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环保小卫士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争做环保小卫士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石门中心小学 魏红艳

活动目的:

1、让队员调查周围及附近一些污染存在问题,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2、利用假日带领队员走出校门,开展废物回收活动,对周围村民进行环保知识宣传。

3、丰富科技制作活动,探索科技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和能力。

4、通过小制作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环保科技意识。

活动形式:

组建假日小队 、 撰写分发宣传单、 废物回收 、 废物小制作、 书写张贴倡议书、 设计广告标语、 写心得体会、 设计手抄报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实践课题。

(话题导入,如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垃圾废物带来的困扰,谈一谈对垃圾知道多少,如何处理这些废物的方法等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1、根据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点出主题。

2、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认识垃圾对人类的危害性。

3、根据讲座的内容,因势利导。

二、展示实物作品,激发探索兴趣。

出示饮料瓶制作的坦克模型、毛线长颈鹿、泡花木屋等等。“同学们,这些物手工艺品漂亮吗?想不想来露一手?”

三、成立假日小队。

1、给假日小队取名字。

2、设计假日小队的队旗和口号。

四、小组分工,各司其职。

1、宣传小组: 组长

2、废物回收小组: 组长

3、寻找污染源小组: 组长

五、拓宽视野,获取信息。

1、通过观看录像,到图书馆、书店、网上等多媒体查找收集资料,做好笔记。

2、指导查找的范围可包括一些垃圾的处理与环境保护,垃圾的污染与环境,垃圾处理中的科学……

六、拓宽创新,鼓励求异。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利用可利用资源,设计出有个性的手工艺品。

七、体验成功的成果。

展示新风采活动,邀请各中队参观小制作作品。

八、开展讨论,发出倡议。

1、让学生围绕自己的亲身体验,各抒已见。

2、有没有不该成为垃圾的垃圾。

3、如果有一天不进行垃圾的收集和处理,我们将会怎样?

4、撰写宣传单。 向全校师生甚至向全社会发出倡议——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但是保护环境单靠我们还不行,应该呼吁全社会的人们共同关心环境工作,做一名环保之人。

九、评选“小卫士、小能手”活动。

1、交流心得体会。

2、评选环保“小卫士”、“制作小能手”、“最佳设计奖”(手抄报)

3、颁发奖章。

4、本学期总结。

 

第二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模式研究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模式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广大小学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和考验,对于这门课的教学设计及活动模式目前正在探索和研究之中,为了较好地贯彻课改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经过初步的理论思考,结合本地区及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二、概念的界定

1、模式:在本研究中,模式并非是指某种固定不变的操作程序,而是指可调控的、变通的、灵活性的操作程序。

2、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模式:指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灵活调控的一种操作程序。如针对三、四年级研究以“主题型研究活动(或系列性主题研究活动)”模式为主,针对五、六年级研究以“小课题研究” 模式为主,并且根据不同的内容研究相应的模式。

三、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本校3-6年级学生

2、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观察法:即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开展及其表现进行考察,以思考如何开展更有效。

②调查法:即以问卷的形式调查教师和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认识、意见和建议。

③行动研究法:即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采取“预测—设计—开展—调控—反思—改进”的动态研究方法。

④反思讨论法:即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前面的研究得与失进行反思和讨论,以不断修正研究目标,完善研究方案。

四、研究的目标

1、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2、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积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经验,为课程的正式实施培训好师资队伍。

3、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有效案例,积累城镇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经验。

五、研究的原则

1、科学借鉴原则:即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努力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先进理论和优秀成果,也要根据自身实际科学地选择和借鉴,而不是盲目照搬。

2、实事求是原则:即如实总结和反馈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不因急功近利而夸大或虚构研究成果,成绩要总结,失败和教训也要实事求是的反映出来。

3、灵活变通原则:即尽量灵活、巧妙地处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障碍、挫折和失败,以不同视角和方式改进研究方法和策略。

4、坚持不懈原则:即不管研究过程中的困难有多大,阻力有多强,成功与否,均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六、研究的内容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根据学校、学生发展需要,挖掘本地区城

