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大学》这样的一部经典古典佳作,对于我这样的未入道的,又不是什么书香门第的,又总想徘徊在夫子门前的初学者或是门外汉来说,看这书真是有些举步维艰。第一次读实在实不知所曰,只到一半就扔在一边不想再去读了。几日过后在次拿起,坚决的读完了,对其意思依旧是模模糊糊。在网上找到其译文读完后,更让我惊叹,给我一种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之感。

大学这部书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读过、研究过,并有无数感想、评论,都是很一致推崇褒奖,但观点各不相同。作为21世纪的青年学生来说,我也有自己的观点,个人肤浅的认为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也是儒家“入世”之道,同样也是传入21世纪的古代哲学典籍。

首先很附和前者认为大学之道所讲是成人之道。所谓成人之道我认为是成人之君子非小人尔。如书中首句所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一译文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虽是表面简单深思实则其意宏博大道。

君子这个词在古与今都是被人们看的极高的。也是人们追求目标,向往的境界。我们无从知道君子在古代的真实状况是怎样的。但可以从很多书籍里认识到,在古人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诗经》中如: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在物。《学记》中:故君子至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本书中也更是多次提到君子自不必说。就算是小人也最初也是追求的也是君子,只是为尽然心诚坚持到底。但其也总还是想着当君子,所以也就有了伪装,就是“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君子明明德,要严于律己,修身养性,就是在穷也是独善其身。书中说,《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君子的态度是“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自我修炼的精神是“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庄重而开朗,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仪表堂堂威严而大方。诚其意,毋自欺。自谦,恶恶臭,好好色。

其次认为大学之道是儒家“入世”之道。儒家文化在孔子的带领下曾繁盛一时,其巨大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儒家儒道思想将“仁”“人本”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看到最终的目的是平天下,平天下而福百姓。同时也说了平天下的道理“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这恰好是儒家所提出的为社会为百姓造福的具体的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层次有步骤,在现实意义上说是积极可行的方法。作为现代人面对纷杂的社会,更应该如此积极、开朗、豁达以勉励自己。

第三是古代哲学典籍。细究一下书中的论述,就可以发现里面蕴含了很多现代唯物主义哲学。关于“治国平天下”提出了原理找到了方法论。关于君子与小人论述了原因,分析结果。君子明明德,诚其意,毋自欺,充分认识了内因之于外因的关系及作用。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承认矛盾等。把思维慎密,逻辑鲜明的哲学思想贯穿全文。

总之,《大学》中所囊括所的内容之丰富,所蕴藏的道理之浓厚,非一人两语三言而能详尽。温故而知新,多次读来实有朝闻道、夕死可乎的清爽。

 

第二篇:大学之道与修身之道

大学之道与修身之道——《大学》之读后感

大学之道,三纲八目

大学之道,就是《礼记 大学》中篇中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代的著名思想家朱熹将它们总结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为三纲八目。

《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明德

所谓明德,是指天所赋予人的、根植于人心中的人类本性,也就是人性。这是就整个人类而言,因而具有普遍性。而“明明德”,就是显明发挥出人类所普遍具有的德性,认识到这种德性,也就是认识到了人性中所具有的天道的本质。更明确的讲,“明德”是天所赋予人的本性,“明明德”是昭显并发挥这种本性的道德实践。(这种观点说明了,《大学》的确体现了持“性善论”的子思、孟子一派的观点。)

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亲民”。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施之于广大的生活世界,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拿我们NGO志愿者来做一个比方。大家之所以来到这个家园中奉献出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就是本自于内心中的“明德”,希望将自己的爱心、社会责任感释放出来,推己及人,让老百姓都能体认到这种奉献而去参与到这种实践中去,这就是“亲民”,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施之于最广大的空间,就是“止于至善”了。至善的确不容易达到,那么我们就必须不断的努力,努力的方向也就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己正人

把这样一种“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动态过程,放到整个儒学的理论结构中去考察,“明明德”就是正己,它的目的在于为自

己树立起一个人生的价值尺度与道德标准,从而达到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亲民是推己及人,就是《论语》中孔子所说的“立人”、“达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与“正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这样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就是由内到外,由个体到一般的过程。完成这种内外,主客的过程,也就接近和达到了“至善”。

所以,大学之道也体现了儒家核心价值观——“仁”的两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明明德”,做到“恕”的境界,也就是“正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层次,“亲民”,做到“忠”的境界,也就是“正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通俗化了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内圣外王

大学之道还表现为一个程式,即所谓八条目。八条目是以修身为核心的道德实践过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包括在修身之中,属于明德的范畴。由修身而推己及人,就是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儒家“内圣外王”之说的具体解释。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外王”。

大学之道不是空洞的道德理论,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儒家的伦理原则落实到“人事”,即现实社会中。这表现了儒家干预生活、改造世界的基本精神。

至于我们这些现代人,对于“大学”的理解应首先切入的是“修身”之道。那么究竟如何“修身”呢?除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外,《中庸》里面有两段极为重要的文字: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之所不见之处,依然自觉遵道而行,坚持原则)。”(慎独就是“诚其意”的体现。)

“故君子尊德性(理性)而道问学(前人的经验),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认识宏深)而道中庸(行动适度),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大学之道与修身之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