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一)

读懂孩子的内心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懂'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开始,如果我们不懂孩子,那么我们给孩子实施的'教育'于孩子而言就是一场灾难!因此我利用暑假的阅读了《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这本书,看完后对我受益菲浅。

'让孩子做不听话的小朋友','听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味着无条件的服从,不发出不同的声音,不能有不合'规矩'的行为,它是一种精神枷锁,牢牢的套住孩子。'听话'的孩子,他们温顺乖巧,让家长省心,但是他们不能自主,盲从,怯懦,谨小慎微……'我们是如何阻碍孩子的' 我们很多时候会嫌孩子给自己添麻烦而去阻止孩子。比如孩子想要自己吃饭的时候,我们担心孩子把饭撒得到处都是,难以收拾饭桌地板;孩子出门想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嫌他太慢又穿不好,还不如直接给他穿上;孩子想要洗衣服,拖地板,打扫卫生的时候,我们会担心孩子弄脏衣服,给我们增加洗衣服的负担……阻碍了孩子,也就阻断了孩子的学习机会,同时让孩子变得懒惰,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不教孩子无原则的谦让' 家长们喜欢让自家孩子无原则的谦让,理由五花八门:比如你大一些,要让着弟弟妹妹;小朋友哭了,你让出来吧;小朋友们是客人,你是主人,你该让着他,等等。这些荒唐的理由会严重误导孩子:年龄小的要让——下次遇到比我大的,我也胡搅蛮缠,这样人家也应该让着我;别人哭了就要让——下次我也哭,哭就是武器,哭就可以得利。这些理由是经不得一丝推敲的,到了孩子不讲理的时候,家长又开始埋怨孩子怎么这么不讲理,殊不知,这些都是家长们自己暗示的……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因为所谓的面子,而让孩子无原则的谦让了呢?

我曾以为:孩子像一团泥巴,需要我们去'塑造'我们想把他塑造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孩子需要竞争,如果成人说看哪个孩子吃得最快,保证个个孩子都想吃第一,这样的竞争是非常必要的;

孩子要坚强,不要动不动就哭,哭是懦弱的表现;

孩子要懂得分享,孩子不愿意分享说明一个自私,小气的孩子;

读懂孩子的心,明白他们真正想要的,他们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始终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爱是相互,心与心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是相互。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一个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我们想要走进孩子的心里,得先敞开心扉,真诚地接纳孩子,让孩子住在我们的心里。孩子只有真心地感受到了我们的关心和爱之后,才愿意真正地向我们敞开心扉,让我们读懂他们的心。也许我现在还不完全懂孩子们的心,但我愿为此去努力,我愿意让孩子们长长久久地住在我的心里。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二)

读懂孩子的内心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懂'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开始,如果我们不懂孩子,那么我们给孩子实施的'教育'于孩子而言就是一场灾难!因此我利用暑假的阅读了《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这本书,看完后对我受益菲浅。

'让孩子做不听话的小朋友','听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味着无条件的服从,不发出不同的声音,不能有不合'规矩'的行为,它是一种精神枷 锁,牢牢的套住孩子。'听话'的孩子,他们温顺乖巧,让家长省心,但是他们不能自主,盲从,怯懦,谨小慎微……'我们是如何阻碍孩子的' 我们很多时候会嫌孩子给自己添麻烦而去阻止孩子。比如孩子想要自己吃饭的时候,我们担心孩子把饭撒得到处都是,难以收拾饭桌地板;孩子出门想自己穿衣服的 时候,我们嫌他太慢又穿不好,还不如直接给他穿上;孩子想要洗衣服,拖地板,打扫卫生的时候,我们会担心孩子弄脏衣服,给我们增加洗衣服的负担……阻碍了 孩子,也就阻断了孩子的学习机会,同时让孩子变得懒惰,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不教孩子无原则的谦让' 家长们喜欢让自家孩子无原则的谦让,理由五花八门:比如你大一些,要让着弟弟妹妹;小朋友哭了,你让出来吧;小朋友们是客人,你是主人,你该让着他,等 等。这些荒唐的理由会严重误导孩子:年龄小的要让——下次遇到比我大的,我也胡搅蛮缠,这样人家也应该让着我;别人哭了就要让——下次我也哭,哭就是武 器,哭就可以得利。这些理由是经不得一丝推敲的,到了孩子不讲理的时候,家长又开始埋怨孩子怎么这么不讲理,殊不知,这些都是家长们自己暗示的……想想自 己,是不是也因为所谓的面子,而让孩子无原则的谦让了呢?

我曾以为:

孩子像一团泥巴,需要我们去'塑造'我们想把他塑造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孩子需要竞争,如果成人说看哪个孩子吃得最快,保证个个孩子都想吃第一,这样的竞争是非常必要的;

孩子要坚强,不要动不动就哭,哭是懦弱的表现;

孩子要懂得分享,孩子不愿意分享说明一个自私,小气的孩子;

读懂孩子的心,明白他们真正想要的,他们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始终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爱是相互,心与心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是相互。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一个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我们想要走进孩子的心里, 得先敞开心扉,真诚地接纳孩子,让孩子住在我们的心里。孩子只有真心地感受到了我们的关心和爱之后,才愿意真正地向我们敞开心扉,让我们读懂他们的心。也 许我现在还不完全懂孩子们的心,但我愿为此去努力,我愿意让孩子们长长久久地住在我的心里。

以上内容来自京翰教育一对一辅导——针对全国中小学开设课外辅导班,辅导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成长,辅佐老师更好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三)

一直以来,自认为自己很重视教育,而且相对来说,还是稍微懂点教育的,因为我既是身为人母,又是有着许多宝贝的'老师妈妈',这是我引以为傲的称呼。也正是因为这个光彩鲜艳的称号,让它夺目的光辉遮蔽了一些我们没注意的角落。总以为自己了解每一个孩子,总以为能进入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总以为孩子的思想自己都能准确掌握到。而这些总以为的背后躲藏着的是孩子们的每一份真实。虽然自己一直工作在幼儿教育的前线,从网上、书上还有单位的>培训中看了、听了、学了不少关于育儿方面的理论。但是实际上遇上一些问题的时候,一个感觉,就是知识和生活联系不起来,不会融会贯通。尤其是在教育自己越来越大的孩子的问题上,更是有很多困惑。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这本书真的觉得很贴心,周令瑜老师本身就是一位园长妈妈,有着17年的幼教前沿工作经历,她根据自身教育孩子的实例加上引入240多个家庭亲子教育案例,才有了今天的这本《其实你不懂孩子的心》。,在周令瑜老师的书中,我像一艘独自探险的小船,伴随着海浪和波涛,发现一片片从未见过的美好天空。很多都是现实当中遇到而无从下手的问题,作者运用大量的生活实例,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娓娓道出,答案不言自明。好的教育者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家长,如果没有自己的孩子天天的在磨炼,一个人不可能真正的做到懂孩子。

我一边带孩子的同时一边学习怎样带孩子,就怕有些知识懂得太晚,会耽误了孩子,但是当我看到《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的时候,我还是遗憾了,要是两年前就能见到这本书多好!

一、强迫孩子学,等于扼杀他们的兴趣。

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与众不同,在群体中脱颖而出,因此各种补习班就接踵而至。这就像给孩子的身上套上了精神枷锁,连自己活动玩耍的时间都被剥夺了,若严重恶化,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里。这让我不禁把作者的教育方法进行对比,周老师书中提到,女儿聪明活泼而且画画、舞蹈都很棒,但她却没参加过任何兴趣班。周老师说绝不让女儿在6岁前参加任何形式的兴趣班教学,只要她自己感兴趣,做父母的只要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材料,外加一点引导,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这样既不会抹杀孩子的兴趣,又能让孩子能充分的自由发挥。

二、听话并不等于乖和好,不听话也不等于不乖和坏。

似乎长久以来,大家都认为听话的都是乖孩子好孩子,不听话的就是不乖是坏孩子。记得去听同年段老师的公开课,孩子们表现得很乖巧,坐姿端正、上课认真听讲,评课时大家都称赞孩子们很乖很听话,都投以羡慕的眼光。我自己也认为如此,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听话。其实不然,阅读后发现我们又错了。午饭时总能听到一阵阵整齐的声音:'谢谢老师。'嗯,孩子们真听话,总是等这句话说完才拿出自己的小手开始吃饭。而这种情形并不是天然形成的,必定是加工后的作品。现在看来听来,更像是一群没有灵魂的机器人,一种奴性的表现。试问我们定义好孩子的标准是不是就是:要听话成绩要好。过分听话顺从的孩子往往是在长期的压迫、压制下练成的,而这种长期的压抑不

仅让孩子失去自己的个性,没有独立的人格,像是被控制受管制的傀儡;而且可能会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既然不能压制,我们必须相出金点子来,不然让孩子任意妄为也并不妥当。周老师在书中提到,我们要'先听孩子的话,才能让孩子听你的话'.便是要多听听孩子的内心,多阅读他们心中的那些>故事,我们可以要求孩子讲理,但不应该要孩子一味地听话。这让我受益匪浅,我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千万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

三、孩子的专注建立在我们不去随意打断的基础上。

作者在书中提到很多母亲都羡慕她,有一个做事很专注的女儿,而作者向她们透露秘诀时只说了一句,我只是不去打断她所做的事而已。妈妈们又问到怎样让局面扭转呢,作者写到,要多陪陪孩子,和孩子一起听故事一起玩,用各种方法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班的一个宝贝——勒勒,记得他第一天来幼儿园,先从讲台开始,看见东西就玩玩一会就丢,把整个教室都翻遍了,做任何事他没有几分钟热度就失去兴趣了。后来玩积木时,我会去多陪他,问他搭了什么,提醒他稍微改变下会变成很多东西,他的兴趣一下提高了,而我的表扬也让他感到有玩下去的动力,那天他居然没有去换积木,一直玩着同一种积木;另外游戏时,我也会去多帮帮他,和他一起合作,当然少不了鼓励。一段时间下来后,他变了,上课不再随意走动,注意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生活中,亦然需要如此。有些爷爷奶奶不太懂,喜欢在孩子做事做得刚起兴时,一直催促孩子去做别的事,这正是让孩子养成不专注习惯的行为。所以我们要保护孩子的一些专注行为,不要去随意打断他们。

很多时候我们应该'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周围的事物,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事情,这样或许能让我们能更接近孩子内心的那片天空。孩子是一本阅读不完的书,需要我们细细阅读品尝,才能让我们彼此的心更接近。

在书中,周令瑜老师写道:教育孩子不是做菜,可以边看菜谱边学习怎么做,世界上没有哪一本教育书籍可以适合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像教人做菜一样来教人育儿。自我学习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边学习边领悟,这比别人直接给予答案更能让人得到真正的提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干到老,学到老,不要照本宣科教育孩子!

之前,看过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对于书中的'巴学园'充满向往。现在,看《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每看一章都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认为我们每个家长如果都能像周周妈一样愿意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俯下身来爱孩子,每个家庭都会是孩子成长中的'巴学园'了!

 

第二篇: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汇总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序言

我是一位在幼儿园一线干了十多年的幼教工作者,接触过无数的孩子和家长,看到了很多成功和不成功的家庭教育。有了孩子后,我中断了事业,陪伴了孩子生命最初的五年。在很多家长眼里,我是幼教专家,我曾经也以为自己很懂孩子、很懂教育。但是,当我潜下心来研究孩子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我不懂孩子。

我曾认为:

孩子像一团泥巴,需要我们去“塑造”,我们想把他塑造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孩子需要竞争,如果成人说“看哪个孩子吃得最快”,保证个个孩子都想吃第一名,这样的竞争是非常必要的;

孩子要坚强,不要动不动就哭,哭是懦弱的表现;

孩子要懂得分享,孩子不愿意分享说明他是一个自私、小气的孩子;

??

后来,我发现我错了,以前“以为自己很懂”只不过是自以为是,静心下来才发现自己根本未能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仅仅看到了表象,没有看到本质;仅仅看到眼前,没有看到未来。我以为我懂孩子的心,其实我不懂他们的心。

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当我们对孩子报以敬畏之心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自己曾经是多么无知和轻狂!孩子是上天送给我们的礼物,他们原本就是完整的,他们是心灵纯净的人间天使,他们不需要我们塑造,他们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长大!而我曾经的教育却是让他们按照成人的方式长大!

“懂”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开始,如果我们不懂孩子,那么我们给孩子实施的“教育”于孩子而言就是一场灾难!我要唤醒更多和我一样曾经误解了孩子的家长,我要帮助他们和他们的孩子。20xx年1月16日,我在天涯社区发了一个名为“走进孩子的心灵”的帖子,记录了我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心得和感悟,引起了千千万万家长的共鸣。由于我幼儿园园长和妈妈的双重身份,既从教育者的角度阐述科学的教育观,又从妈妈的视角讲解该如何处理孩子成长路上面临的种种问题,文章实用、可操作性强,不少家长反映受益匪浅,不仅改变了他们的孩子,同时也改变了他们。

我的一位同学是中学老师,他常向我大发感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如果不严格要求,他们很不自觉,上课不专心,有机会整老师,甚至拉帮结派打架闹事;如果严格要求,他们又很抵触,不少学生出了心理问题。我说,这些都是由于孩子在幼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性格和心理出了问题,很多问题当时不会显现,遗留至小学、中学或大学才显露出来,而到了那时,已经过了孩子的性格形成关键期,要改变就很困难了。打个比方,好比一条河流,在源头上出现了污染,你跑到下游去治理能治理好么?

6岁前的教育的重要性在很多书中都有阐述,“三岁定终身”之类的话相信很多家长都不陌生,但是,现在的状况是家长们更重视小学到大学阶段,他们绝对不愿意把孩子交给水平不高的老师或不好的学校,但他们会把婴幼儿交给老人或者保姆照料,很多老人和保姆根本不懂教育小孩。部分由自己带孩子的妈妈,也只是从书上或网络上了解一些育儿知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小学、中学、大学等任何阶段,0—6岁是孩子构建自我的重要阶段。形象地说,6岁前的教育就好比万丈高楼的地基,地基打好了,高楼才能建稳;地基没打好,高楼建得再漂亮也可能会垮掉。

谁对0—6岁阶段的孩子影响最大呢?是父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占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是任何人、任何机构都不可比拟、无法替代的!父母一职比任何岗位都重要!没有谁生来就会做父母,做父母也需要“岗前培训”和学习,否则你就只能把孩子养活、养大。 我梦想有那么一天,每一位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都能拥有幸福的人生,不管他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管他是富裕还是贫穷。帖子坚持一年多后,有出版社找到我,要把帖子里的文章结集出版。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推广教育经验的方式,能帮到更多不能上网

的家长。这本书大部分是写的我的孩子的故事,还穿插了我们幼儿园及我周围的孩子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来源于一个个普通的家庭。但为了保护孩子的隐私,文章人物全部为化名。

孩子有很多共性,但每个孩子又有自己的特质以及发展差异。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请大家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书中的孩子比,也不要直接照搬书中的经验,而要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和网友们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反映她们(其中不乏教育学硕士)看过多本教育书籍,可到头来还是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这是由于没有把书上的理论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所以道理都懂,到了实践中还是不知道怎么做。请大家在看本书的时候,结合自己的实践,用心来思考和感悟,必要的时候做做笔记,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您把书上的东西内化,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

有人形容,世界上有三类家长,第一种是既不懂教育,又不教育孩子的家长,其孩子成长得中等;第二种是既不懂教育,但又要教育孩子的家长,其孩子成长得最糟;第三种是既懂教育又重视教育的家长,其孩子成长得最好。“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这句话是替孩子说的,希望这样的“当头棒喝”唤醒那些误解了孩子的家长,把自己降到孩子的高度,试着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希望本书抛砖引玉,帮助大家成为“既懂教育又重视教育”的那类家长。

这本书完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发帖的时候并未想到成书,因才疏学浅,虽五易其稿,仍然有些地方不尽如人意,请读者们批评指正。在此,我要感谢伴随我两年多的网友们:媛媛妈、闹闹妈、塔妈、宽哥妈妈以及所有关注和支持我的妈妈们,正是你们的支持,鼓舞我一直坚持下来,也因为你们自发的宣传,让更多的妈妈得到帮助。感谢你们!

