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后感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读后感

“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尼尔·波兹曼

当人们密切关注奥威尔关于19xx年的预言没有成为现实的时候,在欢笑与兴奋的背后,人们忽略了赫胥黎的关于人类社会更为恐惧的预言,他说人们是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很多人会对这样的宣判不以为然,因为大多数人感到现在的我们是幸福的,生活是很迅捷与便利的,我们可以坐在家里遨游世界,我们的大脑可以更快地被四面八方的消息填充,我们可以实现“坐一隅而观天下”的绝妙优势。然而,我们都不知道,正是这汪洋如海的信息,我们会变得被动和自私。

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必须感谢尼尔·波兹曼——这位伟大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是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甘于将自己多年来的研究经验精华著书成册,他用自己谦虚的智慧试图警醒我们,我们的投入与沉浸已经超乎了本该有的限度。

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著名的话语:“媒介即信息。”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把握了传播的把柄,就会把握传播信息的主动权。不过,波兹曼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媒介即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者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媒介更像是一种慢性毒药,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产生依赖,当完全上瘾后,你明知痛苦与自由的丧失,但却无法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补救,因为它已深入你的灵魂和骨髓。

在环保观念蔓延的社会里,或许有人对过多的纸张性产品的出现不屑一顾,高打着“节约资源”的口号将目光投向更多的电视与网络媒介。印刷机生产的垃圾可以让大峡谷满的溢出来,电视产生的垃圾无足轻重。不过,我现在必须做一下观念的调整,从客观上,我们看到了印刷机排放的垃圾,更可悲的是,我们正在经历着思想和灵魂的垃圾污染与侵蚀。从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多多借鉴以前的社会形态模式,印刷统治下的美国所造就的印刷统治下的思想是多么的富有时代造就力和认识力。路易斯·芒福德写道:“印刷书籍比任何其他方式都更有效地把人们从现时现地的统治中解放出来……铅字比实际发生的事实更有威力……存在就是存在于铅字之中:其他的一切都将渐渐地成为虚无。所谓学习就是书本的学习。”这是一个阅读蔚然成风的时代。所以,18世纪中期,报纸数量大增,詹姆士·富兰克林也在《纽约时报》上庆祝自己和其他报纸的成功:这是事实,报纸是知识的源泉,是现代人每一次对话的灵感来源。所以,聆听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辩论时,听众可以津津有味地听取7个小时而不露厌烦之色,他们的演讲充满着浓郁的书卷气,那种强烈的共鸣感使人们看到用耳朵加工复杂的信息产生令人叹服的力量。

当信息发展到用电视和网络进行传播时,我们更多的是在追求什么?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被流行语占据。张柏芝、周迅等一线明星的照片出现在阴间结婚

证上,她们被“冥婚”了;一位激进的言论者韩寒因为发表过多的被政府认为不当之辞,博客文章几番被“和谐”;还有人被审判……所以,我也紧跟时代这样说,信息的浪潮中,我们真真正正地被“娱乐”了。

波兹曼谈论到的娱乐媒介都是以电视作为依托的,因为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网络并没有像电视成为如此普及的事物。但是,这两者的信息传播都是相通的,电视的隐性娱乐化存在也是网络的一种折射。

塔夫脱,美国第27届总统,体重200磅,满脸赘肉,或许他应庆幸自己生长在那个年代而成为领导人。如果是现在,他若能成为总统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更多的人关注的会是那些体型匀称,富有魅力的家伙。

现在,即使是最优秀的政治家也要在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时更醉心于表现自己的最佳形象,谁不想让自己的形象好一点呢?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形象讨人喜欢,那他一定有问题。但是,电视和网络的存在的确损坏了“形象”的名声,因为在上面,政治家们给观众的并不主要是自己的形象,而是观众想要的形象。我们生活的时代里,“政治知识”意味着图像而不是文字,可想而知,当政治这样严肃而理性的东西都要极力去跟图像、脸面挂钩时,其他的非严肃内容得去寻找多么荒诞的形式来娱乐我们的观念。

