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老人与海赏析

在海明威深刻细腻的文字描写背后,常感受到一颗空虚寂寞,渴望被认同并自我实现的心灵。在自己经验的意识里,跳动却始终无法从自我解脱的絮念的思想。

在《老人与海》一书中,老人竭尽全力要证实自己的力量,并不肯屈服于自己的命运,最后,他钓到了一条大鱼,虽然鱼肉被鲨鱼吃光,那巨大的骨架令人惊叹,而他已精疲力尽……他是否因此而满足呢?在面对一条优美的生命时,他要以钓鱼者的身份征服,其实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冲动在驱使。当他在试图对抗自己的命运同时,自我受到挑战,最终也难逃挫折的痛苦,并被击败,在绝望的同时,老人开始惋惜那条被他征服又被鲨鱼攻击的大鱼的生命……

老人的内心反映了我们很多人心里的矛盾,冲突,与寂寞……我们终生都在寻求力量的实现,成就的到达,想从这种自我证实与他人的认同中得到满足与快乐,可是,欲望是无止尽的,而生命很短暂,最终我们可能都像老人一样精疲力尽,而依然在最终回到自己简陋的小屋,面对自己的空虚与孤独。

我们能证实什么呢?在不甘示弱的心灵背后,我们是渺小的,也是孤独的。如果无法面对自己的空虚,去发现它背后的意义,和它带来的种种冲突,灾难和悲伤,终将在无尽又越行遥远的自我寻求中迷失,使生命陷于无止尽的挣扎与矛盾和冲突中。

读海明威,就像在读一个寂寞又顽强的自己,这是一种非常自我的状态,而我们不该只是在自己的意识和思想里,和任何由思想驱动的行动中寻找答案,因为这一切都来自经验的限制,而寻求自我表现的欲望是无止尽的,生命却是有限的,在这种循环中,将是无尽的空虚与哀伤。

有时候,试着安静地坐着,面对自己。生命本是孤单的,如果心里没有爱,一切将毫无意义,而使自己陷于空虚。没有人可以陪伴自己一生,爱不是依赖,不是征服,不是占有,也不是感官的快乐,或者记忆的片断,和任何形式的思想占据……当我们不再寻求自我,而能真实地去体验自己的孤单与悲伤与其背后蕴藏的无尽的美,并在体验中解脱,爱会降临,没有任何依赖与恐惧,而生命的意义将不同。

海明威真实而深刻的描写,和巧妙的故事命运安排背后,始终在反映一个真相——一种生命的孤独感,和任何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的逃避行为最终的徒然。不要待伤害发生,才去惋惜,我们是自己心灵的承载者,和能量的保有者,如果没有爱,任何一种自我都将导致悲剧的发生。在这看似平凡的一生里,一切似乎都很微不足道,我们的问题不是如何在孤独时寻求慰藉,而是如何面对自己的真相,明白自己真实的存在,那样将不致迷失,在一切背后,空无蕴藏了无尽的奥妙与美感,那是最单纯而富足的生命。 比上眼睛,联想宇宙爆开的刹那,那火花,细碎的星光,是生的伟大!

你就是奇迹,带着爱的祝福。

记得第一次看《老人与海》这篇小说是在上高二的时候,当时我对这篇小说并不很喜欢。因为它没有众多的人物、曲折的情节、华美的语言,更谈不上离奇、惊险和哀婉了。当时颇觉奇怪的是——这样的小说竟然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此上自己心里头对“诺贝尔”也颇有几分轻视的念头。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丰富,自己渐渐领悟到了这篇小说的一些魅力。

