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柳青的《创业史》有感

读柳青的《创业史》有感

通过学习当代中国文学史的农村小说这一节,不仅了解了当时的整个创作风格: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也对当时的一些著名作家有了一些了解。其中就重点学习了一下柳青及其他的作品——《创业史》。

研究学习柳青这个作家,不仅仅是对柳青研究有意义,也不仅仅是对陕西今天和未来的文学发展有意义,而且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有很重大的意义。其中,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思想和文艺政策受极左思潮影响那种艰难的环境里,柳青如何以超凡出众之思想深度和艺术功力,完成了一次艺术高峰的创造。这是同代人努力在做而没有做到的,柳青做到了。我们研究他,就是研究十七年文学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伟大的作家,处在不像今天改革开放时期的文艺政策和创作环境下,进行了怎样艰难而勇敢的艺术突围,完成一个文学高峰的创造,我们从中学习和汲取对今天和未来有益的东西。从中让我很钦佩这位伟大的作家,做到了人家所不能做到的,我们真的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这种毅力。但这也让我有所反思:在形势造英雄这个影响因素外,是什么影响我们这一代的专业学子的创作热情那么低,创作成效那么低?难道是当时的社会心态?此时的就业心态?也许可以这么说:是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变化。

柳青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我之所以对柳青的作品特别欣赏,也许就是源于这个原因。在还小开始,就经常听爷爷奶奶那些老一辈的长辈讲述他们那时候的故事,所以读起柳青的作品就特别有感觉,就好像是回到了爷爷奶奶年轻生活时的那个时代,知道了那时候生活的艰辛,生存环境的落后。也感触很深,毕竟那个时代的生活对比我们现在拥有的生活来说,相差实在太大太远了。假想了一下,如果自

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不愿意,所以,对现在的生活会多几分珍惜,多几分爱意。

柳青的著作很多,不仅有短篇小说集《地雷》、《牺牲者》、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第一、二部)和中篇小说《狠透铁》,还有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年》、《柳青小说散文集》等。在其的诸多作品中,我读了其的《创业史》。下面就来分享一下我所读的《创业史》吧。

柳青的《创业史》是“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红色经典”之一。柳青是19xx年开始写《创业史》的,原准备写4部,19xx年发表第一部,77年开始修改发表了第二部上卷,78年修改第二部下卷,未及改完就逝世了。因此现在能看到的只有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上卷。 这部小说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作品内容主要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在作品中,我对其中的两个现象很有感触。

其一: 就是土改以后,农村形势稳定下来。大地主(杨大剥皮,吕二细鬼)或者死了,或者关起来了。过去的贫农和雇农分得了土地。但是在蛤蟆滩很快就出现了新一轮的两极分化。这个是对当时形势的真实写照。两极分化的问题不仅出现在当时社会,在现在也存在,甚至将来也还会存在。不管是在经济落后的时代,也还是在经济稍发展的今天,两极分化的现象还是萦绕在我们身边。两极分化虽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它的存在确实也是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富人挥金如土,贫困家庭则饥肠辘辘,这样的现实看起来会让人心酸,更让

人反思:我们的社会什么时候才会把贫困两极分化的差距缩小一点,由此种两家分化引发的社会危机会降低一点?

其二:就是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梁生宝的形象。他的形象可以概括为:在家庭中:梁生宝孝顺、勤俭节约、巧妙的处理着家庭内部的矛盾和统一;在事业上: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战士,他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力排万难,带领群众赢得可互助合作运动的成功;在爱情故事中:他麻木、迟钝,一切以党的工作为中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值得注意的就是在爱情故事中的梁生宝合乎理念不合乎人情,是个失败大于成功的形象。在那个事业与爱情不能两全,尤其是革命利益高于个人情感的时代,他把为党的工作看得高于一切,挤不出时间来谈情说爱。在整个爱情故事中,他几乎没有关于爱情或甜蜜或痛苦的感觉,他是麻木的、迟钝的,他只不过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爱情符号。这个描写,不仅写出了当时社会的无奈,也写出了当时社会广大年轻人的心声。可以说这是当时人们的一个“伤疤”。同时,也有一个是值得我们去努力学习效仿的:在梁生宝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崭新的性格,一种完全是建立在新的社会制度和生活土壤上面的共产主义性格正在生长和发展。像梁生宝这样的人,在当代现实社会中也是凤毛麟角,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正缺少梁生宝身上那种矜矜业业、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目光远大、朝气蓬勃的精神气质,克己奉公的奉献精神和以集体事业为重的社会责任感。他身上所具有的这些优秀精神品质对当代青年行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深刻地指导意义。

