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原著导读读后感

马列原著导读读后感

作为并不是特别擅长读书的人,看到这样的暑假作业开始难免有些无从下手。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没有故事情节,没有有趣的主人公,甚至连文字都是一丝不苟,严谨僵硬的。类似此书,我一直觉得很枯燥,觉得里面的内容深奥难懂,虽然过程很是煎熬、纠结,但当我压迫着自己去看这本书时,脑海里就会呈现出以往从未有过的一些想法和思考一些从没有思考过的问题,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惟有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把握风云变幻的局势,学习马列之经典坚定理想之信念。我们的党将会是更加富有生机,我们的学习、事业将更加蒸蒸日上。“读史使人明智”。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我们都应坚持学习,学习先辈的革命传统,学习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因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最有效思想武器,是中国共 产 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作为大学生,要去真正体会其中之意很难实现。只能写一写对马克思经典的一些浅层次的认识了。

一、《共 产 党宣言》

我们都知道《共 产 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是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指挥棒,它指引着世界的人们团结战斗,勇敢地向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都是《共 产 党宣言》 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从《共 产 党宣言》当中概括提炼出六个基本原理,包括: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关于阶级斗争理论的基本观点、关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基本

观点、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观点、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建设的基本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观点。在介绍《共 产 党宣言》贯穿的阶级斗争理论时,阐明社会发展的内部矛盾最终都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最集中的就是代表新生产力的阶级和代表旧经济政治制度的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必然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结果是整个社会达到革命改造,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新的阶级矛盾代替旧的阶级矛盾。阶级社会就是在这样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才不复存在。这样一段论述,既说明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产生的根源及其必将消亡的历史必然性,又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划清了思想界限。在论述《共 产 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建设的基本观点时,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标志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此后就进入新社会建设过程,但新社会建设的每一步也都是革命的继续。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必须要改造旧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建立新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这些措施在不同国家会有不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崭新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些阐述,既符合原著的基本精神,又富有时代的气息,读了启人深思。从中我们也吸取到调和阶级矛盾的根本途径不是暴力,而是足够丰富的社会物质资料。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应该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克服困难,解放生产力。作为一名大学生,从自身出发,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自身的进步会回归到终极意义上来,那就是智能的进步,努力学习,掌握技术知识,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生前所著,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对于马克思来说,《提纲》的转折是巨大的。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实践的世界观思维方法,这标志着马克思已经找到了解开困扰他思想的疙瘩的钥匙。按照这种新的世界观,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与外界客体在世界中是以实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的社会历史既不是精神发展的历史,也不是事物客体的机械运动的历史,但它也不是对人类的精神、价值以及客观对象的抛弃,它是以人的实践的方式把上述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因素统一在一起的过程。通过实践,人在改造外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活动方式,从而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不断实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这必然要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来完成,共产主义是人类主体价值的真正实现,而历史的意义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在这一理论维度上,实践又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义。 因此,随着实践世界观的诞生,便出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即现实的、实践的人文精神,一门新的科学即关于社会历史的真正的科学。在世界观维度上的实践的立足点为马克思得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直接打通了道路。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应该积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研究《关于费尔巴哈的

提纲》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实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

三、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看完序言,我对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紧接着我又随着恩格斯游历于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正是在此中,我看到了家庭、私有制的出现、发展和变更。再然后我就见到了国家是如何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此时人类已经历了两次大分工,一次是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另一次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两次社会大分工使人类步入了文明的门槛,并随着氏族制度的衰落,国家的产生迎来兴盛发展的春天。我认为“眼见为虚,思想为实”才是对的,但这并不表明我就是唯心的,恰恰相反,我是一名忠实的理性的唯物主义者。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为表象所迷惑,而看不清事物背后的真实本质,最终是误导了别人,也欺骗了自己。思想不同,深邃的思想让我变得理性而不盲从,从容而不急功近利,恰如某句话所说的:“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思想,引领我们走向真实的世界。

