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菜根谭》有感

读《菜根谭》有感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之所以以“菜根为名”,原因众说纷纭,其中大部分人认为这则源于宋代学者的一句古语——“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它讲述了作者对人生的的领悟,是一种以人生经验的沉淀和累积,有超脱、有感慨、有体会,作者借此书表现了甘于清贫的淡然态度和平凡超脱的生活理想,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 《菜根谭》的智慧始于它的名。古人云:“谭者,谈也,性定根香。” 而菜根二字意谓“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其蕴含之意大致有三:其一就是努力培养处世之根。蔬菜是人们生存不可或缺的东西,是营养丰富的佐餐佳品。菜或甘甜美味,或清香爽口,或又辛又辣,皆是由根而生。所有种菜人都知道,种菜之时重点必放菜根之上。人生在世,处世为人,也应厚培其根,这根就是对人生真谛的探求和理解。其二不可轻视菜根。同菜叶、菜茎相比,菜根多被人们所遗弃,有很多人认为,处世的道理就如同菜根,根本不值得重视。作者洪应明却认为处世之道不能等闲视之。其三菜根自有菜根的妙处。根与菜比,难以相提并论,但窘困之人常把菜根当作蔬菜食用。只要不奢望太高,贪欲太多,莱根吃起来也是很香,并别有风味。或许洪应明就是嚼着菜根谈“菜根”,他希望人们品读《菜根谭》时,就像咀嚼菜根,并能从中品味出一些为人处世的滋味来。正所谓花香可以用鼻来品味,果香可以用舌来品味,而根香却需要用一颗智慧的心灵来品味。

初读此书,脑中不禁想起了高中语文课中的《论语》,虽不可与之相媲美,但《菜根谭》同样以篇篇简短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应该怎样修身养性,如何为人处世,语淡味长,叹乃奇书经典之作!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像与一位智者、一位挚友交谈,在他那双洞悉人世的慧眼的凝望中,在他那沉甸甸又带着暖意的警策下,你必然心有所悟且有所得。

在生活节奏高频率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奔波忙碌的同时,根本无暇停下来省视内心。每日忙于工作,忙于生活,经常会遇到各种失败、挫折,遇到各种困惑和心结,《菜根谭》中的每一段语录都让我感触颇深,仿佛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每日读上几段,每日都有一些新的思考,新的感悟。在阅读中,我打开心门,让这些警世、醒世的语录包围浸润着我的内心,改变着我的心态,改变着我的生活,改变着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这本书在我看来,虽不至于说是旷世奇书,但也足以流传万世了,世间万物都不是绝对的,好与不好都是并存的,就看你怎么对待,像书籍这类东西,是由读者的境界,思想决定的,一本佛经,在恶人眼中也许是狗屁不通。一本烂文,在学者眼中也许会有可借鉴之处。我们读书也是一样。每一位学者必是阅百家之言,博采众长以补己之短,见诸之短以为己鉴。《菜根谭》作为一本国学类的一本古书,亦不能免俗,其间必有一些所谓的“糟粕思想”。但这是由于时代发展进步所出现的文化异同,那一本古书都不能避免,就算是《论语》,里面也不乏有“女子与小人难养”的落后言论。这只是时代所决定的,但是如

果抛却这些,本书所带来道理尤其是几千字所能表达出来的,需用一生的时间来慢慢体悟。

《菜根谭》是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隐士,融释、道、儒于一身,别具慧眼,将自己的人生奥妙和盘托出的结晶。我觉得《菜根谭》思人间事,是一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书。商界巨子们喜欢读《菜根谭》,因为他们认为《菜根谭》是一部奇书,是企业界经营管理的“指南”,企业家修身养性的“教材”;僧侣们喜欢读《菜根谭》,是因为其博大、宽容、善良。我也喜欢读《菜根谭》,因为我觉得它充满了哲理的味道,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诗情画意。我觉得《菜根谭》是一本修身养德、为人处世的好书。读起来感觉内心很平和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段段朴素无华的语言,感觉就像在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让

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收益:哦,原来有些事情还可以这样处理的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这三十二个字就是《菜根谭》的开场白。作者洪应明先生在书里阐明“性定菜根香”的真义,因为万味皆由根处发,“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说到人的欲望,大到可以吞噬宇宙,没有几个人能满足于一碟菜根。还记得在孔子的七十二个弟子里,颜回的道德是孔子所推崇的,《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赞美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颜回过着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但他却能自得其乐,丝毫不受外界的物

