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永恒》读后感

《人与永恒》读后感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随手写下的点滴生活思考。这是他早期的一本书,是他在研究尼采的同时,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起文笔随性,文字朴实。细细品来,觉得意义深刻。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散发出如此芳香凛冽的人生真谛,

正如“哲学家生活在永恒中,诗人生活在瞬时中,他们都不会老”。 我偏爱那些用随笔、格言、手记等散文形式写作的哲学家,我喜欢徜徉在哲学的散文天地里。这里较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和自然,更多的直觉和洞见。这里没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着为了体系的需要而拉长或截短活的感觉和思想。

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那种异乎寻常的质朴和真实。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更加觉得他的朴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欢这种朴素的感觉。我不喜欢太多的争吵,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与其浪费时间争吵,倒还不如在争吵的时候腾出时间来寻求真理。

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展现了人生意义探求的广阔领域,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无不是人与永恒相沟通的形式与体验。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

从生到死,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景,但人的情绪大多是相似的:快乐与悲伤,程度的不同只在于两者的界限区分不同,就这样形成两种人,乐观者与悲观者。对我们年轻人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们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生”在脚下延续,“意义”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脚印里,始终遍寻不见。但我始终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级,就足够。

爱是人生最美的梦,爱情一直是不朽的传说。人类想要幸福,把“爱情”当作终极象征的幸福,但世间好多的爱都不幸福,要么是难成眷属的无奈,要么是终成眷属后的厌倦,就如庄子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却让人厌倦到老;相忘于江湖,却让人怀念到哭。爱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股涓涓细流,时间在走,一切在变。没有什么人什么事会静止不动地等在原地。拥有的时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时候要懂得忘记,再铭记于心的曾经也只是过去,过去在去。回忆始终是时光赠予的最好的礼物,带着这份礼物,可以微笑着往前走。

爱与孤独一直是个矛盾,人怕孤独,这是大多数人的宿命。宿命的原因在于他们不理解孤独,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理解孤独的人学会珍惜自己,能领悟人生根本性孤独的人,便已经站到了一切人间欢爱的上方,不会做爱的奴隶,不会丢失自己。对人生深刻的感受大多是自我意识的产物,很难让别人懂你所懂,想你所想。所以,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就这样学会深刻。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知。理解孤独的人,内心会冷暖自知,会眼神清亮,是一种智慧。

“人生唯一能够追问自身存在具有什么意义的生物,这就算人的伟大之处,

但也正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对自己的存在意义没有明确的标准。”人寻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其实可贵的并不在于意义本身,而是在于寻求的过程!生或死,爱或孤独,自然或生命,真实以及美,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读完了这本书,我对身边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和不一样的思考,尤其是书中对幸福与痛苦的解说,使我不断的思考不断玩味。

我想,夜巡寻求人生意义这条大陆从以开始就被分成了无数条小路,而每条小路只能走一个人或者极少数情况下一类人。

忙碌的上班族,节假日时抽空外出踏青,暂时抛开一切发烦恼,躺在草坪上,晒着温暖的阳光,也许他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人生就是要像这样无忧无虑地放松休息才能叫做有意义啊!”整天无所事事在家的老人,某一天突然发现了一件事点燃了他新的兴趣与激情,便重新开始忙碌起来,也许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人生就是要这样让自己忙碌起来,有事可做,才叫做有意义。”年过中旬的科学家,为了科研奉献了大半辈子,过年时和好久不见的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也许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人生就是要像这样和家人在一起才有意义啊!”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有经历启示得出的答案也就不同;也许经历类似,但人和人的思维角度不同,由同一件事得出的答案也还是不同。其实“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本不是一个针对既定事实发问是问题,而是源于自身生活经历,经思维加工凝练对自身人生的一种神话与概括的提问。因此,想知道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与其一味地抽象地思考,不如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没好好地走完人生,也许拼搏后成功的那一刻,或是失败的那一刻,或是其他一些特殊的时刻,你也许就会恍然大悟——人生就是要这样才叫有意义。

我喜欢那些用随笔散文等形式写作的作家,仿佛徜徉在哲学的天地里。他们的文章里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感情和自然感悟,有更多的直觉以及洞见。

作者的伟大在意他的朴实。看了《人与永恒》后,更感觉他的欧式是我所向往追求的,水都会喜欢这种朴实无华的感觉的。一直渴望恬静而平和的生活,不需要太多欢笑,同样也不要有太多痛苦;一直害怕遇到困难阻碍,害怕跌宕起伏,狂风大气的海面将我整个淹没。看了《人与永恒》才明白过来。人生最可悲的,不是失去什么,是生命力居然如此乏弱!

