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读后感

孤独六讲读后感

孤独六讲>读后感(一)

蒋勋的陪伴

胡晓秋

这是我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我被命运抛到了深深的谷底,黑暗不见一丝光线,湿滑而无以攀爬,喊叫却没有回声!有时会深深的绝望,对人性、对生命是彻底的失望!那个时候,心中充塞着抑郁,只想就此放弃生命!有时又爆发愤怒,感到不公平,不想从此屈服于命运,那个力量让我又斗志昂扬!就犹如一只困于古井的青蛙,一下子想爬出来,苦苦挣扎,但是却不能改变什么!于是便又自怨自艾,想就此结束生命的探索! 而让我能够慢慢沉静下来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遇到了蒋勋!这个人,以他的博学、思辨、深沉又轻灵、温暖又冷静的话语给我一份宁静和舒缓,给了我重新拣择的机会! 比如他说孤独,我看到自己几十年经历中的孤独时光,自己骨子里头的傲然,自己想摆脱命运之手的不甘和挣扎,自己不断想挑战自我的激情!所以,就像他说的,我是一个孤独者,注定在现实层面是失败者!当然,我也始终相信我一直在活出自己生命的多彩和激情!虽然最后都是犹如彗星划过天际,终是宇宙空间的一颗尘埃!

作为一个女人,我深深体验到,在目前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追求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你往往挑战着周围的价值观!就像他评价卓文君的一段话:'我们看到男性的革命者总会以决绝的姿态出走,情绪非常悲壮,得到许多人的认同;而女性的革命少了壮烈的气氛,却是加倍困难,因为捆绑在女性身上的枷锁远多于男性,当她要颠覆所有的礼教、道德加诸于她身上的束缚时,是一场伟大却不容易被理解的革命!'这个男人可以以这样的角度来看一个女人的悲喜,一个女人的梦想,无论结局如何,能够这样被人理解,就是有价值的!所以当他能够这样理解卓文君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被他理解了,进而我也理解自己了!因为我也想,从某个角度来看,我也是一个'革命者'!当然这样说有抬举自己的嫌疑!

另外,他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暴力的孤独,我非常有同感!每个人内在都有一股想摧残什么、毁灭什么的能量,同样我也有!那个毁灭者有时冒出的声音令我非常害怕,我会觉得自己是个恶人,是个暴君!如何去转化这股能量呢?这是智慧!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在他的言语中,他自如地述说,你会感觉到暴力也是具有美学价值的,它不是洪水猛兽!这样,你的心自然多了份坦然和自在!

这就是蒋勋,一个思辩者给我的陪伴!我是孤独的,同样他也是孤独的!他的孤独引发我的思考和探索,所以说,所有的孤独者走在自己的生命之路上,仰天长啸,偶尔还可以彼此应和!

孤独六讲读后感(二)

孤独的活着

孤独是一种宿命。孤独,无处不在。也许是上帝惩罚人类的一种方式。当我们拥有智慧的时候,孤独就不可避免。每个人都感受过孤独感,然而每个人面对孤独感的感受都不一样。大部分人都是逃避,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会去面对。当人们面对孤独的时候,会感到不自在,会害怕这样的感受再次到来。也许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是一种群居动物,这种天性到了21世纪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无法从我们身上消失——当一个群居性的动物独处的时候,是彷徨失措的,更甚至于会心哀致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习惯于群居的动物们上面看到。

我们会在什么时候感受到孤独?我觉得,正是我们处于群体的时候,才能感到深刻

的孤独;正是我们和亲密的人相处的时候,才能感到深刻的孤独。不知道大家有没试过,当你和你的朋友们说话,但是你的朋友们并不能理解你所表达的意思,所以当你慷慨激昂的时候换来的却是一片沉静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感到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即使是身边亲密的人,也是无法完全了解我的。'

《孤独六讲》里面,对寂寞以及孤独这两种不同的感受,做出了明确的解析以及对比。孤独不等于寂寞,寂寞不等于孤独。寂寞与孤独的表现形式虽然都一样——一种离群的感觉,然而无论从心理感受,还是从人对离群的反应来看,都截然不同。寂寞,等于向外寻求回应而不能,就觉得这个世界再没能回应。孤独,等于不向外寻求回应而反观自身,向内寻求回应而圆满。