总的来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丰富的史实材料为根据,缜密论证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做了科学的阐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学习和研究《起源》,对于人们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总结

通过这段时间对马列经典著作的学习,著作中对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经典阐述,不仅使我升华了价值观、世界观,更让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更进一步奉献人民

的思想更加清晰起来,净化了心灵,增长了认知。

马列主义作为社会也像种种事物一样也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社会进步不是一味的进步,中间免不了曲折性和,出现复杂的情况,它的进步是总趋势。 社会的发展无疑是这一阶段人的发展,人首先要发展,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展示着自我的价值,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 以上是我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点所得和感受,我觉得作为大学生,都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提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二篇:马列导读资料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资料

1. 学习经典名著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1) 通过原著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2) 掌握唯物史观和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历史的方法;

(3) 学习马克思主义为了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 学习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阅读原著?

因为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一些挑战:(1)资产阶级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学问来研究。提出了,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两马并称说,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因此要消除差别,必须深入阅读原著。(2)西方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反对马克思主义,典型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他们提出了三个马克思说,把马克思一生分为青年、中年、老年,进行分别研究,认为中年是青年的退化,他们认为晚年马克思放弃资本论研究民族史,认为马克思是人文主义者,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的曲解。(3)西方学者用新的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他们提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说”,他们把唯物史观说成经济史观,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结论表示怀疑,因此有必要阅读原著,更好的研究马克思主义。(4)中国人民早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存在缺陷,中国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五四以后,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接触原著不多,形成了一些认识上的缺陷。

3.史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有何影响?

马克思对史学的研究分为三个时期。(1)1843-1848,这一时期的史学研究,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了共产主义,完善了阶级斗争学说,重视劳动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1848-1867年,进一步检验科学理论的时期。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中,形成了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阶级斗争和政党斗争的重要意义,关于革命变革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关于国家和社会思潮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阐述无产阶级专政、工农联盟以及不断革命内容。(3)1867-1883年,这一时期对无产阶级新的革命实践进行总结,深入历史研究,研究重点是关于经济形态 甲

研究,深入研究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人口学、人类学、民族学、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宣传和捍卫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写《雾》著的目的和条件是什么?

目的:路易波拿巴一个长期流亡在外,取消了法国国籍取得了瑞士国籍的流亡者,在1848年12月当选为法国总统,之后又成功地发动了政变建立第二帝国,这一事件令人无法科学地解释。此时出现的关于该事件的文章,未能揭示历史的真相,如雨果的《小拿破仑》,虽然文笔生动但缺乏深刻,蒲鲁东的《政变》犯了客观历史学家的错误,忽视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于是恩格斯建议马克思来解释此事件,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此事件作了深入分析,为无产阶级斗争指明了方向。

条件:(1)马克思深知法国历史,法国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比其他各国都更加彻底,它所建立的纯粹资产阶级统治的典型性,是欧洲任何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在这里也比其他各国表现得更为尖锐,因而,马克思不仅研究可法国过去的历史,而且还考虑了法国当前的历史,搜集了许多资料。(2)马克思发现了伟大的历史运动规律——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上一切斗争实际只是阶级斗争的表现,而阶级斗争又为阶级所处的经济状况所制约。马克思在《雾》中运用此段历史检验了这个规律。(3)写作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常交换关于法国事件的意见,除了官方和报刊资料之外,还用了一些从其它渠道获得的资料。

5.马克思在《雾》著中怎样分析传统观念在历史中的作用?

在《雾》的第一章中,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并非随心所欲的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传统观念在历史中有重要作用,新的历史创造者必须借助历史传统,以使自己的事业具有合理性,所以历史通常会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但传统与现实又有重大区别。他对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社会革命进行了对比,十八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使用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为了掩盖自己的利益利用传统取得政权,然后抛弃传统。在十八世纪的革命中,重提传统是为了提高想象中的某一任务的意义,而非为了回避在现实中解决这个任务。而十九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一切私有制,建 乙

立无产阶级公有制,不能借助传统,需要与传统彻底决裂,要经历多次反复才能胜利。十九世纪的社会革命在对传统的不断反省中,破除对过去事务的迷信,进而才能实现自身的历史任务,揭示无产阶级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和其反复斗争的过程。

6.《雾》著中怎样阐述无产阶级革命同资产阶级国家之间关系的原理?