最后,祝愿天下父母都能不断学习、不断完善,和孩子一起成长,给孩子幸福快乐的人生。

第一章 走进孩子的心灵

孩子不需要我们“教” / 001

孩子画画让我们教吗? / 成人的“教”只会给孩子锁上一个框框。 / 我们不教,孩子怎么会呀?

当孩子受到拒绝时 / 008

孩子受不了别人的拒绝怎么办? / 为什么乐乐不给周周牛奶喝,只给思思喝? / 孩子被他的朋友拒绝了怎么处理?

理解孩子的途径 / 012

孩子哭代表什么? / 孩子哭就是不乖吗? / 孩子哭要不要阻止? / 孩子不良的情绪要让他及时地宣泄掉。

不要以“建立良好习惯”为名,毁掉孩子宝贵的东西 / 015

孩子到别人家玩,为什么叫也叫不回来? / 父母威胁孩子回家,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 父母和孩子,到底是谁不讲理?

教给你读懂孩子的小秘诀 / 018

“看你的丑样子啊”——不要随便跟孩子开玩笑。 / 带孩子去逛商场——蹲下来,跟着孩子的视线看他的世界。 / 孩子为什么总是和大人对着干? / 错怪孩子会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有的孩子逃避,没有责任感 / 022

孩子碰了头,家长却要打玩具。 / 为什么有的孩子喜欢逃避,没有责任感? / 家长的哪些行为是在为孩子推卸责任?

孩子也“要面子” / 025

“周周准把陌生人当爸爸了。”——当孩子被大人“调侃”时。 / “你这孩子,怎么不叫人呢!”——孩子的面子问题。 / “她不会画,别浪费纸了!”——孩子应该被当面否认吗? / 成人需要尊重孩子吗?

不怕孩子犯错 / 028

孩子又尿湿裤子了,还不跟大人说。 / 父母处理孩子事情的态度,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 孩子犯错了,父母应当如何去处理呢? / 为什么有的人在长大后,和父母的感情非常淡? / 指责、羞辱和粗暴会令孩子陷入恐惧、压抑和仇恨。

有的孩子为什么坐不住 / 033

为什么孩子做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 / 孩子的专注力被谁打断了? / 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专注力?

让孩子做“不听话”的小朋友 / 037

“孩子,你今天听话了吗?” / 反抢玩具的孩子是“不听话”的孩子吗?

/ 听话就是好孩子,不听话就是坏孩子? / 孩子有没有好坏之分。

第二章 解放孩子的手脚

我们是如何阻碍孩子的 / 042

当孩子把家里搞得很脏乱的时候,应当责备他吗? / 家长因为孩子给他们添麻烦而阻止孩子,是否合理? / 成人间的客套和规矩会阻碍孩子吗?

停止不必要的帮助 / 046

孩子遇到困难就哭,怎么办? / 为什么有的孩子特别依恋大人? / 孩子为何不愿去尝试新事物。 / “不要妈妈穿,自己穿。”——父母要帮忙,就像在说“你不行,我帮你”。

让孩子做自己 / 050

孩子天生是不会在乎别人眼光的。 / 孩子没有主见,跟大人有关吗? / 成人给孩子过多的评价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不放手”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恐惧 / 057

父母的情绪会对初生的婴儿产生什么影响? / 孩子被照顾得过于精细反而更脆弱吗? /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疾病、安全、营养等问题?

信任孩子,给孩子一个能打破的碗 / 064

孩子吃饭用什么碗? / 孩子喜欢到厨房来捣乱怎么办? / 让孩子去玩贵重的东西可以吗?

不当遥控器妈妈 / 068

“妈妈,你总是管着我,你就是一个遥控器!” / 和周周去公园玩。 / 孩子的自由不是成人施予的。 / 孩子是不是在最亲近的人面前最顺从?说明什么呢? / 小孩子为什么会逆反?

面对孩子间的冲突,该制止吗 / 073

孩子如何独立地解决孩子之间的冲突? / 个性柔弱的孩子怎么独自面对冲突? /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低头?

是谁阻断了孩子间的交往 / 079

孩子闯了祸要怎么处理? / 父母以“保护孩子”为名,无意中“离间”了孩子。 / 父母是否该介入孩子间的交往?

第三章 关爱孩子的心

童年的经历影响孩子一生 / 082

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的关系处得很僵? / 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

关于安全感 / 087

人缺乏安全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 孩子内向、沉默,是因为什么? / 孩子只有在父母面前才能真正获得安全感。 / 父母的教育方法为什么要保持一致?

你是否经常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 092

你是否经常在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 孩子会反复验证父母是不是爱他。

断奶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 097

强行断奶给孩子所带来的伤痛。

给孩子评价过多,会影响孩子评价自己的能力 / 100

怎样去表扬孩子? / 怎样批评孩子? / 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如何和孩子交流? /

如何让孩子有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比肢体暴力更可怕的精神暴力 / 104

小朋友突然变了,胆子小了,畏畏缩缩的,是怎么回事? / 孩子在幼儿园受委屈了,怎么办?

孩子为什么胆小 / 109

有的孩子在家活泼,为何在外面金口难开? / 大人经常会暗示孩子,这个世界很危险。 / 孩子胆小首先是大人出了问题。 排泄这件事 / 114

教孩子正确认识吃喝拉撒。 /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确立正确的态度?

如何和孩子谈性——女儿看到了爸爸洗澡 / 117

为什么有很多孩子认为一脱衣服就是羞? / 如何和孩子谈性? / 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我从哪儿来的”?

第四章 拥有一个懂得教育的母亲

适度和自律 / 120

孩子一次性喝完了一整箱牛奶。 / 有的孩子为什么非常没有自制力? / 如何管理孩子的零食? / 当孩子无理取闹时。 让孩子心中有爱 / 125

孩子不忍和自己喜欢的人分离。 / 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冷漠的人。 / “妈妈,我不摘花,它有生命呢!”

要好胜,也要输得起 / 130

“妈妈,我想得第一名。” / “刚才不算,我要再来一次。”

挫折教育不可缺 / 135

你的孩子有抗挫折能力吗? / 孩子遇到困难就哭,怎么办呢?

自私,从第一次独占开始 / 141

“爸爸不要吃排骨,待会儿我没有了。” / 让孩子的吃穿住行与大人保持一致。

孩子的友谊 / 145

孩子为什么把唯一的一块蛋糕给小伙伴吃了? / 孩子没有要好的小伙伴怎么办?

孩子在起冲突的时候,大人是裁判吗 / 148

“妈妈,晓晓把牛奶泼到了我的衣服上!” / 好妈妈如何处理孩子间的冲突?

伤害小动物的隐忧 / 151

小朋友没有爱心,伤害小动物怎么办? / 6岁以前的小孩知道什么是虐待动物吗? / 怎么让孩子在童年时期感受到“爱”,提高“爱”的能力? / 让孩子明白“小麻雀的葬礼”是怎么一回事。

为何孩子不分享 / 155

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 / 为什么有的孩子喜欢抢别人的东西? / 孩子“小气”的原因是什么?

不教孩子无原则地谦让 / 159

孩子一切都“谦让”,是胆小害怕,还是美德? / 孩子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谦让行为? / 姐姐一定要让着弟弟吗? / 要谦让,也要有秩序规则。

第五章 轻松引导孩子培养好习惯

孩子比成人更能遵守秩序 / 162

孩子玩公共玩具为什么会自觉排队? / 为什么孩子比成人更能遵守秩序?

/ 为什么孩子要“捡垃圾”? / 为什么孩子手里一直攥着垃圾?

什么才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开端 / 167

教孩子独立,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 / “妈妈,怎么还不给我穿衣服?!” / 为什么孩子一两岁时哭嚷着要自己吃饭,大了又要父母喂呢? / 怎么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吃饭咋这么难 / 172

为什么吃饭在孩子这里就变得这么难呢? / 孩子不吃饭是生病了吗? / 孩子是吃饭,但为什么那么拖拉? / 把吃什么、吃多少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孩子睡觉,要注意哪些问题 / 177

孩子睡眠不稳容易惊醒,怎么办? / 孩子要抱着才能睡着,怎么办? / 怎样让孩子睡觉不怕吵?

如何让孩子自觉地少吃零食 / 181

为什么孩子只要到超市,就吵着要买各种各样的零食? / 为什么孩子嘴馋别人家的零食? / 孩子吃零食毫无节制,怎么办?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父母如何回应 / 186

当孩子在地上撒泼要买已经买过的赛车时怎么办? / 孩子提不合理要求时,父母控制不住发脾气,怎么办?

第六章 什么样的妈妈才是好老师

孩子的学习就是不断体验 / 190

周周拣挑鸡蛋的故事。 / 怎么让孩子不断体验?

孩子交朋友,父母能教些什么 / 194

孩子不敢主动跟小朋友玩,怎么办? / 什么是小孩眼中的真实小社会? / 在孩子的“社会”里,父母应该怎么做?

是什么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 197

让孩子学习怎么就那么难? / 孩子有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为何越大越没有创造力 / 202

为什么孩子越大反而失去创造力了呢? / 怎么做,孩子才能画有创造力的画?

第一次离开妈妈远行 / 206

独自去外婆家的孩子想妈妈了。 / 孩子为什么害怕离开父母? / 为什么有的孩子离开父母很久都不想父母?

择园记:给孩子选幼儿园有哪些要注意的 / 209

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幼儿园最好? / 为什么一定得等老师点到名字才能喝? / 在幼儿园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老师该怎么处理? 如何让孩子迅速适应幼儿园 / 217

孩子不肯去幼儿园怎么办? / 入园前要做什么准备,孩子才不害怕? / 该不该信任园里的老师?

如何和幼儿园配合 / 221

家长要与幼儿园配合教育孩子。 / 孩子入园后,家长该怎么做?

兴趣班,上还是不上 / 225

为什么要给孩子上兴趣班? / 怎么选择兴趣班?

哪些早教产品是对孩子不好的 / 230

哪些早教产品对孩子没好处,哪些值得孩子尝试? / 早教更适合大人吗?

/ 给孩子买什么样的玩具?

第七章 做一对不说教的父母

我们在“糟蹋”孩子 / 235

可不可以把孩子给老人带? / 父母“会生不会养”。

我被孩子打了 / 240

大人被孩子打了,要如何反应? / 不要让孩子习惯父母替他们收拾残局。

不要随意许诺 / 245

顶着烈日带孩子去公园。 / 有的孩子经常耍赖皮。 / 孩子其实比大人更注重承诺。

发现优点、忽略缺点 / 249

周周帮外婆挤牙膏挤多了。 / 床单被孩子尿湿了一块巴掌大的地方。 / 孩子真有缺点,要忽略吗?

如果不说教孩子,那怎么教孩子呢 / 252

孩子经常把脚踩椅子上,多次提醒也改不了。 / 孩子不敢玩游乐场的任何一种游乐玩具。 / 孩子在幼儿园不爱说话。

养个孩子花多少钱 / 256

你是“孩奴”吗? / 该给孩子花多少钱?

孩子不讲理怎么办 / 261

和孩子讲道理孩子不听,非要“暴力解决”。 / 不管夏天、冬天,孩子都喜欢玩水,管不住。 / 孩子正餐前喜欢吃零食,管也管不住。 / 总是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要不要当全职妈妈 / 270

职业女性和全职妈妈,选哪个? / 孩子给老人带好吗? / 全职妈妈就是“孩子的保姆”吗?

改造了我们家的“老顽固” / 276

和老人沟通怎么带孩子。 / 老人总是追着喂孩子吃饭。

第八章 每个父母都应当有智慧

身教胜过言传 / 282

孩子脾气很暴躁。 / 大人在孩子面前推卸责任。

不要把怨气传导给孩子 / 286

父母经常吵架,孩子活在战战兢兢中。 / 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前夫/前妻。

不要拿“生气”说事 / 289

妈妈生气了——父母以生气来要挟孩子。 / 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会察言观色的人。 / 孩子是如何失去自我的? / 你的孩子生活在压抑中吗?

欲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 291

当你关心孩子怎么了的时候,先要关心一下自己怎么了。 / 要孩子阳光,先要父母阳光。 / 不好的教育代代相传。 / 关于“我们不也是这样长大的吗”的反问。

做智慧家长需要“悟”性 / 297

不要照本宣科教育孩子。

保持平常心 / 301

“28年之后我是科学家。” / “我长大了要种菜。”

孩子有惊人的潜力 / 304

一幅画,大人看见了什么?孩子看见了什么?

第一章 走进孩子的心灵

孩子不需要我们“教”

1. 孩子画画让我们教吗?

2. 成人的“教”只会给孩子锁上一个框框。

3. 我们不教,孩子怎么会呀?

很多家长“好为人师”,热衷于“教”孩子,他们认为,孩子不教就不会,必须得教。于是,他们教孩子说话、教孩子走路、教孩子唱歌、教孩子画画、教孩子玩。他们喜欢跟在孩子身边,喋喋不休地说:宝宝,告诉你,要这样,不要那样;来,跟妈妈(爸爸)学??他们甚至教孩子玩,譬如玩玩具或玩沙,他们会先示范:看到没,要这样玩,云云。

我还听有位妈妈说,他们那边,孩子到了四五岁,家家户户都会在晚上教孩子写字、画画、做算术。我说:“你没教过吧?”她说:“大家都教,我怎么能不教呢?不教的话孩子就会落后呀。”我又问:“那你们教了以后,孩子是什么反应呢?”她说:“我正头痛呢,孩子一点都不爱学习了,每天晚上必须看着,才能搞一会儿学习。”我说:“你知道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了吗?”她摇摇头。我接着说:“就是你们的‘教’把孩子的学习兴趣给‘教’没了。其实孩子天生爱学,是不用我们去教的,我们也没有资格来教孩子。”

这位妈妈的眼睛瞪得铜铃大,说:“这怎么可能,不教的话,孩子怎么能知道那些知识?怎么知道画画、写字、算术?”

她的反应在我意料之中,因为曾经很多人看到周周的画之后,都惊讶于这么小的孩子居然画得这么好。转而他们会问我:“周周妈,是谁教的呀?是不是上了美术班?”我笑着说:“没有谁教,她自学的呢。”家长们不相信,说:“谁信呀,不教孩子能画得这么好?”

