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

《再别康桥》导学案 班别: 姓名: 小组: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 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xx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xx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课前预习 一、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 ) 榆阴( ) 沉淀( ) 长篙( ) 漫溯( ) 满载( ) 斑斓( ) 笙萧( ) 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④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读,要从字面读出感觉,读出诗中的情感,和小组成员交流初步印象。

2、介绍作者。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原名徐章垿,字槱森。“志摩”这个名是19xx年作者赴美国留学前,他父亲另起的。这个名字有点怪,据说小时候,徐志摩被一个叫志恢的和尚摸过头顶,于是就叫“志摩”,表现了

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情。

3、通读,由组长进行诵读过关检查,根据“准确”→“流畅”→“有情感”三级标准评定本组的“诵读明星”。 二、探究问题:

1、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2、《再别康桥》在第二节是怎样抒情的呢?(朗读第二节,“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作者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作者的生活有关系?会不

会与作者的感情有关系?“艳影”是什么?“荡漾”是什么意思?)

小结:意象是: 理解意象要:

3、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的?“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这一节应怎样读?

4、第四小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写清泉嘛,

怎么成了彩虹呢?怎么理解“揉碎”“沉淀”的梦?

5、一提到梦,人们常常回忆起往昔的生活,特别是那些铭刻心头的往事。诗人也是这样,提到“梦”,他就好像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时刻,让他难以自持。于是他就去寻找那昔日的梦。昔日的梦究竟是怎样的美好呢?作者告诉我们了么?

6、诗人沉浸在里面,没有醒来吗?“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种什么滋味?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7、八、为了突出“沉默”的特点,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怎么写的?

诗的开头一节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束一节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叹号不行呀!感情进一步发展了,更加强烈了。

4、彩虹,象征美好的事物,代表了作者的梦。这个美好的梦怎么了?“揉碎”了,“沉淀”了,就是说,这个梦没有变成现实。正是因为没有变成现实,所以才在是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怀,时不时地“荡漾”一下。读这样的句子,似乎有一些伤感。

这种写法,叫做“移情”。景随情迁,以情入景,以我观物,则物皆我之所色。古人有这种句子:“细看来,与“悄悄”互换,可以吗?

8、合作探究:《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具有“三美”的主张,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三、拓展延伸

思考: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请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参考答案: 二、1、抒情诗

2、由“金柳”联想到“新娘”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

“意象”: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包含了作者感情因素的形象。

理解“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艳影”是什么?要想——美丽的影子;

“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为联想,就适合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同学们“荡漾”过吗?如果你荡漾过,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作者用词之妙。哪位同学荡漾过?不妨说说。

3、作者的感情有变化,是进一步了,感情更强烈了,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可以看出这种变化。“青荇”“招摇”,整天与金柳相伴,相夕相处,你低头看着我,我仰头看着你,说着别人永远听不懂的话,诉说彼此之间的心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水草这一节着意表现“意象”。是在“柔波”里呀!在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经常使用“柔波”一词,是有其特殊含义的。

“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像孩子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就像恋人含情脉脉的秋波,就像老师甜美的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出自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诗人唯恐读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当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处,所以才用这样的写法来提醒读者。在诗人眼里,这的确不是一般的泉水,那里有作者的“梦”。作者19xx年赴美留学,19xx年来到英国,来到剑桥。在这里,作者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同时也是自己最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并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他说:“我的眼睛是剑桥叫我睁开的,剑桥市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所以,在别人眼里的清泉,在诗人眼里就是彩虹,就是梦。

5、我们想象一下:长长的船篙,轻轻地波动着水面。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好像在想我们眨眼睛。诗人高兴得放声歌唱,他醉了。联系上一节,我们可以说,这里所写的就是作者那个美好的“梦”。荡漾在作者心头的也就是这梦中的情和景。

6、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遗憾。既然不能放歌,只好怎么办?“悄悄”地离开。“悄悄”就是我的“笙箫”,憋在心里,此时无声胜有声。夏虫了解我的心,也不叫了。我“沉默”,整个康桥都“沉默”。我的那份感情呀,还是藏在心底吧,就让我一个人知道。从诗歌情感的发展脉络看,这就是从高潮一下子滑落下来,形成了一个大的波折。

7、开头写的是“轻轻的我走了”,结尾写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静。作者就这样走了,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轻手轻脚走来,又轻手轻脚离开的身影。在他的内心深处,藏着无限的留恋。