马克思总结革命经验提出,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需要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而不是继承它。六月起义的失败使无产阶级意识到在资产阶级共和国范围内,稍稍改善一下自己的困境都是一种空想,这种空想在一开始企图加以实现的时候就会遭到扼杀。在资产阶级国家里,议会将国民的普遍意志提升为法律,将统治阶级的法律提升为国民的普遍意志。议会权力完备,这为无产阶级革命完成了其前一半的预备工作。资产阶级国家完备了议会制度之后就使自己的行政权力臻于完善,使它表现为纯粹的形式,失去了议会的基础,将其孤立了。这样资产阶级的完备行政权力或为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对象,它便可以集中一切的破坏力量反对这个权历,波拿巴政变的过程就体现了这一过程。波拿巴打破了共和国政体,把行政权力臻于完备,并使之十分集中,这有利于无产阶级以后的革命。而波拿巴的政变包含有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萌芽,只不过胜利不彻底而已。无产阶级对待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态度时,打碎它。无产阶级革命要彻底,必须要彻底的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7.《雾》著中怎样分析农民问题?

马克思指出,波拿巴王朝是农民的王朝,但所代表的不是革命的农民而是保守的农民。小块土地所有制决定了小农虽然人数众多,但基本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互相隔离。整个小农彼此之间只存在有地域联系,其利益的共一性并不使他们之间形成任何的共同关系,所以他们没有形成一个阶级,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阶级的利益。小农的政治影响最终表现在行政权力支配社会,小农对历史传统的迷信容易导致他们寄希望于旧制度,旧制度帝国。但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根本改变了农民对其他阶级的关系。拿破仑小块土地观念下,农民不能代表自己,之后小块土地又受到资本的奴役。波拿巴政府,担负的使命充满了矛盾,它自命为代表农民,但却又对其施以繁重的赋税,小农不断破产。对拿破仑观念的破灭,统治危机加剧。通过对法国农民的分析,马克思指出工农联盟对无产阶级革 丙

命具有重大意义,必须建立工农联盟,才能赢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实际上分析了农民是工人阶级天然的同盟军。

8.《雾》著中怎样分析一个阶级思想家著述家同该阶级本身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一个阶级思想家著述家的思想不能超出所处的界限,他们在理论上得出的任务和做出的决定,也就是他们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实际生活中引导他们提出的任务和做出的决定。在书中马克思指出,小资产阶级在1848年6月事变后,利益受到了损失,为了自身的利益它和工人接近起来,同时它在议会中的代表,即山岳党被排挤到后台去了。他们为了夺回自己的权历,同波拿巴以及保皇派阁员们进行了斗争,重新获得了已经失去的声望。 他们同社会主义的领袖们结成了同盟,产生了社会民主派即新山岳党,但这一政党与原来相比只不过人数多了一点罢了。它所要求的民主共和制并不是为了消灭两极——资本和雇佣劳动,而是为了缓和两者的对抗,使之变得缓和起来。无论这个目标怎样实现,其实质一样的,以民主主义的方法来改造社会主义,但这种改造始终不超出小资产阶级的范围,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思想,不能超出其思想界限。如同一个阶级的思想家著述家一样,他们的理论是由其所处的阶级地位以及物质利益所决定的。

9.在《雾》中马克思是怎样阐发和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

1)马克思运用阶级斗争的理论分析了1848-852年法国阶级斗争的几个阶段,论证了在私有制社会中,阶级斗争与阶级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2)马克思以秩序党内两派由于经济利益的一致而联合来的典型事例阐发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并以此分析了法国各党派的政治主张及其变化原因。进一步说明经济条件、物质利益地思想意识的决定作用。

