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诗及赏析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诗人。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梁启超的儿媳,梁思成的妻子。集才气、集美质、集傲岸,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者之一 。林徽因秀外慧中,多才多艺,她曾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之真谛,英文水平极佳。她兼具中西之美,既秉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又具备中国传统女性所缺乏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她美貌绝伦、高贵脱俗,而且才情超凡、智慧过人,林徽因可谓才貌情三者兼得,堪称女人的经典,凡间的精灵。虽然林徽因已经离去了,但她就像一颗不夜的明珠,历经岁月沧桑却更加光芒四射,熠熠生辉。喜欢林徽因,特别喜欢她那纯净如水般清澈透明的文字。

你是人间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

在无意中闪;细雪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聘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诗的一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诗的意境很美,诗人的心境优美。读后令人陶醉、令人神往、令人遐想无限————。作为建筑学家的作者,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篇,实在令人敬佩不已。的确是感觉得到她深厚的中西文化兼而有之的文化气质与涵养、书香门第殷实之家大家闺秀的大气与飘逸、淡雅、清新。喜欢林徽因,喜欢她的气质,她的才华。

这首诗发表于19xx年的《学文》上,具体的写作时间不详。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借以表示对挚友的怀念,我们可以从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可以了解一般;一说是为儿子粱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放下这些争论,因为这首诗确实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作品,它的价值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来支撑。所以在诗人逝世的时候,金岳霖等好友们共同给诗人题了这样的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在形式上,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四月,是踏青的季节;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四月,一年中最珍贵的季节,一如初恋转瞬即逝。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

世界带着点点的笑意,那轻柔的风声是它的倾诉、它的神韵。它是轻灵的,舞动着光艳的春天,千姿百态。在万物复苏的天地间,一切都在跃跃欲试地生长,浮动着氤氲的气息。在迷茫的天地间,云烟是复苏的景象。黄昏来临后,温凉的夜趁着这样的时机展示自己的妩媚。三两点星光有意无意地闪着,和花园里微微舞动的花朵对语,一如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轻盈而柔美,多姿而带着鲜艳。圆月升起,天真而庄重地说着“你”的郑重和纯净。

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萋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也如杜甫笔下的春色:“两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亦如杜审言笔下的春景:“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那鹅黄,是初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这样的季节里,“你”已经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一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首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诗歌,让四月天带给我们永恒的春天,让四月天在我们心中留下最好的记忆,纪念这四季中最美好的四月天。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

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另有部分篇什为其与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论文。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xx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为酬,在19xx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赏析:

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在形式上,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这首诗穷尽了作者之想象,把“你”——心中的理想——比喻成“人间的四月天”,充满诗情画意,柔情蜜意,“人间的四月天”,是爱,是希望,是温暖,是幸福。因为在“人间的四月天”里,有和煦的微风在融融的春光里飞舞,有黄昏的云烟弥漫,有繁星在夜空闪烁,有细雨洒落在花瓣,有百花的润泽鲜鲜和婀娜多姿,有夜夜的月光皎洁明净如水。在“人间的四月天”里,有着草的鹅黄,芽的嫩绿,莲的洁白,有一树一树的繁华绽放,有一双一双的春燕呢喃。一切的一切,都让诗人热爱、眷恋。 情感用排比的手法一波波袭来,伴以音乐般的明快节奏,使作品不仅美而且易于吟咏,朗朗动人。如果在文人分类中再给林徽因定位,则她首先应该是一位诗人。

林徽因的诗,捕捉意象巧妙,表达情感细腻,表现出轻柔灵秀、蕴藉清丽之美。她写爱,用“人间的四月天”来形容,可谓匠心独运。

四月天,阳光明媚,和风吹拂,绿草如茵,清流澄碧,百花吐蕊,飞鸟鸣啼。人间所有的甜美、情思、快乐和梦想尽在四月。因此,用四月天写爱,才最真挚感人。

爱如四月天光艳轻灵。“风”是抽象的,却由你(爱)的“笑响”将它“点亮”,让人由听觉到视觉再到感觉,从各个感官角度来感悟体味。春的光艳轻灵都缘自于“笑响”,这是对“爱”的形象描述,它越是“交舞着变”,就越是刻骨铭心。

爱如四月天柔和恬静。为了表现四月天的柔和恬静,诗歌所抓物象有动有静,动静结合,风光自然。“云烟”,既柔和又朦胧,是爱的静态美;“吹着”的“风”、“闪”动的“星子”、“洒在花前”的“细雨点”,则是爱的动态美,动却也恬静安宁。爱融含了所有的物态之美,这正说明爱的无处不在。

