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饱含了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当然,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但是活着,我们就应该思索,应该努力,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可惜的是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世上一切的敬重。

可贵的是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让人的脑海里立即涌现出朱自清散文里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我想到农村的母亲们戴着花镜坐在灯下为孩子织毛衣,还有家里我那母亲在深夜里为不懂事的我掖被子的情景,我们应该懂得亲情。自己了却了生命,逃离了痛苦,却把痛苦转移到母亲身上。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的忍心你的母亲注定成为世界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她为我们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即使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活,也算是为了爱我们的母亲,报答我们的母亲而活下去。

我们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们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吧,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们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如此大千世界,确实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第二篇:我与地坛精彩读后感

我与地坛 读后感 精彩 我与地坛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装帧: BBC书籍 出版年: 2003-1-1 史铁生 写在《我与地坛》后 秫(泉州)   一、       以前似乎在哪看过关于史铁生的介绍,但都忘记了,甚至连他是残疾人都印象模糊。我喜欢那些即使遭受巨大不幸但最后内心仍充满了爱的人(即使一开始也和一般人那样的糟糕,但总会过去,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度过厄运,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坛”),和他们的作品。我认为他们的思想更比一般正常的作家更接近生命的本质。它们很容易地击中我内心脆弱的一面,让我战栗、流泪。       是不是非得经受巨大的磨难我们才会了解生命的本质,才会认真地思考那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欲望、生命、死亡……才会去关心那些平凡的人们,细微的心思?       假如史铁生没有失去双腿,他会去揣摩母亲那些不曾说出口来的心思,会感受得到那样无私深沉的爱吗?会去注意关心那些跟自己无关的人(那一对老人、唱歌的跑步的年轻人、弱智的少女……)吗?会去思考为什么活着,欲望是什么,为什么写作吗?这些都值得怀疑。       看了《我与地坛》你是否会更加觉得那些自怨自艾的作家,那些标榜隐秘孤独的作品,是多么无趣、苍白甚至丑陋呢?      二、       我不只一次想象过自己突然失去手脚或者失明后的情景,当然,只是想象,要是亲身经历我有可能会拿把刀子(或者用其他方式)结果了自己 ,更不用说最终能恢复健康了。总之我在想的时候觉得我那时候应该会一身轻松,因为我有理由不去做那些世俗要求我必须去做的事情——有些时候能够不去做一件自己不爱做的事情比做爱做的事情更让人感到痛快。       很多事情非得自己亲身经历才好下结论,所以我不敢妄谈,仅仅是预先做好最坏的打算。有时候我感到一种很薄很薄却又非常强烈的恐惧——或许我明天就死了。我马上甩掉这个念头,没再想下去,但它已经深入我的内心,告诉我今天可以不去为了前程、面子等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了——这也是我退学的一个动力。       要是史铁生没有失去双腿,或许他一辈子都不会去关注那个地坛那些人那些事,也不会真正地进入他的“精神家园”(从...... 全文 2005-04-12 22:52 | 5回应 4/4 的人觉得此评论有用: 爱情是孤独的证明 天涯(深圳)   从前有朋友送了一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昨晚读了其中的《爱情问题》,觉得写得真好,可以说是入

木三分。最欣赏其中的一句“没有什么能证明爱情,爱情是孤独的证明。”      接着他又解释什么叫孤独:“孤独并不是寂寞。无所事事你会感到寂寞,那么日理万机如何呢?你不再寂寞了但你仍可能孤独。孤独也不是孤单。门可罗雀你会感到孤单。那么门庭若市怎样呢?你不再孤单了但你依然可能感到孤独。孤独更不是空虚和百无聊赖。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他,收留他,理解他。”      如此说来,我们到底是孤独的,无论在工作还是休假,无论在城市还是乡野,无论在人群中还是独处。孤独是个心灵问题,需要用心药来解的。孤独的心渴望理解信任与支持。      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包括他的孤独。可谁又能忍受孤独呢?所以爱情如此遥不可及。 正如史铁生所说,“爱情的问题即是爱情的答案。”    2006-08-18 19:28 | 回应 3/3 的人觉得此评论有用: 有感而发 车哩子(澳门)    我,差一点就和史铁生一样了。 我是说变成残疾人。    在我病的时後,感觉心态和他差不多,没有方向,我以为自己会死掉,然后被埋在一棵大树下.    家人,朋友都担心死啦,还好,我没有男朋友,要不然我真是罪业深重了。    我也是腿有毛病,每天坐轮椅,上厕所什么的都要人照顾,我那时特觉得对不起我妈。我妈因为要照顾我,连班都上不了。 作者: 木石风 2006-9-22 13:17   回复此发言 --------------------------------------------------------------------------------2 我与地坛 读后感 精彩    看着我妈的白发和他那双满是皱纹的手,我哭了,但不是在他面前,我知道,在他面前我要坚强。    我是妈妈的命呀,我倒了,妈妈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我就忍着,在夜里,偷偷的哭个昏天暗地。    万幸的事,我最后都好了。    妈妈,我的家人,我欠你们的,永远都还不了。    如果可以,下辈子,我们还作母女。             2005-09-25 17:53 | 回应 2/2 的人觉得此评论有用: 生命的质地 烟雨平生(齐齐哈尔)   能够从容面对的 那样的生存境况 几人能够 所以看 所以感受 所以有所深思 是无常也好 是无奈也罢 还是说无寄托 当地坛还在 我们却忽略了朝拜的脚步是可以抵达心灵深处的 去吧 那祭祀灵魂的声响 会让你感动 2005-11-27 10:52 | 回应 2/2 的人觉得此评论有用: 那股风弥漫在我的视野——我读《我与地坛》 我叫大格(西

