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语录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孝经》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优,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孝经》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巳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矣。

《孝经》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经》

曾子语录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于斯矣。

《论语》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夺也。君子人予?君子人也。

《论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论语》

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论语》

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论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自天子以致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大学》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大学》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以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巳而后求诸人,无诸己后非渚人。所藏乎身不恕,而喻能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大学》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士,有士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內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言故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大学》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大学》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

 

第二篇:曾子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有山东平邑县和山东嘉祥县两说,尚无定论)人,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曾参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郕侯”(一作瑕丘侯)。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山东省临郕沂市平邑县建有曾点墓和曾参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