 

第二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柳青《创业史》的人物形象分析

绪论

《创业史》(第一部)是柳青先生在一九五三着手创作的,这部小说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柳青本来打算写出四部《创业史》,遗憾的是只写到第二部便去世了,第一部主要写互助组阶段,整部小说围绕梁生宝的互助组展开,主要展现了我国的农业在社会主义的改造过程中体现的历史情景以及在创建互助组时农民的情感变化。柳青自己就出身农村,所以对农民的描述非常的独到,其中关于农民的心理描写更是别的作家难以企及的,再者柳青作为知识分子,对农民的描写总是体现着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保持着知识分子的趣味。

《创业史》对农民的描写及其体现出来的知识分子趣味在中国20世纪文学的发展中具有转折性的意义。而在当时由于新中国的建立,使得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众多的作家将视角转向农村社会,关注农民。在此种背景下,对那个年代这类文学重要性的最好阐释其实就表现在柳青对《创业史》的重视上。再者当时的知识分子趣味经过新中国的净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显现出新的活力。柳青在《创业史》中对农民形象的塑造是五四期间的左翼文学、乡土文学的叙事传统以及赵树理等作家完善的解放区文学所不及的,可以说《创业史》是对其的超越。

《创业史》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中有着各阶级的典型形象,正是这些人物形象使得作品中的画面得以拓展,其中对农民形象的描写展现给读者一个广阔的农村社会,并且,柳青在创作时刻意展现不同人物性格的独特性以及形成不同人物性格的历史背景,这就使得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完整的生活史。在对作品中人物深度挖掘的时候,柳青重点突出了各种矛盾,并在矛盾激化时将各种现实问题展现给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柳青的《创业史》虽然主要把握的是合作化运动之中所塑造的农民形象,但是这其中也流露出了显而易见的知识分子趣味,其实不论柳青写真实的农村生活,还是塑造准确的农民形象,这些本身就是知识分子趣味的体现,柳青本身就是知识分子,这是他在作品中所掩盖不了的,因而柳青也便对此不加掩饰。《创业史》的另一亮点是他在塑造农民人物形象时比前人更真实,更深刻,并且还保持着自己独具的知识分子趣味。他的作品中与陕西后期的作家不同的是他总是在用叙述人的口吻描述着一些客观事实,并以此来告知读者自己并不是以农民的身份去写农民,而是以非农民的身份去叙述故事,他自身有着完备的叙述模式,那就是始终保持和党的意识形态的一致,

1

在《创业史》中他能真实地塑造农民形象,正是他在情感上对劳动者彻底的认同的具体体现,加之他一直使用的非农民身份的叙述人方式又使得《创业史》充满了自身知识分子独特的趣味,这些都让他成为了十七年文学的主要生产者之一。

一、《创业史》的农民形象的塑造

历史上的每个新事物的出现以及成长都是经历了与旧事物的激烈斗争。在这个时期中,有些人仍然沿袭着自己走过的老路,但是有些人却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这一现状就是柳青笔下的陕西省渭原县中名为“蛤蟆滩”这样一个小村落上演的农业变革,作者选取广阔的农村视角,真实地描述了建国后开展农村合作社时的各种矛盾冲突,并且还重点描述了生产资料在向公有制转变时所引发的不同农民的思想变化,以此为基点深入挖掘,塑造出了许多生动鲜活的农民形象。

