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点语录

公共事件“捂盖子”是指一些地方政府在发生某事件后,为维护地方形象和滋生利益采用常规手段封锁消息,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不但会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滋生谣言,还会透支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在公共事件面前,政府首先要在第一时间内公开真相,正确引导舆论,防止谣言产生。

我国医疗卫生应该走低水平、广覆盖的路线,卫生资源应该是正金字塔形,优先为广大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此基础上在发展一些高水平的大型综合和性医院,以适应不同群众的的需要。而目前现状相反,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都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农村和偏远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没有根本扭转。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一、开展非物质文化普查工作,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二、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国家和地区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提出长远目

标和近期工作任务。

三、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文化遗产资料库、博物馆和展示中心。

四、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重点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

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文化保护氛围。

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二、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

三、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四、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个人信息保护

个人信息泄露:原因:缺乏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监管不严;一、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民事维权取证难、维权成本大),形成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二、对个人信息采集机构行为进行规范(如银行、快递企业、网站),

同时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全程监控收集、使用和披露公民信息的行为,从源头上遏制缺口;三、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个人信息泄露、买卖个人信息行为;四、公民个人应提高自身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在网上注册、登记填表时时应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五、加强保密教育,形成保密观念;六、构建网络实名制的责任体系。

企业诚信

问题:一、食品行业滥用添加剂。

二、网络交易不诚信,存在网络欺诈。

三、达芬奇家具存在造假。

原因:内在:一、企业价值观的逐利性。

二、企业主体到的缺乏自律。

外在:一、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

二、相关制度不完善,存在多头监管。

三、未建立以诚信为系统的价值体系。对策:一、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监管。

二、充分发挥群众和媒体的监督作用。

三、积极推进企业职业道德建设。

四、加强宣传,形成良好的诚信氛围。

影视文化

民族文化底蕴丧失,文化日益趋同,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对经典文化缺少敬畏之心,传统节日遭遇传承危机。 现象:一、恶搞盛行,贻害未来(文字恶搞)

二、经典重拍,庸俗淡薄(影视重复拍摄)

三、节日、活动庆典宏大,意蕴渐远

垃圾回收

问题:一、宣传倡导不足

二、垃圾分类设施混乱不一

三、垃圾分类后的回收系统不完善

对策:一、加强宣传倡导力度,真正让居民了解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性。

二、统一垃圾分类标识,将混乱的垃圾分类标识进行统一化、规范化,让居民在垃圾分类时不再迷茫。

三、完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农村环保

农村环保污染问题:一、工业化生产产生大量粉末、有毒气体和废料;二、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农村生活垃圾草

率处理;三、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村民的关注,但问题没有有效解决。

怎么看待农村环境污染:城市化使农村环境污染不断增加,环境污染不单纯是生态领域的问题,以上升为一个社会问题。它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构建和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经济利益的诱惑;对生活废物的处理不当;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监管不到位。

为此,我们应爱从增强人们环保意识入手,提高处理生活废物的能力,从加强环境监管和处罚力度入手,全力做好环境保护污染的防治工作。

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国慈善事业的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慈善事业发展前景看好。

但是,目前慈善活动不规范,慈善组织对慈善基金的处理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问题突出,进一步规范慈善组织慈善行为,整治我国慈善乱想刻不容缓,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借鉴和宣传西方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引导公众改变目前落后的慈善观念,把慈善意识内化为公民个人基本道

德和自觉意识。

二、引导慈善组织加强自律,使其在他律方面进一步松绑,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依托市场发展慈善事业,改变目前慈善事业以官方为背景的现状。

四、政府要督促慈善机构公开财务报表,放宽慈善机构财务表表的披露方式,实现信息的透明化、行业透明化。

五、及爱情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作用。

六、征集群众意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篇:两会热点

大纲:一、两会热点

二、政治

三、经济

四、军事

一、两会热点

全国两会热点盘点:记者眼中的10大关键词解读 每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热点都是媒体关注的重点。而两会今天即将闭幕,会上哪些热点是记者们关注的话题呢?我们选取了本报及全国10名两会报道记者,列举出了他们关注的两会十大关键词。希望从这些关键词中,为读者提供另一个视角的深度解读。

