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令我感动的爱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是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结束时的顿悟,亦是我读这片短文最欣慰的感动。是的,地坛的古祭坛,地坛的老柏树,地坛的清晨地坛的夜,都是史铁生遥忆母爱的载体和依托,而我,通读过后,亦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份情浓却隐忍,短暂却深厚的爱——那份令我感动的、如山如海如天如地般的母爱。

一句“犹犹豫豫”包含了母亲多少看不见说不出的心理撞击。儿子“脾气坏到极点”,“发了疯一样”,作为母亲,完全可以大声呵斥,甚至丟开不理;又或是围前围后,劝慰安抚。史铁生的母亲并没有这样,疼爱儿子,母亲知道儿子的苦与无助,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任谁也无法轻松放下,笑容以对;理解儿子,母亲知道儿子的自尊与骄傲,给他空间给他时间让他独自舔净伤口,维持那个有泪不轻弹的男子汉形象。可是,母亲的心却无法轻易放下,便在爱和理解中变得“犹犹豫豫”,变得低调隐忍。

文中提到,史铁生一次偶然的返家,看见母亲扔站在原地,还是送他走时的姿势,望着他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史铁生说他当年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但现在想起,那样的一次偶然看见后面有着多少的不言而喻?在无数次儿子转身走后,担心儿子出事,害怕以后儿子得不到幸福,想到儿子后半生的艰难,母亲一定有过痛哭不已的时候;在儿子归家前,母亲一定是一直悬着心、吊着胆,坐立不安,六神无主,此时的母亲,同样也是痛苦而无助的。可是,当儿子回家,面对的必定是母亲平静安详的面庞,母亲不能帮儿子什么,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无声地鼓励支持他,让他可以走下去,而母亲,付出的泪、痛、苦,一点都不比瘫痪的儿子少分毫。

史铁生觉得他的母亲没有别人的母亲幸福,并且总是在地坛想呀想,母亲盼望他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我想,他的母亲盼望他的就是他能够幸福,如果他写作能够感到幸福,那么母亲就感到幸福;如果他在地坛冥想能够感到幸福,那么母亲就感到幸福。所以,他的母亲是幸福的,因为,史铁生就是在她四十九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变得坚强,可以在轮椅上写出一篇又一篇有深度有思想又充满希望的文章,可以在有风的日子里追忆往事,可以在地坛的园中思念母亲直至“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

光”。

读遍文章,我想史铁生还有一句话想说,全天下的孩子,请尽快读懂母亲的爱和自己对母亲的爱,不要总是在母亲靠向自己时看着母亲的背影,不要总是在多少年之后才开始品味母爱的滋味?

《我与地坛》,写的就是“我”与母亲,读的就是母亲的心,感受到的,就是母亲的爱?

 

第二篇:蓝色的爱与痛——《我与地坛》读后感

蓝色的爱与痛

——《我与地坛》读后感

如果有一本书浓缩的是人一生的日月精华,如果它带来的是无尽的感慨与感动,如果它如同一股四季融合在一起的囊括人生酸甜苦辣的风,如果它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却还如同昨日般鲜活地流动在我们的血液里,激情澎湃地撩动我们心中那条敏感而脆弱的神经,那它无疑就是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了。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它深蓝深蓝的封面牢牢地扣住了我的眼球,很蓝很蓝,蓝得像风寒病人的脸,蓝得散发出一阵阵诡异而神秘的气息。它令我想到压抑恐怖无生还之地的黑洞。史铁生先生的文章也是蓝色的,但是它就像一个单调的调色板,有时候加点白色,有时候抹点蓝色,因此它的蓝是多样的丰富的,组合在一起形成绚丽而耐人寻味的蓝色世界。

《我与地坛》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本智慧。它让我在另一个角度观察生命,在绝望和希望的临界点品味人生。

生与死。这是一个在死亡线上侥幸被死神遗弃的幸运儿所必定要思考的问题,这也是社会上麻木忙碌的人们所没有时间思考的问题,这更是一个人对生命绝望却还残留不舍的时候徘徊不定的问题。但是这不是一个正值狂妄年纪的热血男儿所需要思考的问题,然而命运的作弄,史铁生先生便恰好在这个狂妄的时候成为了那个不幸的幸运儿。也正好,地坛适时出现,天时地利人和才酿造了史先生笔下的智慧。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的沉着稳重深深撼动了我。生死不是我们能选择和掌握的,它必定会来,它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因此我们所能够做得只是好好地利用生与死之间的时间。不需抱怨生在何时,不需寻觅为何生,不需担忧死的降临,不需计较死后如何。人生就是旅途,人只能在一辆没有转弯后退刹车的汽车上乘坐,生是起点站,死是终点站。倘若你的心思在汽车的快慢变速中焦虑,在估计着终点站的方位,在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地上的坑洼,那么不论是沿途大自然的千姿百态,车窗外行人的友善微笑,还是街道上的霓虹灯影都会与之擦肩而过,遗憾地成为省略的过去。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我们何必去在乎它呢?我们不能匆匆忙忙赶时间似地跑完了一生,生命不是怕上班迟到的挤车族。

母亲的爱与关怀。史先生是幸运的,因为他拥有一个睿智温柔的母亲,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支撑着他。他的文采,他的文学道路,他的人生感悟,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母亲的睿智和引导。可惜的是,直到母亲去世,迟钝的史先生才能感受到那份浓烈的爱。那份迟到的真心实意的追悔莫及的情感在书中每个角落里激荡,不眠不休地警示着我们。任何情感,一旦错过了懂得珍惜它的时机,错过了履行回报它的有限期,再怎么后悔莫及也是徒劳。史先生含恨后悔为什么不能早些想到这句话:“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否则也许他就能早些懂事了。

《我与地坛》中的一句话很让人痛心和感动“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合欢树》《秋天的怀念》是对母亲的追念,是史先生的遗憾和悔恨。独爱《秋天的怀念》。北海的菊花开了,却没有和母亲一同去看看。这种遗憾是一生的痛,无法言语的。

母爱的重量是永远无法估量的和计算的。人类有再丰富再深渊的想象力也无法想象母爱的力量。风是摸不到看不到的,但是我们能通过周边事物的动态来感受它的存在。其的强弱也是能感受的。它可以是只能吹起一片叶子的微风,也可以是能瞬间吞噬一座城市的飓风,也许它能更强劲。风是大自然的霸主,因为我们无法估量它,也许它能摧毁整个地球。母爱亦如此。

《我与地坛》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本智慧。细细地品读它,无尽的精彩会在思想中跳跃迸发,无尽的感动会在心里汩汩流动。

最后再看看封面那片刺痛的蓝,却显得不那么惊悚。它更多包含的是疼痛与恐惧后对人生的豁然开朗,正如在披荆斩棘、翻山越岭攀上悬崖后眼前的海天一色,只是它在经历了生死的磨练后显得更加沉重且珍贵罢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