全诗第一节先点“作别”,交待别离“康桥”的情境。诗人想起自己在热切的渴望中带着青春的梦幻来此学习,在精神的极大满足中又要告别心中的圣地。此情此景,抒情主人公内心难以平静,万般感受涌上心头,又怕惊扰了自己心中的梦幻之境。诗人是在极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激动之情,在看似平静中回顾起了过去在康河度过的欢乐时光。

连那河畔的柳树,都为我打扮成了美丽的“新娘”;

连那河中的水草,都为我舞动起了热情的舞蹈; 连那榆荫下的潭水,都明晰我心中的理想,为我映现出彩虹似的的美景;

我在星空下的康河泛舟放歌,这一方天地星光,都为我亮起了斑斓的光彩。

这片风物和我的心音一起跳动、一起欢愉,这是多么快乐迷人,多么让人心醉的情景啊!但自己却要“在别”而去,在这别离时刻,这里的一切突然都静下来,“笙箫”、“夏虫”、“康桥”,它们好似都读懂了我的心,理解了我“不能放歌”的怅惘,一切都“沉默”下来,进入了“悄悄”的情景。所以,诗的最后一节用“悄悄”替换“轻轻”非常符合情境,同时又和开头一节形成呼应,创造出了诗歌韵律前后贯通,情感变化高低波动的意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美感。

8、

四、(1)江南雨的特点:细密、轻柔、朦胧、淡雅、令人惆怅 (2)杜牧:羁旅情愁,行人思家的凄迷之情;李清照:国破家亡的孤寂与伤感。

 

第二篇:徐志摩和他的《再别康桥》

徐志摩和他的《再别康桥》

在本世纪初,有人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之最”作总结:认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是鲁迅,最长寿的作家苏雪林(台湾,102岁)最孤僻的作家张爱玲(余秋雨写的追悼词:“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在上海风韵永存。我并不了解她,但敢于断定,这些天她的灵魂漂浮太空的时候,第一站必定是上海,上海人应该抬起头来,迎送她”)。最博学的作家钱钟书,最畅销的作家 金庸、琼瑶;最浪漫的诗人,徐志摩。

在中国现代诗史上,徐志摩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茅盾评说:徐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诗人。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朱自清说:“现在中国诗人,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还有人给他带上“诗圣”、“诗哲”的桂冠,把他比作中国的雪莱、济慈。不管这些评价是否恰如其分,也不管这些颂词是否得到一致的赞同,但这位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无庸置疑的。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大量诗作在感情的宣泄,意境的营造,节奏的追求和形式的探索诸方面,都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启迪。他热烈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他那活泼好动,潇洒空灵及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地统一,形成了徐诗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体现了特殊的美学价值。

徐志摩不仅创作了大量诗歌,广为传诵,他的各字著称于世,还与他丰富的 浪漫生活密切相关。他在婚姻问题上的轩然大波以及在社会上引起的巨大震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恐怕只有郁达夫能与之媲比。一生与张幼仪、林微因、陆小曼三位才华横溢、美丽可人的女性有缘。有人说:林的美丽如星临大野;陆“娇小玲珑”、清雅灵秀,若以花草拟之,便是“空谷幽兰”;幼仪之美,美得持久,只是御风而行、流星一闪的诗人无缘体认罢了。徐志摩脱尘违俗的忧郁气质;张幼仪传统坚毅的闺秀风范;林徽因才思敏捷的淑女窈窕;陆小曼敢爱敢恨的情怀……一个诗人的爱与死,一段梦索魂牵的生死恋,似康桥的潺潺水流,徘徊哀婉。诗人一生一世的浪漫,融进了那神秘的情感天平:一端是三个各有追求的奇女子;一端是绝代才子断肠的企盼;一端是荡漾着淳朴的乡土气息和旖旎的异国风情,还有那坚贞不逾的生死相许,肝肠寸断的春闺落寂;一端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一生追求“爱,美,自由”的多情诗人徐志摩化风,化雨,用它空灵的生命化作的“人间四月天”。