如果是一个寂寞的人,他怎么可能觉得快乐?他总是觉得没人理解自己,没人看到自己,没人关心自己,自己因没有关注似乎不曾存在,因而内心悲凉。他们悲凉的原因是因为,他忘了当这个世界没有别的人的时候,至少还有一个自己存在。如果人人都肯面对自己的孤独感,而不是选择逃避,也许这个世界很多问题就不会发生,至少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就不会出现。也许就是因为我们习惯在群体里面的生活,我们习惯了身边有人的存在,即使他与你根本上是绝缘的,但是只要有一个人在,都会令自己的感觉好受些;因此,我们还未能习惯面对自己。

孤独,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个能让我们好好面对自己的机会。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我们在思考中所进行的活动,我们对某件事或是某种时刻的感受,我们是否仔细的琢磨过原因呢?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感受,有的很深刻很强烈,但是如果要让我们说出原因的时候,我们大概都很难说出来,而需要去思考、探究了之后才能说得出来。其实我们都缺乏对自己的了解,我们以为知道自己的好恶就算是了解自己了,但是仅仅是知道自己的好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知道我们的好恶的来源。为什么我会这么想?为什么我会这样?当我们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称得上了解自我,而只有在了解自我之后,才能知道自我当中存在什么问题,自我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其实,蒋勋这本书所写的,要比我所感受的更加深刻。无论是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还是暴力上的孤独,都是一种孤独,但是这么多的孤独存在着,也因而造成了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儒家虽然说到慎独,然而却没有教会人面对自我的方法。记得之前去逝了的台湾圣严法师说过的,'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我们应当谨记。

 

第二篇:孤独六讲读后感

蒋勋的孤独要求是不趋之若鹜的思辨以及在社会中立百家之言,是一个人内心的自我约束与选择。其中不掺杂任何利益性的东西,也是一种“叛逆精神”的追求。他要求一个世界多元化,从而坚决杜绝“一元主义”。他向往的并非万众一心的“大同社会”。整本书从各个角度分析了中国根深蒂固的一些思想,包括台湾当局。

他的美学中人人平等。给失败者以肯定,给肯定失败者以肯定,甚至是毫不惜赞美之词,也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他期待的是还原一个真实而非有意刻画了的历史和社会。换句话说,是一种彻底地对真、善、美的追求。蒋先生在“同而不和”和“和而不同”中选择。他给生命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是徐锡麟,是秋瑾。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认识。他在启迪人们思考,不,应该说是思辨。一个社会需要的是理性的公民而不是政治或当局的盲目追随者。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历史与时间的沉淀,它总会有属于自己的合理性,也会有不足之处。但一个民族要前进的话,那些不足之处势必需要被我们所摒弃,这是一种如海水般的自我净化能力,包容、吸收之后却不改自己的味道。

“革命”这个字义长期以来与政治画上等号,但我相信它应该有一个更大的意义,就是如克鲁泡特金所说的“反叛者”,是对自我生活保持一种不满状态进而背叛,并维持背叛于一个绝对高度。

在革命孤独中,蒋先生就革命、政治和梦想三者的关系在不同的时空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进行了分析。旨在说明梦想的重要性,尤其是当现实发生时。

暴力孤独谈到了暴力、文明和生存活力的辩证关系。其重点在于:重视暴力,才能有效的解决它。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我们应该正视问题,以及不合理的存在,目的是让合理更完美的存在。在这里必须阐明的一点是,我们经常将事物定义为“对和错”或者是“好和不好”两个极端,但恰恰相反的是很多事情都是两个极端的中间值,即使有时候会稍稍发生偏差,所以理解“暴力”这个词时应该发生在不同的视角。在暴力孤独中也提到了隐形暴力和直白性暴力。其中,隐性暴力以文化为例进行说明,我将其划分成了两个方面,“硬暴力”和“软暴力”,“软暴力”在当今世界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经常表现为“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