(一)小说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类的主要代表人物——梁生宝

梁生宝童年时逃荒讨饭过活,少年时在东家家里做长工,并且整个少年时期晚上都睡在马棚里,青年时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抓壮丁而逃到秦岭深处浑噩度日,他整个早期的成长历程都饱受了苦难,他并不知道造成他苦难的源头,当接触到中国共 产 党的思想后,他便知道他和继父一次次创业的失败根源便是万恶的私有制,因而他下定了决心将自己的时间、精力、聪明以及热情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党所倡导的事业中,并且他认为在党的指引下为群众办事虽苦犹甜。在大家心目中他是一个勤劳实在的农民,是一个公道、聪明、能干的领袖人物,积极地担当起了蛤蟆滩走向合作互助的重担。他在工作中从不摆领导者的做派,也不夸夸其谈、指手划脚,甚至在人们看来他是一个面嫩口拙的人,尽管如此,他仍然深深地爱着党倡导的社会主义,并且愿意为此付出一切,这些都是他宝贵的精神品质,在创建合作组时,他会忘了瞌睡,忘了吃饭,甚至淡漠女人对他的关怀,他不惜和家里人闹翻,哪怕将自己的生命献出都毫不吝惜,只为了要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一条和梁三老汉不一样的创业之路。比如,他进城“买稻种”的时候,为了帮互助组里的乡亲多买些种子,他不下馆子,不住宿,一心一意为大家办实事,在他的心里互助组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他虽然是个粗人,但也有心思缜密的一面,当他注意到渭河和汤河在地理环境上有所不同时,他便想到这会不会对稻子的生长产生影响。他遇到工作上的难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党的指示和党的政策,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党的精华所在,能够让痴迷的人觉悟,,比如“组员退组”,“吸收痞子白占魁入组”以及“进山割竹”都充满了思想斗争,最终还是依据党的指示说服乡亲让白占魁能够参与到互助合作组中。党的路线在蛤蟆滩胜利的体现,正是

2

因为梁生宝遵循党的指示,以及教育、依靠蛤蟆滩的农民群众,使得他创建的互助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新式秧田”工作的开展,使农民获得丰收,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梁生宝创建的合作社成为全区第一个合作社。

梁生宝虽然在事业上勇于进取,但是对待自己的爱情却束手无策,他不敢追求爱情,或许正是爱情和事业有着太多的重合,为了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甚至将自己的爱情推至秋后再谈。对于爱情这个话题,梁生宝毫无经验,因而显得十分拘束,但是作为《创业史》中的新人形象,他身上所体现的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无私奉献以及实事求是的优秀品质为读者所青睐。而柳青对这一点的精细把握使得梁生宝的形象能够深入人心,体现在梁生宝的骨子里有着陕西农民特有的语言习惯、感情状态、行动方式以及精神气质,从而使得这个人物丰富饱满,充满魅力。

(二)走社会主义道路思想矛盾的人物形象

《创业史》中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非常具有艺术水平的农民形象,其中梁三老汉,是塑造的比较出彩的老一代的农民形象。在他的性格里,具有着双重性,一直在集体致富和个人发家这两条道路上动摇,梁三老汉的形象才是真正体现农民真实性格的形象,他精神世界充满的复杂性,也正是那个年代农民思想的艺术写照,十分具有典型意义。

《创业史》中成功地塑造了梁三老汉这一形象,在旧中国,梁三老汉是个贫农,他那三起三落创家立业的辛酸史,致使他对土地改革十分拥护,但作为一名小生产者,他希望能够得到土地,并且坚信用自己拼命的劳动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家业,然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确立时,他却接受不了这些。他的骨子里根植着中国传统的私有制观念,但是他还是那么朴实、善良、勤劳,在旧社会他被地主剥削,心灵受到压迫,因此使得他喜欢和生宝们、党支部以及王书记挨近,然而梁三老汉小生产者的观念根深蒂固,他虽然对儿子办合作组强烈反对,但是他的心里还是时刻关注着合作运动的命运,这一矛盾性的性格被作者刻画的生动精彩,同时这一矛盾也体现了梁三老汉踏上社会主义之路的艰辛,起初他反对互助组,但又对自己的旧路开始怀疑,直到最后他又不得不承认儿子选的路是对的,从而坚定地站在了合作化一边。老汉的这一前一后的矛盾,把当时农民脱离私有制,接受公有制时的思想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些描写足以看出老汉艰辛地心路历程,他一直在内心中挣扎着,这些描写细腻、完整、震撼人心,并且令人惊叹,通过对梁三老汉的形象描述,使他成为现当代文学上典型的艺术人物。