于是,当《新闻联播》节目依旧以它每年不变的呆板模式出现时,很多人会在晚上7:00的时候避开CCTV—1频道转去看CCTV—3的《动物世界》或是看齐鲁电视台的电视连续剧;当各地都在争夺收视率的时候,更多的娱乐节目纷纷出台,主持人东一拉西一扯,南辕北辙的话好像说的句句是味,谁的造型雷人,谁更能吸引眼球。再者,一堆堆的娱乐节目层出不穷,可是最后归类,换汤不换药的东西,有时候觉得那些人也真是辛苦,想要娱乐他人先要踏踏实实、彻彻底底地娱乐掉自己。

有时候,网路和电视是同步的,有时候网络的信息比电视更具有灵活性,鼠标轻轻一点随处就是链接,我们无法去过滤,因为被吸引,所以被埋没。就这样,我们坐在了这些高信息流量的器材面前,任凭他们呼噜呼噜地将东西倾倒给我们的大脑,我们看到了娱乐,感到好笑。那就笑吧,笑声中,头脑就被冲刷了,变得麻木了。

我们更关注赫胥黎的警告,当文化成为一种滑稽戏后,我们就会面临着文化精神的枯萎,或许有一天我们面临的是笑容这个无形的杀手给我们造就的死亡案例。人们偶尔会感到痛苦,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今天,我们在这里,还是要再次感谢波兹曼这位老人留给我们的一卷精神财富,当我们在察觉即将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时,就该多找个途径去塑造我们这个物种的本来应有的高等面目,我们应是媒介的主宰,而不是让媒介主宰我们。

 

第二篇:《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2008级在职教育硕士 刘丽英 0821240012

虽然考上了北师大的在职研究生,但是我一直不敢以“研究”二字来“自诩”。因为在研究面前,我由衷地从心底产生一种 “敬畏”,敬畏那些博学的教授们,敬畏我的导师,甚至那些学术书刊常常是摆着高不可攀的架势,让自觉浅薄的我望而生畏。于是,我自然而然的停留在“畏”字踽踽不前。直到这个学期在我的导师——朱老师的课程作业中要求我们去阅读,我才开始逼迫着自己读起这类书籍。其中这本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就是其中的一本。朱老师要求我们就本书写一些读书笔记,我想朱老师所谓的“笔记”绝对不是简单的读书摘录,而应该是读书过程中自己就书中的观点引发自己思考。我不知道自己的理解到位没有,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读书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接下来的内容基本上是沿着我读书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有不到不妥之处希望得到朱老师的指正。

不可忽略的封面

书封面上的那张图片——一家四口围坐在电视机面前,可每个人都独独缺了最重要的头部。于是,原本该是其乐融融的画面因为头部的缺失有了意味深长甚至是凉飕飕的味道。刚开始时,我还惊诧于此,可随着阅读的渐渐深入,我对此图片越来越心领神会,一点一点感受到其振聋发聩的内涵。

令人警醒的前言

精炼的前言里,波兹曼摆出奥威尔和赫胥黎对未来的两种截然对立又各自精彩的预测,当头一棒惊醒了我。在此之前,我甚至都没有想过“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这个现在看来果敢且似乎愈发情理之中的命题。其实,波兹曼的这整本书也就是在对后者关于未来那个“美丽新世界”预测不遗余力地作着论证,警醒着大众,那个美丽的新世界正在或者已经处心积虑地到来。

关于“隐喻”。

第一章的题目就是“媒介即隐喻”。几乎完全相同的句式,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麦克卢汉那句经典的“媒介即讯息”,这句起初看起来无厘头似的陈述句,细细想来却茅塞顿开。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讯息本身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传播其的媒介则恰如其分地顶替了上去,完成了时代的使命。在这里,波兹曼自己说,这里的“隐喻”是对“讯息”的修正——“因为这个表达方式(麦克卢汉的表达)会让人们把信息和隐喻混淆起来。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但是我们的媒介,包括那些会话得以实现的符号,却没有这个功能,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因为媒介-隐喻存在,便产生出共鸣,因为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电视在此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波兹曼写道,“印刷机统治的社会里话语清晰易懂,严肃而有理性,但是电视机统治之下,却变得无能而荒唐。”可以看出作者为铅字时代的渐渐逝去而扼腕叹息,为这个各个角落无不充斥着娱乐的时代的到来惶恐而满怀批判。