关键词1:“切好蛋糕”

关注记者:陈诚(华西都市报)

如何“切好”考的是手艺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蛋糕”从名词变成了热词。它前所未有地成为了代表委员讨论的话题,成了媒体关注的热点。这个“蛋糕”有两层:一是“做大蛋糕”,即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标;二是“切好蛋糕”,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是今年两会的新鲜话题。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中央高层多次正式提及收入分配改革问题。温家宝总理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3日表示,在20xx年的工作中,政协将高度重视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将就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而从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透露的信息也显示,全国人大开展国民收入分配专题调研的目的就是在于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切好蛋糕”是希望,而下一步如何切好,考的则是手艺了。

关键词2:转变方式

关注记者:赵君辉(重庆晨报)

一词之变体现从外到内的转变

从前几年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今年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式”前面变化了一个定语词,但体现了我国今年经济发展理念的不变化。明显信号是,中央从强调单一增长的外延经济发展,转向强调可持续的内涵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理论框架下,内涵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已经不是单一的货币资本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式由单一的形式转化为多种发展方式,即:货币资本和知识资本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以及“消费资本导向、知识资本创新、货币资本推动”的三种资本融合、三种资本联动的经济发展方式。

关键词3:网络问政

关注记者:傅春荣(中华工商时报)

一个开放的两会跃然网上

前有温总理上网听取民意,令一众网民备感亲切温暖,随后两会期间,许多政协委员也纷纷开通微博、博客,拿出自己的提案,与网友热烈互动,一时间,点击量飙升,关注度超前,一个开放的两会跃然网上。

“在政府公共决策中,吸纳更多的网民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民智。”这是采访时,一个“微博委员”所说的话,让记者印象深刻。 的确,网络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其中包括参政议政的方式。据记者了解,和往年相比,今年通过网上系统在线提交提案,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政协委 员的首选,而之前在各地相继召开的各省市地方政协会议中,互联网信息化也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譬如,陕西、杭州等省市在会议召开前夕,均开放了网上提 案提交系统,还组织了“网上议事厅”、网络专题等,与网友充分交流意见建议。

参政议政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网络问政、网络参政的出现,让两会朝着“全体人民的两会”方向大步迈进。

关键词4:“尊严”

关注记者:张静(新京报)

更关心“尊严”如何实现

“尊严”这个词首次出现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温家宝总理三提“尊严”,从2月12日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到2月27日与网民在线交流,再到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

因为房价、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问

题,让老百姓把自己放得一低再低,以寻求生存的保障。我想,这次将“尊严”写入“报告”,固然值得欣喜,但我更关心的是,在“两会”落幕以后,如何 能够让政府真正成为服务型政府,通过有效的方式,让“尊严”这个词真正回到每个百姓心中。这可能并非短期可以实现的,但这个目标至少给人以希望。 关键词5:阳光政府

关注记者:阮长安(华西都市报)

这一次“监督”高度前所未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监督”,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阳光能杀菌消毒,是最好的防腐剂,总理的话掷地有声,令人振奋。之前的政府工作报告,几乎每次都提及“监督”,但这一次将“监督”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政府部门和官员“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

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则意味着要让权力运行更公开、更透明、更公正、更合理,在更大范围内让公民参与监督,防止职权部门和一些“有权人”越轨行权、以权谋私、腐败变质。

反腐最好的利器是让权力受到应有的约束,除了体制内的法律、规章制度方面的约束之外,公民监督和舆论监督也极其重要。各级领导干部和权能部门要摆正自己和人民的关系,摆正权力和舆论监督的关系,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在这样一个“矛盾凸显期”,各级领导干部更要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多创造条件让公民、舆论监督政府和权力。

关键词6:教育公平

关注记者:张锡磊(郑州晚报)

从平均到均衡,公平在转变

让全国孩子尽量公平地享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是许多人口大省高等教育弱省百姓的心愿和渴盼,这些省份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直也在为此做着努力。