教没教我心里是最清楚的。不仅是画画,别的东西比如走路、骑单车、唱歌、识字、写字等,我都没教过。孩子不需要我们“教”,成人的“教”只会给孩子锁上一个框框,牢牢束缚住孩子的思维,钳住孩子想象的翅膀。

也许大家会感到疑惑,我们不教,孩子怎么会呀?周周是如何“学会”画画的呢?约1岁8个月的时候,周周对涂涂画画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我顺势而为,买回画画的纸和油画棒,清理了一张小茶几当画画的桌子。周周开始了她的涂鸦之旅。刚开始是乱涂一气,画一些曲线、线团及乱七八糟的线条,这是孩子涂鸦早期的表现。后来她不满足于自己涂,开始要求我画,要我画杯子、凳子、气球及各种小动物。我怕我的画会局限她的思维,但是又不能打击她画画的兴趣,必须给她画,怎么办?虽然原来我学过3年美术,但是还没到看到什么就能画出来的水平。于是我买回了一本《儿童美术教室》的书,上面有很多画,于是我先学着画不同姿态的动物、不同样式的气球,总之每一样东西,我都会画出不同的样式。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在周周要求我画的时候,我才画,画的时候不多说话,不会教她“气球应该怎么画”之类的。我只是应她的要求画给她看,而且每次都会鼓励她自己画。

周周开始自己画画后,每次画完,我都会请她说说画的是什么,周周有时说是蛇,有时说是苹果。虽然一点也看不出来她画的是什么,不过我仍然试着从她的视角来理解她的“作品”。周周1岁10个月的一天,她涂鸦完毕后大叫起来:“球球,球球。”那时,周周的语言表达还局限在三到四个字,重叠词是最常见的。我跑过去一看,果然是一个气球,笨拙的、稚气的笔迹,歪歪扭扭的线条!我开心得不得了,把周周举了起来,大声喊:“周周会画气球了,周周会画气球了!”周周的小脸上充满了成就感!

从那以后,周周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画杯子、帽子、太阳、热带鱼、海豚等,两岁多的时候学会了画人。后来除了用油画棒外,她还用水粉颜料画。在这期间,我给周周买了大量的绘本,图画、色彩都非常美,让她接触好的绘画作品,耳濡目染受到熏陶。我还买了一套《凯蒂的名画奇遇》,让她欣赏世界名画。周周看了《凯蒂的名画奇遇》后,居然自己学会了“点彩派”画法。这些我都没有教过她,因为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说,绘画的技巧不重要,她的大胆想象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我并不是学美术专业的,我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来教她。

周周3岁的时候,在公园写生,旁边两个约4岁的小孩很感兴趣的样子,围了过来。周周给了他们纸和笔,大家一起画起来。小孩子的妈妈在一旁喋喋不休地“指导”,她对孩子说:“你看妹妹,画得多好,握笔握得多好,你应该这样握笔。”然后,这位妈妈夺过孩子手中的笔做了个示范,孩子不知所措。这位妈妈满是羡慕地问我:“你的孩子画画很好呀,瞧她那握笔姿势!是不是上了美术班?”我笑笑说:“没有上美术班。”这位妈妈追问:“那是你自己教的?”我说:“我也没有教,她自己学的。”这位妈妈极不相信地看着我,撇撇嘴没再说什么。我知道一时半会儿和她说不清楚,没有继续跟她解释。而她继续在儿子耳边喋喋不休,儿子满腔的作画热情慢慢消退,草草花了一幅画之后,不肯继续再画。

不仅画画,周周其他的“本领”也是“自学”的。1—10的数字是周周看我们玩#9@k牌认识的;大量的儿歌是周周看“小小智慧树”和儿歌碟学会的;骑单车是她自己摸索学会的;三岁多的周周会“画”一些字了,比如数字1、2、3、5、6、8,字母P,以及汉字“回”“小”“大”“田”“不”等,这也是她自己看见一些文字之后,照着“画”的。大家注意,不是“写”字,是“画”字。她没有笔顺,就像画画一样,把字画了出来,这些都是周周自发进行的。

3岁半的时候,周周自己学会了10以内的加法。一次吃饭的时候,周周问我:“这里有几个饭碗呢?一. 4个;二. 6个。”她喜欢看巧虎,经常学着巧虎这么提问。我说:“我选择一,4个。”周周接着问:“有几个菜碗呢?一. 2个;二. 3个。”我回答:“我选择二,3个。”周周朝我竖起大拇指,说我答对了。我忍俊不禁,趁机反问她:“桌子上有4个饭碗,3个菜碗,4个加上3个,一共是几个碗呢?”周周把碗数了数,说:“7个。”我说:“答对了。”

就是这一次,周周理解了“加法”的含义,她触类旁通,学会了10以内的加法。不管我问几加几,她都会把手指头拿出来运算,得出正确答案。

回想以前(现在还有很多幼儿园仍然是这样教的),我们曾经教孩子10以内的加法,是多么费劲,从2到10,每个都要教一次,并且效果很不理想。譬如5的加法,我们就要教1+4、2+3;6的加法,我们就要教1+5、2+4、3+3,以此类推。还要设计出很多情节去教,譬如小白兔拔萝卜之类的。往往课上到一半,孩子们就失去兴趣了。这种靠老师演示、孩子较少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把孩子越教越糊涂,很多大班孩子还搞不清10以内的加法。

不少成人容易犯“好为人师”的毛病,不懂美术的敢教孩子画画,不懂乐器的敢对孩子拉琴指指点点,不懂舞蹈的敢对孩子的舞姿评判一番,英语发音不标准的敢于教孩子说英语??不管做什么,成人总会觉得自己比孩子高明!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家长指导过多,就会让孩子丧失自己思考的能力,依赖于大人的指导。一位身在海外的妈妈留言说,她带着两岁多的儿子在户外玩沙,她发现如果自己不指导,孩子就不知道怎么玩。她反思,可能是自己以前对孩子指导过多的缘故,导致孩子依赖于她的指导。后来她很希望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玩,但是孩子不愿意自己去尝试新的玩法了。比如骑单车,孩子骑一下,骑不好就放弃了,不愿意反复去尝试。

孩子不需要我们教,是不是可以什么都不管呢?不是的。如果什么都不管,就如同农民对地里生长的秧苗遭遇了大量的杂草而任其自生自灭一样,那是种不出好庄稼的。

首先,我们需要创设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自由、宽松、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根据孩子那个阶段的兴趣创设环境,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在适合的时间做适合的事,这个适合就是以孩子的兴趣为标准。举例来说就是,孩子喜欢画画,家长就给孩子提供专业的笔、颜料和纸,不能因为孩子小、怕浪费就买一些便宜的纸,或者以为省钱买一些小张的纸,这样会局限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绘画的感觉;孩子喜欢音乐,就给孩子听各种经典的音乐,各种乐器演奏的、各种风格的音乐。再如,某个阶段孩子主动做加法,就要给孩子提供可以摆弄的实物如小棒、石子、小篮子等,让孩子自己摆弄;或者,如果孩子要求独立自理,就要把家里的器具按照孩子的尺寸、高度来设计,比如洗脸台的高度、坐便器或蹲便器的尺寸,书架和桌椅等家具的高度是否便于孩子使用和取放。

我记得周周3岁半的时候,突然迷上了舞蹈,一听音乐就有反应。周周对音乐的感受力很强,我时常播放一些不同乐器如钢琴、笛子、琵琶、巴乌演奏的乐曲,周周根据乐曲的高低起伏、节奏翩翩起舞,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她对音乐的理解。让我惊讶的是,她能准确地感受到音乐的情绪,比如平静、悠扬、欢快、激昂。她用不同的动作表达不同的情绪,舒缓的音乐用缓缓地走、柔软地舒展手臂来表达,激昂的音乐用奔跑、快速转圈来表达,欢快的音乐用扭屁股和蹦跳来表达。跳舞的时候,她的神情随着音乐时而抒情,时而喜悦,时而激昂。虽然周周不会用语言来表达她对音乐的感受,但是她用肢体动作把对音乐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时,有朋友看了周周即兴自编自演的舞蹈之后,连连惊叹周周的艺术天赋,建议我送她到专业老师那里去学习舞蹈。我谢绝了,因为在6岁以前的阶段,孩子对艺术的感受力、创造力、兴趣才是最重要的,虽然她的动作笨拙,没有专业学习过的孩子跳得那么到位,但她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感受和创造,这就足够了。我不想为了让孩子学一些舞蹈动作和技能而失去最宝贵的创造力,所有的技能在6岁以后,孩子更能轻而易举地学会,但是创造力是学不来的。我们幼儿园的很多孩子上了舞蹈

培训班之后,是学了不少专业动作,但是他们的表演机械、表情呆板,脸上的微笑都是硬生生挤出来的,沦为了跳舞的机器!所以,我不会让周周在6岁以前学习舞蹈以及任何一门技能性的“特长”的。我要做的就是,在她对音乐、舞蹈感兴趣的时候,给她听好的音乐、给她看优美的舞蹈、给她提供各种颜色的纱和布料(让她装扮自己,当做舞蹈服装),以及当她最忠实的观众。

其次,在孩子对某一个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我们应该准确地把这个事物所对应的概念告诉孩子,让“概念”和“事物”配对。比如,当孩子痴痴地看着灯泡的时候,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灯”。这样孩子就把“灯”这个具体的“事物”和“概念”对上了。再如,大冬天的时候,寒风刺骨,孩子感觉到冷。这时可以导入“冷”的概念,孩子就可以把“冷”的概念和“冷”的感觉配上对。

这里要强调一点,你给孩子的东西一定要是准确的,不能给些错误的东西。如果你对你的答案不确定,那么你一定要查证后再给孩子。我看见过不少家长用蹩脚的普通话教孩子念唐诗,孩子也学会了这种蹩脚的普通话,到孩子上小学了还改不了。有些自己都说不好英语的家长(包括某些老师),教孩子说英语,孩子说一口咱中国人听不懂、人家外国人也听不懂的“英语”。有的家长被孩子的某些问题问住了或者不便于回答,就随口敷衍孩子,很多孩子都问过“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大多数家长以“从树上掉下来的”“路上捡的”“垃圾桶里捡的”等答案来敷衍孩子,造成对孩子的误导。

周周也很好问,看到各种植物,她问“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花”,我们会告诉她植物的名称和习性,很多答不上来的,我们就带周周到橘子洲头去找答案,那里有很多种树和花,每一株上面都挂了牌子,上面有植物的名称、年龄、习性的介绍。我们到博物馆参观,周周对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如青铜器、陶瓷等都非常感兴趣,我们便给她念一念文物旁边的说明文字,并听一听讲解员的解说。周周回来后,翻阅我们拍的文物照片,都能说出那些文物的用途。

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好问,有的孩子甚至把家长问得无言以对,不知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其实,孩子发问的时候,就表示孩子在思考,这正是好的教育机会!聪明的家长知道把握教育机会,耐心而详细地一一解答孩子的问题,不知道答案的会和孩子一起去书上或网络上或通过其他途径寻找答案。千万不能因孩子问得太多嫌烦,或是随便敷衍孩子,那样孩子会失去好问勤思的可贵品质。家长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广泛涉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最后,我们要和孩子一起享受探索的过程。比如周周看到水里的观赏鲤鱼,好奇地问小鱼喜欢吃什么呀?于是我们带上面包、花生、米饭、菜叶等,和周周一起喂鱼,在喂食过程中,周周观察到了小鱼喜欢吃什么。我们饲养过小

鱼、乌龟、鸭子等小动物,栽种过大蒜、生姜、红薯、土豆等蔬菜,做过水变成冰、冰化成水、沉浮、什么东西会降解等实验。孩子在亲自动手体验的过程中,认知在发展,知识在累积。这比成人教的记忆得更深刻,也更有兴趣。我们幼儿园经常有少数家长找我提意见,说孩子没学到什么东西。我反问他们:“你们陪孩子一起做过小实验吗?陪孩子一起玩过吗?你了解你的孩子吗?”他们大多摇摇头。我说:“你们不和孩子一起探索,又怎能了解孩子学到了或者没学到什么呢?看得见的东西譬如唱几首歌、背几首唐诗、说两句英语,孩子是很容易学到的,但是看不见的东西譬如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造力等必须要家长陪同孩子一起探索,并且细心观察孩子才能了解到啊。”

有人说孩子是一张白纸,让成人去书写;还有人把孩子当一个容器,试图去把这个容器灌满。持这种观点的人都走进了一个误区,即成人是主导,孩子是成人教出来的。其实,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导,每个孩子天生是大师,成人要对他们怀着敬畏之心,不要随意去教他们,因为我们实在是没有“教”的资格。我们能做的是适时而适度的引导。 重点提示:

不少成人容易犯“好为人师”的毛病,特别是对着小孩,不管做什么,成人总会觉得自己比孩子高明!成人的“教”只会给孩

子锁上一个框框,牢牢束缚住孩子的思维,钳住孩子想象的翅膀。殊不知,孩子不需要我们“教”。

孩子不需要我们“教”,但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不“管”,成人要和孩子一起享受探索和“学”的过程。成人要为孩子“学”准备一个自由、宽松、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环境,给孩子的东西一定要是准确的,不能给些错误的东西。

孩子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成人要准确地把这个事物所对应的概念告诉孩子,让“概念”和“事物”配对。在6岁以前的阶段,孩子对艺术的感受力、创造力、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孩子发问的时候,就表示孩子在思考,这正是好的教育机会。 当孩子受到拒绝时

1. 孩子受不了别人的拒绝怎么办?

2. 为什么乐乐不给周周牛奶喝,只给思思喝?

3. 孩子被他的朋友拒绝了怎么处理?