书里说:“之所以渴望平淡,是怕自己承受不住大喜大悲,是海派不再平淡的日子将会承受更多的坎坷和磨难。所以,我屈服于平淡,跪倒在了阻碍面前。

是的,我讨厌失败,我害怕阻碍,于是我甘愿让生活化为一汪平静的湖水。但我并没有注意到“生命”这个美丽的词所潜藏的美被就此掩盖了。我们活着,不就是为了时时刻刻体验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种丰富的生命之美。换了和痛苦才是我们应具备的表情。然而,这样的时候很少,大多时候,我们倒像是无生命的机械一样活着,没有表情,被一个个巨大的四四方方的盒子笼罩着。我们总生活在眼前,忘记了永恒和无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壮和美丽。

生命这个词,一定有无数的人追求过。但它却一直笼罩着一张神秘的面纱。不同的人对生命的认识便会为他会绘制出了一张张不同的脸谱。而此刻展现在眼前的一张脸证在告诉你:“痛苦和换了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即无欢乐,也无痛苦。当我感觉到自己的肢体和血管里布满了新鲜的、活跃是生命之时,我的确认为,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无论我的人生是否平淡,无论我 前方是否艰难险阻,都会欣然接受。我一定会努力去感受---生命力那种存在的充实和快乐!

 

第二篇:人与永恒 读后感 (1)

《人与永恒》

“这是一个荒谬的宇宙,永远存在着,变化着,又永远没有意义。它为自身的无意义而苦闷,人就是它苦闷的产物。所以,人的诞生,本身就是对无意义的一个抗争。”的确,就目前来看,我们是这偌大的死一般沉寂的黑暗宇宙中唯一的高级生物。既然如此,作为对无意义的抗争而出现的产物,我们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呢?“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追寻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追问生命最初的目的,这是只有人类这种动物所能做到的;同时,就连人类也深知这种探求注定又是得不到确切的为人所公认的答案的,就在这种欲知又不可知的矛盾中,人类孤身一人,在灰蒙蒙的天空下踽踽独行在下着淅沥小雨的对生命本源的探求这条不归路上。几千年来,一个又一个的人踏上了这条路,却都没有再回来,但直到今天,也仍在有人不断地踏上这条路。

所幸的是我们这些后人能够听到前人的声音,这对我们多少有些启示。 作者说:“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

我想,也许寻求人生意义这条大路从一开始就被分成了无数条小路,而每条小路只能走一个人或者极少数情况下走一类人。

忙碌的上班族,节假日时抽空外出踏青,暂时抛开一切烦恼,躺在草坪上,晒着温暖的阳光,也许他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人生就是要像这样无忧无虑地放松休息才能叫有意义啊!”整天无事在家的老人,某一天突然发现了一件事点燃了他新的兴趣与激情,便重新开始忙碌起来,也许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人生就是要想这样让自己忙起来,有事可做,才叫有意义啊!”原本满足于二人世界的小夫妻,萌生了创业的念头,开始为事业而努力奋斗,也许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人生就是要像这样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奋斗才叫有意义啊!”年过中旬的科学家,为了科研奉献了大半辈子,过年时和好久不见的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也许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人生就是要像这样和家人在一起才有意义啊!”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由经历启示得出的答案也就不同;也许经历类似,但人和人的思维角度不同,由同一件事得出的答案也还是不同。其实“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本不是一个针对既定事实发问的问题,而是源于自身生活经历,经思维加工凝练对自身人生的一种升华与概括的提问。

因此,想知道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与其一味地抽象地思考,不如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好好地走完人生,也许拼搏后成功的那一刻,或是失败的那一刻,或是其它一些特殊的时刻,你也许就会恍然大悟——人生就是要这样才叫有意义啊!

孤独

假期,一个人在家时间久了,难免会有点孤独的感觉。于是就想要找点朋友,一块出去排解一下这孤独的感觉。然而,和朋友出去,大家都是一副有点懒散无精打采的样子,玩得不尽兴;散了,回到家,一股更浓郁的孤独感又袭上心头。“为什么会这样,明明和朋友在一起,却还是有种孤独的感觉?”我在心里,一遍一遍地问自己这个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然而在作者那里我找到了答案:“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

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人和事能够改变我们的这种命运。”这是一个悲剧色彩浓厚的句子,读完让人觉得似乎没有希望。但我心中仍存有一丝疑虑:“难道真的没有任何人能改变吗?就连亲人,爱人,朋友也不能?”我找到了回答:“爱可以抚慰孤独,却不能也不该消除孤独。如果爱妄图消除孤独,就会失去分寸,走向反面。”我有些绝望了:难道人注定生下来就要孤独一辈子?作者却又给了我一丝希望:“我相信,一颗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它在一定意义上是自足的。”我于是迷茫了:“孤独带来的创伤不能被爱消除,但一个优秀的灵魂自身就能抚慰这种创伤,带来一种满足感?”

不知过了多久,我慢慢理解了这句话:两颗心灵,两具肉体,即使它们靠得再近,也无法合为一颗心灵,一具肉体,依然会分开,不分开时也会有距离。然而一个优秀的灵魂懂得充实自己,有着追求和精神寄托,所以就算是孤身一人,也是充实的,快乐的,满足的。这正验了那句话:“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

没错。为了缓解孤独,排解孤独,与其交朋友聚在一起放浪形骸,让一群人在一起孤独,不如一个人真正的静下心来,寻点真正喜欢的有意义的事做,这样,也许会好些吧。幸福和痛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