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东西二美

——我看安娜与黛玉之同 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马原有一个说法,他认为托尔斯泰是小说史上争议最少的作家。这里所说的争议最少,当然指的是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你可以喜欢或不喜欢托尔斯泰的作品,但无人能够否认他作为一位杰出思想家和第一流小说家的地位。《安娜·卡列尼娜》在列夫·托尔斯泰的所有作品中,是写得最好的。最近在老师的带领下我读了这本备受世界称赞的小说,读完了之后感觉自己的脑子里多了一些东西,就像经历了一段别人的人生,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在此之前也有读过中国的《红楼梦》,这是中国小说里少有的能与《安娜.卡列尼娜》比肩的作品,读完了《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我又把《红楼梦》翻了一遍,不禁把这两本经典中的女主角,两个追求爱情,两个悲剧的女性做了一番比较,在这之前有看过一篇把安娜和中国的潘金莲比较,心中有些气愤,虽然两人都背判了自己的丈夫,但是仅就人物形象而言(这里我们不考虑因为国家传统思想或作者个人爱憎而造成的人物形象的偏差)这两个人就是白云与污泥之别,将安娜和潘金莲这种恶劣的女性相比简直是对安娜的一种侮辱。

黛玉和安娜,真的是世界很多文学爱好者心中的“女神”,两个

永具魅力的东西方女性,两个绝代佳人,为爱而奋斗,却又经历着最大的爱情折磨的女性,这里我冒昧的将这两个光辉的女性形象做一点比较,只是一点个人拙见,就当是博大家一笑吧。

一 、安娜与黛玉其人之比

(一)风华绝代的美貌

对于这两位女性的美貌两位大师都是不吝笔墨,极力描写的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黛玉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

“这不是画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妩媚动人的女人,她长着乌黑鬈发,袒肩露臂,长着柔软汗毛的嘴角上含着沉思得出了神的似笑非笑的笑意,用一双使他心荡神移的眼睛得意而温柔地凝视着他。她不是活的,仅仅是由于她比活的女人更美。”仅仅是安娜的画像就如此了,这是安娜妩媚,迷人的美丽。

毫无疑问安娜和黛玉都拥有一张让自己周边的女人嫉妒,男人痴迷的脸蛋,但是这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丽,一个是一种带着柔弱病态的,一个是健康的积极的美丽。这是与当时中俄两国的审美观念有很大的关系的,清朝的人欣赏的是一种“美人上马马不知”的柔弱之美。而十九世纪的强大繁荣的俄罗斯无疑如同中国的盛唐一样,欣赏的是一种丰腴积极地美丽。两位大师都把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女性外形给了自己最经典的女性形象。

(二)丰富的内涵,超人的才华

如果只是有美丽的外表个,那大师只是塑造了两个花瓶罢了,难能可贵的是,不同于自己那个时代的一般女性,安娜和黛玉都是有着不逊于男儿的才华和很高的才华的。

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唐多令》、《葬花吟》、《五美吟》、《桃花女儿行》、《题帕三绝》等,每一首都声情并茂,沁人心脾。“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这样清绝生动,风流尽显的诗只有黛玉才能写的出来。

而安娜的气质与才华也在文中不时的显示“安娜不但说得又自然又聪明,而且说得又聪明又随便,她并不认为自己的见解有什么了不起,却非常尊重对方的见解。”诸如此类的描写文中到处可见,无论是文学、音乐、绘画安娜都有自己独特精到的见解。

两人的内在气质是他们与同时代的女性最大的不同之处,这种气质也是的这两个女性成为明珠一般的人物,这样有才华的女性却也免不了悲剧,这是她们自身的原因吗,让人深思。

(三)寄人篱下的地位

黛玉是寄人篱下的,但是在我看来安娜也可以这么说,虽然安娜开始的身份是一个官太太,但是她自身的家庭却与卡列宁的地位有差距,一定意义上安娜是家人攀附卡列宁的牺牲品,这样的婚后生活是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的,之后离开卡列宁安娜更是生活精神上完全依附与伏伦斯基,虽是两人相爱,但是地位毕竟不同不

是吗?