我正在写稿,突然手机铃声大作,是思思妈打来的。她说:“你快来吧,周周在这里哭,伤心得不得了。”我问:“是怎么回事呀?你们能解决的话,我就没有必要去了。”思思妈说:“我们解决不了,你快点来吧。”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周周、乐乐和思思在卧室玩,过了一会儿,周周出来了。乐乐和思思在屋里将门反锁,周周去敲门,乐乐和思思在里面唱:“不开不开就不开,妈妈没回来。”周周说:“我是小兔子妈妈呀,快开门吧。”乐乐和思思还是不开门。周周到客厅看了一会儿电视,乐乐和思思还是不开门。周周外婆说:“周周回家了啊。”乐乐打开门,一看周周没回家,又把门关上了。这个过程中,周周就有些不高兴了,但是还没有哭。后来,乐乐在屋里抱思思,不小心把思思摔到地上,思思哭起来了。乐乐打开门,拿了三盒旺仔牛奶出来,一盒给思思,一盒给自己,说另一盒要收起来留着明天自己吃。乐乐奶奶叫她拿一盒给周周,乐乐不肯。周周去拉乐乐的手说:“乐乐,我和你是不是好朋友呀?”乐乐甩开了周周的手,周周就开始哭了。乐乐奶奶说:“乐乐你不给牛奶给周周喝,阿姨下次不会让你到周周家去了。”乐乐听奶奶这么说,不高兴地打奶奶,仍然不肯给周周牛奶。周周外婆说:“周周,外婆带了钱,去给你买一盒旺仔牛奶好不好?”周周哭着说:“不好,外面的牛奶不好喝。”周周执意要乐乐的牛奶。

思思妈说完这些后,把电话给了周周。电话里传来周周的哭声,她泣不成声地说:“妈妈??我要??旺仔牛奶。”说完这一句,周周哽咽着话都说不出来了。我说:“你等着妈妈,妈妈就过来。”放下电话,我换衣服出门。我给周周的社交规则是:自己的东西自己支配,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允许才能拿,别人不愿意不可强求。周周懂得这一点,在外面从来不乱拿或乱要别人的东西,如果想要别人的东西,她都会先询问,如果别人不同意,她会坦然接受拒绝。可这一次为什么在乐乐不愿意的情况下,她仍坚持要乐乐的牛奶呢?我分析,周周拒绝到外面买牛奶,说“外面的牛奶不好吃”,这表明她在意的不是牛奶,而是乐乐的友情。一直以来,她把乐乐当成最好的朋友,在她的心目中,乐乐的位置非常重要,仅次于晓晓姐姐。有次思思和乐乐抢玩具,思思打了乐乐,周周毫不犹豫地冲过去帮乐乐。与其说周周是一定要拿到乐乐的牛奶,不如说是一定要得到乐乐的友谊。在她看来,乐乐和思思躲在卧室里不开门,把她关在外面,这就是在孤立她。而乐乐给思思牛奶,居然不给她牛奶,这意味着乐乐更喜欢思思,不像以前那么喜欢她了。这让她有种被人拒绝的挫败感,在感情上一下子难以接受。

据思思妈说,看到周周当时的伤心样,周周外婆都掉眼泪了。外婆的过度反应估计也增加了周周的伤心。其实,人的一生中总是会遇到诸多拒绝,让孩子体验一下拒绝是一件好事。对于三岁多的孩子来说,她完全可以做到这两点:第一,有勇气拒绝别人;第二,坦然接受别人的拒绝。这两点是非常可贵的心理品质,前者意味着有自己的个性,敢于说“不”,不盲从;后者意味着一种坦然、平和的心态,面对拒绝,能坦然接受,不会因为别人的拒绝而嫉恨。 很多人是忍受不了别人的拒绝的,被人拒绝后会产生一种挫败感、嫉恨感。 我认识一个人,他特别不能接受别人的拒绝,包括来自亲人、朋友、同学、邻居等任何人的拒绝。一旦遭到别人拒绝,他就垂头丧气,觉得别人看不起他,生出一种嫉恨,恨得牙根痒痒。比如他找别人借钱,别人不借,他便恨得要死,骂这个人狗眼看人低,发誓再也不跟这个人交往了。或者他求别人办事,别人不给办,他也恨得要死,恨不得马上让这个人倒霉。和他相处,大家都觉得是一种负担。他的人际关系非常糟糕,没有真正的朋友,连亲人都敬而远之。

经常有“男友求爱不成,杀了女友”或者“女友被拒,纠缠男友,或杀人或自杀”的新闻见诸报端,这些人其实就是缺乏“坦然接受拒绝”的心理品质。人与人相处,其感情也是充满变数的,友情和爱情都是如此。那些遭遇感情打击就想不开而采取极端行为的人,缺少坚强的内心和豁达的胸怀,他们无法坦然面对别人的拒绝,容易钻牛角尖,走死胡同。

由于我平时注意引导,对于一般的拒绝,周周还是可以坦然面对的。比如她想借我的裙子装扮自己,如果我不同意,她就放下裙子,坦然地走了。再比如在外面玩,她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遭到拒绝,她会若无其事地转而去玩其他的东西。在周周看来,这一次乐乐的“背叛”给她的“打击”太大了。乐乐是那种谦让型的孩子,不跟别人争长论短,和任何人在一起玩,都会让着对方。以前,她一直对周周很好,对周周百般地关心和照顾:周周吃药,乐乐来喂;周周上厕所,乐乐给周周拿纸;唯一的一块蛋糕都分给周周,宁可自己不吃。在周周看来,乐乐从来没有拒绝过她,而今天乐乐突然和思思好上了,拒绝、孤立了自己,因此她心里便有种巨大的失落。

孩子未来的人生路上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拒绝,包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人的拒绝,以及来自于友情和爱情的拒绝。在孩子幼年时体验一下来自于好朋友的拒绝,遭遇一次好朋友的孤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引导得当,孩子完全可以以平常心来看待朋友的“背叛”。当然,在遭遇朋友拒绝的时候,首先还是应该积极想办法赢得友谊,如果经过努力后还是不能赢得,也要以平常心来坦然面对。

出门的时候,我带了两本故事书,我知道周周和乐乐都喜欢看故事书。来到乐乐家,一上楼梯,大大小小一群人都在楼梯口等着。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周周挂着泪水,满脸委屈和伤心;乐乐手里握着一盒牛奶,脸上毫无表情。我什么都没问,只是笑着和三个小朋友打招呼,然后举起手中的绘本说:“我带了很好看的故事书哦!”周周接过故事书,乐乐看见故事书,两眼放光,伸手欲拿。周周本能地把书藏到身后面。我故意大声说:“故事书是周周的,乐乐也想看,怎么办呀?”乐乐迟疑着,不知该怎么办。这时,周周主动把两本故事书递给乐乐。乐乐接过故事书,把手里的牛奶递给周周。周周接过牛奶,破涕为笑,蹦了起来,委屈和伤心瞬间烟消云散。乐乐也开心起来,对周周说:“我来帮你插吸管吧。”边说边把吸管插了进去递给周周。周周开心极了,拿着牛奶又笑又跳。

孩子看事物的角度和成人不一样,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恶意。比如这件事情,乐乐和思思绝对不是有意来孤立周周。我们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来揣测孩子,不要过早介入,那样除了加深孩子之间的矛盾之外毫无益处。当孩子遭遇“拒绝”和“孤立”时,成人要保持平常心,如果成人带上情绪,孩子会更加容易受伤害。宽广的胸怀使孩子能与人友好相处,斤斤计较会让孩子失去朋友,变得内心不快乐。成人要宽容地对待别人家的孩子,这样自己的孩子才能学会宽容。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家长要创造机会,鼓励孩子积极想办法解决。坦然接受拒绝是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家长要抓住机会适时引导孩子建立这一品质。

经历了牛奶风波后,周周渐渐能接受来自于乐乐的拒绝了,比如乐乐的玩具或故事书不借给她看,她坦然地接受,不哭也不闹;乐乐有时跟思思黏在一起,关系很亲密,周周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嫉妒不伤心。有一次,乐乐和另一位孩子打得火热,周周也凑过去,拿故事书给她们看,她们不看,然后两个孩子跑得远远的,故意把周周落在后面。周周也没怎样,自己一个人坐下看书。

后来,周周仍然把乐乐当做最好的朋友,不过,她似乎懂得了:任何人都有权利拒绝她,包括她最好的朋友、最亲的亲人。

重点提示:

孩子看事物的角度和成人不一样,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恶意,所以绝对不会“蓄意”去拒绝。当孩子遭遇“拒绝”和“孤立”时,成人要保持平常心,如果成人带上情绪,孩子会更加容易受伤害。适当地让孩子体验被拒绝的感觉,引导得当,孩子完全可以以平常心来看待“被拒绝”。让孩子懂得:任何人都有权利拒绝他,包括他最好的朋友、最亲的亲人。

理解孩子的途径

1. 孩子哭代表什么?

2. 孩子哭就是不乖吗?

3. 孩子哭要不要阻止?

4. 孩子不良的情绪要让他及时地宣泄掉。

周周在小区花园排队等骑木马,木马上有一位十岁左右的男孩在玩。周周等了好一会儿,见男孩没有下来的意思,就着急地问道:“哥哥,你还要玩多久啊?”男孩看都没看她一眼,说:“我还要玩很久很久。”周周急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想骑木马了。”男孩不理她,继续自顾自地玩。

周周见他根本不理会自己,还说要玩很久很久,忍不住哭了,“我要玩骑木马,妈妈,我要玩骑木马!”我安慰她说:“你再耐心等等吧,哥哥这么大了,知道公共的玩具要轮流玩的,等一下会让给你玩的。”没想到男孩大声接茬,“我还要玩很久很久,不让给她玩!”

这下炸锅了,周周大哭起来,泪水决堤而下,既委屈又愤怒,她边哭边喊:“我要骑木马!我要骑木马!”我蹲下来把周周揽在怀里,轻轻拍她的背,柔声说:“周周今天排队等了这么久,很耐心。你等了这么久,哥哥还是不让给你,看得出来你很难过。”周周点点头。我接着说:“哥哥霸着玩具不和别人轮流玩,这样不对。要不我们再跟哥哥商量商量?”周周再次哽咽着问男孩:“哥哥,给我玩一下好不好?”男孩仍然说:“我还要玩很久。”这个回答让周周彻底失望了,再次大哭起来。

旁边一位家长看不下去了,让自己的孩子把木马让了出来,笑着对周周说:“小朋友到这边来骑吧,别哭了,哭了就不乖了。”我笑着说:“没关系的,可以哭。”家长很惊讶地看着我,“啊?让她哭啊,你可真耐心。”我点点头,“是的,让她哭。”家长不解地走了。

哭是孩子表达内心需要、宣泄情绪的方式。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饿了、困了、害怕了、不舒服了、要妈妈了等等生理和心理需要都会用哭来表达。等孩子长大一些,会说话了,生理需要如渴了、饿了、不舒服等会用“说”的方式表达,而内心的情绪如愤怒、伤心、害怕、委屈、生气仍然会用“哭”来表达和宣泄。我们成人伤心、愤怒的时候不是也会哭吗?如果此时你的亲人无比理智地对你来一句“别哭了,有什么好哭的”,你会不会想揍他?纵然心中还有千言万语,你还会找他诉说吗?

孩子有哭的权利,一直以来我都不阻止孩子哭。我小时候就曾经被深深地伤害过。还记得小时候,弟弟最喜欢抢我的零食,那时候一年到头难得吃几次零食,每次拿到零食后,我都有些舍不得吃,欲留着慢慢品尝。几乎每次,弟弟都迅速把自己那份吃完,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抢走我手中那份,迅速塞到嘴里,狼吞虎咽下去,等我反应过来,零食已经到了他的肚里。每遇到此事,我都会足足哭上半个小时!大人们很不解,都说这有什么好哭的,吃都吃了。没错,是吃光了,但我的委屈还在那儿呢,大人们却视而不见。很长一段时间内,年幼的我觉得大人们不懂我的心思,对他们比较疏离。

和成人一样,孩子的情绪是需要宣泄的,也需要大人的共情。童年的我是多么希望大人能和我共情啊,如果大人能给我一个温暖的怀抱,然后在我耳边轻轻说:“零食被弟弟吃了你很难过、很气愤是吗?弟弟这样做是不对的。”我将会是多么感激并把他奉为“知音”!一句生硬的“还哭什么”让我小小的心灵充满了“委屈”和“愤懑”,这种情绪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一度让我非常痛苦。

由于我不“止哭”,周周的不良情绪总是能得到及时宣泄,她的心理很健康:活泼开朗、爱笑,容易与人相处。周周不爱哭,并且从来不把“哭”当做要挟我们的武器。在两种情况下她会哭:难受的时候(包括摔跤、打针、生病等),受委屈的时候。在此时,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伴在她身边,给她接纳、共情和安慰。

很多家长是惧怕孩子哭的,只要孩子哭,他们就会习惯性地说“不哭,不哭”,并且想出各种办法比如逗孩子、转移注意力等,试图让孩子止住哭泣。有的家长是不喜欢孩子哭的,只要孩子哭,他们就会“命令”孩子“别哭了”“不许哭”,试图利用家长的权威来止住孩子的哭泣。有的家长甚至把“哭”和孩子的品质牵扯到一起,一旦孩子哭,马上给孩子戴上一顶“不乖”的帽子。他们认为哭不是件好事,并威胁说“妈妈不喜欢哭脸的孩子”。

不良的情绪不及时宣泄掉,积累过久会生病。哭是最好的宣泄情绪的方式。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不会写日记,不会找朋友诉说,不会其他的任何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只有“哭”最简单最直接,是孩子唯一的宣泄方式,哭完了就平静了。

孩子哭的时候,不要给孩子“止哭”,首先要和孩子产生共情,接纳他的情绪,然后弄清楚孩子哭的原因并去除。孩子的需求满足了,或者不良情绪宣泄掉了,自然就不会哭了。当然,对于孩子“要挟”式的哭,可以不予回应,但前提是你彻底读懂了孩子,确定他是在要挟。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所说的“不止哭”意在接纳孩子的情绪,不代表鼓励孩子哭。尤其是对于已经会说话的孩子,更应该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绪,而不是动不动就哼哼唧唧、哭哭啼啼。在实际操作中,家长们要审时度势,拿捏好分寸。

重点提示:

孩子哭,并不是他不乖。

哭是孩子表达内心需要、宣泄情绪的方式。

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饿了、困了、害怕了、不舒服了、要妈妈了等等生理和心理需要都会用哭来表达。等孩子长大一些,生理需要会用“说”的方式表达,而内心的情绪如愤怒、伤心、害怕、委屈、生气仍然会用“哭”来表达和宣泄。

孩子哭的时候不要给孩子“止哭”,而是要让孩子宣泄不良情绪,孩子自然不哭了。“不止哭”意在在了解孩子的哭不是“要挟”、而是宣泄的情况下,让孩子尽情哭,并不是无原则地鼓励孩子哭。关键点在:家长要理解孩子。

不要以“建立良好习惯”为名,毁掉孩子宝贵的东西

1、不要以“建立良好习惯”为名,毁掉孩子宝贵的东西

1. 孩子到别人家玩,叫也叫不回来,怎么办?

2. 父母威胁孩子回家,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3. 父母和孩子,到底是谁不讲理?