欲困扰,所以被后人称为“亚圣”。“君子忧道不忧贫”,“一箪食,一瓢饮”这些古老朴素的道理,阐述了怎样的人生境界,描绘了多么平淡的幸福画面。

现代社会里,恰恰相反,到处充斥着欲望和诱惑,我们的选择多了,却很少能选择明智的。正如当我们习惯了吃、喝各种气味浓烈的东西之后,已经完全丧失了欣赏凉水、清茶、淡饭的能力;当我们习惯了宝马香车之后,却浪费了上帝给我们用来脚踏实地走路的双腿;当我们习惯了阿谀奉承之后,却忘了耳朵的功能是用来过滤留不住的风声的;当我们习惯了灯红酒绿的奢华生活之后,却忽略了天空是蓝色的,草儿是绿色的。太多太多的习惯,太多太多对美好事物的视而不见,也许若干年之后,回想自己的一生,早没了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清净的耳根,甜美的味觉,灵活的双腿。到那时,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声叹息吧。

看完这本书,心情顿时感觉明亮了很多,书上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成功的心态等等,给我很多很多的启示.

处世之味

很多人都说:“90后的年轻人总是装成熟。”我是一个90后的学生,对于这句话的体会尤其深刻。以前在同学甚至在父母,老师的面前总有一种要表现的很有能力处理事情的样子,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装成熟”吧。很多次的经历后,我也就渐渐的明白,其实自己一直都在做着一件很是滑稽的事情——在积极的表现成熟的同时,却毫无保留的表现出了自己的无知,自己的“涉世浅”的特点。“与其练达,不若

普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着实让我对以前的种种想法,表现感到无比的羞愧,对于朋友,亲人的宽容,大度更是感激之至。见识广,老成练达在处理世事人情方面的确很有用处,但是也常常令人圆于世故,掩没了率真的天性,会让自己获得很累,更有能失去别人的信任。这其中所渗透的处世智慧因该是一种糊涂处世的智慧。“糊涂处世”并非真的糊涂,而是懂得谦虚,圆融,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己,保持沉默和敢于自我批评。

常言道,人生不顺之事十有八九。只要你还在人群中活动,就不可避免的涉入人情,不可避免的与各种各样的烦心之事搅和在一起。毕竟“人情反复,世路崎岖”,然而,最重要的是“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的去处,须知让三分之功”。这是一种谦让圆润的生活之法,世道人情变幻莫测,给人留点余地,做事留点分寸,也是给自己留一条退路。也就是说,对待别人的过错,不需要过于较真。由此可以看出,此种处世之法仍旧融纳了“糊涂处世”的智慧。对人糊涂,不是迁就,也不是软弱,而是一种修身之法,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宽恕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在禅学里也有,“念正天堂路,念邪地狱门;万法由心生,万事由心灭。”人生活在天堂,还是地狱,全由自己来选择,这就是所谓的——一念之别,善恶立制。

由于之前曾对于“糊涂处世”方面的有关书籍有过较长时间品读,读罢《菜根谭》后,对于其中所阐发的处世之学让我对于糊涂处世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老子曾经说过:“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

可以为喜?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则与人。有德司契,天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说,即使能够化解掉人与人间之间的恩怨,也必有余怨,两人之间也不可能像从前一样,所以抱怨以德也不算是人与人交往的最高之道,最高明的交往策略就是根本不给别人怨恨的机会,能放开手则放手,糊糊涂涂,大家皆大欢喜。

修身之味

修身,无疑就是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高尚的道德素养在我的理解中包括品行的高洁,待人的真诚,处世的智慧及良好的自我审查评判能力。古人有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高尚之士,犹如极地未被踏足的角落,处处都是毫无瑕疵的亮,洁。但是,时间的转轴早已将一切改变,先祖们可以“遗世独立”,可以“采菊东篱下”,但是,我们不能!我们必须融入到这个社会才会有生存下去的能力。“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交往早已成为社会中人们工作与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拥有高尚纯洁的情操固好,但是,过分的清高会使自己独立,那会是一个可怕的后果。在现世中修身,更重要的要懂得如何灵活,智慧的修身。