徐志摩在我们这个不太平的世上来去匆匆,刚步入英华之年,就轻轻地一挥手,乘风而去,留给人间的却不仅仅是一卷卷诗,更有他的坎坷与恩怨。徐志摩是一个“情种”,仿佛“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但是“情种”不单是一个爱的“情种”,如胡适所言:他是个有着单纯信仰的人,整个人生追求中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他的历史便是这“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终生不倦地追求爱、艺术和灵性(生命)的真谛。这追求是那样的执著,自然也就免不了有所偏废,生出人事上的恩恩怨怨,文坛上的风风雨雨,得罪人得罪社会。

徐志摩曾经把罗曼·罗兰和托尔斯泰比作一条波澜曲折、气象万千的大河,告诫人们不要“划出它的一弯一角来代表它那全流”。徐志摩虽不能与罗曼·罗兰、托尔斯泰相比,但他同样是一条完整的充满湾湾角角的河流,我们给诗人立传也不能只去划它的一湾一角。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流,都是长江。长江的发源地格拉丹东只是几个小水塘,用文字语言称之为“滥觞”,经三峡时水流喘激,“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出夔门、波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入海口则,“水天一色”,不过这都是过去的历史了,三峡大坝改变了这一切。对徐志摩这样一位浑身上下都充满灵气的诗人,应该具有更为丰富的,能够涵盖了对诗人坎坷经历之详尽介绍和对诗人不倦追求真理、追求生命与艺术价值历程的全景式描绘。要想了解诗人千曲百态的生命历史,便要对诗人有一种历史性的态度,象纪念每一位曾经追求过真理、关怀过中国前途命运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去纪念诗人;象纪念每一位才华横溢,有贡献于中国新文学的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一样去纪念诗人,而不是以追求的成败论英雄,创作的得失论诗人。

徐志摩,浙江海宁县人,1897年生于浙江硖石的一富商家庭,父亲是商会会长。徐志摩是独子,自幼接受诗书礼教的重陶,聪慧俊逸,15岁进杭州府中,与郁达夫同班。后考入北大预科,同年10月,19岁,中断学业,由家庭包办与张幼仪女士结婚,幼仪的哥哥一个是金融界的巨商,另一个是政坛风云人物,应该说是徐家攀了高亲。徐是一个飘逸潇洒、风流倜傥的富家公子,倾心于文学艺术和大自然之美,对功名利禄处于漠然,而夫人不善文墨,却擅长当家理财,深得公婆喜欢,成为徐家产业的掌管人。喜煞了公婆,却苦了我们的诗人徐志摩,这无爱的婚姻只能是无言的结局。

一、“自由之偿还自由”——给张幼仪

幼仪19xx年考入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成绩名列前茅,16岁嫁给徐志摩。旅居伦敦的日子,徐爱上了林徽因。诗人是夸父追日的性格,一旦迷上谁,任是西天八骥也拉不回头,幼仪自然无能为力。幼仪是个充满悲情的人物,她付出了一个女人应当付出的一切,她渴望自己的婚姻有一承诺,沙粒是大漠的承诺,浪花是大海的承诺,作为一个从小被灌输封建父权、夫权的弱女子,她一直天真的以为那一纸婚约,一抬嫁娶的红花轿便是她成为另一个男人的女人的“如山铁证”。谁知,她的爱情承诺却是志摩一句“我要作中国第一个离婚的人!”幼仪彷徨失落,但她没有向一般女人那样纠缠、痛不欲生,一蹶不振或自暴自弃。她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对丈夫说“我不忍心看你受罪,也不愿意让自己变成讨人嫌的角色。假如可以使你得到幸福,我自愿作出牺牲”。幼仪是爱徐志摩的,用她的话说,徐志摩“一辈子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爱他(她),就要让他幸福”,是时下韩剧中很流行的一句话。正因为太爱他了,为不让他受罪,不忍心看他受煎熬,她在离婚书上毅然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告诉自己:“原来我张幼仪三个字还能完整地代表我自己”。选择坚强。

这应该说是一种怎样的高尚而又伟大的爱呢,张幼仪在被遗弃之后,仍然设身处地为徐志摩着想。晚年的张幼仪告诉她的侄孙女,回顾往事,如果说曾经有恨,她恨的不是陆小曼,而是林徽因,原因不在于拆散了他们夫妻,而在于林徽因既答应了徐志摩,又闪了他,弄得他进退维谷,心力交瘁。天下能有几个女人做得