周周和苗苗、乐乐、思思一起爬小区里的那座小山,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得非常开心。午饭的时间到了,我们该回家了,周周舍不得和小朋友分开,热情地邀请小朋友们到我们家吃饭。周周挨个去邀请,思思到我们家去玩吗?乐乐,到我们家去玩吗?苗苗,到我们家去玩吗?三个小朋友都欣然接受了周周的邀请,孩子们都不想和小伙伴分开。 三位家长反应不一,思思妈妈非常痛快地答应了思思的要求;乐乐奶奶犹犹豫豫,劝说乐乐回家吃饭,不过在乐乐的坚持下还是妥协了;苗苗妈妈坚决不同意。苗苗妈妈起初是笑着劝说苗苗先回家吃饭后再和周周玩,苗苗不干,她就“威胁”苗苗,“那你一个人去周周家。”苗苗说“好”,头也不回地跟着我们走了。苗苗妈妈发下狠话说:“要是你不讲理,那妈妈下次再也不带你出来玩了,把你关在家里。”苗苗毫不畏惧。见这些招数都无效,苗苗妈妈又想出一招——“利诱”,指着路边的小超市说:“妈妈到超市给你买糖吃。”苗苗眼皮都没抬,说了句“那你去买”之后继续跟着我们走。苗苗妈妈没辙了,让了一小步说:“那我们到周周家玩5分钟就回家好不好?”苗苗说:“好。”

苗苗一直比较胆小,不愿意和不熟的小朋友玩,这几个小朋友里面,她只跟周周玩,不跟思思和乐乐玩。苗苗害怕未知事物,比如月亮、小鸭子、小乌龟等,不敢参加游戏,尤其是有“坏蛋”角色的游戏,比如大灰狼抓小白兔之类的游戏。她也不敢玩游乐场的大型玩具。苗苗妈妈和我沟通过多次,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这么胆小。我给她分析是给孩子的自由不够,限制和保护过多所致。我曾经亲眼看见苗苗的外婆和妈妈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她,并且用“不要摘花,要不保安叔叔会来抓你”之类的话吓唬过她。我对苗苗妈妈说:“只要你们解除过度的保护,不过分限制,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苗苗一定会逐渐变得胆大的。”

现在看了苗苗妈妈对待苗苗的这些招数,我起初猜测她可能是怕麻烦我们而客套一番。我跟她说:“不要讲客套,一点也不麻烦,孩子们在一起,随便吃一点便是。现在只有一个孩子,太孤单了,需要同伴。苗苗就是不想和小朋友分开,到小伙伴家串门、吃饭是孩子之间正当的社会交往,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支持。”我的一番解释暂时说服了苗苗妈妈,她没有继续阻止苗苗。

上得楼来,几个小朋友先去洗手。手还没洗完,苗苗妈妈催促苗苗说:“5分钟到了,我们该回家了。”苗苗屁股还没落座,哪里肯回家呢?苗苗妈妈威胁恐吓一番没用,火噌噌噌就上来了,使出杀手锏,扔下苗苗摔门而出。苗苗委屈地哭了两声,但并不恐惧,妈妈刚出门,她便停止了哭泣。

过了一会儿,苗苗妈妈敲门进来,眼睛瞪着苗苗说:“苗苗,跟妈妈回家,你要讲理。如果你不讲道理,下次妈妈再也不带你出来玩了。”苗苗不肯妥协。我把苗苗妈妈拉到一边说:“孩子怎么不讲理了?她只是想和小朋友玩,仅此而已。”苗苗妈妈说:“我不想让她养成不好的习惯,一玩就玩疯了,不着家了,这个习惯可不好。”我说:“现在又没有到晚上睡觉的时间,怎么是不着家呢?如果是到了晚上睡觉的时间还赖在别人家,那就真应该带走,可现在孩子只是和小朋友正常的交往呀,为什么要阻止呢?”我苦口婆心的劝说并未能说服苗苗妈妈,她坚持要把苗苗带走。她把苗苗斜抱在身上,强行把苗苗带出门。苗苗撕心裂肺地大哭起来,一边用力挣扎,一边大喊“我不回家,我要在周周家玩”。不知怎么回事,她那满脸痛苦的表情和挣扎着的小小身躯让我一阵揪心。下楼的时候,苗苗妈妈没忘笑着对我说:“不好意思,麻烦你了。”我无言以对。

苗苗妈妈是大学老师,非常不错的一个人,尽管她知道孩子胆小,也想去改变孩子,但最终却没能扭转自己落后的观念。她利用身高体重的优势强行带走了孩子,哪怕心爱的孩子拼尽了全身的力气,反复地哀求,她也未能心软。苗苗只不过是要和同伴多待一会儿,不愿意和同伴分开,这是孩子正常的社交需求,被妈妈以“建立良好习惯”的名义给掐掉了。

苗苗挣扎着被妈妈扛下楼,这个孩子的内心被压制着。父母这样的行为值得我们思考:这到底是谁不讲理?

孩子在成人面前是一个弱者,成人仗着自己身高体力的优势,利用孩子依赖自己的心理来胁迫孩子,达成自己的意愿。这样做的恶果是:你与孩子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远,孩子要么抵触你,和你对立;要么屈从了你,而变得卑躬屈膝。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城市家庭大多都是一个孩子,他们守着一堆玩具孤单地长大,他们需要同伴,他们需要友谊,他们需要一个社交圈,他们需要到朋友家你来我往地串门、玩耍。我们成人不也会三五好友、亲戚之间串串门吗?很多人都感叹当今的城市家庭邻里之间太冷漠,楼上楼下、隔壁邻居都可能不认识。而孩子天生是最热情的,最没有隔膜的,他们很快就能跟陌生人熟络起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压根儿不认识的俩孩子,在外面碰到了,很快就可以玩到一块。这是因为孩子没有任何戒心、没有顾虑、彼此真诚;成人则顾虑太多、对人设防,表面客气、内心疏离,所以,成人世界远不如孩子的世界纯净而温暖。

重点提示:

孩子在成人面前是一个弱者,成人仗着自己身高体力的优势,利用孩子依赖自己的心理来胁迫孩子,达成自己的意愿。

在孩子的事情上,到底是谁不讲理?很多时候是父母。父母不要利用身高、体重的优势强行带走孩子,不要利用孩子依赖自己的心理来胁迫孩子。强迫、威胁孩子,孩子要么抵触父母,和父母对立;要么屈从了父母,而变得卑躬屈膝。

教给你读懂孩子的小秘诀

1. “看你的丑样子啊”——不要随便跟孩子开玩笑。

2. 带孩子去逛商场——蹲下来,跟着孩子的视线看他的世界。

3. 孩子为什么总是和大人对着干?

4. 错怪孩子会有什么影响?

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周周和小伙伴苗苗在小树林边玩,她们随着音乐一起自编自舞,动作笨拙但很可爱,两个人跟着节奏,扭呀,蹦呀,跳呀,别提多开心了。孩子的这些动作实在是太可爱了,我赶紧抓拍下来这一幕。苗苗妈妈边看视频边笑。苗苗好奇地问妈妈:“在看什么呀?”苗苗妈妈说:“看你的丑样子呀!”苗苗满脸的笑容瞬间消失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赶紧说:“苗苗才不丑呢,你们跳得真好,好漂亮啊!”苗苗妈妈并不是真的认为苗苗丑,她只是在打趣孩子。但孩子不懂得大人的玩笑,他们把大人的玩笑或捉弄当成真的。

不懂得孩子,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无意的伤害和痛苦。苗苗妈妈很爱孩子,但她不了解孩子“不懂玩笑”这一心理特点,无意中就把苗苗给伤害了。我也曾经因为不懂孩子差点儿伤害了周周。周周2岁的时候,我带她逛街,刚到商场一会儿,她就吵着要回家,怎么哄都不行。她当众大吵大闹,引得众人围观。那天,我本来计划要买几件衣服的,刚到商场,什么都没买,我实在不想就此回家。商场里面到处流光溢彩,好吃、好看的东西很多,她怎么就不喜欢呢?我感到纳闷。我问她:“是不是哪儿不舒服?”她说不是。我又问:“是不是肚子饿了,要回家吃饭?”她摇摇头,接着她拽着我往外面走,闹着要回家。我说:“要不,再陪妈妈10分钟,等妈妈买一件衣服就回家。”周周冲我大吼:“不!就是不!我就是要回家!”她高分贝的尖叫声把周围的人都吓住了!

众目睽睽之下,我有些恼火,差点儿就要发火了。最终,理智还是占了上风。我调整好情绪后,把周周带到一个人少的角落。我蹲下来,平视着周周说:“周周,妈妈是在和你商量,你轻声一点妈妈也能听得清楚。”周周没有说话。我接着问:“你是不是觉得家里比这里好玩?”周周点点头。我蹲下来抱住她,发现从她的角度看去,都是大人们的腿!这对一个2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乏味了!我突然感到愧疚,看着周周的眼睛说:“你只是看到了大人们的腿,你觉得逛街一点都不好玩。”周周使劲点点头,止住了哭声。我说:“那我们回家吧。”周周破涕为笑。我庆幸克制住了内心的冲动,倘若把她训斥一番,她该是何等委屈,对她的伤害又会有多深!

很多人说现在的孩子吃好喝好玩好、上好学校、穿漂亮衣服、住好房子,简直生活在蜜罐中,太幸福了。我看不见得,这只是大人们的感觉,孩子的感觉不是这样的,他们大多觉得自己并不幸福。好的物质条件在孩子们眼中并不是那么重要,他们最需要的是成人尤其是父母的“懂”。我可以肯定,如果家长不懂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不会觉得幸福。

大人不懂孩子,会把孩子推得很远,爆发亲子战争。一位妈妈向我抱怨,“我们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儿子,可他好像并不领情。他要什么我都给他买,玩具堆在屋里都放不下,可是他每次玩不了多久就扔到一边了。没过多久又闹着买新的,买回来又不爱护,好好的玩具玩不了几次就坏了。我们还不能说他,一说他,他就对我们大喊大叫,动不动就哭闹,搞破坏。有时我们下班回家,想休息一会儿,看看报纸,他就在旁边捣乱,把报纸撕掉或者把我们从沙发上挤开,搞得我们不得安宁;还特别逆反,‘不’字常挂在嘴上,讲什么都不听,偏要和我们对着干!这孩子真是让我们抓狂!”

这位妈妈不懂得孩子,如果她懂得孩子,了解孩子这些看起来“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她便不会抓狂了。这个孩子平时由外公外婆带,爸爸妈妈陪伴的时间不是太多。为什么妈妈看报纸的时候孩子要不断捣乱?那是因为一天没看见妈妈了,他希望妈妈能陪他一起玩,而妈妈不懂,他只好通过捣乱来获得妈妈的关注。为什么孩子闹着要买玩具而买回来又扔一边?这是因为孩子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当时很喜欢不代表会长久喜欢,如果家长无节制地给孩子买玩具,孩子便不会珍惜,因为越容易得到的东西就越不懂珍惜,所以他不爱护玩具;孩子和大人对着干,是因为大人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的父母和外公都喜欢威胁、恐吓甚至打他,大人的简单粗暴往往容易将孩子逼向逆反。

不懂得孩子,就会错怪孩子,就会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我们小区一个妈妈,有一天来我们家玩,刚好我去洗手间,我们家电话响了,这位妈妈不好接我的电话,就对我喊:“某某,来电话了。”我一时走不开,这时在一旁玩耍的周周拿起电话,奶声奶气地问:“喂,你好,是谁呀?”对方回答后,周周又说:“我妈妈现在在洗手间。”对方

回复后,周周继续说:“再见!”这位妈妈非常惊讶,周周才三岁多,就会接电话了!我出来后这位妈妈对我抱怨说自己的儿子(跟周周差不多大)根本都不怎么会说话,更不用说接电话了。我说,周周并不是每个电话都会接,她可能有时候会很好地跟对方谈,有时候也许会对着话筒说着牛头不对马嘴的话,也可能拿着话筒不做声,甚至可能不由分说挂断电话。总之,小孩这个年龄要做的事情,大人根本猜不到。能够礼貌地接听电话,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是不切实际的要求。周周也许是刚好心情好,“不小心”就会接电话了。所以,根本不必要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能做这样的事情,这是不切实际的要求。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去学习这个年龄段根本不必要学习的东西,孩子会不堪重负,耗尽兴趣,家长也会搞得疲惫不堪。

不懂得孩子,就不能给孩子真正的爱。我见过这样的妈妈,喜欢把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当着孩子面说某某小朋友好棒,会唱歌、跳舞、画画、背诗、算术,她家的什么都不会,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她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有的妈妈在孩子一岁多想尝试自己吃饭时嫌孩子笨拙,把饭撒得到处都是,夺过勺子自己喂,不给孩子练习的机会;待孩子稍大些,又怪孩子不会自己吃饭,不得不追着到处喂。还有一些家长,看到孩子想去玩沙玩水就会禁止,担心孩子弄脏弄湿。有的父母见孩子把玩具或者工具拆开便会不分青红皂白先责骂??其实,孩子每做一件事都会有他们的理由,很多在我们看来“离经叛道”的事情,是他们内心成长的需要。孩子的任性和叛逆并不是天生的,是家长不懂得孩子、误解了孩子逼出来的。由于不懂得孩子,我们让孩子承受了太多的痛苦!

我接触过很多的孩子,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非常喜欢我,小到几个月的婴儿,大到五六岁的孩子。我们幼儿园的孩子见到我就往我身上爬,我们小区的孩子看见我就要和我玩,就连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都要追着我跑。很多人奇怪我为何会如此受孩子欢迎?其实我心里最清楚,因为我懂他们,知道他们的心里在想什么,所以孩子们喜欢我。 现在的孩子,物质方面的条件都不错,但大多数孩子并不幸福,这种不幸福的根源就是:我们不懂孩子。当我们在抱怨孩子不听话、逆反、倔犟、胆小的时候,我们要扪心自问:我们懂孩子吗?他的一哭一笑一举一动,他断断续续的不完整的话语,他淘气的行为??不被大人理解的孩子是痛苦的,只有懂孩子,才能给孩子幸福和快乐。孩子的视角和成人是不一样的,在成人看来有趣的东西,他们不一定会喜欢;成人认为不足为奇的东西,他们可能饶有兴趣。父母和孩子间的“战争”往往就是因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而爆发的。家长们喜欢以自己身高体重的优势、控制一切的优势来压服孩子,孩子觉得非常痛苦和委屈,只是他们不会用语言表达。

读懂孩子是学会真正爱孩子的第一步,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细心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试着去理解他们言行背后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我们才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幸福。否则,不论我们提供多么优越的物质条件,我们的孩子也不会幸福。

重点提示:

好的物质条件在孩子们眼中并不是那么重要,他们最需要的是成人尤其是父母的“懂”。大人不懂孩子,就会错怪孩子,就会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会把孩子推得很远,爆发亲子战争。蹲下来,跟着孩子的视线看他的世界。大人会发现,孩子和大人对着干,是因为大人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为什么有的孩子逃避,没有责任感

1. 孩子碰了头,家长却要打玩具。

2. 为什么有的孩子喜欢逃避,没有责任感?

3. 家长的哪些行为是在为孩子推卸责任?

某天,几个小朋友在游乐场玩,琪琪不小心碰到了头,哇一声哭了。外婆假装打游乐设施,“外婆打玩具,宝宝不哭。”琪琪哭声不止。外婆急了,“别哭了,我们下次不走这里就不会撞到了。”说完拉着琪琪的手欲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周周看见了,弯着腰从玩具下面钻了过去,对琪琪说:“我没有撞到!”言下之意是告诉琪琪,要像她这样弯着腰从玩具下面过,就不会被撞到。

孩子碰了头,家长却要打玩具!玩具杵在那儿可是一动没动,它有什么责任?生活中这样的家长不少见,孩子摔倒了,家长打地板;孩子撞到凳子,家长就要打凳子??仿佛打了地板、玩具和凳子就能让孩子消气。打完后便是躲开,并不积极想办法如何避免下次的错误。殊不知,家长的无心之举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错误都是历练和学习的机会,在错误中,孩子得以学习到如何解决问题、避免错误再次发生。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唯恐孩子出现错误。一旦出现错误(失误),就如同琪琪的外婆一样,对错误退避三舍。更可怕的是,他们把引起错误的原因推到“玩具”“凳子”“地板”等物件上!这又给孩子传递了一个极坏的信息:这不是我的错,是别人(别的东西)的错,我不必为这个错误负责任。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出错以后,孩子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或别的物件上。他们长大后凡事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遇挫便会怨天尤人。

有一个和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三十多岁了,一事无成。他在生活、工作中处处碰壁,不过他从来不懂得反思自己。有一次,他的摩托车因没上锁,放在家门口被偷了。他大发脾气,怪岳母不给他带孩子,导致他上不成班,要他在家带孩子,所以他的摩托车才会弄丢!如果他去上班,摩托车就不会丢了!我说:“你这是强盗逻辑,你不给自己的摩托车上锁,停在哪里不会丢呢?与岳母娘有什么关系?”他找工作一直不顺,因为他既没学历又没技术,只能干些力气活,可他偏偏想找既体面又高薪的工作。接连碰壁后,他找到父母发脾气:都怪你们,舍不得花钱给我买工作!和妻子吵架,理总是在他这边,错总是在妻子那边。和同事处不好,都是同事不好,他已经做得无可挑剔?? 他这种性格可以追溯到童年。我还记得小时候,他摔了跤,他奶奶总是走过来一把抱起他,心疼得不得了,又是吹又是摸的,然后把地板狠狠地踩上几脚!和哥哥打架了,奶奶总是护着他,不管他是不是有理。他的童年就是在家人的纵容和溺爱中度过的。倘若他的家人知道成年后的他会变成这副样子,只怕不会轻易地在他摔倒的时候去狠狠踩地板了吧?

