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后感

一书一世界

——《千年一叹》杂感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意思是说书中的知识有限,而在行路途中眼观耳识可以补充书中知识的不足。读书和行路,一个静态一个动态,相互结合即可让人增长见识、受益匪浅。《千年一叹》就是这样一本在提炼于余秋雨先生万里古文化探索旅途之中的集萃之作。书中作者以感伤、质朴,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希腊文明、巴比伦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探索出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对于读者来说,《千年一叹》无疑是一场历史文化冲击的饕餮盛宴,那厚重文字所描绘出的壮美世界文化遗址的景象足以让我们陶醉不已。 读《千年一叹》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历史的厚重并不会人感到压抑,反而能使人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深刻。古雅典文明曾经璀璨辉煌,如今留下的不过是些残垣断壁,在来往的人群中安静的矗立。读《希腊》这篇章,我仿佛看到了爱情海边经历千年风霜的海神殿、伯罗奔尼撒本岛上只剩下颓败城墙的迈锡尼王国遗址,还有在德尔菲阿波罗神殿外侧刻着的七位智者的千年遗迹。每个在时间的洗礼下沉淀下来的文明记号,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古希腊文明曾经的繁荣。古希腊文明的中心是知识,是健康,也是舒适的个人享乐。古希腊文明至全至美,其文明程度几乎是无可企及的,毁灭并不是因为“过时”,也许是文化相互冲击的结果,也许只是积淀了太多好与不好,需要毁而复始。

谈到希腊,就不得不提及埃及。埃及的文明因古老而雄伟的金字塔而被世人熟知。正如作者所说,埃及文明的辉煌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了那条被沙漠包围的尼罗河。被沙漠包围,保障了一个个王朝的政治连续性,但也使它们因为安定而保守,因为保守而维持了极权。长久的极权,带来的是自足的乐观和累积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文明的消亡。辉煌的文明湮去,只留下法老们巍峨的墓地在撒哈拉沙漠的烈日和夜风中静静伫立。这就是文明的更替,旧的文明一定会被更符合自然规律的文明所替代,就像中国哲学中所提到的那样,一切只是“顺应天命”的结果。

跟随作者的步伐,我又看到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从远古延续到现实的冲突与战火。圣城耶路撒冷,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的精神圣地,三大宗教交

融的文明之巅,它本应带着无数的羡慕与荣耀以一种俯视世人的态度屹立在各种民族情感之上,而如今,它却因为极端主义的侵入而成为世界最多灾多难的地方。看到这里,我不仅和作者有了相同的想法,相比之下,中国文明更加幸运,因为它没有和宗教极端主义捆绑在一起,所以它才能更加从容大气的传承下去。

一种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或专注于自然科学的应用,或重视精神哲理的探究;或极度奢华,亦或极度古朴;或开放,或保守,种种已发生的文明都不尽相同,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朵花儿一样。读书,阅文化,品生活,悟人生。这是一种与世界安静对话的美妙姿态。佛说,一花一世界。我觉得,一书亦是一世界。

 

第二篇:千年等一回

千年等一回

——读余秋雨《千年一叹》 整个寒假,我都在翻阅厚厚的一本书《千年一叹》。它讲述的是作者跟随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游历古代文明的发源之地,从希腊开始,包括现在最危险的中东地区。而作者的任务则是每天一稿将自己的所感所闻记录在纸上在传送给电视台。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在九死一生的壕沟间抢写出来的文字,再粗糙也备觉珍贵。”更何况,在如此荒凉的大环境中,吟着无病呻吟,风花雪月的文字或说着吴侬软语显然是不合适宜的,只能迎着那微微低吼的风大笔抒下突变阔达内心的呐喊。

我深深地折服于作者的文笔。从《每一步都面对孩子》,看到文章对各国战争准备的描述,如铁丝网,军用车,各类武器。可就在旁边,在教堂里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正列队参观。在这些娇嫩的生命面前,战争显得如此突兀。想一想,这些孩子是没有选择地来到了这个世界,可却是必须得面对弥漫着硝烟的战争。对我们来说,那些年少时属于梦想的美好与甜蜜,与他们而言全都化为了奔波的劳累与惊慌。在那个生活环境极其艰苦的地区,甚至连碗都不知道是什么,便可想到孩子们的命运了。从小到大整日为生计而忙,早早辍学——他们不会学习数理化精妙的公式,也不会领会艺术中伟大的灵感,他们只需填饱肚皮能够生存下去。所谓的在人的一生中要“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他们或许在临死前都是一肚子的迷茫与怨恨。

书中的主线其实是追寻那失落的文明——以前繁华热闹,受人瞩目的世界中心,渐渐荒凉了,远离了现在热闹之处。现在它的子民为争夺土地与资源,每天战争似乎都会一触即发。伤痕累累的古稀老人注视着它的子民慢慢堕落下去,已不复以前的睿智好学,国度的辉煌已成历史。可它沉默了,是失望吗?它变得孤单了,以前灵动的气质慢慢凝固了,留下了那独特的被时光洗礼之后的味道。看着那么多的照片,我不禁感叹,不同与中国山水的随性与洒脱,“天人合一”的境界,也不同于欧洲田园的秀丽恬淡,如仙子生活的城堡,它仿佛是人默默向神祇祈祷的圣殿,它神圣,它不可侵犯。你只需站在它的面前,便可感到自身的渺小它默然地伫立着,却仿佛在与我们对话。它与信仰有关,只有内心深深信任的人才能读得懂。 古迹依旧老去,可文化却熠熠生辉。你不可否认,中东地区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及朝圣地。它承载了太多的思想与情感,使它变得厚重起来。也如同人,活泼可爱固然被人喜欢,但有思想有内涵却值得人尊敬。只可惜命运造化,注定要它承受太多的苦难。

其实作为女孩,内心感情是细腻敏感的,大多爱的是如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李义山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等。在世人眼里,女孩常常为情所困,成不了大器。但看完了这本书后,我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自身的渺小与贪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的一生很短暂,若常常为名利而活,到头来只感到内心空虚,所以有很多人都摆脱不了灵魂深处的孤单,愈是华丽,愈是陌生。花开似梦,风过无痕,也许有一天我们终会成为宇宙中被风轻轻吹过的角落。只有那些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才可以坦然面对着一切。

“人生自古谁无死?”,可瞬间的生命带来的思想却是永恒的,它能集成浩瀚的大海,无穷无尽地奔腾下去。我愿意让汗水侵透我的生命,使我拥有一双足够坚强的翅膀,带我飞向彼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