到。张幼仪有着独立的尊严和坚韧的意志。离婚后,独自一人身陷欧洲,不懂外文,孤立无援,幸而,她有健壮的体格和坚韧的神经,边抚养次子,一边入裴斯塔洛文学院,攻读幼儿教育。命运对她很不公平,次子不幸夭折,张幼仪含悲忍泪,坚持完成了学业。回国后养育大儿子并侍奉徐志摩的父母。一九二八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及云裳服务公司的总经理。幼仪说“我要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一次胡适设宴款待燕尔新婚的徐志摩和陆小曼,同时也邀请了张幼仪。幼仪欣然前往,席间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显示出磊落的胸襟和成熟的气度。幼仪离婚不离家,仍然是徐志摩独子家的监护人,徐志摩坠机罹难,再次把张幼仪从幕后推到前台。幼仪一如既往的开拓事业,培养儿子,侍奉父母,关怀包括陆小曼在内的所有亲朋,拥有一份善待众生的大爱。抗战胜利后,执要在民社党以身份管理财务,深受好评。19xx年到香港,与中医苏季子结婚后丈夫病逝,移美国与儿子同住。19xx年在美国病逝。八十八岁。

婚后不久,徐进了北京大学,成为梁启超的第子,19xx年留学美国,先后在克拉克、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他违背了父亲让他学金融当银行家的初衷,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博士的桂冠,只身漂洋过海,到英国专攻英国文学。爱我所爱,无悔无恨。曾经很长时间为徐志摩感到遗憾,真是一个傻傻的志摩,纵然要拿第二文凭,也得先把金融博士学位证书拿到手,回国后当一个四通集团,海尔集团、希望集团的董事长没有问题。

二、“这颗赤裸裸的心,请收了吧,我的爱神,”——给林徽因。

19xx年秋,在伦敦结识了年仅17岁的林徽因,其人不仅容貌绝美,且才气横溢,其父曾得意宣称:论中西文学及品貌,当今女子舍其女莫属。这真是世界上最骄傲最自豪最幸福的父亲,真叫人羡慕得妒忌。这位美丽多才的少女,深深地拔动了徐志摩的心弦。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侯(今福州)人,现代著名女诗人、美术家,我国第一个女建筑史学家、女建筑师,是我国第一个登上北京祈年殿的女性。父亲林长民为民初立宪名人,曾任民国司法总长、国宪起草委员会委员长。19xx年4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到北京时,盛赞林徽因的才华。随接她赴美国宾州大学美术学院主修美术,选修建筑,后转耶鲁大学学习舞台设计,成为我国第一位学习舞台美术的留学生。

19xx年,林徽因被选入《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时才27岁,得“一代才女”之誉。她在文学上与冰心、庐隐齐名,是“新月派”著名女诗人,有《林徽因诗选》传世。代表作有《深笑》、《别丢掉》等。还著有小说《九十九度中》、《比立尼传》和剧本《梅真同他们》以及散文等。她最主要成就是建筑学文面。她与丈夫、梁启超长子梁思成一起为我国的建筑事业献出了华生精力,合写出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图录》、《平郊建筑杂录》等建筑学名著。《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xx年北平解放后,林徽因和梁思成等清华大学教授一起承担了国徽图案的

设计。当时正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圆满地完 成了任务。被任命为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19xx年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委委员,参加设计和修建工作,并承担碑座设计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的任务,后还参加了中南海怀仁堂的装修设计工作。作为一名女性能入国徽设计核心小组,真是凤毛鳞角。19xx年4月1日,林徽因在北京病逝。

风华绝代的林徽因,以一段传奇般的生命,感动过将继续感动我们。她的精神气质、文化素养、宽容襟怀,在她百年诞辰的之后,重新引发整个华人圈的追思。因为缺乏,我们怀念,我们渴望多看到一些这样令人仰慕的女性。

“上帝”有时候很捉弄人,给人美丽的外表而不肯给才智;给卓越的能力,就不再给花容月貌。可是,这位中国少有的才女,竟然偏得了“上帝”恩赐,把才情美貌、智慧善良、能力成就都占全了,端正、美丽的外表,文学、艺术之天赋……于国于家,一腔凝重的大爱。

作为民国时期的“一代才女”,林徽因出身名门、秀外慧中、才华横溢、学贯中西。她的丈夫梁思成在她去世多年之后对她的才华仍赞不绝口:

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的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①]

她的儿子梁从诫曾如是评价母亲:

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一个多少有点“文艺复新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一一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和西方的、古代和现代的一一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时,所有这些在她那里都已自然地融会贯通,被她娴熟自如在运用于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得心应手而绝无矫揉的痕迹。[②]