安)      刚刚从北京回来。在北京的日子,住在清华的荷塘旁边。那段日子,我都要工作到很晚才能回到近春园,大概每天都是午夜过后。我喜欢带着很老很老的walkman,带着许巍低沉而略显沙哑的声音,沉浸在午夜的二校门附近安谧的林荫道间。      后来在我们工作结束的时候,大家约好了一起去故宫漫步的。他们是当天的火车所以我们几乎是快马加鞭式的在故宫里走了一遭。当时我想到了一个地方——地坛。很想很想去地坛走走,不是为了追随什么,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去体味这一番生命的味道。      我曾经试想过这样的场面:手扶轮椅的戴着大大的眼镜的中年男子,眼中暗藏着对浮世的不羁,安静的闭着眼睛,在地坛长长的瑕壁旁安谧的聆听着广场上传来的各种各样的心情。      但是那日,我终究还是没有去看地坛。      初闻史铁生是在高中时的语文课本里。那时的我正好陷入了对自己生活的一番思考中。初读《我与地坛》,就有了一种厚重的感觉。那以后,我就觉得,史君的文字,不是为颓于思考生活的人去完成的,而是为了引发你对于生命的更深层的思考而去沥血而作的。文字中处处透彻着他对于死亡的不羁与蔑视。      后来干脆收藏了史君的诸多作品,于是寝室里的书架的罅隙也变得越来越小了。再后来干脆自己找了一处屋子,借住在那里直至高中生活的结束。其时每夜午夜之时也必是我开卷体味其中种种思绪之时。      大学已两载有余,然对于初读其文时的那种慕畏之情,时时铭刻在心。      然而生活终究有不同的遭遇,我所经历也非史君所能体会了。在我的思绪里一直再现的倒是他面对生活,笑看世界的种种态度了。      每逢挫折,我都能冷静如初。      我想,其中必有史君的一点思维的血液。      近闻史君身体欠佳,在遥遥古城长安谨祝康安。      秦默   乙酉年九月十八作于长安竹铭轩 2005-10-20 20:57 | 1回应 2/2 的人觉得此评论有用: 伴我十多年的一本书 八哥    我手中的《我与地坛》是九三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版本。十多年过去了,这本书一起陪伴着我走过了我的大学时代,走过了我工作的十年。    或许只有一个在如花的青春即将到来时,却双腿瘫痪的人才可能静静地坐在地坛里,傻傻地想问题,傻傻地参透健全人没有时间或根本就不愿意去思考的宿命。如果将《我与地坛》、《好运设计》和《随笔十三篇》作为一部作品的上、中、

下去看,不知道是否有人会对人生重新有自己新的看法。宿命是史铁生文字中永恒的主题,他从他不同于常人的视角,教育着我们,让我们惆怅,让我们感慨,但也让我们有所激励。    从《我与地坛》到《病隙碎笔》,史铁生一直用其轮椅上抽丝出来的字字珠叽,在控制着我们的情感,抄弄着我们在浮躁和喧嚣的社会中循着宿命的命脉,静心思考人生。    2005-08-05 18:35 | 回应 2/2 的人觉得此评论有用: 关于人生的思索 Amor鱼(北京)   以前学过课文,印象很深。   后来为这专门去了几次地坛,要找回那种感觉。   随着自己的年龄越大,心里的那份对他表达的那份亲情和励志的感动理解的也越来越深。   如果你还年轻,请你阅读,给你力量。   如果你已经不再年轻,也请你阅读,给你温暖。      很喜欢这样的人生。 2005-08-05 10:33 | 回应 作者: 木石风 2006-9-22 13:17   回复此发言 --------------------------------------------------------------------------------3 《我与地坛》我想说 幸运以不幸往往一线之隔。换个角度想,你就能从黑暗深渊跃进光明殿堂。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却未必都能做到,这也是很多人的不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