爱如四月天鲜妍庄严。四月的花,“轻”“娉婷”且“鲜妍”,这已经是绝美的风姿;但这还不够,还有“百花的冠冕你戴着”,那种令人艳羡的美还能形容吗?但“你”的爱却美而不娇,艳而不俗,那“月圆”的“庄严”与“天真”,显出爱的深刻与厚重,淳朴与大气。这里揭示了爱的内涵与真谛。

爱如四月天新鲜柔嫩。四月的花朵绚丽多彩,而诗歌写“鹅黄”、“绿”、“白”各种花,目的还是为了突出爱的无穷魅力——“新鲜”和爱的勃勃生机——“柔嫩”,以及“喜悦”之情与“期待”之意。诗人在此借对方写自己,流露出对爱的热切期待。 爱如四月天融暖缠绵。四月的景,看,有“一树一树的花开”;听,有“燕在梁间呢喃”;感,有布满空间的“暖”。那么,诗人再也走不出这爱的空间,因为,这里有她的“希望”,这里有爱的缠绵。此处抒情,与诗的第一节呼应,又道出赞颂爱的原因,真挚严谨,而又不留痕迹。

因此,全诗从不同角度写“人间的四月天”,正是为了全面表现爱之深,情之切,意之密。

附:

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

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

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有学文学的朋友谈到林徽因的诗,说她的诗如其人,就像四月天刚刚萌发的春意,既不华丽,也不冷峻,但却温柔,却绵软,读来如微风拂面,让人从身体到心灵感受到一种愉悦的震颤!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第二篇:浅析林徽因的精神世界及艺术世界

一身诗意四月天

——浅析林徽因的精神世界及艺术世界

内容摘要:林徽因是上个世纪的传奇,最令人怀念的才女,她的名字和她的人一样,传至今天,仍为后人所称道。评价徽因,仅说她的才艺、品学、美貌、佳话,都并非她的全部价值,她的特殊价值在于开风气之先,在于她在历史局限中尽一个女子所做的努力和探索。她,在较之男人所处的特殊历史时代的夹缝中坦然地做着自己,竭尽所能地去努力争取,终于为自己争得一片天空。

关键词:徽因 才女 康桥 建筑 诗歌

她,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颜色,遗世独立、一缕诗魂,纯然为了美与爱而生。她,犹如一颗珍贵的珠玉,暗自发出无人能及的光彩,就像一枝出水的白莲,带着浓浓的暖意迎风摇曳。走进她,仿佛看到一袭白衣的女子,立在柳下花前,看世景流转。我们把她看成清风,看成我们理想中所能想象到的美丽女子,唯独,我们遗忘了她的真实。听她的故事,读她的诗,去邂逅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一、一身诗意千寻瀑---林徽因其人

时间女子,纷丽多姿。唯独有她,哀艳如诗。

她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一个作家,一个建筑学者,一个传奇。 她是林徽因,最令人怀念的民国女子。

少女时代的徽因因受书香门第家庭的熏陶,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父亲林长民思想开明,把自己的掌上明珠送进教会学校读书,使她接触西方文化,学会一口相当流利的英语。

她十六岁花一般妙龄的时候,随父亲旅居英伦,游历欧陆,开拓了自由的视野。徽因进入社会时,正是中国文坛才俊辈出的时代,若干文学家的洋溢热情和独立不羁的性格呵护她,嘘拂她,铸炼了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的性格。

她自由地动用各种文体来表达自己,也能自由地运用两种文字来思考和写作,她承认自己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美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的撞击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

她是诗人,是建筑学家,但又不完全是诗人,不完全是建筑学家,因为她是多方位多侧面的“文化林徽因”。她以完美的情感和人格,丰富的知识和阅历,

在文化领域中发挥她的创作才能。

她是美丽与智慧的代名词。作为女儿,她一直都是父亲的掌上明珠;作为女人,她受到中国三位天之骄子的青睐;作为作家,她的不多的作品让我们传咏至今;作为女建筑师,她的足迹几乎遍布中国;??

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机智幽默的谈吐,优雅迷人的气质。她以真诚与宽容,像磁铁一般站立磁场的中央,吸引大家到她“太太的客厅”里赴那“精神的盛宴”。她以绝美的姿态倾听朋友的高谈阔论,又时常对朋友的观点给予热情的回应??