(三)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阶级矛盾形象

3

《创业史》中的郭振山形象的塑造给人们的警策意义极其深刻,郭是一名共 产 党员,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发家致富,曾经对互助组不屑一顾,并且一直宣扬打击互助组的理论,他就是合作化中的绊脚石,他虽比较精明,头脑也活泛,然而却和党的制度想背离,因此他在群众中是没有什么威信的,他明知道自己走的路不对,却一直是指手划脚、强词夺理、背道而驰的家长作风。在小说中,对他的 言行举止以及他和梁生宝言行的对比将他的内在性格进行了深刻地揭示,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最终目的告诫了人们,想在党内去追求自己的个人私利,是没有出路的,如果不把这种人清理出党的队伍,会给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而他若继续一意孤行,也会毁掉自己的政治前途。

郭世富内奸外善、狡黠贪婪、谨慎精明,他自己想着发家,在暗地里跟党的号召相对抗,姚士杰是富农分子,对新社会有着极大的仇恨,他虽然外表积极、老实,但内心却阴险无比,一直用诡计进行捣乱,这就是阶级敌人的本性。由此看来,姚世杰和郭士富作为两个主要的反面人物,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他们一致抵制合作化,但是由于地位的不同,他们又有着各自的行为特点。除此之外,秀兰、生宝妈、王二直杠、任老四等也都有着鲜明性格的农民形象,在他们的圈子里谁都无法被取代,他们作为独特的个体组成了矛盾统一的农民世界,这让作品充满了农民思想的意蕴。

(四)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农村妇女形象

徐改霞就读于蛤蟆滩小学三年级,之所以她很早就成为了一名团员,是因为其有着先进的思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她自己在解放之前已经定了亲,随着解放后中央政府颁布了婚姻法,她大胆地解除了父母包办的婚姻,这体现了社会主义里农村妇女破除陋习的精神,她在爱情上大胆出击,曾经她迷恋郭振山,但是后来摆脱了郭振山的思想束缚,也不再迷信于他。她热衷于社会活动,并且希望为祖国的工业化贡献出自己的青春热血,对自己的生活也是充满了期待与向往,她并不甘心做个庄稼人的媳妇,因而她最终舍去爱情奔赴到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第一线,她就是这样时刻都充满着奉献的激情。

二、《创业史》塑造农民形象的主要手法

(一)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作者在《创业史》中塑造人物形象着重使用的一个手法。这就造成了一个新颖的局面:农民的过去曾经一直概念化的群体丰富了起来,通过作者大规模的开发了各

4

种类型的农民们的心理世界,并且完整的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就叙述特点而言这些并不止表现在量上,它已经完全的摆脱了前人只描述自己的观察,而更多是的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就这么经过调整叙述视觉,将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寄寓在它进入农民心理世界的时候,因而读者阅来很容易进入了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中,从而引发共鸣。举一个例子来看,梁三老汉五十多岁,他已经把腰累弯,肩背上也被压出了一个死肉疙瘩,并且到了春天和冬天就会咳嗽哮喘,再也没有力气去终南山了,然后他在心里向终南山告别。

别了!心爱的终南山啊!

这句心理话完全是作者自己的口吻,一个老农是说不出来的,虽然这一心理活动用作者自己的口吻说出,但是这不会让人感到有唐突之处,因为这之中已经有了伏笔,读者能够自然地进入老汉的内心,将老汉的内心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这种心理描写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刘禾说这种看似比较自由间接的引语,其实是打破作品叙事声音和人物内心对白界限的手段,也正是作品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与刻画,能够让读者深入人物内心,感受到不一样的人物情感世界,这是柳青塑造农民形象的成功之处。

(二)语言描写

柳青对艺术追求一种深刻性和准确性,因此他往往将文学的语言和群众的语言融合到一起,深刻、准确地刻画人物,这就超越同时代其他作者在创作农村题材作品时的随意性,例如在描写合作化运动时,赵树理也写有这一题材的作品,他的《三里湾》就是其中之一,在描写时,赵树理笔下的人物语言是随着合作化过程的开展而一步步进行的,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过程语言”,这样就使得个性不足,并且人物性格的深度得不到挖掘,就造成了“重事轻人”的问题。《创业史》在夹叙夹议的叙述中,人物的语言被充分的口语化,但是作家叙述的语言则是标准的书面语,这些结合了乡土气息,但是又不落俗套,充满了书卷气,但是又不伤平实,并且幽默处彰显着深沉。