镇农业资源,开发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

①中年级“主题型模式”的研究

②高年级“小课题研究模式”的研究

七、研究的周期与阶段

初步确定周期为1年(20xx年1月—20xx年8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①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②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开展校本培训。

③制定详细的研究实施方案。

④按中段、高段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

⑤落实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⑥设计制订综合实践活动管理手册。

2、组织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①集中抓好两个典型,即中段一个班和高段一个班,并适时向全体教师展示。

②分年级段按计划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③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控。

④定期组织工作交流和成果汇报观摩活动。

⑤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各类竞赛。

⑥采集研究数据,积累资料,完成研究内容规定的研究任务。

3、总结阶段(20xx年7月-20xx年8月)

完成课题研究主体报告和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八、预期的研究成果及形式

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论文、案例、影像资料、学生作品等

九、研究的主要措施

1、合理安排时间

除信技术课单独安排之外,综合实践活动每周安排三课时,课时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集中使用。时间上除课内,还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节假日。

2、互相融合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有四大块,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块内容各有侧重,但必须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在实施时,要把握住它们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处理好各块之间的关系,可将两三项结合,也可融为一个整体。对于以上四大块,我们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进行设计、调研、参观、访问、实验,制作交流与评价等,从而促成其相互融合,以实现该课程的总体目标。

3、抓住形式的基本特点进行研究

根据不同年龄的特点,分为中、高两个年级段进行。三、四年级为中段,以主题型研究活动(或系列性主题研究活动)形式为主。其基本模式是:学期初整个班级提出一个主题内容,然后全班分成若干组围绕这一主题,选择其中的一个研究点,开展研究,最后在期末组织成果交流,完成一个主题内容的研究任务。这种形式便于指导教师的监控和指导,对中段学生

来说也便于操作。五、六年级为高段,以“小课题研究”形式为主,研究内容以大足县城资源(如污染问题、大足石刻的保护与开发、建设和谐学校等),学生生活资源为选题范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研究的小课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一个学期完成一项研究活动为宜,整个研究过程应包括五部分:

选题→制订小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过程→结题→成果交流。

十、研究的组织与分工

(一)领导组

组 长:何正权 大足实验小学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负责课题指导、研究协调、经费保障等

副组长:尹 红 大足实验小学副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课题指导 瞿 娟 大足实验小学副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后勤保障

唐冬生 学校教科室主任 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课题实施与管理

(二)课题组

组长:唐冬生 负责课题研究方案,制订、实施、总结、撰写课题研究主体报告

成员:赵祖利 小学一级教师 负责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模式研究 廖未珍 小学一级教师 负责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模式研究 邓本莲 小学一级教师 负责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模式研究 杨 邛 小学一级教师 负责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模式研究 十一、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教育发展研究》20xx年第

1期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熊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2

4、张华、安桂清、翁建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xx年第4期

5、居玲玲,《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的设计与思考》20xx年《扬州教育》特刊

6、屈文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与困惑》阿城市教师进修学校网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8、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9、徐玉珍:《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开发关系评析》

10、辜伟节:《略论地方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1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策略》

大足县实验小学教科室

20xx年3月1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与课题的确定

综合实践活动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是兼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性质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相对独立性,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和互补性。

一方面,它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纳入到国家正式课程的整体结构中,从而改变了传统分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它也是体现地方私学校特色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各级学校必须开设、每个学生必须修习的必修课程,同时又是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它的开发与实施可以说是国家从僵硬的中央集权向柔软的地方分权课程管理体制转换的集中体现,是地方自治地、主体地自我管理课程,学校自主地、自律地、有特色地开发和实施课程的具体体现。从开发和实施层面来说,国家只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和各领域的《实施指南》,不组织编制教学材料,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作为课程主体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中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和实施,将极大地增强地方的课程管理权和学校的课程经营权,极大地拓展学校校长和师生的课程经营空间和活动范围,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是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在我国综合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特别是小学。目前全国第一批三十八个基础教育课程实验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仅给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重大困难;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特有的生成性也拒绝固定的统一教材,这对于习惯了以教科书和教参为教学原点的小学教师来说,一下子无所适从;第三,近年来,高中段的研究性学习蓬勃开展,已经有

