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语录

德川家康语录

日本“战国三杰”之一德川家康语录:1.人之一生,如负重远行,不可急于求成。2.以受约束为常事,则不会心生不满。3.常思贫困,方无贪欲之念。4.忍耐乃长久无事之基石。

5.愤怒是敌。6.只知胜而不知败,必害其身。7.常思己过,莫论人非。8.不及尚能补,过之无以救。

 

第二篇:真实君王 德川家康

真实君王 德川家康

几乎很少有人真正从心里喜欢德川家康,就像人多喜欢项羽而不喜欢刘邦一样,人更多喜欢那个要事事与传统、历史、世道、规矩作对的织田信长,因为织田信长身有着英雄人物所备第一要素:勇。日本年轻的一代也更喜欢丰臣秀吉,因为他身上有乱世枭雄所具备的第一要素:智。德川家康有什么?他有二人之长,他还有二人所不具备的许多“长”,最终,他虽成了最后的胜利者,却似只因为他活得比别人长,将一个一个的敌人都等死了。况且,他还那么诡计多端,甚至瞎话张口就来,还说得振振有辞。等等。

其实,历史绝不会眷顾懦夫,不会施舍贫弱之人。刘邦绝非一个无耻、胆小、虚伪之人,否则不会有一帮兄弟出生入死跟随他。项羽也绝非一个真正的大智大勇之人,否则他的兄弟不会纷纷另投他人。可以喜欢项羽,但不能因此去骂刘邦,否则,是不懂历史。

可以喜欢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但不能只喜欢他们而大骂德川,设想一下,如果前二者统一了日本甚至统治多代,日本会是什么样子。

回到德川。

却说德川家康在长子松平信康遭到织田信长“赐死”前夕(第四部:兵变本能寺),信康偷偷来看望父亲,也算是临终永别。信康哭诉甚多,但德川家康唯一的反应是:沉默。待信康最终见无望免死,大哭而去后,德川家康方放声大哭。原文的题目是“雄狮之哭”。德川家康此时已领有三河、远江、骏府等五国全境,已是非凡人物,是雄狮。但是,此时的织田信长天下布武,已是大名盟主,手握天下权柄,是“天下人”,同时也是德川家康背靠背的盟友,是与他“平定天下、开创太平”信念的志同道合的“同志”。信康虽作恶多端死有余辜,但毕竟是德川家康第一个儿子,是在他做人质时陪他多年的正室夫人的第一个儿子。但,德川家康除了在儿子去后一哭,还能说什么?做什么?

此后多年,直到德川家康逝世,他始终忘不了长子信康。但他总不说出,只是独自承受其痛,默默咀嚼自己的疏忽与罪过!记得关原合战前夕,他视察战阵时,想起信康;合战即将开打,布置军阵时,想起信康;四子忠吉负伤时,想起信康;甚至在七十五岁高龄跃马大坂时,依然想起信康。

德川家康乃是一个非常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人,但他为何在大战前夕屡屡想起那个为恶众多的信康?他分明知道,大战时总提信康,稍有不慎,恐会引起大乱,但他仍然控制不去不想念儿子。

因为他是一个父亲。

德川家康一生敌人无数,几乎与天下为敌。但,他将一个全国分为68州的乱世,整成一个完整的国家,他要杀多少人,灭多少人?但,他几乎无一个私敌。可是有一个人,可以说是就家康的私敌。此人就是为德川氏变成德川幕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四天王”之首的德川第一家老:酒井忠次。

酒井忠次从德川家康几岁为人质时,就已开始筹划德川氏复兴;德川复兴之后,他帮助年轻的家康完成了几乎所有的重大军政任务。但自从信康死后,尤其是自兵变本能寺之后,酒井忠次出现的频率大大降低。至德川家康与丰臣秀吉出征伐小田原之后,他的名字几乎不再出现。即使他年轻力壮的儿子酒井家次,虽说是领兵一方的大将,也多是“派出若干人等”的“等”里一笔带过。查资料方知,德川幕府建立之时,酒井已卧病在床,双目失明,此时他当年的同僚无一不十万石几十万石的领地,唯他依然只领五万石,至不加封,死前死后几无人知。

因为酒井忠次面对织田信长对信康的问罪无所作为,最终致使德川家康被迫杀妻灭子,这样一个人,造成了家康一生的痛,不杀已是仁至义尽,还能加封?

