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的生命高度》读后感

名师课堂的生命高度读后感

丹徒实验学校 顾和娣 在我校的读书大潮中我选择了一本好书《名师课堂的生命高度》。我思考:在课堂上,学生的饭碗是什么?是学习,是探究、是回答问题??但绝不仅是盛放知识的容器,而是接受、理解、消化课堂讲授的知识,但是有时候老师又忍不住,怕学生这点记不住,那点和这点知识会混淆,于是老师面面俱到的讲授,而又提醒学生听懂了吗,记住了吗?有时甚至急不可待,问题抛出后,学生答不出,答不到点子上,于是老师又忍不住了,就一五一十,寻本溯源,给学生系统严谨的讲了一遍。这样的情况,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不主动。课后就忘了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正应了第二句话:学生自己发现的,可以记得牢固,记得长久,老师硬塞给学生的,学生过后不一定记得住。所以说:老师不能抢学生的饭碗,不能包办代替,总替学生来回答。

而我,在课堂上也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答非所问,学生启而不发,学生不配合,课上得辛苦,学生学的效率不高?? ,怎么办?向书本寻求解答方法,是我的第一反应。

翻开了朱训林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名师课堂的生命高度》,这里荟萃了太多的名师,有名师太多的教学智慧和经典教学片断,竟然爱不释手了。本书有:名师对教育价值追求的高度、名师常规课堂的策划高度、名师课堂的组织与管理高度、名师课堂教学的艺术高度、名师课堂教学的生命高度等六个章节的内容。 接下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胸有成竹的做好课前准备

著名特级教师徐斌曾说,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和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新课标下的备课可以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来概括,“台”就是师生所共同拥有的教材,而“搭台”就是教师要通过教材这个媒介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建构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以便在课堂上有效的组织学生的“唱戏”。这也是前面所说的,老师不要抢了学生的饭碗,搭好了戏台,就要让学生来唱戏了,而不是忍不住,自己唱起了“独角戏”。

二、开放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著名特级教师李希贵说,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尊重了孩子的个性、特长,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孩子的精神生命得以自由呼吸。这就是为什么学生自己发现的,可以记得牢固,而教师塞给学生的,反而忘得快。现代教育的核心是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解放学生的个性,在自由和解放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活用实效的课堂规范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场所,为了保重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并使其固定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积极、正向、有序的课堂规则能规范课堂行为,维持课堂秩序。

时代的气息氤氲,孕育着课堂的博大精深;丰润蕴藉灵动,诠释者“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温馨......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韵,我们有理由告诉自己:弱水三千,只取那瓢饮!

但是本书章节很多,我只选了第二章中的三个小节谈谈自己的感受。阅读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让自己课堂教学有个质地飞跃,不能成名师,也要使自己上课有所成就感。这也是我阅读这本书的一个小小的私心吧。

爱尔兰诗人叶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让我们高举智慧的火种,做一个点灯的人吧!点亮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的心灵,点燃课堂天地里绽放人性的光芒的礼花,使真正优化的灵魂翱翔于教学生活的理想天堂。

 

第二篇:名师课堂观后感

《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名师课堂观后感

曾听了王松舟老师的《语文教学呼唤感性教育》专题讲座,我受益匪浅。我认识到什么是感性教育的同时,也感受到当前语文教学理性泛滥,感性教育更能符合新课标精神。今个学期,为了让我们再次提高教学水平,指导中心领导特意拿了张光盘“看名师上课(语感教学篇)——王崧舟《荷花》”,让我们观摩学习,还在现场互相交流观后感,收获也颇多。除了对“语感”这个关键词有了更深认识的同时,也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语感的课堂实施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还是回味这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堂的几个片段吧!

一、导入很直接了当:王菘舟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习荷花,见过荷花吧?还想再见吗?”播放一段有声有色的荷花图,把孩子带入荷花的清秀多姿画面,使学生犹如置身荷花世界。

二、注重表象与语言的整合,激活并积淀语感—问“你看到了什么?”

在老师一步步自然的引导下,孩子的回答由原先简单粗糙、不加修饰的“看到了开放的荷花”—美丽的荷花;“开放的、没有开放的、开了一半的??”—各种形状的荷花;“白色”—“雪白雪白”;到后来慢慢地用上形象贴切的成语,甚至会用比喻句来回答“我看到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托着五颜六色??托着美丽的荷花。”更难能

可贵的是,他在作答的同时,还修正了自己的用词,孩子的回答一个比一个更精彩!谁说道理非得用“讲”的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孩子自己体验出来的永远比老师传授的来得有用!

三、一些问题设计也很新颖—“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怎样在看荷花的?”学生的回答很丰富:认真地看、有滋有味儿地看(从哪儿体会到的?)、如痴如醉地看、仔仔细细地看(从看的荷花的姿态看出来)、想象地看、身临其境地看??如果我来教这部分,我可能会和一般老师这样处理:课文里的荷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呀?美在哪呢?这样的问题会让孩子只是机械地来找课文中描写得较为美丽、有趣的句子,而很少会去调动自己已有的词汇。

四、“冒”字的教学很成功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所谓“语感”,是指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它堪称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标识。王老师执教的《荷花》,尤其是他对于文中“冒”字的开掘更是令人难忘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王老师抓住文眼“冒”字而让学生换词比较、悉心揣摩,充分领悟到作者谴词造句之准。而之后顺势承接的想象及说话环节。学生正是在比较当中品味语言,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之处。王老师后来问:“你觉得荷花怎样才冒出来”?有的说: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冒”,有的说“激动地冒”,还有的说“迅速地冒”等。实现了对语境的独特感悟,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讲座过后,我认识到:阅读课堂的整体建构必须以培养学生语感为核心,否则其它任何语文素养的发展都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