了一批成果,出了不少书,但是,以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储备,根本无法搬用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因此,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对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要而迫切,而且,从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讲,每所学校必须在经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后才能获得课程实施的经验,才可能在新课程全面推行的时候不致于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可能按照别人探索出来的现成模式去套用,只能从不同类型学校的经验中得到一定的借鉴。所以,不管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的积累还是对课程实施规律的探索,非常有必要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

根据学校、学生发展需要,挖掘本地区资源,开发有个性的校本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

(1)低年级“主题型模式”的研究

(2)中年级“小课题研究模式”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任何一种活动的展开,从空间、时间和性质来说,都有一定的操作模式。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其基本课程理念指导下也有自己的模式。把握其实施模式,对于中小学校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模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主题→提前准备→拟定方案→实施活动→交流总评

在小学阶段,此模式具体表现为 "确定主题一问题导引 (主题呈示)--活动计划 (特别提醒)--活动实施

(真实记录)--活动总结 (感受收获)--活动评议 (评一评)--活动拓展 (跳一跳)"等环节

确定主题----首先是教师进行如何确立课题的讲座。接下来是选择课题、形成方案,具体按如下过程进行:自由分组(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兴趣)→提出项目→小组讨论,制定方案→聘请相关学科教师→修改方案。

活动导入----可以由问题引导学生进人相关活动,亦可由教师用充满激情和挑战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人相关活动,还可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感受和探究的欲望,引领学生进入实践活动环节。

活动组织----教师集中进行活动组织动员,安排布置活动时间范围,提供活动相关资料和工具,指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制订活动开展计划,包括自主确定活动具体内容、设计活动展开形式、安排活动实施进程、选择活动方式方法等。

活动展开----活动实际实施阶段,大多数活动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独立进行,具体方式可以是个人、结伴、小组、集体活动等。有些活动可以采取师生 (或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校外指导者,合作的方式进行,但教师仅仅作为整个活动的参与者而非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活动中,只是在学生迫切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方法、资料、工具等辅助性指导。按方案小组分工,进行活动→小组讨论交流、修正方案→继续活动。活动以行动研究的方法展开,

让学生亲历调查、访谈与讨论、研究。

总结评价----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结合,重在感受与体验、展示与表达、讨论与评价;评价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提倡鼓励、肯定、积极和发展性评价。同时提供组评、师评,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下一个活动。在评价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层面和发展水平,反映学生个体的成长经历,不搞横向比较,主要看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在个体评价上,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综合能力,并不强求结果的客观性、可测性和合理性。在操作上主要采取以下一些评价方式:在实践中,努力建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与创新的活动机制,充分重视学生对大自然的体验,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重视观察、实验、操作等体验性和探究性的学习。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更看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获得,以追求人文与科学精神相融和的价值取向,真正地培养既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具有乐观积极的人文情怀的人,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自然、社会,而且能认识自己,不仅使自己能主动适应社会,而且能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促进者。

拓展提升----提出一些活动后进一步思考、探索或需要延伸训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拓展,提升活动的水平。 这六个步骤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灵活安排;在实施过程中,提倡师生勇于实验、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活动特色;整个过程都应体现学生是课程实施主体、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程理念。这个模式的显著特点是,突出了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性质,但也没有忽略教师

在课程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参与与合作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1、准备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8月)

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制定详细的研究实施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按计划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控。

3、总结阶段(20xx年8月)

完成课题研究主体报告,和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以上各阶段成果形式:论文、课例、案例。

五、课题组成员

为保证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校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课程的组织、培训、指导、管理、监督、评价。具体而言,教务处负责课程的实施,组织安排活动,教科室负责培训、指导、评价及资料的搜集。

指导教师具体指导和帮助各学习小组开展各项活动。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各学习小组可聘请相关学科的教师参与、指导,还可以聘请校外指导教师。 组 长:王丽香

成 员:韩玉芝 王彩风 刘艳丽 张 涛 戴丽新 郝美

王国宏 徐永红 韩 冰 袁景丽 吴桂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