3)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的发展和特殊性质。马克思在观察世界历史上召唤亡灵的行动中,阐释了这一原理,并由此得出物资资料的生产发展,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使死人复生是为了赞美新的斗争,而不是为了勉强模仿旧的斗争。

4)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拿破仑观念与政变的关系。拿破仑巩固和调整某种关系,保证农民自由地使用他们取得的土地,成为拿破仑观念流 丁

行的物质条件。

5)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个人受必然性制约,但对历史发展有加速或是延缓的作用。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分析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这两种不同的革命的区别,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及发展。

10.马克思在《雾》中怎样分析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1)马克思科学的分析了历史条件和个人条件之间的关系,论述了路易 波拿巴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他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而条件下创造的。”

2)马克思论述了正式法兰西1848-1851年阶级斗争所造成的局势和条件,即革命沿下降线发展,资产阶级窜则了其中最保守的派别掌握,使波拿巴这样一个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英雄的角色,维持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3)马克思同样十分重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他分析了波拿巴作为一名流氓无产阶级的代表是如何利用各派别之间的矛盾,以中间派的面貌出现,赢得资产阶级的支持,又是如何运用各种下流手段,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总之,个人受到必然性的制约,但对历史进程有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11.为什么说《法兰西内战》也同《雾》一样是一部天才的著作?

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也同《雾》一样是一部天才的著作,因为马克思在伟大历史事变还在我们眼前展开或者刚刚终结时,就能正确的把握住这些事变的性质、意义及其必然后果。5月28日,公社的最后一批战士在柏利维尔斜坡一带由于寡不敌众而殉难。只过了两天,即在5月30日,马克思就向总委员会读了自己的著作。他在这部著作中,把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用简短而有力的几笔描绘了出来,但是描绘的这样鲜明,尤其是描绘得这样真实,以致后来所有关于这个问题的全部浩繁文献都望尘莫及。而且两部著作中的预言都已实现了,如在《法内》中预言了事变的结果,结果都得到了证实。

12.无产阶级应当如何对待战争?

马克思通过分析普法战争的起因、性质,提出了无产阶级对待不同战争的态度和原则:

1. 无产阶级不能简单的否定一切战争,但首先要区分战争的性质,支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普法战争是两国统治者挑起的王朝战争,两国人民应共同反对,两篇宣言对普法战争的性质进行了分析,指出法德两国工人阶级对待当时的战争应抱有的态度,指出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同资产阶级的爱国的区别。阐述了无产阶级在处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时的正确路线。

2. 号召各国无产阶级坚持国际主义精神,反对资产阶级狭隘的爱国主义。马克思揭露了德国的爱国主义,号召了英法工人阶级联合起来。

3. 阐述了无产阶级应坚持当前斗争与长远革命目标结合起来的策略思想。法国工人不是应该重复过去,而是应该建设未来,唯有他们镇静而且坚决的利用共和国的自由所提供的机会,去加强他们自己阶级的组织。

4.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发动战争的本国统治者的失败即意味着本国无产阶级事业的胜利,无产阶级应当抓住机会,加强自己的阶级组织建设。

13.恩格斯为什么要为再版的《法兰西内战》写一篇“导言”?

恩格斯的这篇“导言”发表于1891年,具有双重的纪念意义一是纪念巴黎公社20年,一是纪念马克思著作《法内》20年。这篇导言总括性的评价了巴黎公社并总结了经验教训,是一部巴黎公社的简史。《法内》中马克思的两篇预言都已实现,恩格斯觉得有必要在这篇导言中收入马克思关于普法战争的两篇宣言,使得德国工人能够重新读到这两篇光辉地证明了1870年国际工人政策有远大预见性而大半已为人们所忘却的文件。

14.法兰西内战的根源是什么?