我最早参与全国两会报道,已经是6年前的事情了,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接触这方面的议案和提案。关于教育公平问题,前几年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方面,人口大省的代表和委员在极力地为本省能多些重点院校的招生名额鼓与呼。 今年的全国两会,教育公平依然是焦点话题,但内容已从不同省份之间招生比例的差异,延展到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如何均衡中小学教育,如何让孩子从小享 受公平的教育资源等问题上。“教育资源均衡”是否就是把所有教育资源平均分配?这成为代表委员思考的问题,也应该成为社会和政府努力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7:低碳经济

关注记者:伍文棠(重庆时报)

低碳火热吹出当今发展风向

本次两会“火”了不少词,“低碳”大概是最“火”之一。温总理报告中提及,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3月3日,九三学社提交的“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被列为今年“1号提案”。随后的大会发言和讨论中,委员代表就低碳展开方方面面的讨论,并迅速在民间形成“低碳热”,甚至连股市上相关概念股票都一路暴涨。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的严峻挑战,发展低碳经济已成必然趋势。社会要长远发展,离不开倡导和推行低碳型和绿色型发展理念。两会代表委员对低碳、节能减排、新能源、低碳生活、低碳政策、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的关注,反映出当今社会发展的风向标。

这些话也许都与老百姓太远。作为普通老百姓来讲,什么是低碳?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应该积极提倡并实践低碳生活。“多吃蔬菜少吃肉,多坐公交少开车”,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从这些点滴做起,你我也能做到低碳。

关键词8:房价

关注记者:朱文强(《小康》杂志社)

房价何去何从,需执政者抉择

房子是中国民众绕不过去的一道心

结。“土地财政”更加被舆论诟病为房价上涨的罪魁祸首。

今年两会中,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其中不乏各地执政者。他们对目前房价偏离百姓实际的现实给出了还算中肯的回答。有委员强烈批评目前地方政府卖地赚钱的“土地财政”。

对于百姓呼声很高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也有地方执政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只要国家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地方政府不是不愿意去做这个“赔本买卖”。 20xx年,中国房价将是一个政府、开发商和百姓博弈的关键一年,中国房价将何去何从?中国百姓何时才能不再为疯长的房价而苦恼?这需要执政者以睿智的眼光作出抉择。

关键词9:政府公信力

关注记者:曹晶晶(新快报)

但愿统计数据只是技术问题

20xx年,工资“被上涨”,房价“被降低”,群众对统计局一片质疑之声。两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堂说,之所以会出现房价涨幅与实际现象有出 入,是因为统计的房价都是开发商报上来的。在统计方式上,统计局把12个月的数据综合在一起,就消除了一些波动和变化。他坦承,这样的房价数据收集和统计 方式要改进。

老百姓以切身感受得出真实结论,所以,用冰冷和貌似公正的数据去掩盖生活的真相,显然是在自损公信力。但愿,统计局的数据问题仅仅是个技术问题,技术有问题,还可以改进。

关键词10:城镇化

关注记者:谢良兵(经济观察报)

未来城镇化之路越来越清晰

两会之前,我刚刚做完我报《西部大开发十周年专题》中“成都城乡统筹经验”的采访,所以此次两会我更关注城镇化的问题。很高兴,温总理在报告中对未来城镇化的路径作了一个阐述:即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 在我看来,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也是广大农民获得尊严生活的基础和手段之一。早前,中央“一号文件”已对统筹城乡发展有明确思路,此番温总理的报告进一步指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同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可以看出,中央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类似“成都经验”这样“城市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将逐步凸显出来。另一方面,报告提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的“用工荒”状况。

一、政治

新选举法五大看点:平等透明公正广泛规范

这是一个令人期待的时刻——3月14日,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按下表决器,为亿万人关注的选举法修正案获得通过。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瞬间——这一刻,成为我国选举制度向前迈进、不断完善的见证,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又向前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平等:城乡选举首次“同票同权”

新修改的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这一修改实现了选举法的平等性原则。”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磊说,“选举法一个很重要的主旨就是选举权的平等,但这种平等又要按照一定的客观历史 条件来看待。无论是19xx年的8比1,还是19xx年的4比1,都应该说是合理的,现在的1比1,也反映了今天的客观现实。”