她终生的美国挚友费慰梅(Wilam Fairbonk) 女士回顾往事时,对她那种“广博而深邃的敏锐性”依然惊叹不已:

她的神经犹如一架大钢琴的复杂的琴弦。对于琴键的每一融,不论是高音还是低音,重击还是轻弹,它都会做出反应。 或许是继承自她那诗人的父亲,在她身上有着艺术家的全部气质。她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③]

我以为,林徽因的经典性源自于她穿越时空的精神气质——生命的灵性与韧性在中西合璧的学养之中彰显出一种脱俗的风度与高雅的气韵,源自于她真 实而丰满的人性之美——纤敏细腻的心灵与高傲纯正的天性以一种自然而从容的风姿诠释着生命的自由与尊严,甚至具有凤凰涅槃的悲剧意味。

她曾经在香山的烟霞中灵感翩跹,写了清丽诗行;曾经作为“京派的灵魂”, 以一股巨大的“凝结力量”,[④]在北总布胡同的“太太客厅”和朱光潜先生的“读诗会”上谈锋敏锐,妙语连珠;曾经踩烂泥,坐驴车,住鸡毛小店,惹一身 跳蚤,甚至爬上风蚀了数百上千年的高塔进行测量,只为探索中国古建筑的奥秘;曾扶老携幼奔走于日机空袭的长沙,差点被炸成碎片:曾经流亡到四川李庄,不顾贫病交加,依然全身心投入到古建筑的研究之中,保持着精神世界的完整与充实;曾经拖着空洞的肺叶,为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为抢救景泰蓝工艺而耗尽了生命的最后一点健康……

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她同样具有平凡人不可避免的弱点与忧愁:性情急躁、争强好胜、“刀子嘴豆腐心”;与女人们不太合群,“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为枯燥的家务事心烦,为情感的困惑不知所措……她一生曾经深深地吸收三位异性,英年早逝于飞机事故的天才诗人徐志摩,因她而终身未婚的大哲学家金岳霖,成为丈夫的梁思成。他们因她的美丽与才情而倾倒,他们都发自内心地爱着这位卓尔不群的魅力女性。这是她人格魅力,是她生命的财富,也是中国文化界的美谈。这一切,让中国文化艺术界充满真实而妙美的色彩。同时,那种真诚与大度,高尚与包容,永远让后生肃然起敬。这位与冰冷的建筑打交道的美丽女人,有着火一般的情怀,她把她的灵感、热情、温馨和快乐,带给了朋友,带给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精英。

生命中能和这样的女性相遇,真是三生有幸。徐志摩为之倾到,生命中诗意萌生,由此开始写诗:“我的诗情真有些象山洪暴发,不分方向乱冲。”。“生命 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今天当我们欣赏志摩的诗歌时,不仅感谢诗人,还要感谢林徽因。假如生命中没有徽因,还有没有诗人徐志摩?这可是未知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生命中有了爱,一切都变得很美好,富有诗情画意。在大学授课时,他曾把课堂搬到古墓前,叫学生席地而坐,听他赞美天堂的鸟,凝视满树的花,领略大自然的和谐。我曾经也跃跃欲试,蠢蠢欲动,想仿效诗人,想把讲徐志摩,张爱玲,萧红的课堂搬到古墓前。最终不敢,害怕校长要我下课,何况现在也找不到古墓。

生命中能和这样的姑娘相遇,千载难逢,千金难求。诗人热烈 地追求林微因,他说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不能不去追求。“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的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不管诗人的情感纠葛,思怨情仇怎样,这恋爱观仍让我们景仰。我不知道今天还有多少人在访唯一灵魂之伴侣。八十年代怎感受得到一点气息,那是在征婚广告上出现最多的词有两个“喜爱文学”、“善解人意”。前者让人激动,没想到我当初选择的中文专业这样美好,成为人们谈恋爱择偶的重要法宝;后者使人很温馨:在坎坷泥泞,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有人知你,懂你,爱你,相濡以沫,风雨同舟,成为“唯一的灵魂之伴侣”。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更幸福呢?如今这些词已远离我们。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示爱宣言:堪称二十世纪的爱情经典:“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又含蓄、又高雅、又热烈、又温馨、又空灵、又浪漫、又美丽、又深情……