谈及智慧,“糊涂生活”乃是一种极好的在纷杂社会上修身养性的方法。《菜根谭》中谈及“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的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看的圆满””,“放的宽平”则是一种“正心”之道。人们的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多的人会热心的去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淡忘了古圣贤一直教诲的修身之道。

由此导致社会上人们的价值观,甚至是对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态度都有了严重的扭曲的变化。这种社会在一个道德素养高尚的人的眼中是一个缺陷的,混沌的世界。但要活得自在,则,就要“正心”。首先要自心看得圆满,自心放的宽平,也即是所谓的“活得糊涂一点”。 在利欲熏心的社会中要想在心中独留一份清新,糊涂中则必须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人生需要寂寞。独守一份宁静,甘受一份寂寞,其实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要耐的住寂寞,就要自觉的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诱惑。《礼记》中讲:“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人寂寞久了,更容易感物而动,然而,此时正是各种“污物”对你进行考验的时候。很喜欢《菜根谭》中的一句话,“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毕竟在社会上真正的找到一块清净之地实属不易。近而不染则为至高处世之道。因此,必须要保持心底那一份纯洁,宁静如一,安之若素,必须要保持对待诱惑的一种本心,闹处不闹,闲处不闲,静处不静,躁处不躁,耐得住寂寞,更清醒,智慧的对待喧嚣的尘世。耐得住寂寞,糊涂待世,道德修为自然不俗,人格的魅力也会展现无遗! 我喜欢《菜根谭》,更多的是喜欢作者的思辨和处世哲学。 比如,“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有了这样的辨证,就有了柔度,在生活中才会适可而止,才不至于被逆境击得粉碎。“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自瘁视荣,可以绝纷华靡丽之念。”用这样透视的眼光去看人生历史,人才不至于轻得像一颗纤尘,随世风飞扬,而是始终保持一

颗冷静的心。至于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这种富有变通的处世哲学在书中无处不在。

那么,对待世态炎凉呢?作者这样告诉我们,“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让立体“我”与世俗给予我们的外物绝然分开去对待荣辱,这不失为一种绝大的智慧。如果为官的都能这般认为,就不会被那些别有用心的吹捧者所迷惑,从而做出亲小人而远君子的蠢事来。而作者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度小人,以最小的信任寄于世情,以保持宠辱不惊的心态,这也是一种智慧。

对于天上掉的馅饼,《菜根谭》则说,“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著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假如为官者都能深悟此道,就不会一时糊涂,结果作茧自缚,相反,倒可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而安然度日。

面对权贵呢?他是这样说的,“趋炎附势之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

何谓真君子?他告诉我们,“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还有书中无处不在的博大、淡泊、宽容、善良,无处不有的谋略和智慧,所有这一切,让读者觉得自己岂止是在读书,而是与一位智者交谈,与一位畏友交流,心中的疑虑消失了,留下的都是那份沉甸甸的还带着暖意的警策。

“知足则仙,善用则生”告诉我们当“知足常乐”;“心闲日长,意广天宽”告诉我们心即宇宙,自由行走,就有机闲之所在??古人说“书中自

由黄金屋”,细细品尝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的精髓,如《菜根谭》,能让我们的内心得到净化,得到升华,在未来的生活里它更像是一盏指明灯,为我们前行的路照亮了方向。

 

第二篇:读菜根谭有感(魏峰)

读《菜根谭》有感

《菜根谭》是明代常见的格言体写成的一部清言体,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关于书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典出“性定菜根香”,即所谓“夫菜根,其弃物也,而其香非性定者莫知。”(三山通理达天语);有人认为由宋代儒者汪信民“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之语化出;而于孔兼在《题词》中则称:“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与本书内容相对照,便可发现,几种说法似都不

违作者本意。

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处世让一不为高,退一不是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就是原于此书。此书既有儒家的中庸守则,为人处世。又有道家的修身养性,旷达超脱。还有佛家的劝善去恶,空色定慧等。三峰主人读之,曰:“觉其谭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情曲尽岩险。俯仰天地,见胸次之夷犹;尘芥功名,知识趣之高达。笔底陶铸,无非绿树青山;口吻化工,尽是鸢飞鱼跃。此其自得何如,固未能深信,

而据所彳词,悉贬世醒之人吃紧,非入耳出口之浮华也。”

