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论中国读书笔记

智者,借力而行

【摘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经历了一生中大大小小50次的与中国领导人的访问之后,以自己独有的视角写出了他对中国千百年来文化、政策的理解,以客观、理性、严谨的态度,撰写了《论中国》。中国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与世界在经济上、文化上如此深度、广泛、全面地融入这个世界。作为一个迅速增长的经济体,中国以世界瞩目的方式发展着,而中国未来将何去何从更是关乎世界未来的关键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论中国》中中国发展历程的分析探讨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过去)

中华文化的发展从黄帝到孔子都是“复建”而非“创建”,中华文明的过去和现在一样,都在发展。作为具有创建精神的美国人,基辛格先生所不能理解的“复建”其实是一种国家治理方式的“借力”的艺术。从秦至宋,统治者作为“奉天承运”者,始终以中华文化的传承为己任,当然文化传承并不是因为统治者认识到了国家兴衰文化当先,而是因为传统文化中相当一部分通过与时代的融合,已经演变成为协助统治者精神管理的工具,百利而无一害,又有谁会愿意冒着政权被推翻的危险去重建文化呢。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迁都洛阳,元朝忽必烈改革蒙汉融合,清朝统治者世世代代都在推行“满汉一体”,文艺复兴带来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国力日益强盛的中国如今也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毛泽东反孔反的是传统文化中的“服从”的价值观,为达到雪百年国耻的政治目的,毛泽东向传统的艺术、文化、思维方式宣战,然而他又是那么一位博览古籍、出口成章的浪漫诗人,在很多的时候,他的战略决策何尝不是由“大同”思想转化而来呢?在面临国家政治外交危机(50.60年代中美苏三角关系)时,毛泽东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三十六计运用的淋漓尽致。懂得借力的人,拥有更自信的步伐。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现在) 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建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盟的建立、扩大和发展。欧盟内部合作进一步加强,欧元的启用提高了欧盟的国际地位。日本将两极格局的瓦解视为跻身政治大国的大好时机,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足以同美国相匹敌的军事武器。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好转,国际地位也

有了很大改善。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

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而此时,中国依然坚定也必须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由中国的历史文化决定的,而中国历史文化中孙中山和毛泽东都倡导的“大同”,则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但中国的“大同”与美国“对正义的追求”的价值观相比便显得十分局限了。无论是外交政策还是美国文化,他们将价值观上升到了一个全人类的高度,美剧、美国电影尤其以拯救世界出名。美国人懂得将自己的价值观附以正义,附以对全人类幸福的追求,在价值观的较量上他们胜得正义凛然。

当前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大国和国际组织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最该思考的是如何借力,把发展面扩大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将来)

中国在自身全面发展的今天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与美国的关系。两个世界大国合作则共荣,互斗则俱损。作为美国前国务卿,也作为一个中国的热爱者,基辛格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他在全书的最后以一个问题结尾:中美关系有可能演变成为真诚的合作关系吗?中国和美国能都培养真正的战略互信吗?

美国从中国建国初就对其实施全面封锁,在经济政治军事多方面全方位地遏制中国发展。虽然其后经历了破冰-蜜月期,但中美之间始终在竞争方面更大于合作。社资意识形态的差异只是美国为了使遏制行为看上去不那么自私自利的幌子,因为一个坐拥世界上最大人口的国家一旦崛起对于美国是最大的威胁。但美国必须承认,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从中国的崛起中获得双赢是美国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唯一方式。二虎相争,必定两败俱伤。

根深蒂固的大国思维和民族复兴意识决定了中国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崛起,而非作为西方世界的附属;崛起过程中,中国不希望向之前的德、日、苏那样挑战世界当前既定的秩序,因此会避免产生任何损害中美关系的行为;中国的着重点是通过经济拓展其影响力。中国不会成为一个自由的西方式民主国家,否则就会崩溃,但也决不会再做他国上午傀儡。近年来民主呼声越来越高涨,中国有可能向议会民主制变革。