当孩子面对“错误”和“失败”的时候,是让孩子“推卸”责任、消极逃避,还是引导孩子积极想办法解决?答案不言而喻。当琪琪被撞到后,周周马上就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呀,这比家长反反复复提醒“小心碰头”要好10倍!因为这是孩子自己想的,不是大人教的,这说明她从别人的失误中发现了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想出了解决办法。

再讲一个周周的事例。有一天,我正在看书,突然听到周周哇哇大哭,我过去问:“周周,怎么了?”周周满脸痛苦,带着哭腔说:“我被门夹手了!”我一看,可不是,食指卡在门缝里!还好不是太严重。我蹲下身,轻轻帮她把手指拔出来,摸摸被夹的手指,吹吹气。我对周周说:“一定很痛吧?”周周点点头哭得更凶了,梨花带雨的样子让人生怜!我也很心疼,不过我知道这是成长道路上必须经历的小插曲。我拥周周入怀,拍拍她的背轻轻地说:“哭吧,哭出来就没那么痛了。”周周哭了一会儿慢慢平息了。我问她:“周周,你想一想,要怎么样开关门才不会夹到手啊?”周周很茫然。我提示,“比如手抓着门把手就不会夹到,你试试。”我边说边示范关门,周周试了一次,果然没夹手。她一下来兴趣了,反复开门关门,终于想出另一个办法:可以用手推门的中间部位。我朝她竖起大拇指,“周周自己想出了办法,真是太棒了!下次知道怎么开关门了吧?”周周点点头,破涕为笑了,一副很有成就感的样子。

有位妈妈曾困惑地问我,她的孩子3岁了还不会一个人下楼梯,如果大人不牵着,孩子就会因踏空而摔跤。我问:“你是不是因为孩子摔倒过就不让孩子独自下楼梯呢?”她说确实是这样。我说:“你不和她一起分析总结踩空的原因,反而不再给她练习下楼梯的机会,她又如何学会独自下楼梯呢?”

我们成人都知道“吃一堑,长一智”,为何在孩子犯错误时长这“一智”呢?我们教育有上进心的年轻人,跌倒了可以重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什么不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失败品尝成功呢?孩子逃避、没有责任感,跟大人一样,是他们在害怕、胆怯,没有对的经验和好的心态面对现实。失败让孩子的心胸狭窄,很少尝试自己把某件事做成功,让他们性格懦弱,遇事逃避、躲闪。人生从来不是通途,有点挫折、教训,会让孩子以后的路途好走。如果家长帮助孩子从挫折和失败中找到方法和自信,人生有些“路”就全部在他们心中了。人生路上谁没有失误?失误不要紧,关键是能从失误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复相同的失误。我想起多年前我和员工们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跌倒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重点提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错误都是历练和学习的机会,在错误中,孩子得以学习到如何解决问题、避免错误再次发生。

当孩子面对“错误”和“失败”的时候,长辈要积极引导孩子想办法改正错误、克服困难。

孩子也“要面子”

1. “周周准把陌生人当爸爸了。”——当孩子被大人“调侃”时。

2. “你这孩子,怎么不叫人呢!”——孩子的面子问题。

3. “她不会画,别浪费纸了!”——孩子应该被当面否认吗?

4. 成人需要尊重孩子吗?

周周2岁半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逛超市。周周一进超市就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一边好奇地到处看看、摸摸,一边像小鸟一样唧唧喳喳说个不停,脸上洋溢着快乐。不一会儿,我正在看货架上的商品,周周爸走过来眉飞色舞地对我说:“刚才周周差点跟别人走了,那个人穿着跟我差不多的衣服,也推着购物车,周周准把他当爸爸了!” 真是太可爱了,我们俩哈哈大笑起来。笑着笑着,我忽然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咦,那只快乐的小鸟怎么不出声了?我们转过头一看,周周趴在购物车上,小脸涨得通红,眉头皱得紧紧的,眼睛盯着地板,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莫非是我们惹她生气了?我赶紧说:“周周,爸爸妈妈不是嘲笑你,也不是责怪你,是觉得你可爱才笑啊。”她爸爸也忙安慰她。可我们越说,周周越不高兴了,小脸憋得通红,对超市里的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了,任凭我们怎么逗她她都不笑了。莫非是不舒服?我摸她额头,不发烧呀。周周爸说:“算了,我们随便买点东西早点回去吧。” 走出超市,周周看到肯德基,说要去吃肯德基。我们跟她解释钱在超市都已经花光了,不能去了。她没有闹,情绪好多了。上了公交车,她活跃起来,又开始唧唧喳喳说个不停。我趁机问:“周周,刚才你不高兴是不是因为爸爸妈妈说你跟别人走啊?”她点点头,我们终于弄清了原因。

孩子出生后到一岁多,只有初级情绪,比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到了两岁左右,孩子就出现了次级情绪,比如害羞、尴尬、内疚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出现嫉妒等更为复杂的情绪。显然,周周发现自己认错人后感到尴尬,而我们的说说笑笑让她更感难堪,觉得很“掉面子”。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孩子不懂什么,在孩子面前说话肆无忌惮,并不考虑那样会让孩子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对他有何影响。那真是大错特错,哪怕是婴儿也是有各种情绪的!

很多家长特别在意自己的“面子”,却不注意孩子的“面子”。有些家长特别喜欢“人前教子”,比如每次碰到熟人,家长总会督促孩子:快叫人呀!倘若孩子没叫人,家长觉得自己太没面子,当众教育起孩子:快叫人,不叫人是没礼貌的孩子。其实,当众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一种羞辱。对于孩子来说,此时他内心的羞愧程度不亚于我们成人当众被人教训一样!

我从来不在人前教子,哪怕周周当众犯错,我也不会在他人面前教育孩子。我会把她带到无人处说“悄悄话”,周周很乐意接受这种“悄悄话”的方式。如果当众教育孩子,孩子会觉得面子扫地,毫无尊严可言,就算你说的是对的,她也不会听了。

有的家长则口无遮拦,在孩子面前随便说话。有一次周周在外面画画,雯雯跑了过来,带着笑意看着周周画画,很感兴趣的样子。我笑着问:“雯雯,你也想画画吗?想画就和周周一起画吧。”雯雯的外婆随口说:“她会画个×,别浪费纸了!”外婆这句话把雯雯深深地刺痛了,雯雯脸上的笑意一下子不见了,一副非常黯然和窘迫的样子。这时的雯雯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呢?外婆的轻蔑让孩子觉得:我真差劲,我不会画画,我画不好。轻飘飘的一句话对孩子自尊、自信的伤害和打击是深远的。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是自己生的,好像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可以随意支配、随便打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家长打骂、惩罚孩子,打完还振振有词:打孩子是为孩子好!教育孩子就是惩罚孩子,孩子是不打不成材,棍棒下面出人才!这种观念是非常可怕的。

获得尊重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获得成人的尊重。一个高自尊的孩子才会自爱、自信,而一个低自尊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好,怀疑自己,丧失自信。而且,尊重是相互的,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那么我们也将无法获得孩子的尊重。作为父母,不要小看孩子的“面子”,你今天不给孩子“面子”,明天孩子就不会给你“面子”。

重点提示:

孩子也有“面子”,父母应该知道孩子“不懂开玩笑”,父母开玩笑时,他们会当真且尴尬。父母不要在人前教训小孩,哪怕孩子当众犯错,因为当众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一种羞辱。有的家长则口无遮拦,在孩子面前随便说孩子这不行、那不行,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是父母生的,但不是父母的私有物,不能随意打骂、支配,获得尊重是孩子的基本权利。

作为父母,不要小看孩子的“面子”,你今天不给孩子“面子”,明天孩子就不会给你“面子”。

不怕孩子犯错

1. 孩子又尿湿裤子了,还不跟大人说。

2. 父母处理孩子事情的态度,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3. 孩子犯错了,父母应当如何去处理呢?

4. 为什么有的人在长大后,和父母的感情非常淡?

5. 指责、羞辱和粗暴会令孩子陷入恐惧、压抑和仇恨。

一天晚上,我带着周周在小区花园玩的时候,看见一位妈妈领着约5岁大的男孩急急匆匆走了过来。忽然,男孩不小心摔了一跤,妈妈回过头提起孩子,大声呵斥道:“怎么不小心点,这么大了,走路都不看路的!自己摔的,还好意思哭!”因为天色暗,我看不见男孩的表情,但是听得出男孩哭声里的委屈和愤懑。

我叹口气说:“这个小孩真可怜,摔疼了还要被责骂。”露露爸爸听到了,笑着问:“那该怎么样呢,难道要表扬他?自己的失误,自己要承担后果。”我说:“你想想,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他心里的感受是怎样的?疼痛、懊恼、沮丧。这时他需要什么?需要妈妈温暖的怀抱,然后关切地问“摔到哪儿了,很疼吧”,或是对伤处吹口气,哪怕一点止痛的作用也没有,但那样会让孩子心里好受很多,他需要妈妈接纳他的感受。”露露爸爸说:“有道理。”我接着说:“等孩子情绪平复后,鼓励孩子找找摔跤的原因,然后再找出解决办法,下次要怎么样才不会摔倒。这种错误不是孩子有意而为,应该得到体谅。”露露爸爸笑着说:“小小的摔跤里头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呀,看来是得好好了解孩子的心理啊。”

但是,更多的家长是不能忍受孩子犯错的。一次,我们小区的齐齐妈向我抱怨,齐齐真是越大越不懂事了,原来尿湿裤子都会告诉大人的,现在尿湿了都不会说了。而且,被大人发现尿湿后,她会讨好地对大人笑,或者转移话题。我问齐齐妈:“是不是孩子尿湿后大人批评过她,让她产生了恐惧和紧张心理?”齐齐妈说:“外婆因为她总是尿湿很烦躁,骂过她。”我说:“那就对了,本来孩子尿湿裤子很正常,孩子对大小便的控制能力较差,往往感觉到要拉就已经拉出来了。外婆的责备让齐齐感到紧张、害怕,尿湿后因为怕挨骂不敢告诉大人,她害怕大人不高兴,所以来讨好大人。这让孩子很紧张很压抑,长期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齐齐妈连忙点头赞同。

周周两岁多的时候也经常尿湿裤子,有时外婆嫌麻烦会数落她几句,她会说下次不尿湿了,要先脱裤子再拉。我每次都安慰她说:“没关系,你是小孩,小孩尿湿裤子很正常啊,妈妈爸爸小时候也尿湿过裤子呢!”听我这样说,她才释怀了。直到三岁多,周周还偶尔会尿湿裤子,但是我从未因为此事责备过她。很多妈妈都曾经因为孩子尿湿裤子责备甚至打骂过孩子,这样真是对孩子的伤害。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失误随时发生,家长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指责、羞辱和粗暴会令孩子陷入恐惧、压抑和仇恨;包容、理解和鼓励会让孩子心存感激,反思自己,避免下一次失误。

我自己也有亲身体会。还记得小时候,我妈妈管我很严,对我的要求可以说是“苛刻”。我的老家在农村,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一件衣服、一双鞋子对于我们来说都来得不容易。大概是5岁的时候,我到小河边洗衣服,不小心被河水给冲走了一件,那是妈妈刚给我做的新衣服!我吓坏了,很沮丧、很害怕,后悔得不得了!回到家,我如实告诉了奶奶,奶奶训斥了两句并“威胁”我,“看你妈回来不打死你!”时隔多年,我仍然记得当时的心理:极度害怕和焦虑。我躺在院子里的竹凳上,辗转难安,呆呆地望着对面的小山坡(因为妈妈在山那边干活),我既害怕妈妈回来(怕挨打挨骂),又盼着她回来(因为迟早都要回来的),这种矛盾纠结的心理折磨了我足足大半天!傍晚时分,妈妈终于回来了。看到她回来,我反而有种解脱了的感觉。果然如奶奶所说,妈妈劈头盖脸将我一顿臭骂!骂的内容记不清了,但是当时那种委屈、恐惧和焦虑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其实在衣服冲走的那一刻,我就为自己的失误而后悔不已,如果当时妈妈给我的不是责骂,而是宽慰,我该会多么感激。

那么,孩子犯错后,我们具体该怎么处理呢?要做到三点:一是包容孩子的错误;二是想办法补救,无法补救的,应让孩子承受自己的错误行为带来的自然结果;三是引导孩子想办法避免重犯类似错误。

周周2岁10个月的时候,她在客厅喝牛奶,我在卧室上网。忽然听到杯子坠地的声音,我本能地大声问:“怎么啦?”周周略带哭腔地说:“妈妈,对不起??”我走到客厅一看,牛奶泼得到处都是,流了一地,而周周坐的小椅子上也成了个小水洼,周周整个屁股坐在牛奶里。周周满眼都是泪水,满脸的惊恐和内疚,“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的心一下子变得柔软起来,周周喜欢喝牛奶,现在牛奶撒了,她喝不到了,这对她就是最大的惩罚了!而且她还要担心我是否会责怪她呢。我连忙把她搂在怀里,拍拍她的背,轻轻地说:“没关系,妈妈知道周周不是故意的,对吗?”周周点点头。我接着说:“妈妈小时候也打翻过杯子呢,不过,我们要把弄脏的地方清理干净,然后还得想个办法,要怎样才不会把杯子打翻呢?”周周擦干眼泪跑到厕所拿拖把,笨拙地把地板拖干净了,而我把桌子、椅子给抹干净了。接下来是想办法的时间了,我在杯子里盛满水,周周端坐在椅子上,把杯子放在桌子上,试了好几次,终于知道要一只手握住杯子的把手,另一只手辅助扶稳杯子才不会打翻杯子。

3岁8个月的时候,周周看见橱柜上的蜂蜜,踮起脚去拿,蜂蜜是刚买回来的,相对她来说太重。周周一边拿一边说:“妈妈,我要吃蜂蜜。”话音还未落,她一只手没拿稳,瓶子掉到地上,摔碎了。周周看着满地的蜂蜜和玻璃碎片,镇静地跟我说:“妈妈,我没拿稳,我把它打扫干净。” 这是她用行动在表达她的歉意和该负的责任吧。我蹲下来看着她的眼睛柔声说:“需要妈妈帮忙吗?”周周说不要。我说:“我们要想想,要怎样拿才不会打破蜂蜜瓶子呢?”周周略作思考,说:“要两只手捧着才不会打翻瓶子。”我说:“这真是个好办法,下次就这么拿。”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周周好像习以为常了,因为每次周周无意犯错的时候我都会给她宽容。我们不怕孩子犯错,但是每次犯错后都要想办法避免下次又犯相同的错误。后来我在周周的同意下和她一起把地上的玻璃碎片和蜂蜜打扫干净了。

