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当国》读后感和书评

《袁氏当国》读后感和书评

“在晚清几十年的政治生活当中,他真正谋取了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巅峰地位。他结束了一个时代,也开启了一个时代。历史曾经以他为分界线。这个人物,不管是在他生前,还是在他死后,人们对他的恶毒诅咒和赞颂之词一样多。尽管每一见识过他手段的人都不得不佩服他的领袖才能和超凡魅力,但是作为政客的他,实在也不是什么道德君子。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对这样一位以建立不世事功而自诩的人物,后世史家却一味的以道德判词来痛贬。对他的事功好像不屑一顾,对他的败笔却是一书再书。说他是一个阴谋家,是一个伪君子。是不折不扣的窃国大贼。先窃清朝代以民国,后窃民国代以洪宪王朝。没错,我们说的这个人就是袁世凯。多少年来我们对他实在谈不上有多少了解,我们已经习惯了袁世凯那种僵硬的漫画式的脸谱,而事实上,那或许包含了我们大量的傲慢与偏见。” 以上是凤凰大视野视频《袁氏当国》的开场白。为什么要引用这个开场白来作为这一读书报告的开头呢?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这次读的书是唐德刚先生的《袁氏当国》,在看书的同时,看了一下视频,这样有利于理解;一个是这段开场白很能体现《袁氏当国》的观点。在书中,唐德刚先生对袁之评价是中肯的、客观的。

在没有读《袁氏当国》之前,对袁之认识仅限于高中历史书以、部分评书网站以及电影对其“贬甚于褒”的评价。而读过此书,让我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该带有傲慢与偏见,而应以冷静、客观、中肯的态度对待。正如开头一段所说“我们已经习惯了袁世凯那种僵硬的漫画式的脸谱,而事实上,那或许包含了我们大量的傲慢与偏见”,包括史学家,文学家在内的学者,往往喜欢究人之短,而忘其之长。哪怕两面看待,也会有偏倚倾向。

《袁氏当国》既然以袁为中心,就少不了对袁几个重要事件的描述。“杀宋教仁”,“签订二十一条”,“复辟帝制”。书中,围绕这三个主要事件,唐德刚先生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画面,让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 看待这几件事,从而可以得到更客观的评价。

唐先生在书中认为袁并没有杀害宋的必要。这个观点也正好符合现在人们所知的观点,因为没有历史真实证据来证明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因为袁“签订二十一条”,我们就认为袁是卖国贼。其实不能这么看待的,这种看法有些偏颇。原来的二十一条确实是很耻辱的,确实会让中国的情况更加悲剧,确实让中国时刻可能被日本吞掉。袁身为当权者,当然知道此条约的危害。面对日本“不签就打”的逼迫威胁,袁氏政府与日本交涉谈判,最终将“签订二十一条”对中国的损害程度降到了最低,才无奈签订。在这里,我们能说袁还是卖国贼么?

该书在最后三章着重讲述了袁世凯复辟帝制从开始的酝酿,到后来的推行,再到最后的覆灭这一过程。尽管当时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中,袁复辟帝制却不会因此而停滞。袁党借助古德诺教授的论文,对其论文改动,以作为支持袁称帝的“理论基础”。更可怕之处在于,袁党忽略了古教授在分析袁称帝必须满足的条件。 袁称帝以来,反其称帝的声音不断。段祺瑞、冯国璋为首等实力派的反对;梁启超更写《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来反对;就连其二儿子袁克文,都写诗暗讽其父(诗为:乍着微棉强自胜,阴晴向晚未分明。南回寒雁掩孤月,西落骄阳黯九城。驹隙存身争一瞬,蛩声警夜欲三更。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袁世凯人生最大的败笔就在于称帝。众所周知,帝制已经不适宜当时的历史潮流趋势。但袁却反其道而行之。也正是这一点,最终袁帝梦覆灭。但是袁称帝就完全是自己的原因吗?不,不是的。书中可以看出,外人的推波助澜、阿谀奉承也难咎其责。所以,袁称帝有错,但也不能一概说完全是他错。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袁世凯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他不是以往人们口中的伪君子、阴谋家,更不是窃国大盗。反而袁世凯对国家的贡献还是蛮大的。在武昌起义后,袁为避免革命党与清廷内战付出了很多努力。从而减少了对国家、人民的破坏。再有,袁氏当国期间,致力于各种改革(且不论改革成功与否),为国家建设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读《袁氏当国》的启示: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切不可以“成王败寇”定论。书中唐先生以一系列的历史文件原文为依据,根据一些历史见证者的回忆及一些可信度较高的史料,为我们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也正是这这些,才能让我们更加客观,更加中肯的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功与过。总的来说,评价切记勿瞎编乱造,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