美国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复兴能力;美国的创造力、弹性以及创新精神使其有能力应对一些核心问题;当前美国不像欧洲和日本那样提倡舒适性和种群性;美国选举制具有很强的劣势,因为领导人难以触及社会的痛点,他们应当为了美国真正利益而奋斗,而非一味受制于民众情绪;一个国家如果要发展自己,更需要纪律而非民主;枪支、毒品、暴力犯罪、流浪、公共场所不当行为体现了过分重视人权的公民社会的堕落;美国要避免欧洲化、避免过度关注中东;美国的债务问题最有可能弱化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美国社会之所以能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维持繁荣,并不是个体至上的文化优越感的功劳,而是因为某种地缘政治意义上的运气、充足的资源、大批移民注入的能量、来自欧洲的充裕的资本和技术,以及两个大洋能使美国免受世界冲突的影响。

近些年,中美之间的摩擦和争论虽然不断,但是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对抗,两国关系总是在经历坎坷之后继续前进,而这种局面的形成正是因为中美两国之间共同利益的存在。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十分清楚两国间的共同利益是要大于分歧的。一旦两国外交关系破裂,爆发大规模的冲突,对双方来说打击都是巨大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共同利益和矛盾分期的存在,中美关系还将长期保持。中国将把中美对峙维持在依然可以利用美国的水平;中国将推进其军事现代化,但目的不是挑战美国,而是在必要情况下实现两岸统一;是接触中国,还是孤立中国,美国必须做出根本性的抉择,前者会使中国成为对手,后者会使中国成为敌人。

当前世界形成的一超多强格局以及世界文明发展程度都决定了世界各国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兼顾其他国家的发展,损人利己的方式已然不适合当代文明,合作与发展才是世界主流。智者,当懂得借力而行。

 

第二篇:《影子里的中国》_读书笔记

《影子里的中国》

一、内容提要:

世界经济缺什么?金融危机留下了哪些政治后遗症?遏制权贵为何走不出怪圈?改革者为何变成了“反改革者”?先富的人和未富的人如何安然相处?中国知识分子的权力从哪里来? 谈经济离不开政治,谈中国离不开世界。这是一本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国际学者把脉政治时局和经济轨迹、预测未来危机的著作。吴敬琏、李稻葵、郑永年、孙立平、秦晖、潘维、基辛格等作者,既有经济学家,又有社会观察家、历史学家,还有国际关系战略家,共论中国改革成败,预言未来中国的新危机与未来世界的新格局。

本书澄清了当下中国的改革理路,从“中国轨迹”到“危险的邻居”,从“即将到来的危机”到“未来中国的陷阱”,围绕中国经济发展轨迹、发展陷阱、金融革命、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新秩序展开思考,评判中国改革成败,并预言未来中国的新危机与未来世界的新格局。焦点话题均为约稿专文论述,作者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巨大,为新一届政府提供了发展的参考。

二、经典语录

1、全球化之所以不可阻挡,是因为由比较优势和规模报酬递增带来的增益取之不尽。所以,能够正确利用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规律的国家,可以通过调度世界资源,源源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国力,成为国际舞台上呼风唤雨的大国。而能够为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所需的秩序制订周密的制度安排并提供坚强后盾的国家,则必然是独领风骚的真正超级大国。

2、全球化之所以不可阻挡,是因为由比较优势和规模报酬递增带来的增益取之不尽。所以,能够正确利用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规律的国家,可以通过调度世界资源,源源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国力,成为国际舞台上呼风唤雨的大国。而能够为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所需的秩序制订周密的制度安排并提供坚强后盾的国家,则必然是独领风骚的真正超级大国。

3、腐败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并已经从权利周边扩散到一切具有垄断性和有寻租空间的领域,包括资源性和垄断性行业,以及医疗教育等部门。

4、现行的土地出让制度亟待改变.在这种制度激励下,高地价-高房价-高开发冲动的恶性循环难以改变,过度储蓄,过度投资,和居民消费不足的机构失衡顽症难以纠正,政府廉正建设更是举步维艰。

5、财税体制亟待改革,重新界定各级政府的公共职能,在事权明确的前提下确定相应的财权。改革土地出让金制度,使地方政府不在依赖卖地来弥补收支平衡。

6、解决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分配不均的问题,关注农民工的不公平待遇问题。

三、心得体会

之一:暗处置身的智慧

何为“影子里的中国”?面对隐晦而复杂的社会危机,“一分为二”乃至“一分为多”的“暗处置身”凸显的是中国智慧。

何为“中国在暗处”?这是一种主动的策略,中国既有人人皆知的问题,也有着与不为人知的付出。然而,综合数十年精英们对中国变迁或变化的所见所论,或许会发现某种规律,那就是,多数中国知识精英对中国发展的判断是消极的,甚至是悲观的。

《影子里的中国》 1 / 3

但现实的中国却是经济奇迹、影响力崛起。相比之下,国际精英对中国的判断要乐观得多。为什么会这样?