开心的时候,她一定要跟知心朋友一起分享;伤心难过的时候,她会从朋友身上汲取力量,以便快速走出人生的阴霾??

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的精神世界

爱情,是大多数女性存在的理由。所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卢隐嫁了有妇之夫,高傲的张爱玲在胡兰成面前,低到了尘埃里。

可是,爱情常常承受不起生命的重量,一些女子为了钟爱的男子,殉了情,殉了一生。

没有了爱情,生命的意义何在呢?

看到林徽因的名字,我们很自然地想到她与徐志摩的康桥之恋。林徽因生命里的三个男人,一个是她深爱的徐志摩,一个是相濡以沫的梁思成,一个是甘愿终生相守的金岳霖。出身名门的她是幸福与幸运的,在五十一年的人生里,遇到真心爱她,和她爱的男人。何况,一个是英俊潇洒的新月派现代诗人,一个是建筑学家,一个是中国第一批院士。哪一个,都能与才女加美女的她般配。

三个出类拔萃的男人,林徽因更爱谁?她最爱的是徐志摩。徐志摩是她的初恋,深刻在她16岁的花季里。青春里的她,体会到爱情到来时的心跳与狂喜。初恋的记忆,永远的刻骨铭心。她与徐志摩论诗、写诗,两个人徜徉在诗歌的浪漫里。彼此的深情,彼此的懂得,彼此的心有灵犀。

生不逢时,相爱了,可是徐志摩已有婚约。他不爱张幼仪,他拒抗包办婚姻,但事实上的婚姻依然存在,挥之不去。即使徐志摩为爱情由此离婚,自由之身的徐志摩,也不可能与林徽因走到一起。传统教育中长大的林徽因,怎么可能嫁给曾有婚史的徐志摩,她不可能成为别人的第二任妻子。天生聪明的她,可能早已

预知初恋的短暂,珍惜了这份美好,毅然决然,向初恋告别,完成一次华丽的转身。她没有陆小曼为爱情抗争的勇气,不是不够多,只是活得清醒。她清楚地知道,爱未必要相互拥有。她冷静地经营自己的婚姻,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人看出她的痛苦,没有人看到她的眼泪。她把一切的疼痛,掩盖在安静的性格里。也许深夜独坐,她会想起志摩;也许,轻扶门窗,望月思君;也许,在桌前,流泻下一行行思念的诗句,写在内心某个角落。

时间,如果可以轮回,两个人初相识,徐志摩不是他人之夫,林徽因与梁思成也没有长辈盟约。红颜知己,诗歌的牵线,走到一起,过着红袖添香好读书的日子。民国时期的他们,仿佛回到宋朝,一对恩爱夫妻,宛若赵明诚和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缠绵与相思。缘,就在那里,林徽因与徐志摩没有相约,却在英国相遇、相爱。有缘无份,相爱的人,没有在正确的时间相遇,错失了一段美好姻缘。

如果,林徽因与徐志摩相爱,也许天才的徐志摩生命要长久。

如果,林徽因与徐志摩结合。也许,林徽因不是他最爱的唯一。

感谢林徽因的华丽转身,在中国诗歌里才出现《再别康桥》这样不朽的诗作。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1]

想起叶芝,他一生里最爱美丽、热情开朗的茅德·冈。茅德·冈却没有给诗人一丝机会。在无望中,诗人写下并被世人记住,在世界广泛传唱的,那首经典的爱情真言《当你老了》。

“多少人爱你年轻欢畅的时候,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的痛苦的皱纹。”

在叶芝去世之后,茅德·冈说,世人应因我没有嫁给他而应该感谢我。她的拒绝,成就了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叶芝渴望了茅德·冈一生,痛苦了一生。这痛苦,化作创作诗的动力。在悲伤中,诞生了这篇伟大的诗篇。

我们是否也要感谢林徽因,她的挥一挥衣袖,为中国诗坛留下精美的《再别康桥》。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荡漾。”

林徽因爱了建筑,这是她十六岁就认定的梦想。因而她选了一个学建筑的丈夫,一同在这个领域探索。作为一个女人,她对建筑是纯粹的爱,她帮助丈夫撰

[2]写了《中国建筑史》而没有署名。

梁思成爱林徽因么?我想,爱,肯定爱,十分爱。林徽因生命里的三个男人,梁思成最适合他,两家世交,社会名流。林徽因父亲去世,梁启超资助林徽因完成学业。在林徽因的浪漫情愫里,从不缺乏理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婚姻。她需要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人生。这就是林徽因的选择,即使放弃最爱。

