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讲稿)

讲稿 云岩区中天社区服务中心

主题:

《生态文明建设》

时 间:20xx年4月3日

地 点:中天社区服务中心

宣 讲 人: 张 琼

生态文明建设讲稿

生态文明建设讲稿

生态文明建设讲稿

生态文明建设讲稿

生态文明建设讲稿

生态文明建设讲稿

生态文明建设讲稿

生态文明建设讲稿

生态文明建设

宣讲人:张琼

一、生态文明的背景

当今世界已经开始迈向生态文明时代。自19xx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全球生态恶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拯救地球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在过去数百年间,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浪费后节约、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道路。但是我们不能再走那样的弯路。并不是说中国没有这个权利,而是这条路是一条死路。当今的工业化国家,人口仅占世界的15%,而工业化进程中却消耗了世界60%的能源和40%的矿产资源。我们人口占世界的22%,如果走西方的工业化道路,是根本不可能找到足够的资源。专家测算表明,如果中国也象美国当时那样实现工业化,那么三个地球的资源也不够用。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如果达到美国现有水平,即使把目前可开采的全部后备石油采出来,也只够用一年零三个月。十八大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其中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是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国情。从资源来讲,我国并不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面积每年受季风的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产或生活。资源相对紧缺,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

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1/2。一方面是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却是有限的资源存在存在浪费的现象。

二、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在精神实质上具有内在一致性。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和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不是要阻碍发展,而是强调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发展,是为了实现长远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充分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发展”的第一要义;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关系“人民福祉”,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反应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协调,统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二)实践意义

2.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将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态文明既是生产领域的文明,更是生活领域的文明。生态关系人人,人人必须保护生态。十八大报告在党的文献中突出了中国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性,提出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的良好风气”。这是全社会范围内的一次建设生态文明的总动员,必将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促使全体民众进一步转变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形成从我做起、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良好社会风尚。伟大的实践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非常及时,它既是实践

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实践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它会使我们静下心来梳理和解决前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它会为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永续发展提供载体,它必将使美丽中国变成现实。

三、生态文明存在的问题

1、人头问题突出,庞大的人口规模对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多,自然资源人均占用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矿、交通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2、环境日益恶化。我国在获得巨大经济发展的背后,却付出了更大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大量消耗甚至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生态退化的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更加严重,如果继续实行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只会变得更加严重。空气持续恶化,水污染日益严重,金属污染呈现高发态势。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任务表明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目的就是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我国的生态状况十分严峻。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不断增加。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27%。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因缺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2000亿元;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等等。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因此,推

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态文明的解决办法

(一)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 加速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制度,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重要杠杆作用,

(二)尽快出台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财税制度,可借鉴美国使用绿色税收和绿色收费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经验,包括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对造成污染的企业征税,以各种税收奖励制度促进清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税收与环保表现挂钩,征收天然产品发展税,制定交通优惠政策等。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强化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境责任、守法意识和监督意识。落实企业的生态责任和监督,强调重在生产线始端的污染控制和污染减少,而不是在传统的终端治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等发展。

(三)确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公众的生存权”的现代意识,提高全民的生态道德,让推进“生态文明”尽快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以及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加快环保的信息化建设,以推进环境民主,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大力推进环境保护民间组织的发展,发挥民众的参与、监督和管理作用

(四)重视把环保与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紧密结合。以高校和环保科研机构为平台,加快对环保科学、技术以及新产品的研发,促进我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其发展专业的环保咨询、设计、工程、服务和保险等的新兴产业。尽快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广大城

市社区和农村民众的环保教育和示范基地建设,落实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尽快让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青少年和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民众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为能力的培养,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社会环境。

五、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我国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篇:《关于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9.5正式稿

中共烟台市委 烟台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新思维,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总导向、总载体和总抓手。为切实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结合烟台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坚持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和生态文明乡村创建三大任务同步推进,万水千山综合整治、万户千村改造建设、生态产业与生态文化四大行动配套联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兼顾,加快建设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生态宜居宜业新烟台。

到20xx年,全市所有县市区完成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市县两级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带)全面启动。到20xx年,生态文明乡村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50%的涉农县市区和60%以上的涉农乡镇获得省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县和先进乡镇称号,70%以上的规划保留村庄(新型农村社区)达到省级生态文明村标准;生态文明示范区(带)建设 1

取得重大进展,市级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内重要基础设施基本完成,100个以上重点项目建成运营。

到20xx年,生态文明乡村创建工作提前全省五年完成,所有涉农县市区和乡镇获得省级先进县和先进乡镇称号,所有规划保留村庄(农村新型社区)达到省级生态文明村标准;市县两级重点生态示范区(带)建设全面完成,并实现对接连片,总面积达到3000平方公里以上。

二、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统一组织,统筹规划。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在市县两级分别设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推进机构和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产业、设施、镇村布局、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科学有序、全域统筹的规划指导体系,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严格执行规划管理。

——全域建设,分步实施。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全面发展、长期发展理念,对全市范围内所有山、水、林、田、路、村分别确立远景规划,分区域、分项目、分年度制定具体实施规划和推进措施,确保“十二五”期间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示范引领,项目推动。市级重点抓好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建设,对示范区重点项目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重点工 2