全国人大代表丛斌表示,这一修改的时代意义在于第一次从制度层面明确取消城乡差别,使公民的政治权利更加平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则指出,除保障人人平等外,新修改的选举法还强调地区平等和民族平等,以保障各地方、各民族的利益在国家权力机关中得到体现。“三者是相互密切联系的统一体,要综合地分析,不能相互割裂开来。” 一些全国人大代表表示,这次修改选举法,使得城乡居民选举的实质平等和形式平等更加统一,这样更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透明:应当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

新修改的选举法规定:“选举委员会根据选民的要求,应当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由代表候选人介绍本人的情况,回答选民的问题。”而原来的法律规定的是“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陈家宝说,原来的“可以”在执行过程中弹性空间大,改为“应当”,增加了对这一规定的刚性约束。

此前,对代表候选人的介绍主要是个人简历、政治面貌、学历等基本情况,选民对候选人缺乏深入了解,投票积极性受到影响。韩大元指出:“这次的修改,有

助于进一步扩大选民的知情权,使选民与候选人的见面形式具有一定实效性,提高透明度。”

同时,新修改的选举法规定:

——接受推荐的代表候选人应当向选举委员会或者大会主席团如实提供个人身份、简历等基本情况。提供的基本情况不实的,选举委员会或者大会主席团应当向选民或者代表通报。

——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及代表候选人的基本情况应当在选举日的七日以前公布。而此前只是公布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

一些代表认为,这样规定便于选民有时间深入了解候选人,对候选人履行职责的能力作出自己的判断。

有关专家认为这些透明的做法有利于避免取得外国国籍的人当选代表。吴清辉代表指出,代表候选人不应持外国护照,这关系到公民权利与义务和对国家的忠诚。 公正:代表候选人近亲属不得担任监票人

新修改的选举法增加规定:“代表候选人的近亲属不得担任监票人、计票人。” 有关专家表示,选举工作中监票人、计票人实行回避,有利于保障选举结果的公正可信。

同时,法律规定,“公民不得同时担任两个以上无隶属关系的行政区域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莫纪宏说,这一修改能保证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职,有利于有效代表选民利益,有利于保证代表在履职时更加公正、客观。 一些人大代表建议,为保证选举的顺利进行和公平公正,实际操作中还应加强对选举委员会的监督。

广泛:应当确保适当数量基层代表

新修改的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应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基层代表,特别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代表。”

韩大元说:“选举法的这一修改从制度上保证一线的工人、农民的代表比例,其目的是扩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基础,扩大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途径。”

章治安代表说,应该保证一线生产、科研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的比例,不必担心基层代表文化水平不高影响履职。人大代表素质的高低,不取决于学 历、荣誉和社会地位,而是要看是否了解实情,是否讲真话、讲实话,真正反映人民的合理利益诉求,代表人民的利益,能否提出治理国家事务的真知灼见。

规范:完善“细节”保护选民意愿

新修改的选举法规定:“选举时应当设有秘密写票处。”赵合代表说,这一条款是对选民自由表达意愿的重要保障。

同时,选举法还进一步规范投票站的设立和选举大会的召开,并加强对流动票箱的管理。按照方便选民投票的原则设立投票站,进行选举;选民居住比较集中 的,可以召开选举大会,进行选举;因患有疾病等原因行动不便或者居住分散并且交通不便的选民,可以在流动票箱投票。邓志聪代表认为,法律的这些规定切合实 际,可操作性强。

贺一诚代表说,这些规定借鉴并吸收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有益经验,在细节上更为人性化。陈家宝代表指出,这些对于细节的规范和完善,体现了选举工作既严格规范又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同时,新修改的选举法还就查处破坏选举行为、人大代表的辞职程序以及选举委员会的六大职责作了具体规定。

洛桑灵智多杰代表说,选举法进行了既有重点又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的修改,更加有利于选举秩序的保障,有利于预防和打击破坏选举的行为。

总之,对于这次修改选举法,代表们普遍认为是“及时的、必要的”,符合民主发展的趋势,符合人民的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举措。(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周婷玉 崔清新 贾 楠)