过去的左翼文学作家塑造农民形象时有所突破,那就是将一些属于农民的语言和他们自身的反抗性融入到作品中,但是并没有将自身的观察视角改变,这种前车之鉴在柳青的较早创作中有所体现,先不说《地雷》这种更早的,就连《种谷记》这种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小说也可以看到这种影子,但是在《创业史》中这种影子已经不是很明显了。柳青不再是可以地去模仿农民的语言,而是直接用农民的话语表达出来,这方面的把握来自柳青对农民生活的体验,这与其他作家刻意模仿而造成文学作品比较生硬的效果,形成了

5

明显地区别。

(三)感性眼光

说到感性眼光,就不得不提到准确性和真实性,它们在某些层度是有一定相似性,却又是有所区别的。就准确性而言,它不常被人们所用,从而与真实性相比弹性较小,而柳青对艺术的准确性把握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艺术中常用到的象征性和超越性可以靠准确性来进行融合,不过作者本人却更注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所拥有的性格逻辑,这是要通过感性眼光,站在所塑造的人物角度出发,借着他们的眼光去描写环境,描述人物的外貌、衣着、身体特征等都使得作品有了一定的质感与强烈的画面感。这一眼光使得读者在有限的框架内能够充分感受出农村人物形象和农村环境的准确性。

在《创业史》中有很多感性的描写,特别是在叙述人物之前所写到的环境,这些环境一般都是作者所看到景物后直接诉诸笔端,还有一些人物的外貌描写,都给人以感性的感觉,例如夏天的夜晚,雨中的庄稼以及一些天气的变化,还有梁三老汉佝偻着的身体,浓眉大眼的梁生宝,以及穿着漏着破棉絮棉袄的高增富,这些都是作者感性认知在文章中的表现,并且在描写人物时还往往交代人物的历史,这是对当时意识形态的感性认知,不敢违背意识形态来进行创作,例如梁三老汉、梁生宝、高增富、素芳、王二直杠这些人物的出场都是首先被作者介绍了他们的历史,文中次要些的人物如秀兰、素芳、梁大老汉、生宝妈等,这些人物也都是根据作者感性的意识形态观念以交代各自完整的历史后相继出场,并且这些人物的历史也就成为了他们行为的根据,或许作者是迫于意识形态的强大压力,不能理性地描述人物的各自性格,但是尽管感性地对人物形象在意识形态的高压下塑造,也使文章描写农民形象的真实性缺失,这是柳青创作时的不足之处。

(四)人物塑造的概念化倾向

柳青在《创业史》中非常重视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这些描写到今天仍然具有着生命力和艺术价值,但是太过于概念化便显得有些失实。

例如在介绍梁生宝外貌时,作者由他继父的眼睛反映出来,那就是“小伙子红着面颊,浓眉大眼,嘴唇比较厚些,看起来十分忠厚”,他的恋人则看来“生宝笑着,大步走着,白色衬衫敞着领口,露出了红红的脖颈。”

6

读者可以注意到,不论是梁三老汉对生宝的描述,还是改霞的描述,都用一个红字来形容生宝,红字之后配上略厚的下唇和浓眉大眼,这便是一个革命者,一个党的卫士的肖像描写,这很显然,柳青对梁生宝的塑造完全取材于以往革命者的概念,并以此外化出梁生宝的肖像。再如对郭振山的外貌描写,郭振山长着“满腮胡渣”和“大鼻梁”,并且在作品中多次写到了郭振山的鼻孔,一再强调郭振山长着“多毛的大鼻孔”,当郭振山被别人批评时,作者也是写到“他那多毛的大鼻孔,长长地嘘了一嘘气”。再者柳青在塑造白占魁的肖像时,写他长着“地细灰暗长脸”,还有“两只三角眼”“ 戴着旧毡帽”,这些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单独来看十分真实、形象。但是组合到一起观察便可以看出,作者完全用了正反两面的手法来塑造,并且所塑造的细节是符合作品中人物性格需要的,从而形成了对人物形象的褒贬,好人被正面的细节刻画,变得形象高大,坏人则加之反面细节,从而变得丑陋不堪,但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描写,都突出了概念化的特征,塑造好人就用传统好人的概念进行塑造。塑造坏人,则用坏人的传统概念去刻画,这些都是作者在刻画农民形象时表现出来的概念化倾向,但是这种概念化的手法把握不准,或者偏向主观便造成了失实的后果,使得作品的真实性受到损害,这一点作为不足之处是需要特意指出的。