法兰西内战的根源是第二帝国的社会危机和普法战争。第二帝国的社会危机表现:

1、在第二帝国时期法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呈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 己

期,但是同时也伴随着阶级贫富分化,无产阶级发展壮大,工人运动重新走向高潮,例如“六十人宣言”、废除“霞不列法”,并成立了以瓦尔兰为领袖的印刷工人工会、参加第一国际成立大会。

2、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反抗。沉重的捐税和土地兼并使得农民破产,小资产阶级在1860年后在大资本的排挤下破产。这两个阶级联合起来法反抗波拿巴的统治。

3、大资产阶级也站在了波拿巴的对立面。英法商约、频繁的对外战争使得财政赤字,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1857——1860年的鸦片战争,1859年对意大利的战争,1858年对越南、柬埔寨的战争,这些对于大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是极大的损害。

1870年的普法战争法国的失败,巴黎爆发了革命,建立了第三共和国,成立了梯也尔为首的国防政府,与德国签订了赔款割地的和约,工人建立了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3月18日拉开了巴黎公社的序幕。

15、巴黎公社革命的重要失误是什么?原因何在?

答:失误:1、没能在革命取得胜利时乘胜追击,直攻凡尔赛。2、没有将法兰西银行收归公社所有,使得路易军队由反攻的可能。3、这是领导人决策的失误,中等领导者以布朗基和普鲁东主义者为领导。4、未能建立工农联盟。

原因:1、这是公社领导人决策的失误,没有认识到建立自己的政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资产阶级仍抱有幻想。2、公社面对的敌人很残暴,这就间接揭示了暴力革命的原则。

16、巴黎公社革命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1、暴力打碎国家机器,并创建新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必要性。(1)分析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形成发展的历史,论证了用暴力打碎国际及其的必要性。(2)表明了无产阶级对待资产阶级应有的革命态度,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后,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进行管理。要创建新型国家的尝试(3)分析公社的性质和历史任务

2、无产阶级应该与农民、中等资产阶级建立同盟军。

3、分析巴黎公社体制总的原则。(1)巴黎公社的国际主义原则。(2)公社的社会改革 庚

措施。(3)公社的领导权问题。(4)巴黎公社革命所引起的巴黎的变化

17.怎样理解公社革命时期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关系?

答:公社革命时期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已归于一体,这是由于巴黎公社革命所处的特殊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

普法战争中法国的战败、普军对法国领土的占领,导致了法国的民族矛盾尖锐。当10万普军直逼巴黎之时,面对着亡国的危险,法国的工人阶级奋起抗战,肩负着民族斗争的任务。但法国资产阶级惧怕无产阶级的壮大更甚于外国的侵略,转而向普鲁士求和,镇压法国工人运动。法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决裂,成立工人阶级自己的政府——巴黎公社,来实现工人阶级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在面对无产阶级的态度上,国外资产阶级与法国资产阶级的态度是一致的,如马克思所言,阶级的统治已经不能拿民族的外衣来掩盖了,在反对无产阶级时,各民族政府是一致的。梯也尔政府与普鲁士军队对巴黎公社联合镇压,使巴黎工人阶级不仅要反抗本国资产阶级同时要与外国资产阶级作斗争,肩负着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双重使命。

18.什么是巴黎公社的民主制原则?

答:废除常备军和警察。

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各行政部门的官吏随时可以撤换。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应当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国家高级官吏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支付给他们的办公费,都随着这些官吏的消失而消失了。社会公职已不再是中央政府走卒们的私有物。不仅城市的管理,而且连先前属于国家的全部创议权都已转归公社。

摧毁“僧侣势力”,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并剥夺一切教会所占有的财产。一切学校对人们免费开放,不受教会和国家的干涉。

法官也如其他一切公务人员一样,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且可以撤换。

设在专区首府里的代表会议,应当主管本区所有一切公共事务。代表严格遵守选民的确切训令,并且随时可以撤换。

实行普选制,为人民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