有些小说故事曲折、情节离奇,让人觉得它们与我们的生活相距很远。然而《老人与海》则不同,这篇小说在情节上出奇的简单,这种简单甚至让阅读者感到有些单调。但这种单调更加接近于生活的面貌,试问有多少人能够有贾宝玉的身世、哈姆雷特的遭遇和鲁宾逊的历险呢?桑地亚哥是一个普通的老渔夫,在他身上不会有风流韵事、不会有满腔仇恨,也不会有荒岛余生,他所能有的是每一个都能够有的,也是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的——普通人的生活,在这个生活中有苦恼、有失望、有困难、有嘲讽,更有失败。从桑地亚哥的生活状态,我们不难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状态,这就是海明威小说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贴近生活的真实。也正是这个特点使得海明威的小说能够受到广泛的赞扬,而这种赞扬不是来自于追逐情节和文采的欣赏者,而是来自于普普通通对生活有着切身体验的阅读者。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个说法——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这句话容易让人误以为所有的小说都是通过凭空想象而来的,这也许是造成现在在青年人中很流行写魔怪小说、科幻小说的原因之一吧。然而这句话是不准确的,的确,虚构是小说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手段,但它并不是小说创作的全部。因为所有的艺术(尤其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艺术)全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在桑地亚哥和鲨鱼搏斗的场景中,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细节一切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活灵活现,充分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紧张激烈,我们会在老人获胜时感到喜悦,我们会在老人失败时感到沮丧,有时甚至会有挺身相助的欲望。在经历与主人公的同喜共忧之后,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我们的感受会这样真切呢?其实这一切都是来源于海明威的生活体验。海明威是一个有着丰富海上钓鱼经验的钓鱼好手,我们来看看19xx年他生日前的一周中的钓鱼纪录:马林鱼,三百三十磅,用时25分钟;2、马林鱼,三百六十磅,用时32分钟;马林鱼,五百四十磅,用时30分钟;马林鱼,二百七十八磅,用时22分钟……从上面的数字中我们不难看出海明威并不是一个坐在书斋中写作的小说家,而是把自己的对生活的体验写入小说的创作者。即便是海明威自己也曾说过:我是根据多年的海上生活经验以及他对渔民生活的了解创作《老人与海》的。其实,我们如果仔细了解一下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就会发现他笔下的斗牛士、拳击手、猎人等一系列人物都源自他的生活经历。

一个人应该怎样面对困难重重的生活?这是一个很难准确回答的问题。一个人的经历应该如何评价?这同样是一个令人无法会准确回答的问题。这样问题不光出现在生活中,也同样出现在小说中,我们无法准确评价海明威的生活态度,同样我们也无法准确评价桑地亚哥的生活经历。我们能过做的只有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感受海明威,去感受《老人与海》。海明威曾经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在我看来这种八分之一的比喻不光是属于文学的,也不光是属于作者的,它同样是写给读者的,同样是描绘生活的,因为唯有我们源自生活经历的感受才是真实与无比丰富的。

 

第二篇: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象征主义手法的赏析

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象征主义手法的赏析

内容摘要: 海明威的著名小说《老人与海》,运用其提出的“冰山理论”的创作原则,运用象征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法,颂扬了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斗争的这一题材时,表达出“可以被摧毁、不能被打败”的伟大精神。本文在联系海明威人生经历的基础上,着重挖掘老人、大海、小男孩、大马林鱼等蕴涵的象征意义,进而理解海明威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象征主义;老人与海;冰山理论;海明威

莫言拿到“诺奖”,国人心里热了,大街小巷“奔走相告”,各大媒体更是将莫言先生的“红高梁地”的曝光到底的。溯源的精神总是驱使国人,遇事“总要翻过底朝天”。同样的,我最近方才读完海明威几本作品,其中包括《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并且翻阅海明威的相关资料,追溯其的生平事迹,以期望更好的解读文本。

一、 海明威的人生经历与文本关系分析

(一)海明威事迹简述:

1899年出生在一个父母性格迥异的家庭,父亲的冒险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人生。他爱好广泛,但是好胜心极强,在体育运动比赛项目上拿不到冠军,就会放弃这项运动。也因此,他拳击失败了,该踢足球,但因为足球队里不是主力而放弃。喜欢钓鱼和打猎,这是他一生都爱好的事情。自学生时代起,爱写作,是校园里写文章响当当的人物。

19xx年参加军队,受到垄断资本家的鼓动,年轻的他赴欧洲意大利一带参加协约国对奥地利的作战受了重伤。战后获得意大利十字军功奖章回国做了记者,但是思想转入了迷茫。19xx年辞去记者工作,专心从事文学写作,这一年出版了《在我们的时代》。次年再版的《在我们的时代》使他赢得了声誉。

此后,陆续出版了《太阳也升起来了》、《永别了,武器》、《下午之死》、《非洲青山》,《有的和没有的》。

19xx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他参加了反对佛朗哥的战争,后来加入国际纵队,对人民和共产主义有了接触与了解。这改变了他在精神世界里面的迷茫。海明威在此期间写了剧本《第五纵队》的解说词,还写了战争题材的小说《战地钟声》等。二战中,他多次负伤,尽管健康不好,但是依然喜欢打猎和斗牛。他是一个在打击面前不肯低头的人,因此,晚年的他思想斗争极其巨大。但是,“唯有《老

人与海》是他比较乐观的,尽管乐观里面透射出孤独哀伤。①”19xx年7月2日,海明威因治疗效果不显著,在友人家里悲痛难忍的他选择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 作者的人生态度分析:

首先,从学生时代可以知道,好胜是他最大的特点,因此,他身上有一种积极的冒险精神。后来主动要求参军,以求得建立“'军功"是最好的佐证。其次,他是一个硬汉式的人物,在意大利作战时,被炮弹炸伤晕死醒来依然扛着负伤的队友闯过敌区。第三,尤其重要的一点,是他一直不停的斗争着,跟敌人在战场斗争,在非洲和狮子、犀牛搏斗,在西班牙多次参加斗牛大赛等等。还有,他心里有一场从未停歇的战争。这样的作者,成为《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迪亚哥的原型。打渔为生,但是又老迈的主人公的原型,极大程度上源自作者自己。

二、《老人与海》中象征形象分析

(一)《老人与海》讲述的主要内容

老渔夫桑迪亚哥独驾孤舟在大海捕鱼,连续84天都一无所获.在第85天他遇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经过三天三夜的生死搏斗,老人终于将其捕获。不料返航途中遭到了一群鲨鱼的进攻。他们围绕着绑在船弦边的马林鱼你争我夺。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也无济于事,最后老人拖着疲惫的身体,仅将光秃秃的马林鱼骨架带回了小茅屋。这就是小说《老人与海》的全部情节。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简单” 的小说却能深深影响欧美文坛,震撼数亿读者心灵,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小说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包含着多层次、复杂而深刻的象征意义②。老人桑迪亚哥是人类的缩影,海是老渔夫活动的舞台之一,出海捕鱼是与大海抗争、不屈于命运、积极奋争的象征。《老人与海》故事象征的是人类同大自然抗衡的故事。尽管大自然力大无比、坚无不催,人类凭借坚韧的意志力、自信、勇敢、不屈不挠、永不言弃、战胜自我的精神,不断向成功靠近,最终成为精神上的胜利者。《老人与海》颂扬的是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的人类伟岸品质。

(二)“老人、大海、小孩、鱼骨架”的象征意义分析

海明威艺术的鲜明个性与高度的才华,在于他不拘泥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他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影响很深。在此,不得不要说明的就是他的“冰山理论”了。当然,冰山理论,最为熟悉的恐怕是弗洛伊德了。但海明威是不是受到佛洛依德心理学的影响,从小说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来看,这是显而易见的。 ① 刁绍华《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海明威》,第28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

② 张大道、刘瑶 解构主义叙事观关照下的《老人与海》([1]合肥工业大学 2001;

第 1 页

1932 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③”。他把文学创作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④”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这正如我国修辞史学上常说的“言不尽意”,“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作品里有大量的“潜台词”,阅读越让人深思其中象征的深刻情趣与卯足劲奋发的精神了。

1、老人桑迪亚哥

桑迪亚哥可被解读为一个典型的“硬汉式”人物。主人公曾是海边最有经验、捕鱼本领最高的渔夫,然而现在老了,也不佳。但是他并没屈服,仍然对生活充满着昂扬的斗志,为的就是要证明自己还是最棒的渔夫。所以他能够忍受三天三夜的饥饿,并想尽一切办法把扑到的鱼带回来(尽管剩下的只是骨头),以此证明他从来都不是弱者,而是命运的强者,从来不气馁,永远都乐观地面对生活。我们可以认为,主人公桑提哥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理想化的。

“硬汉”是他的信念,是他的理想人物,是他对当时灰暗的、压抑的社会现状发出的呐喊。其实,老人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不过他对生活的态度达到了普通人生经历的超然境界。沃特·威廉姆斯认为,“作者关于生活周期性的思想不容忽视;每个周期都像一次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经历”。基督执着于自己的使命而受难,最终赢得精神的超越。而老人经过激烈的拼搏,在失去战利品的同时也得到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表面上虽然失败了,却取得了内在的胜利,精神上达到了新的境界。老人在与成群结队的鲨鱼进行搏斗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斗志和能力,然而这一切努力似乎最终被证明是徒劳的。首先,孤独一人出海是客观原因。之所以孤独是由于渔民们怕沾上厄运而疏离了他。老人一心要捕一条“他为之而生的”大鱼。老人就是要指望着它来恢复自己的名声,这就决定了他不得不一个人去深海,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厄运漩涡。老人在德行与命运的斗争中,德行取得了更高意义上的胜利——精神上的胜利。这些深刻反映了海明威创作思想从消极向积极方面的转变。海明威在 1926 年给马克斯韦尔·帕金斯的一封信中说:“我认识一些杰出的人物,他们即使正在走向坟墓,也要没法在路上有出色表现。⑥”的确,死亡,老人并不畏惧,慷慨激昂的面对,毫不屈服于命运,反而把厄运重重地踩在脚下。

2、小男孩曼诺林——人类的智慧和精神传递 ③⑤ 刁绍华《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海明威》,第84页第2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

袁贤铨.简论海明威的“冰山”风格

Barthes.转引李红满: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77.