三、《创业史》所体现的知识分子趣味

(一)一般知识分子趣味

一般知识分子的趣味这并非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新一代作家,尤其是被五四文学熏陶过的作家骨子里都深深扎根着这一概念。而作为新一代作家的柳青,尽管他在《创业史》中把握住了合作化运动之中所塑造的农民形象,但在其中也明显的流露出知识分子的趣味。身为作家的柳青本身其实就是一名知识分子,因此不论他是写出真实的农村生活,或是塑造了准确的农民形象,这些全是他知识分子趣味的鲜明表现。当然,柳青对此是不加掩饰的,只不过在叙述言语间多数掠现了知识分子趣味的描写,充满激情突出描述人物的存在是我们在其他作家的农村作品中几乎无法看到的,而这个描述人就是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与农民的趣味对比,在文中表现的虽然不那么直观,但是经过我们深层地挖掘后,我们可以发现这已经不仅局限在语言。洪子诚就曾说过,“《创业史》主要是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并且文中人物的语言都是经过作者提炼的口语,而叙述语则是规范的书面语,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这两种语言描述,柳青本人也是相当欣赏的。其实农民语言的口语化并非仅在表现其身份地位,同时也向读者们传达着属于农民的趣味。作者所

7

作出表述相当完整,但不管其塑造人物所表达的语言多么精炼,但其实却是欧化的书面语,例如梁三老汉年老了,春天冬天没有进终南山的力气了,作者用到了“别了!心爱的终南山呀!”这句话就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口气,《创业史》中这样的表述还很多,再如土改后梁三老汉心情十分高兴,他在睡梦中都会梦到鸡鸭成群的景象,并且院子里的嘈杂声音,对老汉来说就是一种让人陶醉的音乐,这一个比喻也完全是知识分子用语,由此看出,梁三老汉是体现知识分子趣味最成功的形象。

经过长期文化改造而形成的情感记忆与语言层面上的表述体现了一般知识分子的趣味,这种特点在《创业史》中也有反映。例如,柳青在描写改霞和生宝的爱情时,就有着五四爱情小说的“现代浪漫”痕迹,改霞在《创业史》中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她自身的文化素养并不高,但是在描写她大胆地追求爱情时竟像一个现代的都市女子,她的理想不是做庄稼人的媳妇,而是想投身于工业化的建设中,她大胆地解除婚约,并且自己去寻觅意中人,甚至在和生宝的爱情中,她表现的要比生宝主动,她会在通往集市的路上,或者是在夏天夜晚的稻地里等着生宝,这种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已经不是一个文化素养不高的农村女性能够表现出来的,她完全成了一个具有现代都市气息的女青年。柳青还按照自己的知识分子趣味设置了一些浪漫的情调,原本该严肃的主题获得了一份轻松与愉悦,在写到过汤河时,改霞将自己软软的手塞到生宝长满茧的手掌里,加之当时的夏夜那样迷人,使得整个场景十分的浪漫,这些都是作者对一般知识分子趣味的体现,这不同于《三里湾》里面那种没有爱情的爱情的干涩描写,也不同于《青春之歌》里的“革命爱情”。柳青笔下的爱情更多地充满着人性,这在当时的文学上是十分突出的,这也导致了众多作家对柳青进行攻击,他们认为柳青没有将改霞的形象尺度把握到位,其实柳青写了众多作品,像改霞一样的农村少女的形象并不少见,难道柳青偏偏在《创业史》中描写这一形象时出现了差错吗?

