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莎翁的教导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虽然不同于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亚戏剧,但我们仍能从中获取许多的叫教益---丰富自己的想想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摒弃一切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观念,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那么谦逊,仁爱,慷慨,富于人性,因为在莎翁的杰作中,这些美德的范例真的是随处可见。

《暴风雨》中“如果你施展的魔法抛起了这场可怕的暴风雨,就请怜悯他们的不幸遭遇吧。看啊!这条船就要被撞得四分五裂啦。可怜的人啊!他们会全被淹死的,如果拥有神力的话,我宁愿让大海沉入地下,也不愿看着这艘好船遭到毁灭,何况船上还载满了宝贵的生灵呢。”莎翁的笔下出现过这么一个姑娘,远离闹市,身居孤岛,她虽是公主,却没有仆人,在她的王国里,有的只是位老国王,和一群被老国王拯救了的精灵,陪她成长的是欢乐,但不乏孤独,有灵气而缺少人气。上帝在她出生时便给贴上悲剧的标签,可他人生的结局却是如此的皆大欢喜,让人不自觉的把笑容挂上了嘴角,感叹上帝善良的真无与伦比。这样的结局不得不感谢一位宅心仁厚的老国王,正是这样一位受到自己最信任的兄弟的背叛,被篡夺了王位后又被放逐到孤岛上等死的可怜的老国王。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悲惨遭遇而放弃整个世界,当他有机会给予他那不懂事的兄弟以沉重的报复的时候,他却将自己最亲爱的女儿嫁给了坑害他的兄弟的同伙的儿子(另一个国王的儿子)。他成全了一对有情人,避免了兄弟相残的世界上最最不团结的事情的发生,总之,他既是上帝的化身。

莎翁之笔下《暴风雨》所构造的完美的童话般的结局,美的让人感叹。

《仲夏夜之梦》一个绝无仅有的美妙的故事,只能让人定义成他们只是在睡觉的时候做了一个梦,这些奇特经历不过是他们在梦中所见的虚幻景象罢了,因此我希望没有哪一位读者会如此不通情达理,竟然认为一场妙趣横生而对人毫发无伤的仲夏夜之梦冒犯了他。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具感染力的悲剧之一。读过后觉得其中悲剧产生的主要根源就在于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冲突。

哈姆雷特王子是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在外求学多年,他坚信自己理想中的世界,人都应该是正直的、光明磊落的,回国后却发现自己的至亲却与自己理想中的人格相去甚远,父亲去世不到两个月母亲就嫁给了叔父,而自己的叔父在得到王位并与自己的嫂子结婚后却处之泰然。当哈姆雷特得知父亲真正的死因,这种冲突变的更加强烈,可以想象哈姆雷特所在的大学校园是很纯洁的地方,可是当他回到自己的国家他无可避免地卷入了一场宫廷阴谋中,他必须为死去的父亲复仇。如果是老道的政治家那他一定会不露声色地、有计划地夺回自己的王位,当自己的仇人死后他才会长出一口气,并向天下昭示仇人的罪行,自己也绝对能被马基亚维利当作经典案例来分析。哈姆雷特的做法却不是这样,因为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注定他的爱情甚至是复仇都是一种理想化的,剧中没有过多描写他和我菲利亚的爱情。哈姆雷特的悲剧就是一个极端理想主义者跌入了一个极端现实的世界,其实人类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哈姆雷特一面赞颂着人类是“宇宙的精

华,万物的灵长!”一面感叹“要做到高贵,究竟该忍气吞声容受命运狂暴的矢石交攻,还是挺身反抗无边的苦恼,扫他个干净。”有人认为哈姆雷特的性格过于软弱,他的状态似乎飘忽不定,其实可以理解,现实和理想冲突人总是会彷徨一阵的。

《李尔王》的悲剧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少见到,毕竟我们认为亲情是最温暖的也是最牢固的。可是我们要注意戏剧的背景一个充满谋求权力和财富的宫廷政治斗争,政治可以让一切变的肮脏,对触手可及的权力和财富的谋求可以让人变成魔鬼。西方有这样一个故事是讨论人性的,有一个善良的牧羊人 ,他绝对是一个正直的人,可是有一天他得到了一枚戒指,戴上它之后可以隐身。于是这个牧羊人可以做一些他以前不能做的事情,终于有一天他进入了王宫,勾引了王后并密谋杀死了国王,从此他和以前的自己判若两人,成了一个十足的暴君。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他没有得到那枚充满魔力的戒指,他一定还是一位善良的人。叔本华说过,人每时每刻都是有作恶的想法的,这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关键是人有时候没有作恶的能力而已。里亚王的悲剧的根源也许就在这里。日本导演黑泽明的力作《乱》就是根据《李尔王》改编的,故事的背景是日本的战国时代,这让我们感觉更加真实了,如果是太平盛世,毫无权力的寻常百姓中怎么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呢?其实我们翻一翻历史就会发现这样为权力而父子、兄弟相残的事情简直太多了。里亚王的悲剧就在于人性的沦落,莎士比亚在这部作品中也时刻反思着人性的本质。《李尔王》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是注意,我们只要稍稍改变一下结局,那么悲剧就能够马上变成喜