是啊,正是媒介的“隐”,让它的介入往往是以“润物细无声”的姿势,不为人所注意,就像我们会忽视掉钟表于时间对我们的奴役一样,钟表对时间的控制是上帝都成了输家。如此类比,可不就是今天的我们么?我们毫无意识毫无准备地坐在电视机面前,等着屏幕上的闪动的画面,超级女声,还是赢在中国?我们自以为是地以为遥控器握在自己手中,自己便牢牢地完成着对自己的掌控,殊不知,正如孙悟空在如来佛手心里翻的那个讽刺的十万八千里的筋斗,我们早已整个儿的被控于某种无形却强大的力量之下。这就是媒介。在它供给的娱乐中,我们不能自拔却浑然不知。

“惊闻”新闻中的音乐

在后来的章节中,连让我们觉得电视里最正经严肃的新闻都被波兹曼定义成反交流的,是由没有逻辑、理性、秩序的话语构成。“所有的电视新闻节目的开始、结束或中间都要插入一段音乐。音乐和新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播放音乐?我想,这可能是和在戏剧和电影中使用音乐的道理是一样的——制造一种情绪,为娱乐提供一个主体。如果没有音乐——就像有时电视节目中会插播新闻字幕一样——观众会猜想一定是什么真正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例如死人之类的。但只要有音乐在,观众就知道没什么了不得。”于是,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那个所谓的了解到的信息,只能很遗憾的发现,所有信息都是破碎的,不连贯的。现在我们都特别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各家媒体都在抢突发新闻、现场新闻,但很少有人想过这些新闻到底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远隔重洋的澳大利亚的洪水似乎并不能解除我们的旱情,而韩国和朝鲜的和谈也对我们的统一大业没有任何帮助。那到底是为什么,我们每天准时地打开电视机,收看所谓的“今日新闻”呢?因为我们被不止一次的告知,这是一个信息社会,拥有海量信息是我们生存的前提。于是乎,我们不再关心信息的质量和用途,获得更多的信息成为我们每天必需的功课。电视媒体处理新闻的方式也值得我们思考。急速转换的影像世界将我们带入一个个新闻事件,甚至不给我们任何喘息的间隙。电视节目的运作机制不允许我们休息,因为休息就意味着我们有时间思考,而电视希望我们做的就是不停的接受,不假思索的接受。因此,人们不再关心事件的前因后果,对事件也缺乏持续的热情。电视新闻切断了事件之间的联系,社会生活被处理成破碎孤立的新闻消息。即使是突发事件,我们看到的也只是对暴力和血腥的展示,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都通通湮没在视觉刺激之中。我们再把目光转向现在充斥荧幕的各种选秀节目、新闻故事节目,就更能理解波兹曼的苦心。自从湖南卫视开办“超级女生”栏目以来,选秀节目就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除了各地方卫视,连央视也不能免俗的举办了“梦想中国”大型选秀节目。而以《人间》、《真情》为代表

的“讲故事”的电视栏目,更是将新闻故事化、娱乐化推向了高潮。一时间,电视屏幕上到处都闪耀着娱乐的光芒,我们甚至可以打出“娱乐中国”口号,相信也不会有人反对。

各种选秀节目刺激着人们成名的欲望,尤其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他们梦想着通过娱乐的舞台让自已成为耀眼的明星。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使得许多青少年放弃学业,甚至不顾父母的劝阻到处参加比赛,为的就是获得一张踏进娱乐圈的门票。而电视台在策划节目时,不顾一切的追求刺激、惊险、娱乐的内容,不惜暴露选手的隐私,教唆选手出演煽情的片断,甚至连评委也不能免俗。而拿着手机疯狂投票的观众,已经全身心的投入到这场娱乐的盛宴中,无暇去顾及其背后的无序和混乱。全民娱乐的时代已经到来,每个人都在欢呼,并衷心地迎接这个“伟大”时代的来临,而对苦口婆心的警告充耳不闻。

网络——无底的娱乐深渊

最近,经常一个人泡在某大学新建成的图书馆里,温暖如春的室内温度,明亮的室内灯光,琳琅满目的各种书籍,可以说是读书的好地方。可就是在这样舒适的图书馆里,我看到的却是令人深思的一幕。很大部分学生都携带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来图书馆,看的是网络上的内容,而身后的图书只有少部分学生去翻看。在当今这个时代,图书馆好像正在丧失着它原本的功能。