也许正是这样的地位,造成了黛玉的敏感,安娜之后的疯狂嫉妒。这样人比较能够理解这里个女性的有时的小心眼和嫉妒了。

二、安娜与黛玉的爱情悲剧

(一)爱错了人

黛玉爱的是自己的表哥,两人表面上是很相配的,但是家大业大的贾府怎么会让自己最宝贵的孙子娶一个家道没落的小姐,虽然有太君的撮合但是更多的人怕是对黛玉不满意,她不是夫人老爷心中的完美儿媳形象。

而安娜呢,身为一个有夫之妇,爱上了别人,尽管西方世界比较开放,但是这在当时还是不能被公开接受的。

爱错了人,不是因为所爱的人不爱自己,仅仅是因为社会的原因,爱本来是两个人的事,但是安娜和黛玉的爱情却因为社会而葬送,不是不爱,是不能爱,这样让她们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哀,也更让人唏嘘感慨。

爱错了人,却有爱的那样决绝,直至死亡。

(二)钟情一人,真爱永恒

作为一个极有魅力的女性黛玉和安娜绝不是那种交际花,两人在感情上都是极其认真地,不愿意退而求其次,对于所爱的人,要求绝对的忠诚,这种对于爱情的倔强执着,是一个没有勇气的人做不到的,同时也成为两人爱情悲剧的原因。

(三)为爱疯狂,至死不悔

两人都不是没有理性的人,但是在爱情的面前,两人都有些失去了平时的智慧,最后为爱而死。让我们回顾一下安娜和黛玉死的场面。

“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 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扶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扑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间,一想到她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为什么呀?”她想站起身来,把身子仰到后面去,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感觉得无法挣扎??”

安娜和黛玉的死都是美的,都是一种解脱吧,也有人说按照曹雪芹的思路,黛玉应该也是自杀而死的,如果两位巨匠都为这两个为爱痴狂的女子安排了自杀的结局,这也许让人难以理解,但是这两个可怜的人儿除了死还能选择什么,安娜虽然和所爱的人呆在了一起,但是在她的心里爱情去不再,这样一个真性情,为爱失去了一切的吗女

子怎能面对这样的状况,只有死才能让她解脱,安娜是人虽在情不在。

黛玉呢,在自己最爱的人和别人走进婚姻的那一刻,香魂消散,这也许是报恩完了吧!你为他留了一辈子的眼泪的那个人,变痴变傻,在一群人的糊弄下,不能和你相守,最后的希望都没有了,留在世上又有什么意思。

读到黛玉和安娜的死,真的让人痛心,但是却又有这样一种解脱了的感觉,感情不为世界所容,她们不退却,即使死,也绝不愿失去对爱的执着!多么勇敢地两个女性!

三、二美有同的原因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却创造出了这样相似的美,这样相似的爱情悲剧,是应为晚时代的托尔斯泰看了红楼梦吗?当然不是了,我在这里想到了几点原因,但由于个人知识的不足,肯定多有不足,望大家谅解。

1、大师对于人心的深刻把握,人类感情的共通之性,不论是相隔千万里,相距几百年,但是人的感情,或者说是人性是共同的。爱情是共通的。要描写这样一种为世不容,凄美,而又崇高的爱情,两位大师有这样的共同之处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大师的功力,不论是多么的不同,但是在共同的人性下,故事只能这样,能够描写出这种普遍性的人性,而又是如此自然,是多么不易。

2、两人有共同的出身,虽然曹雪芹的家世没落,但是这也不能否认他天生的贵族出身吧,也是见过世面的,而托尔斯泰更是一个大地主,这种阶级上的相同,就决定了两人笔下的美丽女子有诸多的相

似之处,这种从内而外的佳人,绝不是一个市井小民能写出来的。想要创造出这样光辉的女性,自身也是要有很大的修养的。

3、人类美的共通性,美的普遍价值。不论社会多么的不同,但是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确是有共同之处的。

4、两人都渴望社会的改变,都对现实有不满,虽然都不主张推翻自己所在的社会,但是却都渴望改变,于是造成安娜和黛玉悲剧的不是她们自己而是社会。大师用文学用爱情的悲剧,婉转的批评了时代。

四、结语

一看完了,《安娜卡列尼娜》我就想到了《红楼梦》,开始是因为两部经典同样不可逾越的地位,安娜和黛玉同样的爱情悲剧,但是一番思考之后,我感觉安娜和黛玉真的有很多共同之处,无论是个人,还是爱情方面。

这就是世界经典的魅力吧,不论地域时代,人性总是这样,爱总是这样,能把握这种共同之处,正是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的原因吧!

 

第二篇: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自己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来也算是个幸福的女子。上帝给她太多: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幸福,每个人又是怎么定义的呢?上帝却没有给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爱情。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安娜好,但是这些的“好”,只不过是她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舆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责任而已。每晚进行循例式的对话,更令安娜生厌。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渴。

可是,最后安娜却卧轨而死。一个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爱情”。而这个“爱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爱情本如此,荡气回肠的也有,生死相许的也有,细水长流的也有??爱情面前,没有对错,只有有没有真心爱过。难道不是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