因为德川家康也是一个真实的人。

说说关于夺嫡之苦。

松平成氏(大名),后更为德川,逐渐成一方之雄,直至成天下之主,德川家康平定天下的一生,几乎也是确立哪一个儿子为嗣子的一生。“夺嫡”总是中国街头巷尾茶楼酒肆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本书苦心经营的一个故事,更是德川家康一生都在探究的难题。书中未提,但读者一读便知,他的众多儿子,并非都能姓得了“德川”。因为德川之姓,乃是天子所封,是要继承将军之位者方能姓之。

信康本似能成为嗣子,否则也不会被人“少主”“少主”地称呼了。信康无德而遭信长公赐死,余下的十来个儿子,其实都有成为嗣子的可能。但,二子做了丰臣秀吉的养子,多爱嫖娼,不可。四子自从了松平忠吉孔武有力,但待他成人之后还有多少仗可打呢?五子信吉身体不好,早早死去。七子、八子未成人而死,不计。剩下九子、十子、十一子后来成了德川“御三家”,姓倒是姓了德川,但他们实在太小,不足承担大业。事实上,真正争夺嫡位的,也就是三子秀忠和六子忠辉。据说秀忠史称“仁德”,什么叫“仁德”,便是无大本事,也无大恶行。倒是忠辉聪明勇武,雄心勃勃,真有德川家康年轻时的味道,也多得家康所喜。

但,家康给他寻了一个夸夸其谈又野心勃勃的大久保长安为家老,使忠辉先是夺去功名,次遭禁锢,最终流而放之。唯一与清朝初年皇室手段不同者,只是终身监禁,不曾取起性命。

为什么要选择秀忠?

德川家康有一句名言“大名不可与嗣子同居一处”。他对织田信长公在本能寺兵变中迅速而家亡国灭有深深的忧虑,故,他要选择一个能独立应付局面的主,一个不爱生乱的主,一个能明白自己创建太平盛世心意的主,一个对天下苍生有德行的主,一个自己放心的主。此主只有一人,便是秀忠。况且,秀忠还有一个绝好的嫡长子,一个在家康身边感同身受多年的儿子——家光。

德川家康始终在犹豫,在狐疑,在愁苦,他像一个农民,始终忧心忡忡,他更是一个真实的乱世子民。

德川家康有一句名言:“儿子死在老子前面,便是不孝。”

因为他目睹了乱世的凶险,耳闻了父亲、祖父两代家主均二十四岁便被杀身亡有着太深的记忆。因此,就像他对今川第一谋士所言,人第一要务便是“活下去”。这比我们读到的几乎所有关乎英雄豪杰的著作要真实得多。

因此,他努力锻炼身体,平时每天都要骑马射箭,每年都要至少打猎一次,为什么? 你连平空活着都活不过敌人,你还能比敌人强在何处?于是,他,德川家康,在一个男人年过四十三岁就要称为“老年”的战国乱世,活了七十五岁高寿。二代将军秀忠五十三岁,家光的最小的三个弟弟个个都活过了五十岁。那个遭了流放的六子松平忠辉,竟活了九十多岁。

此时的德川家康,便似一介老农。只要我活着,只要我能活,我便能将世间所有敌人一个个等死。难道他真的成了一个绝顶的高手,“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之善战者也”?

德川家康能等。

德川家康一生身历百余战,面对气势汹汹的武田氏真(号天生良将),他主动出击;面对了无败绩的丰臣秀吉,他在小牧·长久手时主动出击大打出手;在决定天下归属的关原一战时,他主动出击;至于最后的大坂两战,他虽只能是八分游戏一分玩乐只剩一分真打,他还是主动出击。但每次出击,他绝不盲目。德川家康会等。

因为德川家康有一群令天下胆寒、忠诚依靠的三河武士,他们有他们的主君冲锋陷阵血战疆场,主君平时待遇不厚,议事言语不恭,战后赏赐赐不丰,他们为何如此卖命?真是因为德川家康善于驭人?因为主君必能掌握唯一的胜机。德川家康擅等。

三“等”之后,天下唯我独尊。这才是真正的乱世王者——德川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