按波兹曼的理论延续下去,现在的网络更是一个无底的娱乐深渊。因为赫胥黎所担心的现象果真出现了——我们每天身处于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我们每天浏览无数或欢喜或悲伤或有趣或无聊的帖子,芙蓉姐姐天仙妹妹演完一出又一出,某女很傻很天真…我们用“灌水”、“顶”、“挺”、“某某到此一游”等无意义的词汇作着所谓的回应。我们似乎在坐观一场又一场娱乐盛宴,殊不知,自己也在日常的生活中拼命演出,为旁人提供着娱乐的源泉。世界仿佛陷入了娱乐的死循环里,垂死挣扎。

看看我们的生活

引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灭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前者形成桎梏,阻碍人类思想的自由自在地发展;而后者让人类沉沦,从此不思进取。细想想,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中国人目前就正在陷于一场全民娱乐活动的闹剧中。也许同书中所写的当年的美国一样。从几年前的《环珠格格》,到超女、快男、红楼??红遍大江南北,举国欢庆。万人空巷这个词,终于从我们的小学课本里跳了出来,不再让我感到这个词费解了。也许不单单是电视,中国人对于电脑网络的痴迷程度,应该是书中

的美国人所没有的。于是,才出现了一些特别的现象比如芙蓉姐姐、天仙妹妹这样的网络名人;bbs原本是种娱乐方式,却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先是PS,后来是几年前的flash,再后来是馒头,接下来不知道是什么风靡的软件;甚至现在某些媒体报纸上的新闻,都是从网络上照搬照抄出来;年轻一辈对于网络的亲和力,一定是已经胜过对我们小时候最好的伙伴——电视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打开电视,你不必担心没有事情做,有24小时的新闻频道,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天下事;看完人类所拍摄的一共23万余部电影,按一部2个小时计算,一刻不停,不吃不眠,也要50年;更不用说那些制作精良的《国家地理》,以及各式各样的纪录片——它们算是知识的浓缩精华——反正电视上只要播放这类片子,我是绝对一个镜头都不愿意错过;各式各样的题材的电视节目,新闻、经济、军事、体育、刑事侦探、法律纪实、歌舞升平、相声小品、艺术写真、电视剧、精美广告、电视购物??应有尽有。打开电脑,你也不必担心没有事情做,有各式各样的门户网站,一定还有那么三两个你混习惯了的论坛,还有你玩顺手的游戏,QQ、MSN、新闻、图片、服饰搭配、网上购物、同学录、三五个邮箱、三两盘魔兽??看看有什么news,一圈轮下来,刷新几下,喝杯咖啡,一个上午,轻而易举就过去了。下午看上三两集拷贝进来的电视剧,枪版的新出大片(而这些大片让你看完之后,也不觉得能咂摸出来什么味道,只是受到些视觉冲击,或者附合着笑两声罢了),一两个小时网游,喝杯绿茶,于是一个下午又过去了。晚上在博客上涂抹几笔,呻吟几声,下几盘斗地主,于是一个晚上又过去了。回头审视一下这样的生活状态,非常害怕。这是否就是《娱乐至死》这本书里所说的,我们被我们所热爱的媒介,隔断到一个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当下,只有眼前的热闹,这样一种状态中呢?这样的状态中,你绝对不用担心没有事情做,相反,你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可做,忙都忙不完。但是这些事情的意义很稀薄。——你不是被关在监狱里无所事事,你是自由自在地在不停地做无谓的事情。

“我们将死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科学家担心人类文明会在灾难中终结。而乔治.奥威尔认为人类文明会在独裁者压迫下消逝。不过,还有赫胥黎更令人毛骨悚然的警告,尼尔.波兹曼在这本《娱乐至死》中近乎完美地阐述了这一观点——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地东西!尼尔.波兹曼的这本书,英文名是“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中文译名为《娱乐至死》,我认为很符合作者的本意。娱乐本身不会让我们有性命之忧,相反,我们热爱娱乐,无所不在的感官刺激充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许直到生命终结,我们都会沉浸在这种放纵、庸俗的文化中,而对它的危害毫不察觉。就像波兹曼所说:“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随着印刷机时代地结束,电视时代地开始,我们走进娱乐时代。这一巨变改变了我们地思维方式,而且还迷失了一样重要地东西——思考。

