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有感

《呐喊》自序有感

接触鲁迅的作品应该是从小学开始的,读的第一篇便是《狂人日记》。当时知识浅薄,以为里面的吃人便是真的吃人,但这一篇还是深深的烙在我的脑海里。

鲁迅的《呐喊》是一本小说集,起于19xx年的《狂人日记》,全部的小说都围绕一个主题和一个目的,而这个主题和目的就在他的自序中,那就是揭露社会本质,呼唤人们觉醒。

所谓自序,就是作者自述写作意图、过程或作品大旨的文章,或自述生平阅历的文章。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就把自己写《呐喊》的原因和意图全都交代了一遍。所以,要想好好了解《呐喊》,就得先读他的自序。

对于《呐喊》,鲁迅说;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识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而他认为最为急切的,最关键的便是解救人们病态的灵魂。因此,这篇自序是他非常重要的散文。

在自序中可以看到,鲁迅在救人观点上,也就是他的梦想,有两个转折点。第一点是在他还年轻的时候,父亲因为生病,他经常跑药店,虽然请的是“名医”,但最后父亲还是死了。当鲁迅学了医,才明白

父亲是被庸医害死的,至此,鲁迅便立志要当一名真正的医生,解救那些被庸医害的病人们,于是,他便去了日本留学。“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真面目”,体现了了鲁迅的心情。到了日本,看到中国人被拿来作为实验品,但其他国人却看的盲目时,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这里是第二个转折点。他明白了身体上的病只是外在的,人的精神与思想才是内在的,只有国民改变了思想,才能拯救国家。于是,他便弃医从文,想要用文字来唤醒沉睡中的人们。

文中,“铁屋子”是黑暗浓重的旧社会;“看客们”是那些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人们;“无边无际的荒野”比喻叫喊于生人中却毫无反响而感到狐独;“听将令”比喻适应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大毒蛇” 是寂寞如何缠住了灵魂......这些都体现了比喻贴切,寓意深远的特征。

《呐喊》的线索就是缘由,叙述了自己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过程,这条线索即是: 好梦──寂寞──呐喊。以“梦”的产生、破灭为线索,这样就使文章的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关于小说集的名字《呐喊》,在自序中也给出了

原因。在《新生》失败后的一段日子里,鲁迅感到寂寞,悲哀,因此他便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这也是这本小说集创作的一个原因和指导思想;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揭露社会本质,惊醒精神麻木的人们,使他们起来抗争,而发出的战斗的呐喊。

《呐喊》自序,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使得它成为一篇杰出的散文。短短的一篇自序,却能深入人们的内心,触碰到人们的灵魂,这正是鲁迅厉害的地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第二篇:《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

相关推荐