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梦想照进现实

当梦想照进现实

小的时候,老师都会问及我们的梦想是什么?那时我们的梦想五花八门,也所谓童言无忌。而我的梦想是做一名教师,一方面羡慕老师的知识渊博,对老师充满了敬仰之情;还有就是可以管学生,觉得做一名老师很威风。随着慢慢长大,接触的事物逐渐增多,知识的储备越来越丰富、眼界也不断开阔,才发现我的梦想也可以是其他的,比如做一名刚正不阿的法官。

第一次了解到法官这个职业还是从电视上,那时极爱看悬疑警匪类的电视剧,偶然间看到法院庭审的一幕,法官高大正义的形象,庭审现场庄重肃穆的气氛,这一极具威严的时刻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如法官一样正义的人,惩处犯罪,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和谐。这最终使我由教师梦华丽转身去追求法官梦。有梦,就有了人生奋斗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就有了动力和不竭的源泉,只要不懈努力,梦想终能照进现实。

当我看到自己的名字清清楚楚的出现在公示里的时候,我是按捺不住的激动,想大喊??为自己一直以来的努力和付出呐喊,想狂奔??为自己终于离法官梦更近一步而庆贺。但最后,我以平静收场,因为我明白,当梦想终于照进现实,需要的是更加努力,需要清醒的去思考今后可能会遇到的挫折和问题,以及自身在从事这个工作上的不足与缺陷,争取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完善自我,提高自 1

我。当梦想照进现实,不是梦想的结束,而是刚刚开始,是一条全新的路程,一个全新的挑战,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因此,沾沾自喜??,停而不前??,这些想法和行为都要统统的甩掉,要继续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态,让梦想在现实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当梦想照进现实,在现实里继续为梦想奋斗,只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外部因素也是非常重要且十分必要。虽然在上班前自己就做好了万全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但在刚进入法院的那段时间,刚接触工作的那些日子,自己还是有些迷茫,也有些不知所措。新的环境,新的同事,新的工作,新的??什么都是新的,这对于一直在学途上的我来说完全是陌生的,完全是不一样的。出现这样的情况,不仅需要自己自我调整,法院及部门对我们这些新进人员的关怀却是起到了很大很关键的作用。

还记得刚上班,恰逢赶上五一劳动节,当时院里为庆五一并活跃全院气氛,举办了文体活动,全院干警都踊跃报名参加,我们新进人员也参加了这个活动,这也是进入单位以来第一次和同事在一起参加全体活动,在活动闲暇时间,领导及同事们热情的和我们这些新进人员打招呼,热心的询问我们上班后的工作和生活如何,认真的为我们解答各种困惑和难题。通过此次活动,我与单位的同事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都促使我迅速的适应了工作环境,也很快熟悉了自己的工作。随后,在“五四”青年节前夕,法院又组织我们这些青年法官参观邓州编外雷锋团活 2

动,让我们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更让我感动的是,在生日当天收到了院里送的蛋糕、花篮和生日贺卡,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些一点一滴的关爱,让我在梦想的现实路上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和心灵寄托。

更值得一提的是法院为我们这些新进人员组织了“传帮带”导师一对一指导活动,我们的导师都是由优秀资深法官担任,他们阅历丰富,资历深厚,可以更好更全面的对我们这些新进人员进行审判理论和审判实务一对一指导。我们纵使有一定理论功底,但实践经验基本为零,通过导师言传身教,让我们更加迅速的熟悉了解审判业务工作;通过阅卷宗学习,让我们实实在在的接触案件审判的整个流程及实质内容;通过庭审观摩,让我们亲身体验了庭审现场的氛围及各方面的注意事项,这些都为将来我们走上业务岗位打下深厚的基础,让我在梦想的现实路上有了坚强后盾和智力保障。

梦想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的人生,而法院却为我铺就了人生的路,通向远方。当梦想照进现实, 我们要做的是加倍努力,也需要外部的支持。

