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有感

读《养生主》有感

养生主,作为《庄子》内七篇中相对短小的文章,总体上来说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的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作者提出“缘督以为经”的养生方法,即养生要坚持中间路线,不要走极端。他认为人与其他万物一样,生死不过是一种转化,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就应当顺其自然,遵道而行。所谓“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就是要抛弃那些名利荣辱,按自己的天性去生活。 读过这篇文章之后, 我认为全篇可以分为五层。

第一层,就是第一段。这是此篇的总论,说明要达到养生的目的,要做到两点:一是说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不要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二是说不应以搏求善名而为善,而应当抛却繁杂外物,“缘督以为经”,秉承事物中虚之道,即追求内心的自然之道。

第二层通过疱丁解牛这个著名的故事,进一步说明处理事物应透过事物全貌,分析掌握事情的内在联系,然后以“以无厚入有閒”,方能游刃有余。说明养生之道在于“因其固然”。

第三层通过右师之介和泽雉不期蓄于樊笼的对比,说明右师不如泽雉聪明,不善于养生。泽雉的事例旨在说明精神的自由胜于物质的满足,自由之重就在于自由乃是顺其自然的体现。顺其自然方能得其中道,得其中道,方能养生。 第四层通过秦失三号而出的故事,说明情感亦应顺从自然的变化。“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生离死别,在庄子看来竟是那样的从容。当然,庄子安命的思想并不是消极避世的观念,而是让人顺其自然。既然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就不应将自身为其陷入过度的悲伤痛苦之中。这和上篇《齐物论》是相互照应的,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的情感都是齐一的,那么生死亦是齐一的,因此,即使生离死别,悲痛的情感亦应当适可而止,三号而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顺其自然,则死亡亦如解人生倒悬之苦。

第五层,通过薪尽火传的比喻,说明以薪代表的外物虽然会燃尽而不可传,但以火代表的精神是不灭的,会永远传承下去。

通过逐步深入,我认为庄子是想说明世间万物、人之情感都应顺应自然,而真正的精神生命将会永远相传。一言以蔽之,养生之道就是要顺其自然。 在读完全篇之后,我仔细品读了庖丁解牛的故事,感觉这里的意义好像和我们曾经学过的不太一样。这个故事从侧面描述了道与技的关系。技得到升华之后就进入道的境界,所以庖丁解牛所得到的并非是物质上的而是上升至为精神上的享受,这种精神享受就是一种艺术性的享受。在这种境界中,庖丁和牛最终相当于是融为一体了,进一步说,就是消除了主客体的对立而融为一体,这种消除了客体对主体的制约,而带来精神上的自由感与充实感,这种情境,即道在生活中的一个体现。不过就在这里,我觉得和庄子在《齐物论》里的观点有矛盾。在齐物论里,庄子强调的是一种万物平等观,他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忘年忘义,振于无竟”。尤其是,在以下几句话中,“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非之所彰也,道之所亏也”,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我可以进一步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要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首先要淡化是非,我认为这里的是非也可以近似认为是矛盾,即要达到庄子所追求的境界,就要淡化矛盾观念。我觉得这就和庖丁解牛的故事有些矛盾。庖丁解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庖丁从一开始的“所见无非牛者”到三年后的“未尝见全牛也”再到最后的“臣以神遇而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是在庖丁的认识与实践中,他的技艺逐步提高,最终上升到了“道”的境界,但是这里有一点要指出,庖丁在认识与实践中,他认识的是什么,实践的又是什么?我认为,他在逐步认识牛结构时,其实是一个不断认识矛盾(也可以说是是非)的过程。说到这里,矛盾就出来了,一方面庄子在宣讲淡化是非,物我合一的境界,另一方面,他所说的会养生的人,最终得到道的人,又是在不断认识矛盾(是非)中才得到道的。那么,我们到底是要淡化是非呢,还是要认识是非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在读了一些别人的评论之后,我大胆的做了以下思考,我认为有两种可能。第一,庖丁还不是庄子真正追求的得道者,他只能算是比较会养生,而庄子所说的真正会养生的人其实是一种理想状态,而且他自己可能都说不清楚,所以他给了我们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向。第二,庄子的思想可能会有断层现象,即在阐明养生主时,他认为这样是对的,而在说齐物论时,他又觉得那样是对的。其实这种思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毕竟庄子也只是个凡人,我这样猜想可能有损庄子形象,但从我心里,我认为是可以说的出去的。