这一点自然是错误的,很明显柳青在塑造改下这一形象的时候融入了一般知识分子的趣味,而同时就文中改霞的思想也有了其先进性。两者交融到一处,使得改霞的形象与其所处环境背景有所出入,甚至像是过分的去渲染。这里又得提到一个问题,《创业史》中人物如此丰富,怎么就偏偏只有一个改霞会与“农村气质不太协调”呢?小说里的改霞也不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柳青描写她时花费的笔墨仅比主人公生宝少一点,对于一部描写农民合作化运动的严肃作品来说这样的笔墨安排似乎不合情理,如要真正了解这一点,只能归结为柳青所体现的一般知识分子趣味了。并且这种知识分子趣味是无法消除的,虽然这将具体的人物和大环境分割开,但是读者看不到任何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反而是比较

8

喜闻的人物的形象,这也算是柳青不同于前人的创新之处。

(二)革命知识分子趣味

革命知识分子趣味,最基础的就是反映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趣味,这些趣味有高亢、豪放、激烈、宏大以及狂热、浮躁,但是在六七十年代之后,主流的话语便十分倾向于负面趣味,当然这在《创业史》中还不是很明显,恰恰相反的是柳青对杨书记、梁生宝这些正面人物描写时都是在着重突出他们的成熟稳重,并且通过写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忘我投入,以及作者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升华后便产生了振奋人心的浪漫主义感情,体现了一种更加富有自信且、更加充实的革命知识分子趣味。

不同于一般类型小说,《创业史》的革命话语并非一味的模式化,而是蕴藏着作者的某些感悟,且将其巧妙的与一些小资产阶级的话语融合到一处,展现了柳青绝妙的叙事手段。但是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过度拔高这些话语放在整篇文中就显示出了瑕疵。不过《创业史》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知识分子趣味与一般知识分子趣味之间的与众不同却也更好的展示了出来,饱含了情感、理想、信念的革命话语完全区别于僵硬化的一般知识分子趣味的用语那种端庄与内敛。而这浪漫的革命话语正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体现。

革命知识分子的趣味是值得肯定的,他们不是生成的,也不是复杂化的,而是转化得到的,这种转化就是知识分子对农民重新审视之后,对农民这一体力劳动者自身价值的肯定,例如高增福虽不善言辞,但是有着极强的原则性,他家里平困,加之妻子亡故,他一个人带着孩子,每天都穿着漏出棉花的棉袄,尽管如此,他也不是落魄的形象,而是自尊心强大,特别负责任。读者也能够从这样的人物身上发现很多高贵的品质。这不是一个农民,或者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所能做到的,柳青歌颂的不仅仅是勤劳、忠实、真诚、纯朴等这些劳动人民被普遍描述的正面素质,柳青描写出来的是农民身上高贵的素质。高贵通常不属于处在底层地位的农民,这种高贵其实还是柳青在描写中所体现的革命知识分子趣味,柳青对此十分执着,尽管高贵与农民形象通常不搭调,但是他还是将高贵嫁接到农民身上,不光嫁接了,更重要的是嫁接得还那么自然,这也反映了作者为反映新的意识形态所做出的努力。

《创业史》在表现革命知识分子趣味时不同于前人,在提到一些劳作场面时,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被描写在内,甚至是反面人物也被描写在其中,这样就将代表不同阶级的人物画在了一个圈内,同时他们的劳动也便有了不同的内涵,梁生宝是在遵守党的指示以完成自己的创业梦想,其他人则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获得收获,这些都是对劳动者的彻底尊重,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人物,劳动即光荣,柳青称劳动是人类最崇高的行

9

为,不论思想有什么问题,总之劳动不会错,劳动便惹人喜爱,能够让人看到希望,这就是柳青笔下的革命知识分子趣味,这也是作品的主流意识。

总结

《创业史》无疑是一部成功的著作。柳青凭借着自身的艺术功力加之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很成功地塑造出一批真实丰富的农民形象,同时也在其中完整展示了知识分子被压抑的趣味。农民形象以及知识分子的趣味这两者在《创业史》的研究中占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要性,因为这已不仅仅是对柳青这个作家的研究了,当然也并非完全是对当时陕西文学发展的考察,而是站在了整个文学发展史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阐释与研究。从这些来看,柳青在同时代的作家中无人可及,而他更是向我们读者展示他创造的那新的艺术高峰。农民形象的深刻刻画与知识分子的趣味鲜明再现,使我们重新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农村里那些被人遗忘的场景,这些都使得我们更加的钦佩于他,他的非凡毅力以及创作热情是值得今天的作者们去学习去认识的,而更要在将来将其弘扬光大。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