(美国)厄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海观,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15. ④⑤⑥

第 2 页

小孩与老人在心灵里有着极大的共识,他们是很投机的。从老人角度而言,这个年轻的小伙也正是他小时候的写照,所以老人对他寄予了期望。从小孩角度来说,老人是他心里的偶像,所以要一而再的多次陪他出海打渔,因为老人在小孩心里的伟岸是无与伦比的。由于老人一个人在小划艇里捕了八十四天鱼而无收获,小男孩的父母就迫使他离开老人。然而,当小男孩赚了一些钱之后,他又决定回到老人身边。这可以视为精神的回归,萨特存在主义里面也谈到类似的问题。每当老人黎明之前出海捕鱼时,他总会说 :“Then if you looksomething truly big we come to your aid.⑦”在捕杀大马林鱼和与鲨鱼的斗争过程中,老人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叫喊着小男孩的名字。“How I wish the boy were here”这句话在这篇小说里出现了许多次,这表明了小男孩对老人是多么的重要。

同样的,当老人没有带回一条鱼,而仅仅是一根大马林鱼骨架时,男孩并没有像其他渔夫那样嘲笑他,而是安慰老人:“We will fishtogether now for I still have much to learn⑨”。这两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斗志雄心是如此类似,以至于我们可以把他们当一个人来看待。这在海明威的人生历程里,少年时的他或许也正如这个小男孩,充满着对世界的极大好奇心与征服感。“这个老人的过去和未来一幕幕全反映在小男孩的身上,并用一种不可比拟的精神力量使他精力充沛。⑩”男孩决定陪着老人一而再、再而三出海捕鱼,象征着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将会代代相传,小男孩也象征着将来人类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当然,老人在搏斗里多次提到小男孩,也是他心里的脆弱之处。老子说,"刚强者,死之属;柔弱者,生之属11"。这在心里强大但实际上心有余力不足的老人那里,体现得很清楚。这和庄子的哲学,“无所待”是截然不同的。这种重视现实,对现实的有着强烈的改变欲。

3、大海——黑暗的世界

《老人与海》中的语言是很独特的。解构主义认为,言语在不断延异的同时也进行着不断的播撒,使得文本的内容呈开放性、不确定性,且不具有还原性。延异与撒播是言语固有的特性,所以言语并不能真实反映作者的意图。言语的播撒使意义的传达不可能像在场的形而上学那样由中心向四周散开,而是像种子一样不断地向四周离散所获得的零碎性与不充分性来反对中心本源,并且拒绝形成新的中心地带。通过播撒,任何文本实际上都宣告了不完整,具有非自足性,然而却呈现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意义多样性。

因此,我们对大海也可以有如下解读。 ⑦

⑧⑧Barnes,Lois.The Helpless Hero of Ernest Hemingway[J].Science & Society Hghrnes,Lois.The Helpless Hero of Ernest Hemingway[J].Science & Societ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Electric Power, 2004-20(4): 103-104

Hghlights of American Literature,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Agency ,D.c 1971 Book Ⅳ. ⑨⑩

第 3 页

作品透过对大海这一意象的刻画,折射出了海明威的存在主义哲学及超人哲学的气息。萨特认为存在本身就是虚无,而尼采则认为存在是种超越,对人类本身的超越。而海明威则通过对这位“硬汉”式英雄的描写诠释了尼采的这一理念:超越本身不是来自于生命之外,而是人的生命本身。大海这一意象代表黑暗的人类世界,在她面前,人类只是渺小的弱者,受她支配。高兴时她会给人类带来好运(好收获:大马林鱼),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考验与磨难(鲨鱼),让人类一无所有。我们似乎无法预料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更无法躲避不幸的遭遇,因为我们此时正作为“此在”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人类唯有坚强地突破自我,不断获得新的希望和力量,才能超越现存世界强加给人的悲剧。海对渔夫来说既是他生活的来源,又是生命的依托;既是生存的竞争对手,又是神圣而玄妙的象征。他理想中的海是童年时代非洲的海,“拖长的金黄色的海难和白得刺眼的海滩,高耸的海岬和褐色的大山。现在,他每晚住在海边,在梦中听到海潮的怒号,看见本地的小船从海潮中穿梭来去。”他想象中的海是个女人。她爱憎分明,有时候撒性子,甚至搞恶作剧,那是她无法控制自己性情的缘故;正如月光能媚惑女子,月光也能媚惑海洋。海似乎就是他的情人,迷蒙月光下的海洋是一个多么迷人的女郎啊!海又是他的慰藉。有时大海更像一位母亲,仁慈而具有无限的生殖力;孕育并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总之,她是他的母亲又是他的情人;既是他的女神,又是他的女妖;既是他童年的故居,又是他心灵的慰藉。她能够创造一切,也能够毁灭一切。大海这一意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象征了个性意识的消失,她深不可测,代表着死亡。我们可以说老人所面对的问题其实就是“生存还是毁灭12”。在死亡面前,主人公毅然保持着人类的坚强个性、价值与尊严。即使在与鲨鱼生死搏斗时,老人也从没被大海的汹涌、野蛮、阴险和深不可测所吓倒,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并且保持了乐观优雅的风范。作者在此似乎是向人类发出倡议:面对失败应自强不息地勇敢面对。