因此,希望法院能够为我们多提供一些可以陶冶情操、增长见识的机会,多举办一些能够活跃全院气氛,增进同事交流的活动,让我们法院这个大家庭更加融洽,更加和谐,工作热情也更加饱满。

田 杰

20xx年1月13日 3

 

第二篇:当梦想照进现实——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赏析

当梦想照进现实

---对《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赏析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十八岁,是充满阳光灿烂与美好梦想的日子,刚刚走出了梦幻的花季雨季,青春涌动的我们多么想去探寻一下更为遥远的世界!渴望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摆脱所有的约束与羁绊,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发挥自我,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实现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带着这种兴奋、好奇,与渴望,十八岁的“我”踏上了出门远行的追梦之旅。 小说一开篇,就如同一个梦的开始。突如其来,一个梦境、一个随着起伏的海浪漂流的旅途开始了。“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用比喻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出门时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初次出远门内心的漂泊茫然,同时也暗示着出门远行并不会一帆风顺。“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我”出门远行一天的奔波。以欢快的节奏充分抒发了“我”出门远行的兴奋心情。“你走过去看吧。”是的,远行的路要靠自己探寻,远行的意义要自己去领悟,复杂的社会同样需要自己去闯、去适应。自己不去试过,又怎会甘心。有些事情年轻时决定了就去做。即使处处碰壁也在所不惜,因为那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我”从头至尾都惦记着旅店,虽然偶尔“我还没为旅店操心”。“旅店”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这是一个人在成长路途中必需的动力。而那没有具体地方的旅店便是“我”生命中所要永恒追寻的理想家园。“我”也许会在快乐时暂时忘记理想,但当迷惘不知所措时,理想又会占据“我”的心房。所以远行的途中不能没有“旅店”。“那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 “我”似乎有点像希腊神话里终年推着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每次接近山顶,巨石都会因为他的体力不支而重新回到山脚。人生总是陷在这种荒谬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之中,一直到最后一刻。这仿佛是这个梦里对现实最忠实的折射。“老乡”、“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觉得自己与他更亲近了”。这是年少初与外界接触单纯的心理,说不清是可爱还是幼稚。其实陌生人之间很容易打开话匣子,因为对彼此的不了解和无所顾忌。这场聊天很可能让你很新奇愉快,但真正意义上的

好朋友或知己,却一定是建立在生活中长期磨合互助的基础之上的。 “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 眼前的小小功利却令“我已经不在乎方向”,失去了选择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可见青春年少的“我”依然不太成熟,极易被所谓的物质利益所左右,难以辨别现实世界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

原以为“我”的远行就要这样继续下去,平淡无奇。然而接下来却发生了一系列悖于常理却又合乎情节的荒诞经历,把整个平常的远行推向了高潮,扣人心弦。首先表现在司机突然转变的态度上,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开得飞快时爬出驾驶室到车厢里去拿苹果。当“我”问他到哪里去时,他说“开过去看吧”。其次表现在“我”不知目的地旅行上,“我”对找旅店也“根本不在乎”了,“我”似乎和那位司机一样,“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司机的举动成为“荒诞”的先兆。他在汽车抛锚后“漫不经心”修了一阵后,又在公路中央“很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做完以后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接着,五个骑自行车的农民到来,他们似乎是毫无理由地抢劫车上的苹果,并把试图阻拦的“我”打倒在地。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司机却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小说的荒诞色彩越来越浓。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我”被第二批来抢苹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时,司机也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此时小说的荒诞性达到了高潮。荒诞性的描写呈现的是一个强烈的冲突:“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这是“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司机与其他人一起形成了“我”不能理解、给予“我”狠狠打击的“世界图景”。但正因为其“荒诞”,从某一方面把“真相”浓缩了,使之更醒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寓示着“我”出门远行遇到的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最终“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 “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虽然“我”被打倒在地的虽显得很无奈,但“我”心里不甘被打败;尽管现实世界极其的冷酷与荒谬,但“我”却绝对不会轻易向现实低头。