我也是支持徐志摩的,加入志摩的亲友团。徽因表示,只有徐离婚,方可讨论婚嫁之事:林徽因实际是同意了的。林徽因、徐志摩康桥之恋曾在民国时期上层文化圈传为美谈。剑桥和硖石隔着一个烟波浩渺的海,若非此番的阴差阳错,志摩完全可以和徽徽杳无音迅的为爱存在,携手并肩走过的。徽徽也不会背弃自己“许你我整个人”的誓言。但徽因的态度仍值得赞赏,一个女性首先是自尊,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徐向张幼仪提出了离婚。徐志摩是梁启超最爱的学生,梁曾写过一封信很恳切地劝他,以老师的资格警告他,“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志摩认为: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的,真幸福的亦必自奋斗得来;认为“爱是实现生命之唯一途径”,“爱是最有生气最有潜力的创造源泉”,“真爱不是罪,在必要时,我们得以身殉,与烈士殉国、宗教家殉道,同一个意思”。徐的离婚,是中国现代史上头一宗西式离婚事件,震惊中国。仿佛投下了一枚炸弹,得罪了社会,得罪了父母。正当徐志摩满怀希望以为找到了他“惟一灵魂之伴侣”,希骥着“这颗赤裸裸的心 ,请收了吧,我的爱神”。不料徽因于19xx年10月中旬,竟不辞而别,离英回国了。徐得知后,飘洋过海,心急如焚地往回赶。去年在欧洲,我曾问导游:“坐船到中国要多少天?”导游说不知道,然后奇怪地问:“坐飞机呀,难道你还要坐船?”“我只想计算志摩的行程”。志摩匆匆赶回北京时,世界上有些词,我们无法回避:“见到了徽因。可是,但是,然而” 。林徽因已成为梁启超的长子思成的未婚妻。而徐志摩偏偏又是梁启超最得意最爱的学生,这叫志摩怎么说?志摩心中的痛苦可以想见,志摩心中的痛苦难以想见,我只能想见的是:二十多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段史料时,我整整痛苦了一个多星期。为志摩,尽管我对林徽因佩服得五体投地,我觉得,做女人做到她那份上,才是完美。但此事我仍不能原谅她:“林徽因,你等志摩一下嘛!”但志摩都没有说什么,我又能说什么?为挽回爱情的颓局;徐志摩时常到北海块雪堂梁启超的办公院落去找林徽因,去的次数多了,自然引起梁思成的反感,便在门口贴一张条,用英文写道:“情人不愿受干扰”。林、梁早有婚约而又不公开订婚,虽给徐志摩存在幻想,但渺茫的结局,令他十分痛苦。他曾给徽因写有一信,信中说:“离别·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眼前又黑了!”徐痛苦万分,却只有把这热烈的爱深藏在心中。志摩以坦荡胸怀,磊落友谊,成为林徽因,梁思成的挚友。飞机失事后,徽因大病不起,梁思成赶到出事地点,从山中捡回一小块飞机残骸,一直挂在家中墙上,伴随着徽因一生。林徽因也同样的对十分爱慕她,并且终身未娶的哲学家金岳霖坦然以对,并把这种感情化为终身友谊,使之成为一段后人仰慕的传奇。可知,在异性之间,可以有很纯美的友谊的。但这友谊之花很娇艳,它需要用热情来浇灌,更需要用理智的阳光照耀。这是境界。

对违背诺言的徽因我曾耿耿于怀,随着年龄增长,经过十多年的痛苦思索,我终于释然,理解了她。其一,她当时正处在16岁的年龄,对爱情满怀憧憬,对徐志摩追求感到幸福。林徽因的好友费慰梅说:“她是被徐志摩的性格,他的追求和他对她的热烈情感所迷住了……对他打开她的眼界和唤起她新的向往充满感激”。但徐志摩已有家室,善良的徽因得知幼仪的存在后不忍背负道义的谴责割舍自己的主爱;童年时复杂的家庭关系及突出的地位(她的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位夫人,受大志的制约)曾深深地伤害了她:“童年的家庭战争已使我受到了永久的创伤,以致其中任何一点残疤出现,就会让我陷入过去的厄运之中”。在情感与理智的柔盾中,理智战胜了情感。在为人妻为人母之后能置家庭与责任于不