可能的一大原因是,中国学者可能更多是从一些普世的角度、意识形态的层面、最优秀文明的追求等角度着眼去看待、分析、建构,由此会更多地看出中国与国际主流、发达国家的差异,从而更多地为中国的不同而苦恼而寻觅改变之道。相比之下,国际学者更简单,多半从物质力量、国家能力、发展潜力等角度去思考,从而更多地从中国的强大、学习做强国及中国可能与当下世界第一的美国出现冲突等角度去思考。

与此同时,中国内部,左中右各方所持又各异,相比左的计划观、民族观、国情观,右的市场观、民主观、普世观,中的实用观、现实观因合传统之政道和现实国策,与政府更切合,支撑着主流的合法性,而左右主要从张力上牵扯现实、影响未来。

未来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其实,历史也非客观事实,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他们眼中的历史是不同的。正因为未来无法预测,我们才可能努力去争取最好、最合理的未来。

相对于今天隐晦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更大的问题,在于更新的程序与速度。 作者芸芸,既有经济学家,又有社会观察家、历史学家,还有国际关系战略家等。 横侧兼顾,多管齐下,我们做的正是这样一件事。

未来留给中国的时间不会太多。所谓,《影子里的中国》。

之二:“对抗”社会下的生存法则

把“对抗”概括成对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特点,是有依据的,可以轻易地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得到,每天发生的新闻以及我们每天经历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所体现。经济的不断发展让中国的市场变得更加有活力,但有限资源的分配屡屡发生争夺:在国际市场中各国利用各种平台对抗中国的崛起,政治、经济、文化的对抗不断发展;在国内政府不断地介入资源的分配,政府与市场“对抗”,国企与民企“对抗”,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中也屡有官与民“对抗”场面。更令人担忧的是,从校园投毒案到厦门BRT纵火案,我们发现民与民“对抗”也在升级。从一个市井小民的角度来想:如果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对抗”社会下,我们还有安全感么?即使不谈什么发展,不想什么幸福,只想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我们该怎么办?

《影子里的中国》中的作者们,从经济、政治、历史、国家关系等多个角度,分析当今中国存在的各种危机,借以警醒中国的每一位公民:如今的中国危机四伏。书中把今日中国置于危机的阴影之下,他们辨析了中国的社会现状,对未来的社会发展进行了一定的展望,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试图提供了必要的解决方案,并企图通过这种分析与预测来告诉我们认清当今情势,大到为国家、为民族,小到为家庭、为个人,寻找一个应对之策。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的作者,都是他们所在领域的专家和意见领袖,他们的意见集结更是体现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精英群体对于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关注,反映了在中国快速发展与危机四伏的今天,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未来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刚刚进入第三个30年不久,如果说头两个30年分别完成了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如今迫切要解决的是社会建设了。政治建设更多是执政党与政府自身建设问题,经济建设涉及的因素也相对简单;社会建设则涉及从政府到民众,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地理诸多因素,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使得改革从一开始便面临着诸多的艰难选择,很多决策也迟迟未能最终下达并实施。这个时候,是全面审视中国社会情况和历史发展状况的最佳时机,也是深入分析危机态势和民众诉求的良好时机,《影子里的中国》的各位作者们,用他们专业的眼光看待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也为社会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他们对于未来的大胆展望和改革方案的大胆建议,提出了一个专业上相对完善、结构上相对完整的方案,与他们的分析同样精准。而他们心怀天下、忧思民族发展的情怀更值得我们敬佩。

《影子里的中国》 2 / 3

“对抗”社会下的生存法则是什么,按我的理解,就是减少对抗。政府慢慢地把行政权力从市场中撤出,国企逐渐从竞争性市场中撤出,官员们安分守己完成他们的为人民服务的职责,从统治与被统治层面上减少对抗。第二阶段是社会建设阶段,社会的法律制裁与道德约束不断健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逐渐提高,各种社会团体慢慢成长为社会服务的桥梁中介,社会建设的推进减少民众之间的对抗。第三阶段则是公民个人素质建设阶段,随着公民个人素质的提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进一步融洽,对抗能进一步减少。

《影子里的中国》3 /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