作实施项目管理,每年筛选确定具有较强带动力、辐射力和示范效应的大项目好项目,建立由市区两级领导、责任部门和项目单位共同组成的专门班子,进行强力推动。各县市立足实际,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生态示范园区(带)。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充分调动工商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三、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四大行动

(一)加强自然环境的生态化保护和系统化治理,推进“万水千山”综合整治行动。重点是建设四大工程:一是全域绿道慢行系统工程。规划、建设、城管、交通、林业等部门牵头,以县市区为主体,年内完成全市绿道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组织启动市级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和各县市重点生态示范区的绿道慢行系统建设。首先在中心城市郊区集中规划建设沿城、沿山、沿水、沿海慢行绿道,串连示范区内所有重点居住区、重点生态产业项目和旅游景区,形成与骨干路网交错相环的绿道慢行交通网络。到20xx年,建成全域贯通、连接市县的绿道慢行系统,形成绕城、沿海、贯通全域的绿 3

色生态屏障。二是水系生态建设工程。水利部门牵头,加快水利工程与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及文化内涵相互融合的规划论证,搞好水系生态综合整治。加快建设市级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内水系统筹管理与治理,并建立城乡统一的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系统。三是造林绿化工程。林业和交通部门牵头,以水系绿化、山体绿化、村镇绿化和路域绿化为重点,进一步巩固扩大造林绿化成果。到20xx年,完成水系造林补植40万亩;到20xx年,全市所有山体、所有镇村和所有县乡村路全部实现高标准绿化、美化。同时,规划建设环烟台市郊、连接七区的“百里绿道”长廊。四是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国土部门牵头,坚持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机结合,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建设有机统一,全面完成6个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整理农田30.9万亩,整治村庄

2.4万亩,复垦耕地2.1万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1.3万亩。加大市县两级资金投入力度,到20xx年,争取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0个,农田整理规模达到60万亩,新增耕地

4.2万亩;村庄整治4万亩,复垦耕地3万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1.8万亩。

(二)开展人居环境的规范化建设和功能化改造,推进“万户千村”生态低碳化建设行动。重点完成四大任务:一 4

是培植建设特色风情小镇。到20xx年建成生态文明小城镇60个,建成3万人以上的特色风情小镇8个,其中生态型小城市2个。二是加快旧村改造。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到20xx年底,全市1000多个城区村、园区村和部分企业驻地村完成改造建设和改革转型任务。三是全面整治农村生态环境。集中三年时间,突击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确保所有规划保留村庄实现“四清四化”。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污水治理、垃圾一体化处理和“一池三改”工程建设,“十二五”期末,60%的乡镇和70%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覆盖95%的乡镇和80%的村庄。四是大力培植新型低碳社区。在村镇规划建设中大力加强人居环境的功能化改造,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和能源利用方式,加快建设生态社区。城中村、园中村改造和迁村并点的新建农村社区要综合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源等可再生能源,住建和规划部门要制定有关指标体系,在建设项目审批验收过程严格把关,对示范区内的新建社区,要一步到位建成新型低碳社区。山区乡村改造建设要重点普及沼气和秸秆气化等新型能源利用工程,集中建设一批精品生态小村和低碳生态风情村落。

(三)加快促进三次产业的特色化培植和复合型发展, 5

推进“万紫千红”生态产业开发行动。着重发展四大生态产业:一是积极培植乡村生态工业。加快乡村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和生态化改造,严格控制污染、高排放企业向农村扩散转移,坚决关闭一批小水泥、小矿山、小采石场等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同时,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一批新型生态工业园区,实现乡村工业的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到20xx年,全市乡村生态工业产值占乡村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口各部门牵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为重点,统一规划建设500——1000个生态农业园区、示范项目和重点工程。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生产技术,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施用工程、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和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从生态示范区做起,大面积普及推广太阳能频振杀虫灯,打造生态示范区内万顷农、林免施农药化肥的“绿色品牌”。到20xx年,全市生态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1500个以上,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率达到90%,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5%,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三是高度重视海洋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推进 6

人工鱼礁群、海洋牧场和海洋保护区建设,增加人工增殖放流品种和规模,加快建设全国最大的生态渔业基地、最佳的优势水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的现代渔业经济示范区。到20xx年,重点建成8大人工鱼礁群、3个省级海洋牧场、5个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0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12处生态渔业示范基地,生态渔业产值占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四是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依托环境和资源优势,加快生态旅游园区、旅游风情小镇开发建设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扎实推进旅游下乡工程,到“十二五”末,创建10个省级旅游强镇、20个省级旅游特色村,培育30个市级旅游强镇、100个市级旅游特色村和100家星级农(渔)家乐示范户。

(四)加强生态科学的教育、普及与应用,推进“百花齐放”的生态文化培育行动。深入开展三大主题活动:一是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科普宣传,引导基层单位和农村居民开展群众性绿色细胞创建活动,推动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志愿活动开展,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发挥农村妇女的骨干作用,组织和引导农村妇女争做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参与者、维护者和监督者。二是深入开展生态文化发掘活动。在加强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科学开发和利用生 7