二、经济

中央部门预算全公开再等三年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徐多 王旭 国务院在日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的落实审议意见报告中,提出将继续推动中央部门预算公开,争取再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使所有的中央部门预算都向社会公开。

每年的“审计风暴”都会带出一个问题:财政预算什么时候公开?如今,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向记者表示,公众已经呼吁了多年,目前部门公开预算的时机已经成熟。

“再用两三年的时间来推动,我认为是合理的安排。如果结果是好的,部门预算最终能够公开,两三年时间公众可以等。”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李德涛表示。 李德涛在20xx年发起的有关预算公开的两件事都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当年10月,回应李德涛要求公开预算的申请,上海市财政局以“国家秘密”为由不予公 开;同月,回应公民李德涛的申请,广州市财政局向社会公布了114个部门预算。

预算如何公开

政府部门预算公开,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导和推动?对此审计署财政审计司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推动预算公开的主体应该是多方面的,审计部门只是其中一 个方面,国务院和人大都在推动这件事情。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有关负责人表示,部门预算涉及到所有部门,是否公开是由国务院确定的。

预算要公开,那么应该如何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以何种形式公开,也引发了社会的关注。马海涛对记者表示,中国的预算改革只能是渐进式的,不可能像 一些人所预想的那样一步到位。他个人认为,预算透明也不能完全透明,有的也不可能透明,比如国防开支和外交开支就是如此,因此要把握一个“度”。但涉及到 民生问题,比如教育、卫生事业等部门预算就应该完全透明。

李德涛对记者说,从预算公开到预算编制公开,是将来发展的方向。预算编制公开,就是让民众看到预算的编制过程,让他们有机会参与进来进行讨论和监 督。也就是说,民众不单单要看到预算的最终结果,还要监督它产生的过程。“当然,这是下一步的事情。目前的问题是,他们连结果也看不到。”

关于预算公开问题,更为完善的立法才是最彻底的解决方案。我国的预算法从19xx年开始施行,十几年过去,其中并无公开预算的规定。只是在2008 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涉及公开预算的要求。李德涛认为,预算并非政府部门的秘密,在修订预算法时,应该明确规定政府部门必须公开预 算。马海涛也表示,公开预算的内容应该被写入,只是目前预算法修订的进度比较慢。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有关负责人表示,预算资金是人民的钱,政府只是负责管理,预算公开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

该负责人说,其实近年来我国的预算公开正在逐步推进。目前每个月的财政收支情况于次月就向社会公布,这就是预算公开的体现之一,而在最初这些数据要 求保密3年。再有,20xx年的预算报告将基金预算写入,也是预算公开的进步。“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预算公开到什么程度,都是有条件的,需要逐步推进。 预算公开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套,要考虑到各种技术条件和体制条件。”该负责人表示。

楼继伟的改革

20xx年12月,审计长刘家义地方预算公开抢了先

这一时期,地方上由于涉及国家机密较少,反而在部门预算公开方面走在中央之前。

20xx年焦作市在一系列体制框架和制度保障的基础上,编制了八大市级预算,位列首位的正是部门预算。这八大预算覆盖了全部政府性资金,除了部门预算,

还包含了债务预算、土地预算等地方政府往往密而不露的内容。这座地级市的预算不仅对人大代表公开,更对普通市民公开。

“焦作市预算的内容之全、透明力度之大,开创了中国地方预算编制之先河,体现了财政‘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王桂娟说。

翻阅其部门预算可以发现,焦作的预算编制比较细致,在部门预算支出明细表上,各单位的支出以“万元”计,并按办公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培训费、 水电费等明细全部列出。而详细的市级部门预算,则包括市级部门预算编制说明,市级部门预算总表,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行政事业性项目支出,财政基 本建设项目投资计划,财政教育基建项目投资计划,财政城建项目资金计划,环保专项资金计划,农村公路养路费支出计划,以及市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专项资金计划。内容之详细,甚至令研究人员惊叹。