牛奶事例就是按照前面所提到的三点来处理的,错误发生后,我都是先包容孩子,安抚她的紧张情绪。由于牛奶打翻之后无法补救,直接就是让周周承担相应结果——没有牛奶喝了,而不是再来一杯。最后是想办法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到后来,周周打翻瓶子撒掉蜂蜜的时候,她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其实,别说是一杯牛奶、一瓶蜂蜜,周周曾经不小心摔坏过我的手机,我都没有责备过她。凡是无意犯下的失误,我都会包容她。而就是在这样的包容之下,周周基本上没有重复犯过同样的错误。譬如她一直用瓷碗吃饭,打破过一个碗之后,她学习到“陶瓷是易碎”的,从那之后总是小心翼翼地拿碗,每餐吃完饭后收碗,都是轻拿轻放,很少打破碗。

孩子的错误在成长过程中随时可见,需要我们包容、安抚、鼓励,切忌指责孩子。对于一个有自尊的孩子来说,如果他知道自己错了,心中已经充满了后悔和内疚,这时父母的理解和宽容会让他心存感激,他会主动反思自己。如果此时父母予以指责甚至打骂,孩子会觉得羞辱、难堪。指责会吞噬掉孩子心中的愧疚,使其对错误变得心安理得,

甚至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往后故意犯错,就是要和家长对着干。指责还会让孩子为了逃避犯错而不敢尝试,有的孩子犯错后为了逃避打骂,甚至学会了撒谎!更大的恶果是让孩子失去自尊,久而久之,孩子会成一面“重锤也敲不响的鼓”。

还有一类错误其实是需要我们家长去给予支持的,那就是孩子的探索行为。我们幼儿园很多家长跟我说,孩子最喜欢捣鼓冰箱、电视机、DVD等电器,把遥控器及电器上的按钮都弄坏了,怎么打骂都不听。我对他们讲,这是孩子对电器好奇,想看看里面是怎么回事,这是孩子的一种探索行为,应该支持。家长粗暴地阻止了孩子,其结果是留住了电器等,但失去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得不偿失呢。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探索,陪着孩子把那些东西拆开,再组装,说不定一个小发明家就此诞生呢。

对孩子的错误应该分开来看,如果是故意犯错,比如朝人吐口水、虐待小动物、攀花折枝等,要引导孩子辨别是非,弄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给孩子时间慢慢改正;如果是不小心造成的失误,比如吃饭打碎碗、走路摔跤、损坏东西等,孩子已经知错,心中会紧内疚的,我们要多包容甚至宽慰,并且帮助孩子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想出避免犯错的办法;如果只是探索行为,比如捣鼓各种电器、玩具、用具,把它们拆开,这是孩子在探索和学习,我们不要阻止,最好和孩子一起探索。

没有失败哪有成功?孩子就是在一次次的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怕孩子犯错,我们就无法放手。所以,我们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告诉自己:不怕孩子犯错!

重点提示:

孩子犯错了,父母指责、羞辱和粗暴会令孩子陷入恐惧、压抑和仇恨;孩子犯错,父母的包容、理解和鼓励会让孩子心存感激,反思自己,避免下一次失误。对于一个有自尊的孩子来说,如果他知道自己错了,心中已经充满了后悔和内疚。孩子犯错误,如果是因为探索行为,其实也是需要我们家长去给予支持的。

有的孩子为什么坐不住

1. 为什么孩子做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

2. 孩子的专注力被谁打断了?

3. 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专注力?

朋友带孩子来我们家玩,孩子很活泼,一到我们家就和周周玩到了一块。但是我发现他特别坐不住。他活像一只小猴子,上蹿下跳。他对屋里的一切都充满兴趣,一会儿玩一下积木,一会儿摸一下娃娃,一会儿拿起一本书??他对每一样都感兴趣,但对每一样的兴趣都不会超过3分钟。整个屋子里的东西都是他的目标,在手里拿着这一个东西的时候,同时又被下一个目标所吸引。

我问朋友:“孩子有没有一项活动能兴趣持久一点呢?”

朋友说:“暂时还没发现,他最喜欢去公园喂鸟,但也只是玩一会儿就嚷嚷着要出来。有一次在公园捞鱼,刚开始的时候,他非常兴奋,嚷嚷着要捞鱼。可爸爸交了钱,他却捞了不到两分钟就奔向另一个玩具。他不管玩哪个玩具,都不会超过3分钟。”朋友对于孩子坐不住有些担忧,害怕他以后上学也坐不住就糟糕了,那老师讲的课哪能听进去啊。

我问朋友:“孩子坐不住的首要原因就是孩子的专注行为被随意打断了。是不是你们以前随意打断过孩子呢?” 朋友说:“孩子2岁半以前是在乡下由奶奶带大的。老人根本没有‘不打断孩子’的意识。比如孩子聚精会神在玩积木,到了要吃饭的时间,奶奶就会打断孩子,催促孩子吃饭。反正不管孩子在做什么,奶奶都随意以‘喝水’‘尿

尿’‘吃饭’‘叫人’‘出门’等为由打断孩子。”接着,朋友也反思了自己,他们同样不懂,以为小孩子做个什么没什么大不了的,在孩子专心玩的时候,他们打断孩子也是经常发生的。

我说:“那就是这个原因了,如果你想要孩子坐得住,那么首先就要保护孩子的专注行为,不随意打断孩子。” 专注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专注力越持久越好。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和有卓越成就的人,性格迥异,唯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他们都拥有超常的注意力。家长们是希望孩子专注的,但是总在不知不觉间破坏了孩子的专注。他们对待成人的专心工作可能会小心翼翼,不去打扰,但是对待孩子,他们丝毫没有想过打断孩子可能造成的恶果。下面这个例子就是讲述成人是如何在不经意间打断孩子的专注行为的。

周周3岁的时候,和晓晓一起到小区花园遛鸭子。她们一会儿把鸭子放到小溪里游泳,一会儿带小鸭子在草地上跑步,一会儿把小鸭子装在小篮子里提着到处晃荡,玩得不亦乐乎。这下引来很多小朋友屁颠屁颠跟在后头,他们对这只小鸭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一个2岁的男孩,好像刚刚学会走路(后来他爷爷证实了这一点),走路还不太稳,一心想来提小篮子,周周把装着小鸭子的篮子递给了他。

小男孩接过篮子,很开心,提着篮子蹒跚地跟在周周后面走。那个篮子的高度差不多是他身高的三分之一,他必须很小心地把它拎起来,否则篮子会蹭到地上。而且,他刚刚学会走路,平衡能力差,他必须很小心地调整身体的平衡才不至于摔倒。他紧紧地提着篮子,小心翼翼地走着,好像是唯恐提不好篮子,摔着了小鸭子。他目不斜视,脸上的神情特别专注。我知道这对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是一项多么了不起的工作。

可惜这美好的一刻被男孩的爷爷打断,爷爷催促男孩把篮子还给周周。小男孩哭了起来,我知道这是他弱弱的抗争。我对孩子的爷爷说:“不要紧的,让他继续,随便孩子玩多久。”爷爷听我这么说,暂时停止催促。可没多久,老人家又忍不住了,不断地催促小男孩把篮子放下,并强行把小男孩抱了起来。我不知道老人家为何要这么做,也许他觉得篮子是我们的,让孙子玩了这么久过意不去吧,于是千方百计地让男孩把篮子还给我们。

小男孩爆发了,小脸儿憋得通红,大哭起来,小拳头雨点般砸向爷爷。见这阵势,爷爷束手无策了,喃喃地说:“你怎么能打爷爷呢?听话,跟爷爷回家。”小男孩在爷爷的怀里拼命挣扎,大声尖叫不肯回家!我知道这是孩子在遵循自己的内心需求,他要验证自己的手和腿的力量,他在学习平衡和走。他在和爷爷抗争,以哭闹和发脾气的方式。 我走上前,轻轻地对男孩说:“宝宝还想提小篮子是吗?”小男孩点点头。我对爷爷说:“还是让他玩一会儿吧。”爷爷无奈地答应了。男孩拿到篮子后马上平静了,小心翼翼地拎着篮子,蹒跚地向前走去??

我见过很多孩子专注的行为被家长随意打断、随意阻止,孩子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所表现的种种抗争,比如尖叫、哭泣、打家长等,我能感觉到孩子的专注行为被肆意打断的那种痛苦。儿童的正常发展源自专注于某项工作,但是大多数成人不了解这一点,他们常常无意中打断了孩子的专注行为。我常常看见在孩子专注地玩沙时,家长会大呼“回家吃饭了”;孩子正入神地用积木搭高楼,客人来了,家长催促着孩子叫人??

我对周周的专注行为保护得很好,从来不随意打断她。只要周周在专注地做一件事情,譬如画画、看书、玩水、玩沙、玩积木、琢磨某一件器具等,任何人都不得去打断她。就算马上要吃饭、马上要睡觉、马上要出门、马上要吃药,我们也会等待她做完。周周的注意力非常持久,她看书、听故事可以持续1个小时以上,平时不管干什么,只要是她感兴趣的,都可以持续比较长的时间。亲戚朋友来我家,最为惊叹的就是周周的专注力,他们称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小的孩子能聚精会神这么长时间。他们问我有何秘诀,我说没什么,就是不随意打断她。

我们“不打断孩子”的这一原则被周周吸收到内心深处去了,她懂得自己有“不被打断”的权利,如果碰到有人打断她,她会对别人说“请不要打断我”。并且,她还懂得替朋友维护“不被打断”的权利。有一次,周周爸的同事严叔叔带着儿子恺恺来我们家玩。周周非常开心,领着恺恺一起看故事画本,并且还声情并茂地讲给恺恺听,恺恺和周周都很认真很专注。大概过了半个小时,严叔叔说要走了,于是在旁边提醒恺恺。周周突然抬起头很严肃地对严叔叔说:“恺恺还在看书,请不要打断他。”看着周周一本正经的样子,我们忍俊不禁,严叔叔更是哈哈大笑着说:“哇,周周说得对,叔叔受教育了!”说完,严叔叔噤声了,恺恺得以专心致志地看故事书。

是啊,周周说得对,不要打断孩子。如果有规则,应该在孩子开始看书之前和他讲明,一旦开始了看书,成人就不应该随意打断他。就算要走了,如果大人有事非走不可,也可以把孩子先留下来,到时候再来接孩子。

我的一个朋友听从了我的建议,保护孩子的专注行为,不随意打断孩子。短短几个月时间,她孩子的注意力就能持久一些了,可以从头至尾看完一部80分钟长的舞台剧(注意,不是动画片),这在以前是她想都不敢想的。 重点提示:

孩子坐不住的首要原因就是孩子的专注行为被随意打断了。专注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专注力越持久越好。 不随意打断孩子,是给孩子的行为以尊重和理解。

假设家长能这样做:给孩子的行为以尊重和理解,不随意打断孩子,一旦孩子开始做某件事的时候,就不得以任何理由去打断他们,哪怕即将要吃饭、即将要睡觉、即将要出门、即将要回家??尊重孩子的任何一种专注的活动,孩子画画,我们将其视作画家在作画;孩子观察动植物,我们将其视作生物学家在研究;孩子在拆装玩具,我们将其视作工程师在工作;孩子在往水里扔不同的东西感受沉浮,我们将其视作科学家在做一项重大的实验??如果家长这么做,你的孩子一定不会坐不住,你一定会收获一个专注沉静的孩子。

二、孩子也“要面子”

1. “周周准把陌生人当爸爸了。”——当孩子被大人“调侃”时。

2. “你这孩子,怎么不叫人呢!”——孩子的面子问题。

3. “她不会画,别浪费纸了!”——孩子应该被当面否认吗?

4. 让孩子获得成人的尊重。

周周2岁半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逛超市。周周一进超市就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一边好奇地到处看看、摸摸,一边像小鸟一样唧唧喳喳说个不停,脸上洋溢着快乐。不一会儿,我正在看货架上的商品,周周爸走过来眉飞色舞地对我说:“刚才周周差点跟别人走了,那个人穿着跟我差不多的衣服,也推着购物车,周周准把他当爸爸了!” 真是太可爱了,我们俩哈哈大笑起来。笑着笑着,我忽然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咦,那只快乐的小鸟怎么不出声了?我们转过头一看,周周趴在购物车上,小脸涨得通红,眉头皱得紧紧的,眼睛盯着地板,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莫非是我们惹她生气了?我赶紧说:“周周,爸爸妈妈不是嘲笑你,也不是责怪你,是觉得你可爱才笑啊。”她爸爸也忙安慰她。可我们越说,周周越不高兴了,小脸憋得通红,对超市里的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了,任凭我们怎么逗她她都不笑了。莫非是不舒服?我摸她额头,不发烧呀。周周爸说:“算了,我们随便买点东西早点回去吧。”

走出超市,周周看到肯德基,说要去吃肯德基。我们跟她解释钱在超市都已经花光了,不能去了。她没有闹,情绪好多了。上了公交车,她活跃起来,又开始唧唧喳喳说个不停。我趁机问:“周周,刚才你不高兴是不是因为爸爸妈妈说你跟别人走啊?”她点点头,我们终于弄清了原因。

孩子出生后到1岁多,只有初级情绪,比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到了2岁左右,孩子就出现了次级情绪,比如害羞、尴尬、内疚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出现嫉妒等更为复杂的情绪。显然,周周发现自己认错人后感到尴尬,而我们的说说笑笑让她更感难堪,觉得很“掉面子”。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孩子不懂什么,在孩子面前说话肆无忌惮,并不考虑那样会让孩子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对他有何影响。那真是大错特错,哪怕是婴儿也是有各种情绪的!

很多家长特别在意自己的“面子”,却不注意孩子的“面子”。有些家长特别喜欢“人前教子”,比如每次碰到熟人,家长总会督促孩子:快叫人呀!倘若孩子没叫人,家长觉得自己太没面子,当众教育起孩子:快叫人,不叫人是没礼貌的孩子。其实,当众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一种羞辱。对于孩子来说,此时他内心的羞愧程度不亚于我们成人当众被人教训一样!

我从来不在人前教子,哪怕周周当众犯错,我也不会在他人面前教育孩子。我会把她带到无人处说“悄悄话”,周周很乐意接受这种“悄悄话”的方式。如果当众教育孩子,孩子会觉得面子扫地,毫无尊严可言,就算你说的是对的,她也不会听了。

有的家长则口无遮拦,在孩子面前随便说话。有一次周周在外面画画,思思跑了过来,带着笑意看着周周画画,很感兴趣的样子。我笑着问:“思思,你也想画画吗?想画就和周周一起画吧。”思思的外婆随口说:“她会画个×,别浪费纸了!”外婆这句话把思思深深地刺痛了,思思脸上的笑意一下子不见了,一副非常黯然和窘迫的样子。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是自己生的,好像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可以随意支配、随便打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家长打骂、惩罚孩子,打完还振振有词:打孩子是为孩子好!好像教育孩子就是惩罚孩子,孩子是不打不成材,棍棒下面出人才!

获得尊重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获得成人的尊重。一个高自尊的孩子才会自爱、自信,而一个低自尊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好,怀疑自己,丧失自信。而且,尊重是相互的,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那么我们也将无法获得孩子的尊重。作为父母,不要小看孩子的“面子”,你今天不给孩子“面子”,明天孩子就不会给你“面子”。

重点提示:

孩子也有“面子”,父母应该知道孩子“不懂开玩笑”,父母开玩笑时,他们会当真且尴尬。父母不要在人前教训小孩,哪怕孩子当众犯错,因为当众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一种羞辱。有的家长则口无遮拦,在孩子面前随便说孩子这不行、那不行,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是父母生的,但不是父母的私有物,不能随意打骂、支配,获得尊重是孩子的基本权利。

作为父母,不要小看孩子的“面子”,你今天不给孩子“面子”,明天孩子就不会给你“面子”。

三、我们是如何阻碍孩子的

1. 当孩子把家里搞得很脏乱的时候。

2. 当家长因为孩子给他们添麻烦而阻止孩子时。

3. 成人间的客套和规矩会阻碍孩子吗?