顾。对于过去,“我只求永远纪念着”。其二,徽因是女中豪杰 ,独立自强。象舒婷《致橡树》“我如果爱你,决不学攀援的凌宵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并立在一起”,但女人毕竟是女人,总有柔情似水的一面。纵然作为树木并立,潜意识中,也希望在狂风暴雨时,有另一棵大树先撑着,诗人志摩多愁善感,喜怒无常,大风乍来,你还没有靠着,他先倒下了。志摩要她许自己一个未来的,可只凭一个许诺,就能将爱情进行到底吗?梁思成是搞建筑的 ,在我心中建筑和雕塑是一家,如同川师校园三层楼高的孔子像,结实着呢,随便靠。多年后谈到徐志摩,她总是把他与雪莱,拜伦联在一起,甚至说“只有志摩才能和我谈诗”。

林徽因在香山养病期间,徐志摩经常前去探望,得知徐志摩与陆小曼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她对徐的歉意和愧疚深藏于心,但又无从言说。关于爱情的存在,林徽因是相信的。她同时拥有梁思成大海般宽厚的爱,徐志摩 火山般热烈的爱,金岳霖柏拉图式的无私的爱。但在现实之中,爱情又交织柔盾与遗憾。她作为很多首感人的情诗,试图用艺术的手法在现实之外实现纯粹的精神之恋,求得爱情的承恒,但纯粹的精神之恋本身就色含褒着某种梦幼虚无的成份。徽因困惑,徽因无语。

三、“爱,你跟着我走”——陆小曼(1903—1965)

当徽因和思成双宿双飞远赴美国掏空了志摩的整颗心时,被誉为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的陆小曼又如风而至。

19xx年春,在接待泰戈访华期间,徐与陆小曼一见钟情,我的学生抗议,改为“二见钟情”。忠厚柔艳如小曼热烈诚挚如志摩、偶合在一起,自然要发出火花了,哪里还顾得常纲礼教,更那里顾着宗法家风。而陆小曼是有夫之妇。丈夫王庚也是梁启超的弟子,世界太小了。因为包办婚姻,小曼很痛苦。小曼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擅长京剧,通晓英法两国文字,且天生丽质,是徐志摩梦寐以求的爱人。小曼是个没有心的人,单纯可爱。她喜欢软软巧巧,穿上去跟长出蹄子似的意大利小牛皮鞋的顺脚舒适;她喜欢凭着自己的天赋灵感、信笔涂鸦出一幅幅令人赞叹不已的佳作墨宝又毫不吝惜的揉擦掉;她喜欢轻描唇眼、淡扫峨嵋、字正腔圆的来一段票友京剧,让你误为哪儿的当家花旦颦轻浅笑;她喜欢用纯正的英语、法语携着翩翩舞姿旋转、让租界的老外们惊艳爱慕纷纷拜倒在石榴裙下……可小曼依旧是没有心的,会哭倒在志摩怀中诉尽相思委屈后说很想吃个面包;会捧着一把糖炒栗子,乐得满街撒欢儿满足的笑;会毫不犹豫的撕掉王庚这张已荣升到参谋长一级的“饭票”,为了爱甘心情愿陪伴志摩守着诗守着爱这精神的富饶。因为认识了志摩,小曼看见了出入于高级交际场所,灯红酒绿、虚荣享乐外的另一种生活。他对志摩说,“过去我不知道什么叫痛苦,因为我没有心,现在我的心碎了”。志摩给小曼安上了一颗心,一颗兰心惠质;因为爱,志摩令小曼懂得了无物似情浓的挂牵煎熬。

19xx年初春,徐又开始了欧州之行,原因之一到意大利与泰戈尔会面,真正原因,与陆小曼的热恋,社会舆论哗然。巨大的压力使他处在“最尴尬最难堪的地位”。欧洲游途中四处踏坟吊古、独自泪洒荒。在柏林上他自己儿子的坟, 诗

人在莫斯科上契诃夫、在法国上斯菲尔德、巴黎茶花女、哈哀内、波德莱尔、 伏尔、卢梭、雨果的坟,在罗马上雪莱 、济慈的坟,在佛罗伦萨上白朗宁太太、米开朗基罗、但丁、佛朗西斯、浮吉尔的坟。是什么原故使诗人如些热狂的上坟?作者根据徐志摩的文化性格和当时的心境分析:“吊古,尤其是上坟,是中国文人的一个癖好,或者,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他以为,在这喧嚣的市封上,寂寞的诗人们都要伤时,吊古。伤时是他们的怨愫的发泄,吊古是他们柔情的寄托”。于是我们理解了,“徐志摩欧游途中每到一个地方都爱去郊外冷落处探寻墓园,那不是消遣。原来,是那一抔黄土的无穷的意趣,那坟墓包涵一切,覆盖一切,调融一切的意象,那墓园的静定的意境,使他的性灵可以感受到一种最纯净的慰安!他心灵深处又偏偏刻了那么多的创痛!”