书中定义了新闻的奥义:“越短越好;避免复杂;无需精妙含义;以视觉刺激代替思想;准确文字已过时落伍。”当一个个画面闪过时我们不会思考是必然的。因为简短大量的画面和信息是转瞬即逝的,我们无法思考其中折射出的道理,久而久之我们只能回味那些精美的画面。

从那以后我们从认真严谨地分析变成感觉。我们在选择商品时可能不会再问材料,价格等多方面因素。而只是回想谁的广告做得最好,名气更大。我们看新闻时,报道一些全国性地大会,我们一定低着头满脸烦恼。但是娱乐新闻一播你可能马上兴奋起来,这是为什么?因为娱乐新闻里绚烂的画面可以刺激你的眼球,并且我们很久不会严肃谨慎地对待问题,我们就会被八卦新闻调起胃口。如果大会会堂装饰时尚些,彩色射灯乱舞,用摇滚乐代替讲话,观众一定胃口大开。

电视上一些儿童教育节目,常常使用各种逗人的方法教育。而教的都是肤浅地内容,而且没有家长、老师监督,不理解无处可问。教育是可以使用手段达到目的,而这样教育的目的就是娱乐本身。

一个没有思考,没有观点,没有认识,只有画面,只有欢笑的生活是什么?是娱乐!“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地东西!”这句话时时警告着我,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已成为娱乐地附庸,我们终将在多姿多彩地画面中消亡。但是,当我们在娱乐时代中渐渐沉沦时应该怎样力挽狂澜呢?答案是书,书是知识地宝库,它是永恒的。我们可以在书中获取精神食粮,重新拾起遗失已久的各类知识和处世态度。然而我们看到没有画面只有油墨的书,我们会有什么反应呢?所以这个方法是不可行的。

写到这儿,我冥思苦想了许久,还是无法得出结论。我只好作者的解决方法:由于电脑介入学生开始产生某种媒介意识时,我们应把他们的这种“怎样利用电视控制教育”的意识转换成“怎样用教育来控制电视”。但是,我们应该具有超前的意识。学校应帮助年轻人学习解读文化象征,要做到这点,学生应学会疏远某些信息形式。学校应把这样的任务纳入课程之中,甚至成为教育中心。至此,我心生慰藉,因为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在思考。

对于这种状态的趋利避害,尼尔·波兹曼指出,应当有人来研究在电视这种媒介下的,文化的结构。既然这种媒介形式已经不可能改变,世界也正在往越来越娱乐的方向上转变。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其内容。什么样的东西在电视上播放,人们应该放多大的注意力在这样的内容上,人们应该从电视里获得一些什么样的祖宗传承下来的文化……这是媒介生态学应该解决的问题。

对于我们个人,也许还没有这样高度的、基于全人类历史文化文明上的甄别筛选能力,所以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应对这无限的网络和电视资源中去。剔除掉无所谓的,只留下对自己最重要的。告诉自己:不能全为了娱乐,是的,虽然人生应该乐得逍遥,但是人生不应该日日埋头在娱乐中苟且。说到底,也许,还是梦想和现实的矛盾问题。

多一点勇气直面这惨淡而真实的人生,我们便能多出一些勇气来抵制网络和电视中的梦幻世界,因为不真实和过于美好,所以它们吸引我们。

书的后面几个章节,还提到了一个试验,号召人们一个月不看电视,以期发现电视的存在让人们错过了生活中的什么更为重要更需要细腻体会的事件和情感。结论是:人们会明白,那些发生在地球另一端,某些角落里的事情,其实与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关联,他们原本不应该在这样的事情上花费他们本来那样宝贵的时间。关上电视,他们发现除了少了一个搞笑的渠道,少了一点聚会时候可以共同谈论的话题,什么也没少。家人相处的时间多了,看书的时间多了,出去锻炼的时间多了……还可以不通过电视屏幕,就看到晚霞和繁星。

信息过剩的时代里,你怎样保护自己的头脑?这真的是值得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否则,没有人为我们明天不再会思考的大脑负责。也没有人为我们今天流逝掉的时间,痛哭。但愿我不是在耸人听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