最近两年,焦作公众可以在财政服务大厅公开阅读、查阅全套预算信息,并可通过电子触摸屏查询相关信息——甚至,包括市领导在内的所有行政人员的工资亦可一览无余。

除了焦作,广州、温岭等地的预算公开亦闻名全国,这无疑也对中央部门的预算公开构成了压力。“一个可以考虑的路径是,保密的内容可以不公开,大家都可以理解;但大多数的部门预算,因为与保密无关,却与民生相关,公开的原则无可辩驳。”王桂娟说。

即使如此,政府部门公开预算步履还是蹒跚艰难,障碍到底是什么?李德涛对记者表示,目前最大的困难在于政府内部说服自己,应该意识到预算公开“并非大不了的事情”。“广州公开了它的账本,并没有招致不好的影响,反而凭此提升了形象。历史会给它一个正面的评价。”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对记者表示,政府预算公开是公共财政预算改革一个必然要求。“因为政府花的是纳税人的钱,预算改革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就是预算透明。当前我们总强调民生财政,这么大的支出,必须把数据亮出来,接受社会的监督。”只是,我国的预算改革进行了10多年,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 题,有体制问题,有理念问题,还有法律问题,公开方面一直不尽如人意。

马海涛说,前段时间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纳税人的14项权利和10项义务,其中提到纳税人拥有知情权。知情权至少应该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税是如何收的;二是钱是怎么花的。“我们讲公共财政,从19xx年一直讲到现在,我认为公共财政与过去阶段的最大不同,就是民主理财、科学理财和规范理财。从这个意义上说,预算公开不应该只是审计部门推动的事情,而且是财政改革的必然要求。”马海涛认为,目前部门公开预算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工作时称,争取在3年之内做到中央政府部门预算公开。而在此之前10年,中央各部门甚至无需编制预算。

如果说推动部门预算公开的政府之手源自刘家义,那么推动部门预算编制的政府之手则出自楼继伟,时任财政部常务副部长、现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19xx年之前,政府部门资金不仅仅来自预算内,预算外也资金不菲,甚至还有“预算外的预算外”资金。同时,一个部门可以存在多个户头。通常情况下,不同的副部长负责掌管不同的户头,这导致整个中央部门的资金状况,除了部长本人和财务司司长,其他人都说不清楚。

部门厚厚的账目,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之时,会和如意金箍棒一样,瞬间缩水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人大常委会的委员们只能看到一个粗粗的“大数”,至于“大数”之下,则一片模糊。

楼继伟当时主推的部门预算编制改革,目的在于把这个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所有的支出都要体现在预算之中,从而有效提高对这个部门的预算管理水平。

教育部、科技部等4个中央部门进入了首批试点名单,在20xx年开始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部门预算情况。由于技术上的标准提高,部门预算账目开始变细,“试点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桂娟说。

一方面,财政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部门资金的使用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部门在资金使用上开始不再那么粗放而大手大脚。

在部门预算初步获得科学化管理之后,试点的部门逐步从4个扩展到9个、15个乃至全部。但这并不是楼继伟主推的改革终点。道理很简单,预算编制不等于预算公开。

试点期间,尽管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们可以看到比较详细的部门预算,但厚厚的账目依旧只被允许当场翻看,而不许带走。中央部门一个强有力的理由是:其中涉及重大国家机密,譬如国防。这成为部门预算公开的一大阻力。

通过调研,楼继伟发现,从部门预算编制到部门预算公开这条改革路上,除了“国家机密”横在中央,它的左右两侧,还各有帮手。

楼继伟在财政部工作的9年间(1998-2007),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也被推出。这3项改革成功地减少了部门预算公开的阻力。

此前,一项财政资金的划拨经过层层转移,不仅数目可能被上级财政部门克扣,甚至挪为他用也屡见不鲜。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施之后,央财资金将直接进入项目账户,不再经过层层转移。

与此同时,中央部门的账户也不再被允许多头存在,一个部门一个账户成为铁律。

而政府采购改革,亦将政府采购程序推向公开透明,招投标制度被完全引入,几乎从源头上杜绝了回扣的发生。

在技术层面,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也做出重大调整。之前的政府预算及收支统计口径,依旧延续了上世纪50年代的编制规则,早已远远落后于时代。在这项改 革之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亦变得越来越科学,“类、款、项、目”一目了然,“业内人士读起来终于方便而清楚一些了”。王桂娟说。