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出国留学,一同学习建筑,一同在清华大学任教,一同参与国内建筑设计,志同道合,可是总感觉,她们的婚姻缺少了什么?梁思成是理智的,徐志摩是浪漫的。哪个女人不渴望浪漫?这浪漫,只有徐志摩才能够寻来。两个在外人看来的相濡以沫,在林徽因心里,总有那么一点点的遗憾。这遗憾,藏在林徽因内心深处不让人察觉的角落。

总以为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界,乃至诗坛的地位。其实,在中国建筑史上,林徽因才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景泰蓝的改造设计,胡适曾称她为中国第一代才女。

林徽因,熟悉她的人首先想到她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其次是她的四月天,很少人想到她在我国建筑史上的贡献。实际上,林徽因性格的安静里,有着对事业的执着。她和梁思成在国内行走,观看建筑,在建筑领域,比翼齐飞。她肺病严重,几次住院,稍有好转,就投入工作中。骨子里,她是女强人。文学是她的命,建筑是她的魂。诗意的文字,诗意的女人,写进她诗意的人生里。不得不承认,她是当之无愧的才女。无论文学,还是建筑,她都做出很大的贡献。

我时常在想,林徽因最爱徐志摩。

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最执着,最稳妥。为了他心中的女神,一生未娶。林徽因去世,金岳霖和她的孩子们在一起。她的生日,金岳霖招来好友为林徽因庆生。这,是怎样的坚守,怎样深刻的爱。林徽因让金岳霖爱了一辈子,牵挂了一辈子。

梁思成爱林徽因,林徽因去世,他却娶了自己的学生林洙。

嫁给志摩,嫁给了最爱。嫁给思成,嫁给了安稳。嫁给岳霖,嫁给了幸福。如果,梁思成在林徽因死后,仍坚守孤独。我不得不说,嫁给他,是林徽因最正确的选择。不是我的苛刻,是我内心对爱情最完美的祝愿。

婚姻的完美,只是相对而言。人的完美也是如此。林徽因身边的三个男人,浪漫,安稳,忠诚,各有千秋,各有值得爱的地方。

三个男人,都是谦谦君子。梁思成知道徐志摩与林徽因相爱过,知道徐志摩还在爱着林徽因,两个男人依然友好相处。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失事,梁思成亲自前去打理。

金岳霖爱林徽因。当林徽因告诉梁思成,她很痛苦,同时深爱两个人。梁思成告诉她,你是自由的。金岳霖一直追随着林徽因,一直与她毗邻而居,两个家庭友好相处。

男人之间的友情,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爱情,彼此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信任,使爱情长久,令友情永恒。信任,让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之间的故事,成为不老的神话。

对于女子来说,爱情就是手中的沙粒,你拽的越紧,就流失的越彻底。你必须要寻找到另外的理由来充实生命,比如一份职业,一种爱好,一种生活状态。

当爱情不是生命的唯一,爱情之花,反而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次第开放。人们都认为理智是爱情的天敌,其实他们是亲密的朋友。爱情是花,理智是阳光,没有阳光的沐浴,花儿会很快萎谢。林徽因理智地选择了梁思成,爱情的鲜花变成了婚姻的硕果,一生一世。陆小曼不理智地嫁给了徐志摩,爱情的鲜花残酷地萎靡在无聊的鸦片床上。

女性常常夸大自己的脆弱,认为自己是一株藤蔓,必须缠绕在一颗树上。其实如果内心强大,女性本身就是一棵树。林徽因用脚去丈量,用心去写作,用病体去工作,在忙碌中她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不管身边是什么样的男性,都不必

去依附。她赢得他们的爱和尊重,一辈子。

从北京总布胡同的“太太客厅”,到西南联大她与丈夫梁思成一起脱坯和泥建的屋宅,再到她患病时煎熬五年困苦闭封,却依旧未曾懈怠建筑研究片刻的李庄生涯。林徽因,一步一步,走得铿锵、热烈,又哀艳、笃定,寸寸皆是庄严并令人钦佩。

她的人生不算长,可是经历了繁华与优渥,也历尽了贫困与疾病;收获了亲情、友情与爱情,也获得了圆满的婚姻。

三、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的艺术世界

想起“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就会想到顾城;念起“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会唏嘘那个车轮下的亡灵;一谈到徐志摩就会吟诵“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同样的,知道林徽因的人,不会不记得“我说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每个能称得上诗人的人一生都能留下若干或让人流泪或让人幸福微笑,抑或深沉思考的名言佳句,只是幸有让人记住并流传甚广的真是不多。有些人必定要以死来配得上曾经留下的瑰丽,或许谁也不能明白,到底怎样的人生才算是无憾。

