众也在他独特的讲述中惊奇并感动着。

本杰明巴顿奇事影评

- - 1 - -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时间这个复杂问题的探索,从西方古典哲学的容器式时间,到康德的时间是纯粹的直观,经由柏格森的时间“绵延”论 ,再到海德格尔的时问与存在的浑然一体。另外,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

本杰明巴顿奇事影评

本杰明巴顿奇事影评

时间就从未脱离过人的生活

- - 2 - -

世界或者直接把时间视作历史

本身、生活本身。而影片《本杰

明·巴顿奇事》我们完全可以把

它看做是一位艺术家对于时间

哲学的一次逆向思维。我们通常

希望时问能够倒流,这样就可以

去弥补过去的遗憾 ,盖图先生

之所以让钟表的指针逆时针转

动 ,是想挽回在战争中失去的儿子,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 《 蝴蝶效应 》,主人公即便一次再一次地重写历史,但总会有些东西“失去”人生是不可预知的,你永远也无法真正地改写历史,无论怎样的人生都将逃不过世间洪流的冲刷,在这个意义上,两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杰明倒流的生命,是大卫·芬奇关于时光倒转的假想式呈现 ,但最终的结论还是一样,否则盖图先生就不会死于一颗破碎的心或者迷失在具有象征意义的海上。片中被多次重复的台词“你永远也不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正是本片所要揭示的主题,不知何时到来的飓风、牧师的猝死、道斯被闪电击中七次、战争的爆发、黛西的车祸以及本杰明的一生部是人们无法预测的事情。时问的永恒性与不可经验性是时间哲学之于人生的重大意义。另外,与时间主题并行的是关于爱的情感主题。“时间已经与历史、与人生、与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融合为一体。因为时间中渗进了历史活动的因素,所以时间就必然是具有情感化、心理化的主观意识。甚至我们可以说时间就是情感,就是人们在某一时刻、具体境遇下所形成的当下领会和心情态度。我们以怎样的方式经历时间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经历时间的过程中获得的真情实感。所以,与时间逆向生长的身体并不是本杰明·巴顿奇事的真正要义,而真正的要义却是他在特殊的成长过程中仍然获得了善始善终的亲情、爱情与友情。特别是本杰明与黛西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一生经历了四次分离,却从未间断过对彼此的爱与怀念。片尾镜头中年迈的黛西牵着本杰明稚嫩的小手走在飘满落叶的街道上,时而俯下身亲吻幼小的本杰明,那个场景不知感动了多少观众。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有的东西永远部不会变 ,比如爱。《本杰明·巴顿奇

本杰明巴顿奇事影评

事》这部电影蕴含了太多的人生思考,各种情感交集复杂,每一处细节,都是温

- - 3 - -

柔却疼痛的提醒。有些人一辈子的历程会很孤单很艰难,就像是蜂鸟,在飓风的天气里出现,只是一只,孤单的,单薄的,却倔强地扑腾。

也许,它是在寻找自己的爱人。

本杰明曾遇到过这样一只蜂鸟,他学会了它的精神。自然的规律在他身上全然颠倒,他一生都要遭受,自己深爱的人们,比自己先死去。以及,某些时刻,自己不可选择的离开。

我一直记得奎尼在迷糊中给本杰明讲述的道理,那时的本杰明有着70岁的容颜,却是7岁的心智,他有太多事情不懂,有太多迷茫需要人引导,他因 此在夜晚心神不宁。她握紧他的手,正如一个母亲给予孩子勇气与安心,她告诉他,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会去同一个地方,无论这过程中,我们是以怎样的形式怎样 的方式,最后我们都将殊途同归。

这是一处最震撼的暗示,也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想起这一镜头,更懂得了这些平凡的镜头所要呈现的,是一个简单却温情的道理。 殊途同归。

影片最后,已是婴儿般弱小的本杰明,在黛西的怀里安静离去;最后的最后,黛西在飓风来袭的时刻,看见了一只倔强的蜂鸟。

至此,眼泪汹涌而来。

本杰明巴顿奇事影评

-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