凡此种种,均从技术上极大地化解了部门预算不规范的格局,部门违规资金越来越少,部门预算公开的阻力开始越来越弱。

20xx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医疗卫生支出1389亿元

20xx年3月7日10时,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戴柏华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解读《关于20xx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xx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并回答网民提问。

[网友 “超级兔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备受关注。请问财政部门将如何更好地促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戴柏华]在促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方面,20xx年,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和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落实政府卫生投入政策。中央财政共安排医疗卫生支出1277亿元,增长49.5%,主要用于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力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20xx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医疗卫生支出1389亿元,增长8.8%,高于中央财政支出平均增幅2.5个百分点。一是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二是 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并将财政补助标准由上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120元。三是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健全城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四是支持6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健全基层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六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三、军事

政协发言人赵启正介绍中国国防开支的三大用途

中新社北京3月2日电(记者 田张梦)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2日介绍了中国国防开支的三大用途。

他表示,国防开支中,提高军官、士兵的待遇,大概用了三分之一;军衣破了、设备旧了、打靶要消耗炮弹和子弹,补充这些大概要三分之一;剩下的,做点科研、添点新武器,“这点钱大概不够买一架B2轰炸机”。

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当美国记者问及今年中国的国防预算时,赵启正说,“你再稍微忍耐两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的时候有财政预算和决算报告,报告将有很精确的数字”。

他所指的是将于5日开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后将公布20xx年的财政预算报告。

赵启正介绍说,中国是一个领土面积很大的国家,并且边界线特别长,海岸线

1.8万公里、陆地边界线2万公里,有29个近国和邻国,当然有保卫国家的任务。

他指出,近年来,中国国防开支占GDP的比重大致在1.4%到1.5%左右。这在全世界来看是一个中等 程度。中国在20xx年正式参加了联合国军费透明制度,每年向联合国提交军事开支报告。中国有限的军事力量,完全是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会对 任何国家造成威胁。

中国向联合国通报军费以提高军备透明度

中新网9月3日电 中国政府作为提高军备透明度的一环,决定从今年起参加《联合国军费透明制度》,并从今年起恢复参加《联合国常规武器登记册》。对此,外电外报予以普遍关注。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外交部网站上的一项声明中表示,中国政府决定向联合国提交上一财政年度的军事开支基本数据,此举是 “中国进一步提高军事透明度的重要举措”。报道援引姜瑜的话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致力于增进与世界各国军事互信的积极态度。”

有西方国家多年来一直批评中国在大力构建军力及实现军队现代化的过程中,军事开支“缺乏透明度”。对此中国予以了反驳,强调中国政府一向重视军事透明度问题,在提高军事透明度、增进与世界各国互信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以《中国致力于提高军费透明度》为题发表了报道文章。文章援引中国媒体消息称,中国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参加《联合国军费透明制度》,上个月31日,已经向联合国提交了有关去年军费开支的清单。

报道还注意到,中国政府决定时隔9年恢复参加《联合国常规武器登记册》,已经提交了去年的武器交易清单。中国19xx年退出了这项制度,该制度要求各国向联合国通报坦克、大炮和导弹等7种武器的进出口情况。

英国广播公司则以《中国向联合国公布军费及登记武器》为题予以了报道。报道援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的话称,中国政府一向重视军事透明度的问题。中 国对《联合国常规武器登记册》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个别国家自19xx年起向登记册提供其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情况,违背了联合国大会的有关决 议的精神及登记册的宗旨和原则,迫使中方暂停参加登记。不过,鉴于有关国家现已停止这个做法,中方决定从今年起恢复向登记册提供七大类常规武器的进、出口 情况。

姜瑜说,中国参加《联合国军费透明制度》,以及恢复参加《联合国常规武器登记册》,体现了中国奉行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报道还称,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刘振民在8月31日首先向联合国通报了中国

政府在增加军备透明方面的这两项决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