如果说建筑事业是林徽因一生都不能放下的信念,文字大约是她对美好情怀的一种寄托和誓约。她有称得上秀丽外表的诗情才气。小小一片落叶,或是一阵清风,她的心中就会撩拨起无限感思。或许每个文人骨子里都留有这番情结,林徽因纵不算文人,亦没有刻意留下些什么,但那随着心意流淌出的文字,已足以在那个才子才女辈出的时代留得一席之地。

(一) 与建筑结缘

梁思成曾说过:“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

[3]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此言并非全是恭维,当林徽因不到二十岁时,就立下了学建筑的志愿。因为她觉得建筑是一个“把艺术创造与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而且建筑

所需的不只是奔放的创造力,更需严谨的测量,技术的平衡以及为他人设想的体恤和巧思,这能让她的聪慧、才干和天分都得以施展。19xx年,为了实地测量古建筑,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登上了宁静肃穆的天坛祈年殿屋顶。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

而当时的梁思成,还在清华校园里又吹小号又吹笛,完全是一个兴趣未定的小伙子。当梁思成提出要承父业学西方政治时,就被林徽因的一番高论改变了主意。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她也以梁思成必须去学建筑为条件。据梁思成自己说:“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融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

[4]一门学科。因为我喜欢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专业。”在当时的社会,女性

能够自我实现并对此有充分自觉,是需要理性与智慧的。同时,也对梁思成一生的立志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一旦走出“太太的客厅”,离开典雅的艺术沙龙,林徽因便成了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工作者。从19xx年到19xx年,他与梁思成共同走过了中国的十五个省,两百多个县,考察测绘了两百多处古建筑物,获得了许多远溯唐宋的发现,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人的认识并加以保护,比如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便是如此。

林徽因早年患有肺疾,抗战期间颠沛流离,病情不断加剧,最终恶化为肺结核,这在当年属于不治之症。她病体支离,却还要陪着梁思成翻山越岭到处寻访古建筑。两个人到处寻访那些古桥、古堡、古寺、古楼、古塔,透过岁月的积尘,勘定其年月,揣摩其结构,计算其尺寸,然后绘图、照相、归档,他们的足迹错错落落地刻印在了中华大地诸多的历史和地理场所。

战乱岁月人命惟浅,而且建筑学的研究并不是应急之务,然而他们跋山涉水,念兹在兹,乐此不疲。美国学者费正清教授曾这样评价说:“倘若是美国人,我相信他们早已丢开书本,把精力放在改善生活境遇去了。然而这些受过高等教育

[5]的中国人却能完全安于过这种农民的原始生活,坚持从事他们的工作。”

(二)半部文学生涯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余,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xx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

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

林徽因早期受新月派影响写过一些充满比喻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这些诗虽不象徐志摩的作品那样热情奔放具有冲击力,但却更精练含蓄和玲珑剔透。下面这首发表于19xx年四月《诗刊》第二期的《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就体现了林徽因诗歌的这个特点。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她的行径?

催一阵急雨,抹一天云霞,月亮,

星光,日影,在在都是她的花样,

更不容峰峦与江海偷一刻安定。

骄傲的,她奉着那荒唐的使命:

看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

叫河流凝成冰雪,天地变了相;

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

虽说千万年在她掌握中操纵,

她不曾遗忘一丝毫发的卑微。

难怪她笑永恒是人们造的谎,

来抚慰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

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轮回,

谁又大胆的爱过这伟大的变幻?

四月十二日 香山

写这首诗时林徽因正因肺病在北京香山疗养。但从这首诗并不能看到多少痛苦忧伤的影子,而只是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感悟。这种感悟是通过一系列感觉意象的合成来实现的。这些意象涉及“急雨”,“云霞”,“日影”,“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河流凝成冰雪”,“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等等。这种表现手法是林徽因诗歌的一个很大特点。

诗歌的第一段就引出了“不息的变幻”,并描写了“不息的变幻”的具体表现是:催一阵急雨,抹一天云霞,月亮,星光,日影。并进一步指出她的不断变化,是那么的急促,那么的不容置疑:“更不容峰峦与江海偷一刻安定。”