在上了这么几节庄子相关内容后,我更加的明白老师刚开始时的话,要辩证的读庄子。取其精华,舍弃糟粕。虽然庄子是传世巨著,但是,我不否认的说,里边还是有很多我不能赞同的地方。譬如,老师上课一再强调庄子并不不消极,但是就我现在的理解水平,我还是认为庄子在很多方面的叙述很消极,不符合我现在的人生规划。我们去追求一件东西,往往有我们的目的,像是我们是为了什么去追求,追求到了对我们有什么影响等。但是,恰恰在庄子中的很多地方,这一点是被忽略的。例如,庄子在逍遥游里强调自己追求的是一种“无待”的状态,但是很奇怪,他只是说想要追求“无待”,但却从来没说过为什么要追求“无待”?在齐物论里,他追求的是“万物统一,物我合一“的境界,同样,他没有说追求到这样一种境界后会怎么样?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庄子更为普遍的传播。 最后,真的很感谢可以选到这样一门课,让我在理工科课程之余真正的去思考一下人生。由于水平所限,有些观点还不成熟,希望老师批评指正。

 

第二篇:读于丹庄子有感

《于丹〈庄子〉心得》之总有路可走读后感

在于丹的书中是这样写道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

而善于讲寓言的庄子,却借用一个个或身有残疾,或外表丑陋的怪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 庄子在《人世间》篇中写过一个叫支离疏的人。他的双肩高过他的头顶,头低到肚脐以下,他的五脏六腑都挤在后背上,还是一个驼背。他就像是一个怪物一样。 像他这样的人怎么样生活呢?据说他替别人缝衣服,洗衣服,足以养活自己。 写到这里我不经想说:像支离疏这样的人,他只要自食其力,一样可以养活自己,那在我们当今社会的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有一个武汉的男孩叫舟舟,他是患有先天智障的孩子,大家应该听说过吧。他的智力相当于三四岁的儿童,而且再也没有成长发育。但他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音乐世界。

每当有大型的交响乐演出的时候,指挥在前台,他在后台,一个人心醉神秘地指挥。他跟音乐好像有一种超越任何知识的默契。后来他不仅家喻户晓,还可以站在国际舞台上参加比赛。舟舟的故事应该说是一个生命奇迹。

庄子告诉我们

在天地之间,如果一个人真的顺应生命形态,那么首先把这些遗憾和残缺都接受吧,不要委屈,不要较劲,而是想怎么样使自己更好。而那些表面看起来稀奇古怪的甚至形貌恐怖的人,他们的内心有一种大境界,是我们健全人不能比拟的。 看了庄子的文章我想到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上无所谓垃圾和废物,所谓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大的财富。有很多财富无非放错了地方。

无论他们是后天受刑罚的,还是先天残疾,无论是肢体上残疾,还是智力上有缺憾,他们都是我们的镜子。

想想自己,我有些惭愧,我没有在他们的残缺里面照健全,反而在我自己的健全中照出了残缺。我不应该有时埋怨上天,埋怨这个不好,那个不公平……,跟他们相比我觉得自己很渺小。

我想这篇文章就是庄子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一种最好的启示。我相信每个人都应该保有一颗平常心,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只要相信“世界上总有路可走”心情就会轻松很多,事情也会迎刃而解。

初二(3)班 马天惠

《于丹〈庄子〉心得》之总有路可走读后感 马天惠 900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