“悉贬世醒之人吃紧”这话,让我的心不禁颤动。我们今天的社会充塞了太多的胭脂与阿堵之物。“活得太累”成为一种共同的社会症状。有些朋友事业上小有成就的时候,得意之情立时溢于言表,那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一旦在事业和生活中稍遇挫折,顿时又认为前途一片灰暗,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惶惶如丧家之犬”。古

人曾三年目不窥园,今人却三秒不离股,能不累吗!当然社会压力大,就业困难,父母养老,子女上学是原因,然人生无常,一帆风顺,青云直上的幸运儿是少之有少。对于绝大多数平凡如我辈的芸芸众生来说,人生的酸甜苦辣,尽在常理之中。飘逸洒脱如东坡居士者尚因官场失利而不禁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我在此并不是要人们圆滑世故,碌碌无为,消极对待人生,而是要学会苦中作乐,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人生的际遇。智人都会在苦中寻乐,我所喜欢的一位现当代散文大家梁实秋先生,在抗战时期,由北平转辗南京、长沙后伧惶迁居重庆,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之际栖身于陋室。然而梁先生却欣然把这“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却洞如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却渗入滴漏”的山野小屋呼之为“雅舍”并在此期间撰写了脍炙人口的《雅舍小品》,他并因此而饮誉文坛。梁先生可谓食得菜根之香啊! 《菜根谭》里说“人生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己独齐呼?己之情理,有顺有不顺,而能使人皆顺呼?以此相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

这也正是我说的意思。

“菜根”的启示

——读《菜根谭》有感

魏 峰

自教办倡导读《菜根谭》这本书一来,通过阅读感觉该书的确是一部好书。该书中所讲的大都是教人向善和如何处事为人的道理,文字简洁浅显,说理透彻明白。每读完一部分均感受益匪浅。下面就拿其中的一篇来谈谈自己的体会:“毋偏信人言,不独恃己长”。原文是这样说的:“毋偏信而为奸所欺,毋自信而为其所使;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意思是:“一个人不要毋信他人的片面之词,以免被一些奸诈之徒所欺骗;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才

干,以免受到一时意气的驱使;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对比别人的短处;尤其不要因为自己的笨拙,就嫉妒他人的聪明才能。”实际上,这里谈的是“人格”的问题。说的是拥有“健康人格”的重要性。拥有健全人格的人,他就不会出现上述谈到的问题,他就不会偏听偏信,受奸佞之辈的蒙蔽,而是冷静地思索,认真地观察,多方听取意见;他不会自轻自贱,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项,而不刚愎自用;不会因为自己的弱点,而自卑懦弱,畏惧退缩,去嫉妒别人的聪明才智;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而灰心失望,却以一种不怕冒风险,不怕失败的积极心态去创造成功的希望。古今中外无数成功的英雄豪杰,都有着健全的人格状态,当然也有反例。现在举一个,大家熟悉的西楚霸王项羽英勇过人,武艺超群,有万夫不挡之勇,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中,他的势力最大,使大家公认的最强大的一支力量。但他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不听取他人的,特别是谋士范增的建议,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消灭刘邦的大好时机,使刘邦有了收兵买马,积蓄军力的机会,最终导致兵败垓下,而自刎江东的悲惨结局。总结一下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可以说是项羽没有健全的人格,如生性猜忌,心胸狭窄等,而反过来看汉王刘邦,却完全相反,他在弱小的时候,在完全不能与项羽抗衡的时候,不气馁,而是采取一些积极的策略,如招贤纳士等等。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一员不起眼的将士,得不到项羽的重用,而刘邦发现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挖空心思,利用各种手段,把韩信挖了过来,并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在帮助刘邦消灭项羽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刘邦的成功取决于他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教学,我们应该塑造和给予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这是十分常重要的,这比只让他们拥有文化知识更为重要。在教学中,“后进生”得到的是过多地批评和指责,失去了自尊,失去了自我;而“优等生”得到的是百般的呵护与赞扬,高高在上,矫情自满,这都对“健全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我们常说,“教育是把双刃剑”,所以,无论是“后进生”还是“优等生”,我们努力使所有的、全部的孩子都有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教育氛围,使所有的孩子形成健全的、健康的人格,这对他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而奠基。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人格的健全有关。让我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去适应社会,去挑战人生,去超越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