剧。如果最后,里亚王的小女儿考黛丽亚活着,李尔王也没有死,那么这就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悲剧就能够成为喜剧。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同样也可以很简单的转变成悲剧。结局可以这样设计,伪君子答尔丢夫很顺利的霸占了奥尔恭的财产,他的女儿玛丽亚娜也不得已嫁给答尔丢夫,玛丽亚娜的情人瓦赖尔刺杀答尔丢夫未遂而入狱,奥尔恭的妻子郁郁而逝,奥尔恭沦为乞丐。

《麦克白斯》颇似古希腊悲剧,其中很强调命运对人嘲弄。麦克白斯原本功成名就,可是他却相信三女巫的预言,最终预言一一应验,但是麦克白斯也身败名裂。这让我想起索福克勒斯的《俄底甫斯王》以及埃斯库罗斯的《阿伽门农王》,人的举动都受到神的干涉,当然其中也体现着主人公性格的缺陷。可是《俄底甫斯王》中几乎没有表现出俄底甫斯王的人格或者是性格带来必然的毁灭,可以说俄底甫斯是一个生性善良的人,当必然的命运来袭却无力逃避。也许悲剧的悲就体现在人的无辜和无助上,悲剧的美表现为主人公的抗争上,虽然看起来是徒劳的。

可以看到悲剧中必然会出现痛苦和死亡,人们喜欢悲剧正是由于每个人都是悲剧的主角,因为同悲剧一样,人的一生也要以死亡作为结局而谢幕。但是悲剧并不是悲观,我们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短暂的悲剧中却表达了一种不妥协的永恒的精神。因此,明知理想遥不可及我们还是执著追求,明知人无完人但还是要不断完善自我,明知命运无常可是一点也不畏惧,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不是生命存在的目标。

 

第二篇:幸福教室读后感

以情教书,做一个温暖的教师

——《创造一间幸福教室》读后感

最近阅读了李红霞老师的《创造一间幸福教室》一书,美国最佳教室雷夫对李老师的幸福教室有高度的评价,称其为“中国的第56号教室”,它是李红霞老师在山东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的创造性实验。这间教室是一间普通的教室,但它仿佛有着一种魔力,让平凡的孩子能够成长为有爱的、有个性发展的不平凡的一个群体,因此,它又是一间幸福的教室,满载着李老师对孩子们的爱,对教学工作的爱。而我也深深地感慨于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生涯的执着,对教育理念的创新,她的精神让我敬佩、感动。虽然本书主要为小学教学的创新,但教书育人的本质是一样的,且李老师作为一名一线教学工作者,她的理念和思想对我这个刚刚涉足教学领域的年轻教师有很大的启发与触动。

做一个温暖的、有爱的教师。这本书从教学细节出发,记录教学工作及与学生相处中的一点一滴,十分贴近我们的日常教学生活,所以在阅读时,我几乎可以想象到平常自己的教学情境,也能通过字里行间的描述多次在脑海中浮现李老师的一言一行。我所看到的李红霞老师是一个温暖的、爱生活、有理想、有强烈责任心的老师,她所有的想与做都与她本人的人生态度息息相关,只有心中有爱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所以李老师是爱生活、爱事业、爱语文的,正如她自己所说“撞到了喜欢的职业”,也如于永正所说,她在“以情教书”。这种起点决定了她的教育目标,不是学生考试时冰冷的高

分数,而是高品质的教育,是对快乐、幸福、个性的追求;当然学生收获的也不仅是课本知识,而是其个体生命的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关注所有学生的心理,为他们的长期发展考虑。“每一个走进我教室的学生,都会拥有我给予的一方天空”“哪一个学生不让我牵挂呢”从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李老师的目光投向所有的孩子,而非那些天赋异禀或那些更为用功的“好学生”。在李老师心理,学生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样的优秀,她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比如孩子的纯洁真诚、机敏热情、灵巧活跃等等,针对不同问题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与每一位学生都有深入的思想、情感、心灵上的接触与交流。让不自信的学生重拾自信,让接受能力慢的学生跟上步伐,让淘气顽劣的学生得到感化??总之,她把学生的笑容、成长当做是一名教师的最大财富,从中享受教师的幸福,真正做到了“视教育如生命,爱学生如己出”。

创造独特却又合适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有班级事务的管理,学习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成长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性的“人”的培养。比如试着通过交流来让学生更加理解老师,理解老师的辛苦和心愿,培养学生理解人,从而主动去爱人的能力;让学生体验逆境、体验沮丧,对他们进行成长教育;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习惯的养成;对待学生宽严有度,原则性强。

不断钻研教学,实现自我成长。李老师虽然教学经验十分丰富,

但是却不停止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和课堂模式的创新,这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是十分值得学习的。同时她注重在实践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工作中,我也应在摸索课堂模式的同时加强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建设,获得自我成长。

以上就是我读过本书之后的感悟,今后将会在教学中加以借鉴、学习,以利于自己今后的教学、师生关系的处理、教学风格的形成,提升一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