孩子其实是最勤奋、最好学的,他们天生愿意尝试、热爱学习。只是我们很多时候阻碍了他们尝试的行为,剥夺了他们学习的机会,而做着这一切的时候,我们浑然不觉。

一天下午,我正在卧室忙碌,突然传来周周的哭叫声和外婆的斥责声。周周哭着找到了我,小脸憋得通红,两行眼泪淌成小河,神情特别委屈。我停下手头的事,蹲下来问:“发生什么事了,告诉妈妈好吗?”周周抽泣着断断续续说:“外婆……打……打了我。”我揽周周入怀,拍拍她的背,“外婆打你是她不对,她怎么要打你呢?”不等周周回答,外婆走过来抢先说:“晓晓和周周在厕所接水,晓晓把裤子冲湿了,我把晓晓拉开,周周就开始推我……”

原来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周周和晓晓想把一台小风扇抹干净,就去厕所用盆接水,晓晓不小心把裤子弄湿了一点点。外婆看见了,斥责她们总是给自己添麻烦(已经换了好几套衣服),就把晓晓拉开,不准她们接水。周周觉得外婆阻碍了她们,于是就过去推了外婆。周周平时是很少打别人的,除非别人侵犯了她。我安抚好周周后,带着她俩来到厕所,示范如何接水就不会弄湿衣服。她们小心翼翼地接了水,并没有弄湿衣服,然后小心翼翼地端到客厅,找了两块小抹布开始抹风扇。我又示范如何拧抹布,强调要把抹布拧干,不滴水了才可以开始抹,不然会弄得到处是水。孩子们非常专注地拧抹布、抹风扇,抹完风扇又把家里的所有家具器具抹了一遍!她们一趟一趟拧抹布,爬到凳子上抹门,蹲下来抹沙发,钻到茶几下面抹,是那么专注,那么开心。孩子们拧抹布拧得不那么利索,弄得客厅地板上到处是水,但最后她们自己拿拖把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

这是周周第一次抹桌子,我从头至尾拍摄下来了,事后,外婆看了开心得不得了,说没想到她们抹桌子那么专注!当然,外婆也意识到自己的简单粗暴了。

外婆的行为就是阻碍了孩子,她的理由是“孩子给她添了麻烦”。我们很多时候会嫌孩子给自己添麻烦而去阻止孩子。比如孩子想要自己吃饭的时候,我们担心孩子把饭撒得到处都是,难以收拾饭桌地板;孩子出门想自己走,我们嫌他太慢,怕耽误我们的宝贵时间,不如背着省事;孩子想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嫌他太慢又穿不好,还不如直接给他穿上;孩子想要洗衣服、拖地板、打扫卫生的时候,我们会担心孩子弄脏弄湿衣服,给我们增加洗衣服换衣服的负担;孩子想要洗碗,我们会担心他们洗不干净,还可能打破碗,到头来还要我们重新洗……

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危而阻止孩子。有一次周周在爬杆,爬到很高的地方,已经高过我的头,旁边的露露爸爸善意地

提醒我“别让孩子爬那么高,小心摔下来”。我说没关系的,我在旁边保护着呢,再说孩子有保护自己的本能的。像露露爸爸这样的家长多如牛毛,尤其是一些老人,唯恐孩子磕着碰着,孩子跑快一点,家长大喊“慢一点,会摔跤”;孩子站高一点,家长会说“那样危险”;孩子看见一条毛毛虫想摸摸,家长吓唬孩子“毛毛虫咬人”……结果是孩子以为周边处处有危机,胆小怕事、不敢尝试新事物,失去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

担心孩子的冷暖,害怕孩子生病而阻止孩子。孩子穿衣服有些慢,家长担心孩子受凉,夺过来帮孩子穿;孩子运动一下,家长喊“停一会儿,出汗了会感冒”;孩子踩踩水,家长喊“别踩,会弄湿鞋”;孩子雨天、雪天想出门玩,家长说“太冷了,不要去”……结果我们的孩子如温室里的花,脆弱不堪,经不得一点风吹雨打。

我们还会因为所谓的成人间的客套和规矩阻碍孩子。比如我们小区的孩子,很想到我们家来玩,周周也热情地邀请了他们,我也再三表示只要孩子愿意,就让孩子来。但是只有少数受我影响的家长会让孩子来,多数家长会客套一番,阻止自家的孩子来。不管孩子怎么反抗哭闹,家长都要把孩子阻止住。

孩子天生是最勤奋、最好学、最大胆、最勇敢、最坚强的,他们敢于冒险、敢于尝试所有的事情,只是我们很多时候阻碍了他们尝试的行为,剥夺了他们尝试和练习的机会。当孩子长大后,当我们抱怨孩子不会自己吃饭、什么都不想干、既懒惰又自私、不爱学习、胆小和脆弱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呢?

重点提示:

家长很多时候会嫌孩子给自己添麻烦而去阻止孩子,结果是孩子把自己的父母当外人;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危而阻止孩子,结果是孩子以为周边处处有危机,胆小怕事、不敢尝试新事物,失去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因为担心孩子的冷暖,害怕孩子生病而阻止孩子,结果是我们的孩子如温室里的花,脆弱不堪,经不得一点风吹雨打。父母还会因为所谓的成人间的客套和规矩阻碍孩子。

让孩子做“不听话”的小朋友

1. “孩子,你今天听话了吗?”

2. 反抢玩具的孩子是“不听话”的孩子吗?

3. 听话就是好孩子,不听话就是坏孩子?

4. 孩子有没有好坏之分。

很多家长来幼儿园接孩子,喜欢问老师“孩子今天听话吗”,赞扬别人家的孩子是说“你家孩子真听话”,批评自家孩子则是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在很多家长看来,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孩子听话多好,多省心,一点也不会惹麻烦。

“听话就是好孩子,不听话就是坏孩子”!我从来不要求我女儿周周“听话”,我也从来不用“听话”二字来褒扬她。相反,我害怕她太听话。自从她会说话以来,是我听她的话,而不是她听我的话。她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由她决定,吃什么、穿什么、喝什么,到哪儿去玩、和谁玩、怎么玩,完全由她自己做主。她喜欢说“不”,我喜欢说“好”。在很多人眼里,她不那么听话,但是她绝对讲理,不会胡搅蛮缠、撒泼耍赖。她有主见,有个性,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

“听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味着无条件服从、不发出不同的声音、不能有不合“规矩”的行为。“听话”就是一副精神枷锁,牢牢地套住了孩子!我身边很多按照“听话”标准带养出来的孩子,他们温顺乖巧,让家长省心,但是他们不能自主、盲从、怯懦、谨小慎微。我不为他们的听话而欢喜,相反,我为他们的听话感到惋惜。

我5岁的小侄女晓晓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一次,周周模仿电视节目中穿着裙子跳舞的姐姐,把裤腿挽至膝盖。晓晓也学样把裤腿挽了起来。我看见了笑着说:“晓晓也是学跳舞的姐姐吧?真漂亮,奶奶快来看呀。”晓晓突然脸色一变,慌忙把裤腿放了下来。我想她可能是担心奶奶看了会生气,因为在很多成人看来,大冬天卷起裤腿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我问她:“你是担心奶奶看见了不高兴吗?”她点点头。我说:“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把裤腿卷起来。”但是任凭我怎么说,她再也不肯卷起裤腿来学跳舞的姐姐了。就算奶奶不在场,她仍然不能自主,成人的“规矩”已经控制了她,她已经被大人奴役了,她当不了自己的主人。

还有一件让我最为心痛的事。晓晓拿到了一个玩具,周周看见了也想玩。那时周周还只有两岁多,还未建立“先拿

者先玩、后来者等待”的规则意识,她试图去抢晓晓手中的玩具。两人争夺起来,周周夺不过,大哭。晓晓看见周周哭了,连忙把玩具递给周周,怯怯地走开了。我一直在旁边观察,希望她们能自己商量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看到这种情形,我不得不介入。我走过去对周周说:“这个玩具是谁先拿到的?”周周边哭边说:“晓晓先拿到的。”我说:“那你觉得应该谁先玩?”周周哭着说:“我就是要先玩。”我从周周手里拿过玩具,递给晓晓说:“这是你先拿到的,就应该你先玩。”晓晓不敢接,只是怯怯地看着周周,好像是在担心周周不高兴。我把玩具放在桌子上,微笑着对晓晓说:“你玩吧,本来就应该你先玩,不用管周周,这件事是她不对。”说完,我转身带着周周到卧室和她单独谈话,强调规则并安抚其情绪。待到我出来,我发现晓晓仍然坐在沙发上发呆,那个玩具放在桌子上没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心里难受极了,我把晓晓搂在怀里,问:“你怎么不玩呢?”晓晓默不做声。我说:“你是看到周周哭了,怕她不高兴吗?”晓晓点点头。

在强势的大人或不讲理的小孩侵犯自己权益的时候,晓晓的反应是忍气吞声和违心地屈从。晓晓的父母则认为这是孩子听话,他们不觉得孩子有什么不对劲。其实这是多么不正常啊!她怯懦、压抑、谨小慎微,甚至有些战战兢兢,时时刻刻看他人脸色行事。她已经失去自我,完全受制于人。这就是典型的听话标准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周周则是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遇到同样的事情,她的反应跟晓晓截然不同。譬如碰到别人阻止她或者要求她做什么,如果她不愿意,她会勇敢地说“不”;如果别人试图说服她,她会坚决拒绝,并说“请不要强迫我”。有几次,周周吃完一碗饭后,外婆还想让她多吃点,欲再给她盛。周周说不想吃了。外婆劝说:“再吃点吧,吃多点长得高。”周周看着外婆认真地说:“外婆,请不要强迫我。”外婆就不好意思再勉强她了。周周完全不必担心对方不高兴,也不必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她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按自己的意愿说话和行事。

所有听话的孩子都是被成人长期压制而练成的!家长们喜欢利用权威压服孩子,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从家长口中蹦出:“听话,不许……”“看某某多听话,就你这么淘气!”“叫你怎样就怎样!”“你应该这样……”家长们还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头上,比如给孩子买衣服,家长总是挑自己喜欢的颜色和款式,不管孩子喜不喜欢;教孩子学这样、学那样,不顾孩子有没有兴趣;教育孩子的口头禅就是“听话……乖一点”,一定要孩子屈从于自己才是好孩子。有的家长甚至担心,如果从小不管严一点,让孩子听话一点,孩子长大后就管不住了。

学校也喜欢把孩子打造得听话点。现行的传统教育就总是在身体和意志上控制孩子,不给孩子自由。我曾经在一所宣传个性化教育的国际幼儿园参观,看到这样一幕:小朋友刚起床,围坐在桌子边准备吃午点。生活老师端上一盘梨子,小朋友们伸手欲拿,班主任老师严肃地呵斥:“老师请你们吃了没有?”小朋友们见状,伸到半路的手赶紧缩了回来,老老实实坐在桌子边等候。过了一会儿,这位老师可能觉得“时机”成熟了,下了指令,“小朋友请吃!”待老师下令,小朋友方才伸手拿起梨子吃了起来。

类似的情节我不陌生,曾经在别的幼儿园目睹过无数次。在那里,小朋友做什么事情都必须经过老师的允许,否则就会被制止和呵斥。“老师请你们吃了没有”的潜台词就是“老师没请,你们就不能吃”,这句话可以延伸成“老师没允许,你们就不能做”。体现的是老师的教育观,即凡事都要经过老师允许,否则就是不对的。这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控制。这样的老师几乎遍及每一个幼儿园,这样类似的言论随处都可以听到。

过于听话顺从的孩子心理是不健康的,长期的压抑会导致人格的缺陷。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太过顺从,听话的孩子往往压抑了太多的内心需求。这种压抑会导致两个极端,一是在压抑和沉默中爆发,某一天遇到导火索,就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二是在长期的压抑中丧失了个性,只知道逆来顺受,彻底成为一个没有思想和灵魂、任人摆布的傀儡。 经常有老实听话的孩子杀人的新闻见诸报端。我们的教育培养出这样的孩子真是一个悲剧,这是失败的教育!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孩子?听话?顺从?不惹事?不少学校和家长评判一个孩子是不是好孩子,标准就是:听话+成绩好。

当然,有人可能会认为,上面的例子是比较极端的,我的孩子绝对不会那样。但是那些极端例子的家长一开始是否料到会是这样的结局呢?倘若他们一开始就料到是这样的结局,他们还会要求孩子一味地听话吗?

更多的是生活当中的“听话”的成人。我的一个表妹,小时候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是亲戚们交口称赞的好孩子。长大后由父母挑选了一个男朋友,尽管表妹很不愿意,但不敢违抗父母之命,勉强跟这个人结了婚。生了孩子后,老公好赌成性,经常打她。表妹不堪毒打,逃回娘家。可是,婆家不准她看孩子,她经常一年多才见孩子一次。因此,她每日在对孩子的思念中煎熬,痛苦不堪。表妹的婚姻不幸,深层原因就是她没有独立的人格和个性。连婚姻大事都不能自己做主,还有什么能自己做主呢?一个没有独立个性、不能主宰自己的人是可悲的,小时被父母控制,长大被别人控制,无论怎样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有家长可能会感到疑惑,不要孩子听话,那孩子岂不是会无法无天?

我在这里所说的不要孩子听话,指的是家长不要利用自身的权威压制孩子,强迫孩子听话。如果家长理解了孩子,其要求和孩子的内心需求一致的时候,孩子是非常乐意顺从的。曾经有很多朋友羡慕我,问我为什么周周这么听话懂事,讲得清(注:方言,讲道理讲得通)。他们口里的“听话”实际上就是我所说的“讲理”。我说,没什么秘诀,就是我尽量去理解她,倾听她内心的声音。我先听她的话,然后才是她听我的话。实际上,这种“听话”,是孩子听他自己的话。

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个性的不同。“听话”不等于好孩子,“不听话”也不等于坏孩子。我们可以要求孩子讲理,而不应该要求孩子一味地听话。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获得身体和意志上的自由的权利。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要求孩子言听计从。过于听话等于盲从,孩子将失去自己的个性,失去独立的思考,今天被父母主宰,明天被别人主宰。

中国文化的劣根性之一就是奴性。一个没有自由意志、不能独立自主的人是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的,只能被人奴役。一个被奴役的人是不会幸福的,一个被奴役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教育孩子,首要的就是尊重孩子,让孩子独立自主。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从小就在孩子的心灵中播撒自由、独立的种子。这样做的意义从小处讲,是播种孩子幸福的人生;往大处讲,是种下了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希望。

重点提示:

在强势的大人或不讲理的小孩侵犯自己权益的时候,孩子的反应往往是忍气吞声和违心地屈从。所有听话的孩子都是被成人长期压制而练成的!

过于听话顺从的孩子心理是不健康的,长期的压抑会导致人格的缺陷。教育的核心就是建构健康的人格,而不是学多少知识,考了多少高分。

有时候,我们可以“不要孩子听话”。“不要孩子听话”指的是家长不要利用自身的权威压制孩子,强迫孩子听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