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

高三政治哲理题专题

一、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

1、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2、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 )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 )

A、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双方是根本对立的

C、双方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5、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 )

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6、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 )

A、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7、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 )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 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

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1

8、“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 )

①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

②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轻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轻重、大小事无条件地相互转化 D、量变与质变存在根本区别

10、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了下列哲理( )

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B、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C、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D、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11、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2、上述事实启示我们(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

C、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学习书本知识

13、《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

①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③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④自然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14、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对( )的回答

A、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 B、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问题

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15、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

2

A、都肯定了世界观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

C、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

唯心主义

D、都肯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16、赫拉克利特说:“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

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火。”这说明( )

A、世界的本质是火 B、世界上没有神

C、事物都有发展过程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17、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

①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②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③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8、黑格尔说:“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这反映了( )的观点。

A、发展变化 B、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

C、对立统一 D、物质离不开运动

19、法国哲学家康德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 )

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展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

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

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20、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

解是( )

A、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从自然 B、按规律办事则事倍功半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D、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变成自然的奴隶

21、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

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

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的

B、世界上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又是不相同的

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D、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二、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3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回答22--23题。

22、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写出好文章

23、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

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24、“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

魅力。”这段话是一个( )命题。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1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

26、这首诗主要说明( )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27、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 )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28、人们要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主观方面来讲,必须做到( )

①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

②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

③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④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9、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

蕴含的哲理是( )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4

②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④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

①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②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③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④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1、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32、“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 )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

3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34、“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此诗错在 ( )

A、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B、否认了矛盾双方转化条件

C、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只看到了处处有矛盾,忽视了矛盾时时有

3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 )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 B、?? C、???? D、???

36、“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

A、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 D、严寒冬天的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

37、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 5

诗蕴含的哲理是 ( )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三、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38、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 )原理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39、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 )原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

40、“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 ( ) ①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

②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

③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④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

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

4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一谚语包含这样哲理 ( )

A、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B、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

C、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客观规律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3、“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 )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44、“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6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四、成语哲理选择题集锦

45、"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46、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47、"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③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④意识决定于物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8、"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 )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

"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据此回答

49、"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 )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50、"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③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④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1、"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

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52、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

7

C实践决定认识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53、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

①抱薪救火 ②沧海桑田 ③唇亡齿寒 ④覆巢无完 ⑤画饼充饥⑥挥汗如雨

A、④⑤ B、③④⑤ C、①⑥ D、②③④

54、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5、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

①滴水穿石 ②物极必反 ③刻舟求剑 (4)断章取义 ⑤墨守成规

⑥浅尝辄止 ⑦统筹兼顾 ⑧固步自封

A、①②⑥⑦ B、③④⑤⑥⑧ C、①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⑦

56、"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

①承认物质,否认运动 ②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③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④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

⑤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⑥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①③④⑥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57、"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 )

①否认了物质的存在 ②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

③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 ④静止地看问题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8、"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 )

①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④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59、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

①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②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 ③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④千里之堤,潰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60、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

①守株待兔 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③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④物极必反 ⑤墨守成规 ⑥吃一堑长一智 ⑦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⑧失败为成功之母 ⑨断章取义⑩统筹兼顾

A、②③⑦ B、④⑤⑥⑧ C、①⑨⑩ D、③⑥⑨

答案:1-5CDCAA 6-10BDCBD 11-15BCBDC 16-20DACBC 21-25BBBBD 26-30DCDAB 31-35AADCB 36-40ADBAB 41-45CBCBB 46-50CCCCD 51-55ADDCB 56-60BBDBA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