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论语

我读《论语》

常德市13中 陆道福

古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今有北师大教授于丹“百家讲坛之《论语》心得体会”。而今我读《论语》,对其中“君子”一词颇有感受。“君子”一词在短短二十篇《论语》中就出现了上千次。穷尽一生,吾如今能达到“君子”要求的一半足矣!想成为一个君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要求自己:

1、 孝。

“百善孝为先”。 孝是良心之本,人格之基,如果一个人对于父母不能尽孝,就可以断定这个人对于社会国家也不会有伟大的建树。因为忘本之人,天良已丧,那里来的公忠之心,廉洁之德?所以世间不患无才干,而患无真性情,不患不能为人父师,而患不能为佳子弟。古人说得好,“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一片孝心,端的是在一家则一家平,在一国则一国平。所有一切服务社会公忠体国的公德,务要澈底的从孝道建立起来。这实在是仁根的第一透露第一郁勃处,只要在这里养得活,便能够枝附叶贯地千花万朵俱森发了。一个人如能作到“孝”则“好犯上者鲜矣”!我国古代有很多孝感动天的故事,例如: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子路百里负米 、春秋老莱子戏彩娱亲、宋代朱寿昌弃官寻母等。那今天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孝”呢?其一:做到“父母唯疾不忧”。不让父母担忧。其二:做到“敬”。子曰:“今子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三:做到“礼”。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令,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其四:内心做到敬,外形做到和言悦色。

2、 仁。

正所谓“仁者不忧”,可见“仁”是非常重要的。仁是一种内心的修养,不是靠聪明才智去获得的。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泣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可见不是靠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每件小事都以仁义之心去面对,逐渐形成的自身修养。正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 礼。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可见,礼,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一份心。正所谓“礼轻情义重”,但礼也有所托。而不是一句空话,关键是“行”,对人、对事做到时时彬彬有礼。

4、 智。

所谓:“知者不惑”。 智:智慧,有学识,有学问,见识广博。也可用“学”来解释。今天的“学”似乎与古之“学”不同,今天的“学”已经完全指学习,指学校学的知识文化,指文化成绩如何。而古之“学”,泛指“学问”,不光指见识、学识,也指为人处世之道。从《论语》中看,智,在于多闻、多看、多学,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但关键在于“行”,即付之于实际行动,正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只有获得“智”,才能区分君子与小人,才不至于被小人所欺瞒,走上不仁不义之路。《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论述很多,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我们只有多学、多问、多行,才能明白“巧言令色,鲜矣仁。”的道理。

5、 信。

所谓言而有信,我们做人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应懂得“讷於言,而敏於行”的道理。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立木为信”, 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何况对我们个人!故我们在对人、对事时应慎言而谨行之,不能空口说大话、空话。我们应注意少说话,多做事,用行动来证明自己。要知道君子是“耻其言而过其行”的!

6、 与朋友交。

朋友是很重要的,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良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怎样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论语》中对择友也有不少叙述,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即为人真诚,坦荡的值得交,为人刚正不阿、诚恳、不作伪的值得交,见闻广博的值得交;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不能交,耍“两面派”的不能交, “光会耍嘴皮子”的不能交。

但怎样与朋友交呢?有人认为作为朋友一定要做他的“苦口良药”,必要时一定要给他当头棒喝。其实在给朋友提建议或忠告的时候,虽然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要把握分寸。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也。”就是告戒我们不一定要做现代版“魏征”,完全可以娓娓道来。这就叫“善道之”。如果这样还说不通,就适可而止,不要等到人家不耐烦了自取其辱。我们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这样的要求,要知道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好好地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正如一则寓言中所写到的:一群刺猬冬天在一起相互取暖,太近则刺身,太远又冷,尝试多次后它们找到了最佳距离,既不刺到身体又能相互取暖。可见不管是朋友,还是家人、邻人、同事都不能太近,而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在与朋友交的过程中,就应该找到这种最佳距离。正是:“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7、 最后我们切勿怀抱“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别老是“患人之不己知”,应“患其不

能也”。

一本《论语》包含的哲学知识,包含的人生道理何止千千万万,它并不是我短短一篇读后感就能写清楚的,更不是读一遍、二遍就能融会贯通的。决不能说读了一遍《论语》,写了一篇读后感就能做一个儒家学者,关键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知识、经验,一件一件小事身体力行,尽量去做到“仁、智、礼、义、信”。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篇:我读论语有感

我读论语

从第一次接触古文,就了解到了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得知了他的“礼教”与“仁政”。孔子创立的私家设教授徒事业,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前进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推动。他广收门徒,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校的局面,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他的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其中不少的零点知灼见直到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有这么一句话:“产生巨大后果的思想,常常是朴素。”我觉得这句话很恰当。

我想,四处游说的孔子没有想到,他创始的儒家学说,可以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

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交会的时候,我们学习国学,不仅发扬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遗产,而且对于我们自身的修养也是有益的。

自从我学习了《论语》,我觉得我的学习、为人处事等方面,都受到了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矣。”它端正了我的学习态度,不以穿着、打扮、享受为目标,而是积极主动地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不成为脑子贫穷的人。又如,在为人处事上,我学会了“与朋友交而守信”、“人不知而不愠”的积极人生态度,使自己成为大家欢迎的人。

同时,我对儒家思想中“为人道德修养”兴趣最大,感触最多。孔子认为,作为人,必须注重自身道德修养。“隐侧之心”,“闫耻

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生则有之。“儒学”注重为人须有“孝悌心”,而后方可仁爱。仁爱之人必会与人为善。对此,我极为认同。

孔子把道德修养看的相当重,认为有人才能称为君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学以致其道”;“朝闻道,夕死可也”??无一不蕴含儒家思想“重道”的理念。“君子怀德”,“德不孤,必有邻”,“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敬而勿失,与人恭而有礼。”??又无一不体现出,儒家思想要求注重道德修养的理论。其实在当今社会,仍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而我觉得其根源还是告诫全体社会成员都能足够注重自道德修养。

每当我读《论语》,都能由衷的感到孔子的伟大,《论语》的精深,这也让我懂得了国学。懂得了它的美丽与寂寞:它的寂寞是因为无人欣赏它的美丽,而它的美丽正是因为它承受了无人欣赏的寂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