诗歌的第二段从自然角度加入了人类社会角度:“骄傲的,她奉着那荒唐的使命:看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叫河流凝成冰雪,天地变了相;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不息的变幻”就像具体的人一样,如同上帝造人一般,有点可爱,又是有着无穷的力量,给世间万物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诗歌的第三段是收尾阶段:“虽说千万年在她掌握中操纵,她不曾遗忘一丝毫发的卑微。难怪她笑永恒是人们造的谎,来抚慰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轮回,谁有大胆的爱过这伟大的变幻?”。“不息的变幻”由大至小地影响着世间,以“她笑”来形容“她”的宽广,“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也是变幻的一部分。人们希望的永恒在她的无限变幻之中显得那么的幼稚。

林徽因诗歌写的好,散文、小说、戏剧、杂评的水准也颇为不俗,赢得了北平作家们的钦佩和喜爱。她经常发表关于文学的精辟见解,语惊四座。所以萧乾说:“她又写、又编、又评、又鼓励大家。我甚至觉得她是京派的灵魂。”

作为一名建筑学家,林徽因也许无意在文学领域做出多大成绩,但是她过人的艺术涵养和文学天赋,真诚热情的心肠,机敏的思维和言辞,再加上个人魅力,还是在不知不觉之间把她推向了“京派文学的精神领袖”这样一个角色。

林徽因的诗歌创作在京派文学的活动中逐渐走上巅峰,这一时期诞生了后来广为人知的“人间四月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象;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6]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作为诗人的林徽因,这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是她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本诗发表于19xx年5月的《文学》杂志第一期第一卷。对于这首诗的写作对象,有两种观点。有人认为是写给已故诗人徐志摩的情诗,有人认为是写给儿子梁从诫的赞歌。但我更相信是后一种说法。从文学角度来分析,春光、星星、百花、圆月、鹅黄、嫩芽、花开、春燕??这些美丽纯净的意象,充满了喜悦、希望、爱的光辉,看得出作者是怀着对一个新生的生命的爱怜,有感而发。这样看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确实是一个母亲对自己两岁上下的孩子的赞颂,认之为悼亡诗,实在不太合时宜。

四、结语

林徽因是美人,是才女,而终归根本,也许正如其子梁从诫所说,她,不过是梁思成的淑静之妻,梁从诫的温柔母亲,懂得爱与被爱,知足、珍重的简单女子。

徽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女人之地位将变而未变之时,她之幸,因为时代思潮已有所变;她之不幸,因为当时还不是一个妇女解放的时代,女子还为旧思想、习俗、伦理所困,得不到自由。徽因一生有意奋争,得一理想现状,但期间甘苦自知。

有关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关系,世人各持已见,但可有比徽因做得更好的?除这结局外可有更好的结局?知人论世,不能超越历史,不能居高临下,不能旁观者清,设身处地可能更接近于历史真实。

林徽因基于她广博而深厚的中、西学功底,“文艺复兴色彩”般的艺术气质,敏锐而准确的洞察力,为中国建筑学术作出了基础性的和发展方向性的重大贡献。她在理论上的作用完全不应低于任何一位与她同时期的建筑学者,她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先行者和思想者。

她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她不仅是为中国建筑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一代女

建筑师,她还给我们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个完美、坚强的女性身影。

注释:

[1]徐志摩.《猛虎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版.第3页

[2]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47、195页

[3]田时雨.《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东方出版社.2004版.第59、129页

[4]丁彦昭.《骄傲的女神林徽因》.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版.第38、321页

[5]林徽因著,梁从诫编.《林徽因文集.建筑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版.第1、4、58、92、135、187页

[6]姜雯漪.《你是人间四月天》.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版.第191、193、197、198、270、288、312页

参考文献:

[1]彬彬.《一代才女林徽因》.作家出版社.19xx年

[2]彬彬.《林徽因传》.九洲图书出版社.19xx年

[3]韩石山.《寻访林徽因》.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

[4] 田时雨.《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东方出版社.20xx年

[5]刘东黎.《北京的红尘旧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xx年

[6]姜雯漪.《你是人间四月天》.中国华侨出版社.20xx年7月

[7]萧乾.《一代才女林徽因》.《读书》.19xx年第10期

[8]阿刚.永恒的花瓣:林徽因《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解读.名作欣赏.19xx年第5期

[9]严麟书.一代才女林徽因.古今谈.20xx年第2期

[10]杨稼生.一身诗意千寻瀑:读张清平新著《林徽因》.东京文学.20xx年第4期

[11]陈学勇.林徽因、徐志摩“恋情”考辩.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xx年第5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