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我带着好奇和期待,翻开了《千年一叹》。在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它就对我产生了大大的吸引力。千年一叹,余秋雨先生在叹什么?

从希腊到埃及,转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城市,吉普车碾过的是具有古化文明的国家。与此同时,有的国家仍然战火中烧,可谓危险重重。所以这一路丈量到的不仅仅是各国各地文化的积淀。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我们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而人之所称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没有末,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

希腊给人的感觉是蓝色组成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都是那么的圣洁。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以象牙色代表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以及黑色的伊朗、波斯文明几乎是依靠着居鲁士和大流士两位君主的人格魅力支撑起来的,如果没有他们,巴比伦文明恐怕难以跻身古文明行列;而当我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来到印度时,它给我的印象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泰姬陵那白色的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印度惟一美丽的风景。当我读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这样的描述时,该做何感想?一个国家贫穷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众一个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以绿色的尼泊尔结束征途显然是明智之举,自然的魅力原来是大于人类自身创造的。

文明是抽象的,面对金字塔、长城,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面对《汉谟拉比法典》,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但是,它们只能说是文明的产物,并不能代

表文明。文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的意义太大了,大到可以将宇宙淹没。究竟是人类创造了文明,还是文明孕育了人类?昔日的文明发源地现在却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脆弱与无力。漫天飞扬的泥沙,赤脚如密林的失学儿童,眼神空洞的乞讨者,这还是文明的产物么?几千年前文明从这里开始,几千年后文明已从这里走上了衰败的道路。我们又用什么去衡量所谓的文明呢?是看这个地方有多少林立的高楼么?当我合上这本书之后,我闭上眼睛回想当我翻开书扉页的那一刻的心情。我随着余秋雨先生走过了4万公里的旅程,旅游的同时我又不得不发出感叹。那文明的败落和印度的人口爆炸及场景让我若有所思。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文明,最后也用自己双手毁了文明。

几千年的发展,几千年的思索,几千年的漫漫长路,文明一路走来,润泽了我们,哺育了我们,我们却眼睁睁地看着它一步步走向消亡,我们有理由如此漠视文明么?

 

第二篇:千年等一回

千年等一回

——读余秋雨《千年一叹》 整个寒假,我都在翻阅厚厚的一本书《千年一叹》。它讲述的是作者跟随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游历古代文明的发源之地,从希腊开始,包括现在最危险的中东地区。而作者的任务则是每天一稿将自己的所感所闻记录在纸上在传送给电视台。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在九死一生的壕沟间抢写出来的文字,再粗糙也备觉珍贵。”更何况,在如此荒凉的大环境中,吟着无病呻吟,风花雪月的文字或说着吴侬软语显然是不合适宜的,只能迎着那微微低吼的风大笔抒下突变阔达内心的呐喊。

我深深地折服于作者的文笔。从《每一步都面对孩子》,看到文章对各国战争准备的描述,如铁丝网,军用车,各类武器。可就在旁边,在教堂里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正列队参观。在这些娇嫩的生命面前,战争显得如此突兀。想一想,这些孩子是没有选择地来到了这个世界,可却是必须得面对弥漫着硝烟的战争。对我们来说,那些年少时属于梦想的美好与甜蜜,与他们而言全都化为了奔波的劳累与惊慌。在那个生活环境极其艰苦的地区,甚至连碗都不知道是什么,便可想到孩子们的命运了。从小到大整日为生计而忙,早早辍学——他们不会学习数理化精妙的公式,也不会领会艺术中伟大的灵感,他们只需填饱肚皮能够生存下去。所谓的在人的一生中要“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他们或许在临死前都是一肚子的迷茫与怨恨。

书中的主线其实是追寻那失落的文明——以前繁华热闹,受人瞩目的世界中心,渐渐荒凉了,远离了现在热闹之处。现在它的子民为争夺土地与资源,每天战争似乎都会一触即发。伤痕累累的古稀老人注视着它的子民慢慢堕落下去,已不复以前的睿智好学,国度的辉煌已成历史。可它沉默了,是失望吗?它变得孤单了,以前灵动的气质慢慢凝固了,留下了那独特的被时光洗礼之后的味道。看着那么多的照片,我不禁感叹,不同与中国山水的随性与洒脱,“天人合一”的境界,也不同于欧洲田园的秀丽恬淡,如仙子生活的城堡,它仿佛是人默默向神祇祈祷的圣殿,它神圣,它不可侵犯。你只需站在它的面前,便可感到自身的渺小它默然地伫立着,却仿佛在与我们对话。它与信仰有关,只有内心深深信任的人才能读得懂。 古迹依旧老去,可文化却熠熠生辉。你不可否认,中东地区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及朝圣地。它承载了太多的思想与情感,使它变得厚重起来。也如同人,活泼可爱固然被人喜欢,但有思想有内涵却值得人尊敬。只可惜命运造化,注定要它承受太多的苦难。

其实作为女孩,内心感情是细腻敏感的,大多爱的是如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李义山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等。在世人眼里,女孩常常为情所困,成不了大器。但看完了这本书后,我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自身的渺小与贪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的一生很短暂,若常常为名利而活,到头来只感到内心空虚,所以有很多人都摆脱不了灵魂深处的孤单,愈是华丽,愈是陌生。花开似梦,风过无痕,也许有一天我们终会成为宇宙中被风轻轻吹过的角落。只有那些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才可以坦然面对着一切。

“人生自古谁无死?”,可瞬间的生命带来的思想却是永恒的,它能集成浩瀚的大海,无穷无尽地奔腾下去。我愿意让汗水侵透我的生命,使我拥有一双足够坚强的翅膀,带我飞向彼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