态文化,重点发掘以烟台苹果、大樱桃和葡萄与葡萄酒为代表的产业文化,以渔家风情、半岛民俗为代表的地域文化。在生态文化遗产丰富、保护完整的区域,规划建设烟台苹果、大樱桃文化博物馆和一批生态文化保护区,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园、葡萄酒庄和特色风情小镇,打造烟台地域文化新兴带。三是积极开展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促进活动。大力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建立完善鼓励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党政机关带头,积极倡导低碳环保办公、出行方式。以村风、民俗为重点,广泛开展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制、改陋习”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文明生活促进活动,推进“全民生态健康促进行动”。

四、强化政策激励与保障

(一)加大政策性奖补力度。积极探索建立重点生态区生态补偿机制,在实行直接补偿的同时,加大优惠贷款、就业指导、技术援助、生态项目扶持等间接补偿方式支持力度,确保重点生态建设区域内居民收入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整合各项涉农项目和涉农资金,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计其功”的原则,实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推进与配套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跟进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提高各项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8

各级财政每年都安排预算内奖补资金,加大对生态文明示范村的奖补力度。从20xx年到20xx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元,用于生态文明示范村、示范镇奖补。在市区范围内每年培植2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由市区两级按1:2配套,一次性给予各示范村150万元的奖励;在全市范围内每年培植10个生态文明示范镇,由市县两级按1:2配套,一次性给予示范镇450万元的奖励。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市级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内重点项目建设。各县市区要参照市里做法,按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总体目标任务要求,分别制定相应的奖补办法。

(二)实行严格科学的土地政策。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保护用地,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供保障。统筹安排建设用地需求,对符合条件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重点项目用地,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重点保障。积极利用好国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扎实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建设。增减挂钩指标优先用于农村住宅、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节余指标调剂到城市使用的,所获取的土地级差收益全部返还投入农村;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探索节余指标跨行政区域有偿调剂使用。探 9

索创新设施农用地管理。对纳入市级生态示范区规划的重点设施农业项目的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其所兴建农业设施占用农用地的,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其中生产设施占用耕地的,生产结束后由经营者负责复耕,不计入耕地减少考核;附属设施占用耕地的,由经营者按照“占补平衡”原则负责补充占用的耕地。对纳入市级生态示范区规划的重点设施农业项目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进行科学合理控制,对于进行工厂化作物栽培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的5%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进行规模化种植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3%以内,但最多不超过20亩;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其中,规模化养牛、养羊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比例控制在10%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5亩;水产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的7%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

(三)实行税费优惠和减免。强化绿色财税理念,积极落实农村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村镇规划编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等财税政策。对纳入市级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规划范围的村庄 10

改造建设项目,经认定后享受市中心区城中(郊)村改造的相关政策,免收部分市、县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具体减免项目和费用参照烟政办发【2010】134号文件执行。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切实加大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有效信贷投入,进一步提高县域新增存款用于当地的比例,进一步加大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的信贷支持力度,确保全年涉农贷款增速高于上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新增涉农贷款占比不低于60%。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积极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积极探索经营性生态项目特许经营权、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权以及矿山使用权、海域海岛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工作。鼓励和引导有关园区、企业和项目,以生态资源和建设成果为基础,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资本运作方式筹措生态建设资金,实现生态资源的资本化经营。

(五)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市委组织部和农工办进一步调整“3+1”联手共建力量,突出共建重点,侧重对生态文明示范区内村庄和项目进行支持。各县市区也要在新一轮“3+1”联手共建中进行统筹安排,把主要力量引导到 11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上来。继续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以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免费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在市、县两级探索建立“农村公益基金会”,加强对社会捐助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的管理服务。企业通过“农村公益基金会”,用于建设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的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参与村庄改造建设、山区生态产业开发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双赢。

五、强化工作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各类党政机关、涉农部门、社会团体,要树立大局意识,恪尽职守、自觉参与、积极作为。进一步强化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指导。建立健全市、县、乡、村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不断完善联席会议制度,确保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二)强化规划指导。要按照产业、设施、城乡布局、公共服务、生态项目全面统筹的要求,加快生态规划的编制 12

和修订完善,确保年底完成全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明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全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蓝图。同时,要坚持以县市区为主体,切实抓好各项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严格执行先规划、再设计、后建设的要求,加强对各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

(三)强化督导考核。建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情况通报和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对各县市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进行量化评价。要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对确定实施的重点项目排出工程进度表,实行月调度、季督查、年终集中考核。项目责任部门要经常深入现场,了解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规划项目健康运行。健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纳入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市直部门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和“三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加大考核权重,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委、市政府予以表彰。在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要注重区分不同县域综合发展类别,完善考核办法,客观正确反映生态大县、重点生态区域的工作业绩.整合各项涉农评比表彰,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作为各项涉农评比表彰的前置条件,凡获得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的“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和“城乡一体化先进单位”的县市区,必须达到省级生 13

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县标准,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各级各部门工作积极性,确保全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健康扎实开展。

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