虽然“我”在心中把社会美化了,但它残酷的一面仍旧活生生地展现在“我”眼前。社会中人的冷漠与伪善在司机拒载,以及他听说自己的苹果被抢劫时不仅毫不在意,反而对“我”的伤口幸灾乐祸等事件中一览无余;他们的势利与贪婪在“我”连续两次捍卫苹果的战役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他们的出击更是在“我”的遍体鳞伤中成为不可

磨灭的事实。尽管社会是冷酷的,但“我感到着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他信我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可见,“我”在遭受挫折后并没有失去希望,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窝”,换句话说,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十八岁的孩子就是这样,不论前面有不少艰难险阻,我们总可以看到好的一面,因此我们从不放弃希望,失去信心。虽然有时候我们把世界想的太简单了,但它也同样会磨练我们,而希望则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动力。

以上就是十八岁的“我”在初次出门远行中一些荒诞的经历,以及成长中的挫折与收获。透过作者笔下那荒诞离奇的情节和新奇独特的语言,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外面的世界远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人生是复杂而曲折的,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到种种的艰难和挫折。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灰心丧气,而应在心里保存一分希望和勇气,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这也是成长中的收获。

莫言曾把余华称作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者”,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的确,小说自始至终充满了种种不确定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境。余华正是用一种极而言之的“仿梦”的方式,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青年人在这种荒谬人生面前的深刻迷惘。小说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反差和剧烈的碰撞,使其具有了很强的审美张力。小说中给我们的那个事件如此地突然和不可思议以至于我们认为那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然而那正是余华所探寻到的“真实”世界,那就是小说中所要表达出的真实。“我”在十八岁出门远行,接受教育,认识世界,最后长大成人。十八岁在这里当然有象征的意义,意味年轻人进入成人世界,初步认识成人社会的法则,进而渐渐成熟与成长起来。

余华曾坦言:“当我发现以往那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只能导致表面的真实以后,我就必须去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寻找的结果使我不再忠诚所描绘事物的形态,我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其实他认为现实中的真实并不真实,他所提倡的真实是现实中的我们认为的荒诞。他是用表面的荒诞来写表面的真实,好让我们看清真正的真实。《十八岁出门远行》不再是模写、再现、反应一个现实的真实世界,而是虚构、想像、创造一个艺术的真实世界。

这篇小说非常简单纯粹,没有一点华丽的词藻,在叙述上平铺直叙,不带有任何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趋近虚无的状态,使得他的文字有了无限的可能。余华使用一种

“虚伪的形式”描绘事物形态。这种形式放弃了常规世界提供的规则和逻辑,而寻求自由自在的更为贴近精神世界的语言表达方式,即在脱离常识的正确逻辑系统下运行的语言形式。这种新奇独特的语言形式,不仅具有自言自语的节奏美,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更描绘出了人物背后隐藏的个人情绪与内心感触。让了你不仅了解了少年初涉人生的热情洋溢、朝气蓬勃又富有幻想以及荒谬世界的冷酷残暴,更深入地了解了一个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当然《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妙处不仅体现在它的情节和语言上,它更妙在引起了我们这些同龄人许多的共鸣与思考。前不久刚刚从十八岁步入到十九岁的我,也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一次出门远行,带着与十八岁的“我”一样的兴奋、好奇与渴望,我不远千里来到了美丽的成都开始了我的大学四年的求学之路。都说大学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它是如此的复杂,但也只有通过自己用心去体验和经历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和认识,虽然这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挫折、打击和失败,但要记住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十八岁的我曾经亦渴望出门去追梦,现在我庆幸自己终于能够带着那美丽的梦想开始远行了。虽然大学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开始的时候我甚至还有些失望和迷茫。但无情的现实却让我变得更理智也更成熟了,我依旧没有停止我那追梦的脚步,我努力的在寻找属于我的“旅店”。而现在我也更坚信我的未来不是梦,因为我始终相信梦就有希望,努力才会成功。同时我也深深地相信自己一定会不虚此行的。

虽然当梦想照进现实时,美好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会显得苍白无力,但经历过现实的无情打击与磨砺之后,我们会变得更成熟,追梦的脚步也将更坚定。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于是“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