4、马林鱼骨架——象征伟大意志的胜利

桑迪亚哥在海上捕鱼 87天,杀死了巨大的大马林鱼。为保护大马林鱼,老人同疯狂的鲨鱼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最后,大马林鱼还是被吃光了,仅留下一具巨大的骨架。老人又一次无功而返。然而这次几乎以他的生命为代价的搏斗显然已经超出了老人的本来意图,发展成为对一种精神的追求。虽然在一般人的眼里,这具骨架只是一堆有待清理的废物,对老人而言,却意味着巨大的成功—一种精神上的胜利。这种胜利是他不可动摇的意志的象征,是敢于面对并挑战失败和死亡的象征。

5、87天——带有宗教的象征意义

桑迪亚哥的身上带有浓厚的基督色彩。桑迪亚哥以前曾87天出海一无所获。

第 4 页

现在又遇到了84天捕不到鱼的“背运”,加上海上拼搏的3天又凑成了87的数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字,因为耶稣在旷野之地受魔鬼的考验,40天水米未进,之后的40天又遭遇了各种各样的苦难,在后来一周便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然后复活。前后加在一起恰恰也是 87 天。除了这隐藏的数字信息,海明威还在小说的后面部分描写老人回到小茅屋后的情形时写道:“脸朝下躺在报纸上.手心朝下两只胳膊伸得直直的”,俨然一副基督受难的姿态。这些描写似乎象征着“以耶稣的受难、复活暗示一切信仰宗教的人们都将蒙受巨大的灾难,但终将获得精神上的再生”。回想作者不服输的性格,敢于拼搏的精神,我越来越感觉到作者在写类似于自传的小说。

大海象征人生的搏斗场,是人类社会的剪影。大马林鱼象征着老人理想的追求之物,而老人对大马林鱼的征服,则表明了人类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克服许多困难和阻碍。鲨鱼主要代表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掠夺成性、制造灾难,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界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的象征。老人魂牵梦萦的“那群狮子”表现出的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象征老人对力量的追求和对强者的向往。

三、结语

《老人与海》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海明威“冰山”风格的完整体现。小说以简洁的语言、短小的篇幅、简单的故事情节塑造一个硬汉的形象。老人圣地亚哥、小男孩、大海、马林鱼、鲨鱼、群狮等被赋予丰富的象征和寓意,所谓“言犹尽而意无穷”。整部作品内涵丰富、寓意深刻。颂扬了“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的人类伟岸品质。虽然解构主义有其局限性,但在其言语观的合理批判精神的观照下,我们确实体会到了《老人与海》文本的开放性和其意义的不确定性。尽管我们不能准确、具体地勾勒出其内涵,但我们却可以沿着言语延异与播撒的轨迹进行建设性解读。为人类文学宝库增添了新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形象。

裴丹莹老师的20世纪外国文学名著鉴赏课,让我获益颇深,在此,感谢老师的教诲。还有,在书写本文时,得到2009级文院张金龙学长、2010级班级同学的宝贵意见,在此一并感谢!

参考文献:

[1] (美国)厄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海观,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15.

[2] 刁绍华.外国文学评介丛书,辽宁人民出版社.沈阳,1980

[3] Barthes.转引李红满: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 报.2001(3):77.

第 5 页

[4] 李小鹿.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88.

[5] 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M].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43,107.

[6] Barnes,Lois.The Helpless Hero of Ernest Hemingway[J].Science & Society winter.1953:7.

[7]Highlights of American Literature,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Agency Washington,D.c 1971 Book Ⅳ.

[8] Ni Fang. Symbolic Means of the Author “The OldMan and the Sea”,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2004-20(4): 103-104.

第 6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