19xx年8月14日,徐、陆在北海公园举行定婚仪式。婚后,虽有过一段幸福的日子,但幸福是要凝固的。很快的幼灭感又降临。此时期徐志摩在文学和生活两个方面却不堪得志。文学上在上海建新月分店,创办《新月》月刊,出任主编,创作上也无突出成绩。

而在生活上,经济上 的困顿使他极为狼狈。因为“急于家计,他必须疲于奔命,同时在上海几所大学里兼课,仍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江山易移,本性难改,陆小曼旧病复发、奢侈豪华,使他深恶痛绝,但只能把巨大的痛苦深深埋入心底,一个人默然地吞食自己种下的苦果。为了躲避眼前这纷扰喧嚣的花花世界,远离这群堕落的绿男红女,特别愤怒于陆小曼的恶习——吸鸦片。他采取了一个消极退让的办法。再次出国远游。

此时,诗人深深地感到一种“幻灭与颓唐”。徐志摩“单纯的信仰”英美式的资产阶段共和国理想与中国的国情不能合拍,帝国主义、封建买办统治的昏天暗地,新兴阶级的红色革命狂潮摇撼了诗人所赖以生存的阶层地位,使诗人感到理想中的理性、秩序的毁灭和个人自由、尊严受到威胁,由此产生了大绝望。诗人莫斯科之行见到俄国革命的流血场面,诗人恐惧突变式暴力革命的社会改造方式。诗人说:“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竞于渐渐地潜化我的气质”。19xx年底归国,眼中的陆小曼仍挥金如土,虚掷光阴,且与他人厮混,纷纷扬扬地引起各种传闻。对此徐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内心极痛苦。经济上的重负使他难以承受,为满足夫人无休止的花销,他必须奔命在沪宁之间,在上海的光华,东吴、大厦和南京的中央大学任教,在中华,大东书局兼职,仍分文不名,负债累累,被逼得走投无路,原来的幻想完全破灭。亲友们多有不平之意,劝其离婚。尽管他们之间裂痕如此巨大,尽管诗人内心的痛苦难以忍受,他仍不忘情于过去,不能丢开对陆小曼的爱。连他们恋爱婚姻的促成者胡适也劝徐离婚。但志摩心太软。胡适同情徐的处境,邀请他到北大,改换一下环境,徐想让陆一块去,而陆耽于享乐,坚决不从,夫妻两地分居。在北京,徐穷愁潦倒,还得为陆小曼的前程揪心,内心痛苦烦恼难以消除。寄居在胡适家中,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寄人篱下之感、凄苦孤寂。

在《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一诗中,对人生发出了无可奈何的哀叹。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的依徊。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生命中最后的一个年头,对他来说难真是多事之秋。先是母亲的病故,接着是他的遇难。他是在穷困忧愤的煎熬中,迈出生命最后一步的,真是不堪回首。他象牛一样卖命工作,以满足远方娇妻的需求。陆小曼的沦落虽使他焦灼万分。但徐志摩始终没有放弃挽救她,令她新生的幻想。这一年,他花了不少时间,南来北往,频繁地回上海探亲,因囊空如洗。朋友给他办了一个免费乘机论。能在蓝天翱翔,对这充满了浪漫气质的诗人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他曾经写过一篇有名的散文《想飞》,表述了他对腾空遨游的向往。但是乘坐飞机更主要是经济的原因,为了省几个路费,却要甘冒粉身碎骨的危险。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中上帝作弄人,在一首咏黄鹂诗中,写道:“等候他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他。/但他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雾:/飞来了,不见了,没了!!/象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另一首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想飞》这篇散文中,他形容道:“忽的机沿一侧,一球光直往下注,硼的一声炸响——炸碎了我在飞行中的幻想,青天里平添了几堆破碎的浮云”。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

再别康桥(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融,消融,消融--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

这首诗中"雪花"是什么的化身? 美丽温柔的恋人是什么的化身?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